APP下载

国学文化在家庭德育中的运用与实践

2014-10-21黄虹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孝道平等尊重

黄虹

摘 要:国学学习正在回归,回归学校教育的同时也在回归家庭。本文的重点是讨论国学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实施方法和心得体会。

关键词:国学 家庭教育 孝道 尊重 平等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125-02

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国学文化的回归,使得越来越多的家长注意到了国学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很多家长也把《弟子规》《论语》《道德经》等国学经典当做了家庭教育的一部分,这是国学复兴的一个契机,也是一个难得的希望。同时,各种各样的国学讲堂也慢慢地占据了电视内容的一部分。可以说,自1949年以来,国学获得了空前的重视。国学的回归,也是中华民族人性的一次回归,更是被破坏了的家庭教育的回归。

“文革”破掉了“四旧”,同时也破掉了很多的传统文化和文明。街头打人就是其中一個家庭教育缺失的例子:

前几年,在深圳,有一个叫做潘博彬的临时工,依仗着岳父是某局局长,居然在大庭广众之下因一丁点的事情打人。一个胆敢在光天化日之下打人的男人,他既然敢打别人,那么打打老婆也是情理之中的了,打完老婆就该打父母了,然后就是岳父母啦!那岳父就是劳动局局长啊!如果没有这些长辈的宠爱,哪来今天的嚣张?嚣张的背后就是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失败。

还记得20多年前,我在《法制画报》里看到“知心姐姐”的信箱里有个很有趣的对答:——

问:我儿子18岁了,今天他竟然打了我。我该怎么办?

答:该打!子不教,父之过。

当时我也认为当爸爸的该打—— 当然现在也还是认为该打!自己的儿子都教不好,能怪谁呢?

虽然几千年来,儿子打老子的事情还是时有发生,但是,就目前看来,儿子打老子、抛弃老子的现象似乎越来越严重了,原因是什么,我想很多明眼人应该都知道—— 小时候缺少正确的教育引导和过度的宠溺必定会带来恶果。

所以说,家庭德育的缺失或不正当是造成“打人事件”的直接原因。如果要杜绝或者说尽量避免打人事件的发生,那么就要从家庭的德育着手。

那么,国学教育是否就是万能灵药,只要沾上点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要想把国学教育准确且正确地运用到家庭德育中去,还得注意以下三点。

1 把国学中的精华部分与德育内容结合起来

对待国学的态度,中国人经历了几个阶段—— 由最初的不经意(宋代以前)到重视(宋代到民国初年)再到抛弃(五四运动以来)。这几个阶段应该说是中国国学发展的一个轨迹,而今,中国人再次认识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重要性,所以再次把国学从故纸堆里挖掘起来,想从中再次获得在教育、政治、军事、社会、科学等方面的启发和帮助。而教育,则是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国学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儒家的学说。而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则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他的学说直到今天都有非常大的指导意义和实践效果。

国学跟所有的学说一样,既有精华部分,也会掺杂一些糟粕部分。作为新时期的家长,应该根据当前的时代发展,有所选择,有所舍弃。

我们当代人所说的国学指的就是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

笔者认为,家庭的德育重点应该是国学中关于精神塑造方面的内容。例如《弟子规》里提到的关于“礼智仁义信”,就可以当做家庭德育的重点来进行。特别是关于“礼”方面关于对人的尊重和对自己的品德修为等等都是家庭教育的重点。当然,里面有一些涉及到男尊女卑就不足取了。

因此,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把儒家学说的精华部分提炼出来,然后经过加工和改造,当作是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对孩子的成长都是非常有用的。

2 在家庭德育中渗透国学教育的步骤和方法

国学教育最讲究的是潜移默化和言传身教。所以,在家庭德育中,父母的示范作用就非常重要。父母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孩子带来重大的影响,因此,要想在家庭中实施国学教育,家长自己本身也要加强国学的学习和运用。很难想象对国学一无所知的家长能够培养孩子懂得“礼、义、仁、智、信”的真谛。

2.1 家长首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国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在家庭国学教育中不求多,也不求深,只求实。实,就是一事一议,就事论事,以身作则。经常有看到做父亲的一边用《弟子规》的要求“父母呼,应勿缓”来教育孩子要对父母孝顺,一边却把自己的亲妈的呼唤当耳边风。这种教育,能算得上好的教育么?

2.2 家长要注重国学教育中的度的把握

国学不是万能的。不要指望一部《论语》治天下。以前古人认为一部《论语》就可以修身、齐家、平天下了,那是夸张的说法。《论语》《孟子》《荀子》《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都是很不错的指导性著作,但是不是包治百病的良方。所以,在进行家庭德育的时候,家长应该学会有所取舍,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吸收更多的精华,去除不必要的纷扰。就比如说女孩子的自重和自爱教育,《烈女传》只能当作是其中的一个特例,而不能让新时期的女性也如故事中的女主人公般非得“以身殉节”不可。

2.3 家长在实施国学教育的时候应与孩子共成长

“活到老,学到老。”短短一部《论语》,即使是大学教师穷其一生都未必能够真正领会,何况普通的百姓家长?因此,在对孩子进行家庭国学教育的时候,家长不要忘记随时要跟孩子共成长—— 以家庭讨论的方式对孩子进行国学文化的渗透。

国学,不是无生命的纸张,她应该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传承。这个传承不是单纯的传达,而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传递。每一次的传递都应该增加个人的理解和解读。就像一句“春蚕到死丝方尽”一樣,在李商隐的诗句里,可能只是表达一种至死不渝的爱情,但是到了我们现代,就可以理解为那些为国家为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内容。这就是一种再创造,这种创造不能替代,只能由个人去理解和表达。所以,家长不能只是要求孩子会背几首唐诗就算了,应该让孩子跟你的交流过程中产生自己的理解。

3 国学教育应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就像家庭教育不能代替学校教育一样,学校教育也不能代替家庭教育。但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也不能完全脱节。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两个互相交叉的圆,它们之间是有交叉点和共同点的。这个交叉点和共同点就是双方的教育目的是一样的、教育的对象是一样的。既然目的和对象是一样的,那么教育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可以一致的。比如国学教育中的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看法就应该统一起来。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抱怨:孩子不听爸妈的,都听老师的。其实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从角色上看,爸妈毕竟没有老师威严;从教育的角度看,爸妈没有老师严肃。所以,学生对爸妈的话就不那么听了。如果要改善这样的情景,爸妈可以考虑从教育的内容上去和学校、老师相统一。那样,孩子自然而然地感受到—— 爸妈说的和老师说的都是一样的。既然如此,那么孩子也就会像听老师的话那样听爸妈的话了。因此,家庭和学校的沟通是教育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所以当我听到家长很“自豪”地说他从来没有被老师请去学校的时候,我就觉得担忧—— 如果他不仅没被请去,也从不主动前往学校校访,且从来不打听孩子在学校的学习表现情况,甚至家长会都不参加,那么,孩子的成长肯定受到影响。就像我在家长会跟家长说的那样——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得到家长的重视的,如果你忽略了孩子的感受,那么孩子的学习和成长都会大打折扣。”

4 结语

总之,在家庭教育中贯彻国学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对社会的发展都有莫大的好处。而学校教育的国学教育更加应该把范围推广,进一步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以促进社会的发展,提高国民的素质。从这一点来看,国学教育任重而道远呵!

参考文献

[1] 李宗桂.国学与时代精神[J].学术研究,2008(3):25-36.

[2] 贺昌盛.现代“国学”:命名及其功能——国学之现代性研究[J].学术月刊,2009(5):29-35.

[3] 尹世尤,田旭明.论中国特色文化软实力中的文化包容向度[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6-19,91.

猜你喜欢

孝道平等尊重
塑成作为伦理主体的父母与子女
情人的烦恼
树欲静而风不止 子欲尽孝而亲不待
关于深入开展文化养老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浅谈中学生的孝道教育
寄宿制学校的班级管理更需要“以人为本”的心灵沟通
小学教育中转化差生之我见
积极课堂气氛的营造与大学生主体意识的培育
教若三“点”成线 注定别开“生”面
绝对“孝道”有悖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