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

2014-10-21孙义荣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4年10期
关键词:中职数学数学教学教学模式

孙义荣

摘 要:所谓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围绕教学目的,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中职数学教学不仅在教学内容上有别于高中,且学生的数学基础也存在较大差异,需要博采众长,构建一种适合中等职业学校教育特性的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职数学 数学教学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040-01

众所周知,中职学生大部分基础较差,据调查统计,约30%~40%甚至更多的学生基本的计算不会算,如23;基本的数学概念不知道,如一次函数;基本的数学方法不知道,如二次三项式的分解因式;基本的公式不记得,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没有什么逻辑思维能力,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再加上数学兴趣淡漠,这些都给数学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然而,中职学生现用教材,从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到知识结构看,实际上与普通中学数学教材没有太大区别,依然是体现普通中学的学科定位思想,缺少培养中初级专门人才所必须的数学素养成分。更主要的是与当前中职学生的数学知识基础实际不符,要求中职生达到普通中学的数学水平是不切实际的,那么以此而编写的教材就必然脱离学生实际。

基于以上两点,在针对中职学生的教学时,要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恰当设置学习目标,知识的难度系数要适当地降低,主要在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方面多下功夫。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可以多展示数学的实用性,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小到日常生活用品的购买,大到飞船上天这样的尖端科技,无不用到数学知识。另外像住房装修中的数学问题、体育竞技中的数学问题、扑克游戏中的数学问题等等,都可以穿插在教学过程当中,让同学们进行讨论。这样学生会发现,原本觉得深奥的、专业的难题其实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俗话说:“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材施教,贵在得法”。中职数学并无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综合、灵活运用,本身就是创新和发展,教师要善于充分挖掘每个模式的教学功能,避免陷入教学模式单一僵化的误区,各有千秋。

苏霍姆林斯基说:“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师生活动的内容,让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自然地接收新知识。我们教研室在教学实践中,整合出一种以激发学习兴趣为重点,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我们称之为“五步教学法”现以《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过程为例进行说明,以求抛砖引玉,求教于同行。

我们把《基本不等式》的教学过程粗略地分为五步:

第一步:情境导入。

课前先让学生想一想怎样制作一个风车,这马上勾起了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准备好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等到上课时现场制作。我发现在我提出这个准备任务的时候,就有学生快速地叠出了一个稍显粗糙的风车。

上课后,找两组同学分别在黑板上利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摆出风车的图案,并进一步解说如何通过折叠得到一个风车。在四个平行班里,有的組在黑板上僵住了,看着风车也摆不出满意的效果,这个时候,下面有的同学坐不住了,主动上去帮忙,最终通过同学们的集体智慧,终于摆出来了。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发现直角三角形如果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话,只能摆出一个正方形,是一种特殊情况。

摆好之后我又让他们把四个直角三角形都往外挪,看看怎么样能拼成一个正方形,也就是赵爽弦图,只要刚才的图摆对了,这一步基本上没有问题。

整个过程学生都是兴致勃勃的,丝毫没有感觉到数学课的枯燥。

我曾专门针对导入方法组织过一篇论文,在这里我个人认为这一步重点是导入,未必一定是情境导入,也可以用复习导入、练习导入或者是悬念导入等等,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恰当地选择导入方法。

第二步:问题探究。

这一步主要是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和归纳猜想得到相关的数学理论,并进行理论上地论证分析。

我让同学们从摆好的图当中寻找不等关系,学生普遍围绕四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关系寻找,这个时候我会加以引导,“考虑一下面积?”这时他们马上看到因为中间留有缝隙,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于四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之和”。

找到这个不等关系之后,设出直角三角形的两条直角边长,然后由学生分别求出四个三角形的面积之和与正方形的面积,就可以写出不等,然后再讨论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情况,找到等号成立的条件,最后得到结论。

第三步:数学建构。

通过上一步的观察和总结,得到一个结论,这一步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证明,使之成为一个定理或公式。

上一步得到的不等式≥(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里的两个变量是直角三角形的边长,都是正数,而且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正数都不好说,所以要进行严密的证明。这个对中职学生来说可能会比较困难,所以我就引导他们利用完全平方公式对这个不等式进行了证明。

得到这个不等式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变形,我提出变形的方式,学生说出变形后的不等式,直到得到基本不等式:当a>0,b>0时,≤(当且仅当a=b时,等号成立)。

第四步:数学运用。

这一步主要是利用上一步得到的数学理论解决问题,一般是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

把基本不等式进行变形得到两个公式,≥用来求和的最小值,≤用来求乘积的最大值。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在运用时先做具体的面积和周长的问题,然后延伸到代数式求最值的问题。

第五步:回顾反思。

这节课讲完,板书清楚的话,知识的脉络已经很清楚了,从赵爽弦图得到的不等式通过变形得到基本不等式,基本不等式变形为两种求最值的不等式,结构层次比较地明朗,有助于学生复习回顾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反思主要是教师的工作,课后反思是一种好的教学习惯,有助于教师的教学素养的提高。简单地说这节课的亮点是导入地有趣又切题,不足是知识点的引出过程有点超出中职学生的能力范围,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需要针对学生的特点作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佚名.浅谈高中数学课堂导入的方法与技巧[EB/OL].http://www.ycy.com.cn/article/ztsg/200707/17571.html,2007-07-11.

[2] 张淑梅.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5[M].A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猜你喜欢

中职数学数学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浅析如何提高中职数学课的教学质量
谈中职数学课堂导入的技巧
新课改背景下的中职数学学习反思能力的培养
中职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思考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
数学教学中“量感”的教学探究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