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评价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临床意义
2014-10-21粟浩然
粟浩然
【摘要】目的:分析胱抑素C与β2-微球蛋白在评价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3月在本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70例作研究组,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检查正常者35例作对照组,比较并分析生化指标测定结果。结果:研究组Ⅰ级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Ⅱ级、Ⅲ级高血压患者的eGFR、Cys-C、β2-MG指标水平均比对照组与研究组Ⅰ级高,差异明显(P<0.05);研究组Ⅲ级高血压患者的UREA、SCr指标水平比对照组以及研究组Ⅰ级、Ⅱ级高,差异明显(P<0.05);eGFR 、Cys-C、β2-MG、Cys-C+β2-MG和四项联检的阳性检出率以及诊断符合率比UREA、SCr以及UREA+SCr高,差异明显(P<0.05)。结论:Cys-C、β2-MG能够相应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早期肾损害的确诊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胱抑素C;β2-微球蛋白;高血压;肾功能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7-0107-02
肾功能主要由肾小球滤过功能、肾小管重吸收及分泌功能,临床多行血清尿素与血清肌酐测定评价肾功能损伤情况,但其易受外源性(蛋白质摄入量)与内源性(药物、炎症)等影响,均不是评价肾损害的理想指标。本文对血清胱抑素C与β2-微球蛋白在评价高血压早期肾损害中的临床意义予以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4年4月在本院诊治的高血压患者70例分为研究组,研究组男女比例39:31,年龄35-70岁,平均年龄(58.36±12.18)岁;病程4-12年,平均(6.26±1.19)年,依据高血压诊断标准分级为Ⅰ级21例,Ⅱ级24例,Ⅲ级25例;选取同期在本院行健康检查正常者35例分为对照组,男女比例18:17,年龄,36-71岁,平均年龄(57.26±12.47)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基线资料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研究组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制定的标准;对照组实验对象行健康检查后各项生化指标均在正常参考范围且无基础与系统疾病[1]。排除标准:继发性高血压者;有其他肾脏疾病者;患有糖尿病者;心肺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者;不配合检验方案实施者;资料不完整者[2]。
1.3指標测定方法
采用MDRD方程计算肾小球率过滤(eGFR);采用免疫投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胱仰素C(Cys-C)与血清β2-微球蛋白(血β2-MG);采用谷氨酸脱氢酶法测定血清尿素(UREA);采用肌氨酸氧化酶法测血清肌酐(SCr)[3]。
1.4评价标准
四项指标阳性标准:Cys-C>1.09mg/L;β2-MG>2.80mg/L;UREA>8.02mmol/L;SCr>104.0μmol/L[4]。
1.5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有数据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用标准差( X±s)表示计量资料,用X2表示计数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P<0.05时表示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各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研究组Ⅰ级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Ⅰ级、Ⅱ级高血压患者的UREA、SCr指标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Ⅱ级、Ⅲ级高血压患者的eGFR、Cys-C、β2-MG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研究组Ⅰ级高血压患者,研究组Ⅲ级高血压患者的UREA、SCr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及研究组Ⅰ级、Ⅱ级高血压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四项生化指标检测结果( X±s)
组别 例数(n) eGFRmL/
(min?1.73m2) Cys-C(mg/L) β2-MG( mg/L) UREA(mmol/L) SCr(μmol/L)对照组 35 90.15±9.76 0.97±0.23 1.86±0.27 4.36±1.81 72.46±8.31研究组 Ⅰ级 21 93.25±9.67 0.95±0.21 1.92±0.31 4.61±2.17 74.26±8.33 Ⅱ级 24 84.28±13.29 1.29±0.37 2.57±0.63 4.69±2.15 75.28±8.37 Ⅲ级 25 76.30±12.92 1.43±0.54 3.17±0.92 10.08±2.43 97.96±13.452.2研究组患者不同检测指标的阳性检出以及诊断符合情况
eGFR 、Cys-C、β2-MG、Cys-C+β2-MG与四项联检的阳性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且eGFR 、Cys-C、β2-MG、Cys-C+β2-MG和四项联检的阳性检出率与诊断符合率均显著高于UREA、SCr以及UREA+SCr,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结果表2。
表2 研究组患者不同检测指标的阳性检出以及诊断符合情况[n(%)]
检测指标 例数(n) 阳性率 阴性率 诊断符合率(%)eGFR 70 43(61.43) 27(38.57) 100.00Cys-C 70 37(52.86) 33((47.14) 86.05β2-MG 70 38(54.28) 32(45.71) 88.37UREA 70 25(35.71) 45((64.29) 58.14SCr 70 27(38.57) 43(61.43) 62.79Cys-C+β2-MG 70 40(57.14) 30(42.86) 93.02UREA+ SCr 70 30(42.86) 40(57.14) 69.77四项联检 70 42(60.00) 28(40.00) 97.67注:阳性率=阳性例数/总例数×100%;阴性率=阴性例数/总例数×100%;诊断符合率=阳性例数/eGFR阳性检出例数×100%。
3讨论
肾小球滤过率是临床诊断肾功能异常的“金标准”,但由于经济、适应症要求高、标本采集难度大与实验操作繁琐等限制,不利于在临床诊断中推广与应用。在本研究中,通过对临床检验中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指标时常用的内源性标志物Cys-C、β2-MG、UREA、SCr在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研究组)与体检正常者(对照组)中的水平进行分析,得出研究组Ⅱ级、Ⅲ级高血压患者的eGFR、Cys-C、β2-MG指标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与研究组Ⅰ级高血压患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Cys-C与β2-MG作为内源性标志物,评价肾小球滤过功能异常效果较理想。且研究组Ⅲ级高血压患者的UREA、SCr指标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以及研究组Ⅰ级、Ⅱ级高血压患者,研究组Ⅰ级、Ⅱ级高血压患者的UREA、SCr指标水平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表明UREA、SCr在诊断高血压Ⅲ级患者的早期肾损害中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对Ⅱ级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损害诊断易出现漏诊、假阴性情况,影响临床医师行治疗方案与患者预后。同时,本研究中研究组Ⅰ级高血压患者与对照组各项指标水平组间比较均无明显差异,表明Ⅰ级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损害合并症发病率相对较低,此阶段的主要治疗原则为维持血管内血压稳定,尽量延缓高血压病情的进展。
在本研究中,通过对研究组患者不同检测指标的阳性检出以及诊断符合情况进行分析,得出eGFR 、Cys-C、β2-MG、Cys-C+β2-MG与四项联检的阳性检出率和诊断符合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Cys-C与β2-MG在诊断高血压患者的早期肾损害上具有价高的灵敏度与特异性,能够有效提高高血压病肾损害的早期确诊率,减少误诊与漏诊等现象的出现,可纳入高血压患者肾功能异常检查的生化检验项目。β2-MG结构域免疫球蛋白稳定区的结构类似,可从肾小球自由滤过,且99.99%均可被近端肾小管吸收与肾小管上皮细胞分解破坏,正常排出值均较微量;Cys-C多有机体核细胞产生且产生率恒定,循环过程中只可被肾小球滤过清除,因此能够有效反应肾小球的滤过功能。且eGFR 、Cys-C、β2-MG、Cys-C+β2-MG和四项联检的阳性检出率均显著高于UREA、SCr以及UREA+SCr,進一步有效证实Cys-C、β2-MG符合内源性肾小球滤过率标志物要求,能够较精准的反映高血压患者的肾功能损害程度。关于Cys-C、β2-MG在评价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中的深入应用价值,需要临床进一步研究验证与证实。
综上所述,高血压患者的不同分级与其出现早期肾功能损害存在一定的相关性,Ⅲ级高血压患者患者各项水平均出现明显异常,且针对高血压患者生行Cys-C、β2-MG两项指标检查,能够有效提高早期确诊率,更有利于改善高血压肾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赵卫红,陈小华,黄曾.血清胱抑素C 对肾脏早期损伤评价的临床意义[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8):4093-4094.
[2]李龙,罗晋武.胱抑素C在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诊断中的临床意义[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09):1129-1131.
[3]柳超萍.原发性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各指标检测的意义[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2):5381-5383.
[4]吴庆.联合血、尿β2-微球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检测及动态血压监测对预测高血压病早期肾损害的意义[J].长江大学学报,2012,09(09):15-17.
[5]章玫红.高血压肾病患者β2-微球蛋白和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24):3349-3351.
[6]周青霞.胱抑素C、尿β2微球蛋白在老年糖尿病患者早期肾损伤临床监测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1(14):528-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