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冲出男权的枷锁

2014-10-21唐鹭悦

北方文学·下旬 2014年7期
关键词:女同性恋

唐鹭悦

摘 要:弗吉尼亚·伍尔夫(Virginia Woolf,1882-1941)是当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她把意识流创作手法和女性主义视角完美地结合于《达洛威夫人》的小说创作中,拥有很深刻的内涵。在这简单的故事下隐含着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如战争给女性心理造成的阴影,女同性恋,对女性意识重建的呼唤,男权制下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关键词: 《达洛威夫人》;战争阴影;女同性恋 ;女性自我意识;男权中心

《达洛威夫人》是当代英国著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成功运用意识流手法写作的小说,在英国现代小说史上开了一派新风。作为现代派小说家的伍尔夫致力于“尝试现代小说艺术的革新,追求一种客观世界在人物意识屏幕上的投影,一种内心的记忆、感觉或印象,即一种表现主观真实的创作手法。”同时,她“以特有的女性叙事话语和女性视角来建构她的小说世界,再加上这种直接进入人物内心世界的意识流创作方法”,她的作品深刻地表现出了女性的真实现状,表现出女性对社会、对生活以及自身问题的思索。

《达洛威夫人》没有动人的故事,几乎没有什么情节,更没有圆满结局。小说讲述了女主人公达洛威夫人在1923年6月中旬一天的生活,故事以其早晨上街为晚会购买鲜花开始,以其顺利举办晚会而结束。细读整部作品,我们不难发现在这简单的故事下隐含着作者的女性主义思想,如战争给女性心理造成的阴影,女同性恋倾向,对女性意识重建的呼唤以及男权制下的男女不平等现象等。本文从以上四点出发,试图在归纳前人对《达洛威夫人》女性主义思想的研究基础上,对《达洛威夫人》所表现的女性主义思想进行较全面的研究。

一、战争阴影

作为亲历两次世界大战的伍尔夫,饱尝了战争的痛苦。伍尔夫认为法西斯主义和战争归咎于父权制的影响。《达洛威夫人》这部小说向专制政体提出质疑,向战争主义提出控诉,并企图用女性的抚慰力量去拯救人类。

《达洛威夫人》的女主人公达洛威夫人走在伦敦的大街上,就能感受到战争留给人们的痛苦。“战争已经结束,不过,还有像福克斯克罗夫特太太那样伤心的人,她昨晚在大使馆痛不欲生,因为她的好儿子已阵亡,那所古老的庄园得让侄儿继承了。还有贝克斯巴勒夫人,人们说她主持义卖市场开始时,手里还拿着那份电报;她最疼爱的儿子约翰牺牲了。” 达洛威夫人自己也时常陷入莫名的恐惧与困惑中。她常常自问:“她必然会永远离开人世,是否会觉得遗憾?没有了她,人间一切必将继续下去,是否会感到怨恨?还是欣慰,想到一死便可了结?”“此外,(今天早晨她才感到),还有生之恐怖:父母赋予生命,要尽天华,宁静地走完生命之路,但没有这能耐,完全不能;她内心深处充满可怕的恐惧。即使现在,她也时常感到自己会毁灭。”但最终达洛威夫人没有一味地沉溺于混乱的思绪,而是忙碌地准备晚宴,积极主动地投入生活。

战争使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塞普蒂默斯·史密斯成了替罪羊。他作为一名志愿兵参加战争,但残酷的阵地使他患上了弹震性精神病,最终以自杀来寻求解脱。塞普蒂默斯的疯狂主要是从他妻子卢西娅的角度叙述的。“她再也无法忍受……她宁愿他不如死掉!瞧着他那样愣愣地瞪视,连她坐在身边也视而不见,这使周围的一切变得可怕。她确实不能再和他坐在一起了。”随着塞普蒂默斯的精神失常,卢西娅对于生活的美好憧憬都消失了,丈夫的自杀更使得她的最后一丝希望也破灭了。

塞普蒂默斯自杀的消息传到了达洛威夫人的宴会上,她忽然觉得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产生了强烈的精神共鸣。她意识到死亡对于人生是一种挑战、一种拥抱、一种解脱。最后,她从沉思中醒悟,重新回到宴会,她希望从死亡中获得生存的力量,把大家凝聚在一起。

伍尔夫不仅对战争及父权制进行有力地批判,她还从女性的角度出发,提出自己独特的想法,她认为妇女具有抚慰的特质,可以大大缓解男人的攻击欲、狂妄和凶残。如伍尔夫在《三个基尼》中所阐发的那样,用女性的爱和抚慰力量与死神对抗。

二、女同性恋倾向

伍尔夫出生于一个典型的维多利亚传统家庭,父亲在家中拥有绝对的权威。她“十分清楚地认识到,父权制作为一种家庭-社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的体系是支撑了几千年人类社会的中心支柱”,同时也决定了异性恋的婚姻制度。“社会规范迫使女性淡化与女同伴之间的关系,把注意力从自身转移到异性身上,形成一种‘男性认同的心理,并接受母性是女人的职责这一观念。”“我们可以从这个冲突中领会到悲剧性的内涵——强迫的异性恋和压抑的女同性恋。”

在《达洛威夫人》中,达洛威夫人的思维跨越了长达三十多年的光阴。她是国会议员的妻子,有一桩在外人看来幸福美满的婚姻。但她在这桩令人羡慕的异性恋婚姻中并不幸福,她内心渴望的是女同伴之间的相互依恋和关爱。在异性恋的婚姻生活中,达洛威夫人没有感受到两性关系的温馨和快乐。当她因眼前婚姻失意而思索起爱情问题的时候,忆起的是少女时与女同伴萨莉的一段炽烈的感情。但在社会规范的统治下,同性恋的命运要么是被驱逐,要么是被教化。达洛威夫人选择与男人结婚,她以理智的方式选择了稳当和妥协,选择了自我节制的生活方式。

女性之间的依恋同样存在于达洛威夫人的女儿伊丽莎白和女家庭教师基尔曼身上。基尔曼的名字killman——杀死男人——显然暗示着对男权的仇视和抵抗。她喜欢她的学生伊丽莎白,“毫无嫉妒之心地爱着她,把她看作露天地里的小鹿,林间空地上的月亮。”但是基尔曼最终还是被传统势力击败了,伊丽莎白决定离开她。由此可见,传统异性恋婚姻制度的渗透力和威慑力不是像基尔曼这样少数人所能动摇的。

女性主义认为,异性恋的婚姻是一种对女性从生理到意识的钳制。伍尔夫在作品中表现的女同性恋意识,无疑是对体现男性中心的传统异性恋婚姻的质疑,是对社会规范和权力的挑战和批判,其目的在于为女性寻找一条“女性认同”的道路。

三、女性意识重建的呼唤

伍尔夫是一位对后世有着深远影响的女权主义运动的先驱,她有着非常清醒、自觉的女性立场。 “成为自己”是伍尔夫为后世女权运动提出的建立女性自足而又开放的自我意识的强有力的口号,是对重建女性自我的强有力呼唤。在经济上的贫困,人格、政治上从属于男性的种种压迫和限制之下,女性从现实的生活中步步退却,最后退到狭小的客厅,只作为妻子、情人或母亲而存在。伍尔夫不仅对社会排挤女性的自我发出了愤怒的声音,而且对来自女性自身的全面丧失自我意识的现象更是痛心疾首。

在《达洛威夫人》中,达洛威夫人认同并恪守传统女性的价值标准。她有自己的见解和愿望却乐于听从别人的观点。她内心经历着分裂的痛苦和恐惧的折磨并时常思考是否以死亡得到解脱,可是表面上却故作坚强并以虚伪的幸福自慰。但是,作为一位没有职业的上层社会的家庭主妇,她也努力地找寻着真正的自我。她积极地筹划晚宴希望在社交上取得与丈夫平等的机会与权利。她在婚后不与丈夫同房,坚持要有属于自己的房间,希望在婚姻生活中保有自己的空间与自由。

书中的其他女性——达洛威夫人深爱的女同伴萨莉。她曾经大胆、叛逆;在卧室里抽雪茄;光着身子跑过走廊;她始终用自己的眼光观察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判断问题。而家庭教师基尔曼则拥有职业,超越了父权制对女性社会性别角色的界定——女人是男人的附属。

伍尔夫在一系列的著述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女性要成为自己,前提是获取必要的物质条件,其次是克服妄自菲薄的心理,第三要建立女性自己的价值观念,第四要走出封闭狭小的个人世界,最终建立一种和谐共处的两性关系。

四、男权制下的男女不平等现象

早在20世纪20年代,伍尔夫就已在作品中对这种男权制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进行了全面的反思和大胆的批判。基于亲身经验,伍尔夫“认为妇女和男子生来并没有差别,只是由于不同的教育才造成两性后天的差异,主张男女应该享有同等的政治、经济、法律地位。”她在著述中说道“‘我们——一个受历史和传统影响的身体、大脑和精神的整体——肯定与‘你们有着某种本质上的不同,因为你们的身体、大脑和精神受到的教育是如此不同,历史和传统的影响也是如此不同。”

在伍尔夫看来,女性有很多男性所不及的优点,她把革除男性社会弊病的希望寄予受到良好教育的现代女性身上。为实现建立美好、和平的新世界的愿望,她号召女性以自己的思维和价值观念来重建社会、重构历史,用精神的、文化的手段,从思想上来实现对人以及人类社会的改造。

在《达洛威夫人》的人物塑造上,伍尔夫有意识地从一种女性主义的立场来表达其的政治主张。达洛威夫人过着养尊处优的生活,但在她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在男权社会这个大环境下,她趋于男权传统的婚姻生活的不幸,无法取得与丈夫同等社交权利。可是,在面对塞普蒂默斯自杀的现实时,并没有一味沉溺于混乱的思绪,而是更为积极主动地投入生活,勇敢地面对未来,并希望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把大家凝聚在一起。伍尔夫在达洛威夫人身上寄喻了自己的女性主义观念,表达了对男权社会的强烈不满,对男权制下的男女不平等现象进行了深刻揭露。

结论:在小说《达洛威夫人》中,弗吉尼亚·伍尔夫通过卓越的叙事技巧,张扬了在父权文化的漫长历史中被遗忘、遮蔽、扭曲的女性意识,成功地把她的女性主义思想蕴涵其中,表现了她试图唤醒女性的女权主义追求。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西方新旧妇女运动的交替中,在长期自身认识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女性主义思想。她的女性主义思想高瞻远瞩,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度。她的作品深刻地表现出女性的真实现状,在她的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中,找回了不受男权社会的干扰的、真实和自由的女性世界。其中不仅体现了她的创作追求,而且对现代小说,特别是妇女小说的发展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弗吉尼亚·伍尔夫著,达洛维夫人[M],孙梁、苏美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2] 吴庆宏,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03(11)

[3] 王小航,强迫的异性恋和压抑的女同性恋——从女性主义角度解读伍尔夫的《达洛维夫人》[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6(4)

[4] 瞿世镜编选,伍尔夫研究[M],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 罗斯玛丽·帕特南·童著,女性主义思潮导论[M],艾晓明等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 康正果著,女权主义与文学[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7] 苏珊·S·兰瑟著,虚构的权威——女性作家与叙述声音[M],黄必康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8] 王建香,论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立场[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0(4)

[9] 吴庆宏,弗吉尼亚·伍尔夫与女性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女同性恋
高山流水遇知音
酷儿理论视域下解读《怜香伴》中主要女性角色的性别认知
超性别恋爱观下的女性反思
《轻舔丝绒》中的性别身份重建
《给所爱》中简析萨福的“两大谜团”
酷儿电影新浪潮中的女性主义
解读李渔《怜香伴》中的假凤虚凰
难以容身:女同性恋文论中国行*
近10年来我国女同性恋研究述评*
从“姐妹情谊”到“女同性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