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苏轼词创作中“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
2014-10-21高洪娇
高洪娇
摘 要:在北宋词坛上,出现了两种风格截然不同的创作倾向,它们的代表人物分别是晏、欧与柳永。前者多作小令,走的是雅化之路;后者多作长调,走的是俗化之路。前者延续着五代以来的词风,后者则是取民间曲调而有所创新。苏轼继起,一方面接受了柳永开阖动荡的笔法,另一方面又开阔词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新的意义上将词诗化。
关键词: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倾向
北宋仁宗、神宗朝是宋词最为辉煌灿烂的时期。这与词史上的重大转折是联系在一起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层意思:一是词体长调的发展,二是内容上的“以诗为词”。前者说的是柳永,后者则是苏轼。下面我们就重点谈一下苏轼在他词的创作中的“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
一、以柳永为革新目标的“词境的扩展”
柳永的词以开阖动荡的笔法而闻名,他的词往往都是大开大阖,伴以参差变化的结构和恢宏的格局,有柳词“天下咏之”的说法。苏轼生当柳词盛行的年代,当然对柳词予以了充分的注意,可以说他的开阔词境是以柳永为革新目标的。在《与鲜于子峻三首之二》中,他说道:“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可以看出,苏轼词的词境与柳永词的词境是完全不同的,同时也可以感觉到苏轼是很有与柳永相比较的意识的。苏轼是有心创造新的词境的,在与柳永词的比较中,非常注意能够形成自己别具一格的风格。苏轼“以诗为词”的创作拓展了词的意境,使这一时期的词境得以升华,并且他的这种做法得到了当时的广大文人的认可与称赞。
二、“独具一格,自是一家”的“以诗为词”
从温、韦、晏、欧的创作倾向上看,也是在将词作不断诗化的努力,由此可见苏轼并不是第一个提出“以诗为词”并且努力付诸实践的人。在他之前,就有很多的词人已经在做这方面的努力,那么我们不禁要问道:为什么人们要将苏轼看做是“以诗为词”的代表呢?
所谓的“诗客曲子词”是相对于民间的曲子词而言的,而温、韦、晏、欧等人的“诗化”,所做的便是将当时流入民间的词化用于晚唐以来柔媚细腻的诗风之中,将这种诗风创作应用于他们词的创作当中。而这种诗风从本质上看,其情致的纤丽精致、缠绵靡弱与词体“要眇宜修”的特征是贯通的。所以,这种诗化的反面必将走向俗化,而柳永正是这样做的,柳永的市井之词走的正是这种诗风的反面化的道路,即词的通俗化。而苏轼的“以诗为词”,则是以诗的雄浑、飘逸的风格和盛唐以来将日常的生活、眼前的景物入诗的方法移入词中,这与晏、欧或柳永的词比起来,乃“自是一家”,形成了自己全新的风格。所以说,同样是词的诗化,苏轼所走的是与晏、欧、柳等截然相反的道路,可以说是开了词境创作的先河,拓展了词境创作。
苏轼的“以诗为词”是以柳永为改革目标的,苏轼不满于柳永词作中的一些市井的、卑俗的词句,所以他要将这些“俗化”的词重新“诗化”。反映在观念上,“东坡以词曲为诗之苗裔”(朱弁:《风月堂诗话》卷上);反映在创作实践上,“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刘熙载《艺概·词概》)。苏轼不仅将过去很少在词中表现而较多在诗歌中出现的题材纳入词中,包括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一些旧的在诗的创作中才出现的题材。而且在语言上,他也将宋诗的语言带到词中。如《哨遍》“为米折腰”,《满庭芳》的“归去来兮”,《无愁可解》的“光景百年”等篇,这些多为散文化和议论化的句式;至于《如梦令》“水垢何曾相爱”,《南歌子》“师唱谁家曲”等阙,又杂以禅语。
三、苏轼“以诗为词”创作倾向的影响
通过上述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苏轼对于词境的升华和发展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词史的发展也由于苏轼的“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而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进而遂开南宋辛弃疾一派。苏轼的“以诗为词”内涵非常丰富,这固然与苏轼的才学密不可分,但也和各种思想的交错不无关联。苏轼的思想集儒、释、道三家于一身,因此在他的诗文中自然会不经意的体现或流露出各种不同的思想。叶嘉莹先生在谈论苏轼的思想时讲到,苏轼有“用世之志意与旷世之襟怀”。“用世之志意”体现的是苏轼入世的儒家思想;而“旷世之襟怀”体现的则是苏轼豁达的道家心境。也正是这种复杂的思想意识的交融和影响才使苏轼能够从一个新的角度去进行词的创作,摆脱旧的传统的束缚,融入新的思想元素,开“以诗为词”创作的先河,才能够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然而,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苏轼并没有把词当作与诗毫无区别的文体,只是在有限的程度上把诗体的题材走向与风格倾向导入词体。苏轼的“以诗为词”并未泯灭词体与诗体的界限,却扩大了词体的题材范围并增强了词体的抒情性质,从而对词的健康发展作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曾枣庄.苏轼评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
[2] 苏轼.苏轼全集.中国书店,1986.
[3] 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
[4] 张中行.诗词读写丛话.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