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议“白石脱胎稼轩”说

2014-10-21杜文婕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姜夔辛弃疾

摘 要: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说:“白石脱胎稼轩。”此種说法广为流传,但姜夔与辛弃疾在对往事的怀念、对人生的失意、对年华的老去等方面均表现出不同的气质,作者认为稼轩多白石后期创作确有影响,但说“脱胎”并不恰当。

关键词:姜夔 辛弃疾 驰骤 疏宕

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说:“稼轩则沉着痛快,有辙可循,南宋诸公,无不传其衣钵。”①又说:“白石脱胎稼轩,变雄健为清刚,变驰骤为疏宕。盖二公皆极热中,故气味吻合。辛宽姜窄:宽、故容秽,窄、故斗硬。”②麦孺博说:“(白石)浑灏流转,脱胎稼轩。”③谭献说:“白石稼轩,同音笙磐,但清脆与镗■异响”④,“白石嘤求稼轩,脱胎耆卿”⑤。笔者认为,“白石脱胎稼轩”的说法是有待商榷的。

一、稼轩词与白石词的区别

综观姜夔与辛弃疾的人生及创作便可以发现,二人的情怀不同,作品的风格也不相同。我们可以从这一角度简单地把二人的区别归纳为三方面,第一是早年的生活及对早年生活的怀念。辛弃疾二十二岁时就揭竿起义、率军杀敌,俨然一位雄姿英发的少年将军,他一心向往和崇拜的是虎啸风生的英雄豪杰,他把一生的热血都奉献给了国家民族,对民族事业热情而执着。姜夔与辛弃疾比起来完全没有英雄之气,而是一副浪荡游子的形象,他的少年时代是在秦楼楚馆度过的:“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坠红无信息。”他的一生都沉浸在痛苦的怀念与回忆之中,对年轻时的歌舞生活念念不忘:“辇路珠帘两行垂,千枝银烛舞■。东风历历红楼下,谁识三生杜牧之。”

第二方面是面对人生的失意和年华的逝去,辛弃疾表现为悲壮:“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姜夔表现为悲哀:“漂零久,而今何意,醉卧酒垆侧”。辛弃疾与姜夔都是对人生拥有沸腾热血的人,只不过辛弃疾的人生是壮大开阔的,是属于民族国家的:“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而姜夔的人生是狭窄局限的,是属于个人前途命运的:“万里青山无处隐,可怜投老客长安”。

第三方面是辛弃疾和姜夔虽然都以词著称,可辛弃疾并不只是一个文人,他还是一个曾经领兵打仗的将军,他从事文学创作的动机和目的与姜夔是不同的。辛弃疾的人生志向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文学创作是他壮志难酬时的无奈之举,他说:“把诗书马上,笑驱锋镝”。他把词当成书写情怀和记录行藏出处的工具,曾说:“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入笑林”。和辛弃疾相比,姜夔作词一方面是为了诗词艺术,另一方面则是结交拜谒,讨官老爷们的喜欢,希望最终能赢取功名,这样他就要从艺术上更胜一筹。姜夔曾经说,“文章信美知何用,漫赢得天涯羁旅”“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传语城中客,功名半是愁”“著书穷愁滨,可续离骚经”。清人刘熙载《艺概》卷四曰:“白石才子之词,稼轩豪杰之词。才子、豪杰,各从其类爱之。强论得失,皆偏辞也。”⑥此说的确是颇有见地的。姜夔也有家国之恨、济世之志,但是远不如辛弃疾强烈,这可能与二人的出身和生长环境的差异有关,所以姜夔以诗人的气质表现黍离之悲,辛弃疾则以豪杰的情怀表达报国之志。二人情怀与创作的目的不同,我们可以通过他们的咏虞美人草感受出来。

西楚霸王项羽有美人虞姬,垓下兵败后,项羽乌江自刎,虞姬随之而去。对于虞美人草有多种传说,有的说它见人辄舞,有的说它闻吴音而舞,不管哪种传说,都把它与项羽的虞姬联系在一起。辛弃疾《浪淘沙·赋虞美人草》:

不肯过江东。玉帐匆匆。至今草木忆英雄。唱著虞兮当日曲,便舞春风。儿女此情同。往事朦胧。湘娥竹上泪痕浓。舜盖重瞳堪痛恨,羽又重瞳。

李清照有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辛弃疾首句直接使用“不肯过江东”,锋芒直指南宋苟且江南一事,突兀而犀利。“至今草木忆英雄”展现了辛弃疾血液内涌动的豪情,但这个时代又到哪里去寻找英雄呢?辛弃疾借虞美人草所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体人生的苦闷,更重要的是深深的忧患意识,他的生命是建立在家国民族之上的。又《虞美人·赋虞美人草》:

当年得意如芳草。日日春风好。拔山力尽忽悲歌。饮罢虞兮从此、奈君何。人间不识精诚苦。贪看青青舞。蓦然敛袂却亭亭。怕是曲中犹带、楚歌声。

“人间不识精诚苦”讽刺了一味求和的无能朝廷还不如当年的虞姬,虞姬虽为柔弱女子却有铮铮铁骨,现在的英雄豪杰们到底比不上一个翩然起舞的女子。辛弃疾的这两首咏物词借物咏怀,指出了民族悲剧的根源,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姜夔也有一首同样题材的诗《虞美人草》:

夜阑浩歌起,玉帐生悲风。江东可千里,弃妾蓬蒿中。化石那解语,作草犹可舞。陌上望骓来,翻愁不相顾。

与辛弃疾不同的是,姜夔在诗中隐含的主要是对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他用“江东可千里”讽刺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顾,而他自己就是蓬蒿中的弃妾,满怀热心想要投身于济世之道,却被排挤在仕途的大门之外。“陌上望骓来,翻愁不相顾”,正是姜夔一生心理及命运的写照,直白而形象地体现了他渴望被朝廷重用的急切心理。他以全部生命热情等待着朝廷的垂爱,但命运却最终还是没有眷顾他。

对比二人作品我们不难看出,姜夔表达的更多的是个人身世的感慨;而辛弃疾则主要着眼于民族国家和英雄气节。在表达方式上,姜夔含蓄雅正,温柔敦厚;而辛弃疾则热情豪放,倾荡磊落。周济在《宋四家词选》中说:“白石好处,无半点粗气矣。”⑦或许正因如此。由此说来,说姜夔“脱胎”辛弃疾,或许过于严重了。嘉泰三年(1203),二人初识,并均已近迟暮之年,这年之后,姜夔作品实在有限,而姜夔那些最优秀的诗词大多创作于嘉泰三年之前。从创作方面来讲,姜辛二人本身就有许多共同的地方。例如:二人都使用健笔,不同的是,稼轩用健笔写豪情,而白石用健笔写柔情。辛词之健在于喷薄的气势、不可一世的豪情和高尚远大的志气:“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姜词之健在于用瘦硬冷峭的语言诉说款款柔情:“树若有情时,不会得青青如此。”

二、白石变驰骤为疏宕

周济有一点说得很恰当:“(白石)变驰骤为疏宕。”辛弃疾之驰骤在于他的词中迸发出来的奔腾的气势、雄豪壮阔的场面和雄奇飞动的意象。姜夔之疏宕在于他的感情的抒发间接而冷峭,他大多借景抒情,他的景物不仅是清冷幽静的,而且只取其缥缈之神,并用虚字联系起来,从而形成疏宕之感,如“日暮,望高城不见,只见乱山无数”。这就是辛、姜一为驰骤、一为疏宕的根本原因,也正因如此,白石词比稼轩词多了一层缥缈风神和空灵之感。陈询《海绢词说》曰:“南宋诸家,鲜不为稼轩牢笼者,龙洲、后村、白石皆师法稼轩者也。二刘笃守师门,白石别开家法。白石立而词之国土整矣。”⑧这种说法应是比较恰当的。刘熙载《艺概》卷四云:“张玉田盛称白石,而不甚许稼轩。耳食者遂于两家有轩轾意。不知稼轩之体,白石尝效之矣。集中如《永遇乐》《汉宫春》诸阕,均次稼轩韵,其吐属气味皆若秘响相通,何后人过分门户耶?”⑨确实,姜夔与辛弃疾唱和的三首词受到了稼轩词风的影响,他的《永遇乐·北固楼次稼轩

韵》是最为豪情、表达最为直接明了的一首爱国词: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绿嶂,苦被北门留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本词是姜夔难得的涉及重大事件的作品。上片写镇江的风光及地理的重要性,从而点出了辛弃疾镇守的阵容及威严,北伐之事因此有了转机。下片以诸葛亮、桓温比辛弃疾,赞扬他的智谋才略,鼓励他不负人民期望,收复沦丧的故土。全词感情激昂,表现了姜夔关心国事,迫切希望收复失地的愿望,笔力遒劲、气魄宏大,与《扬州慢》《凄凉犯》等有很大区别,风格与辛词相近。

三、结语

综上,姜夔在与辛弃疾的交往中确实受到了这位豪放词人的影响,但并不能说姜词“脱胎”稼轩,辛词主要风格是雄健驰骤、豪放壮丽,而姜词则倾向于清刚疏宕、淳雅含蓄,辛主“气”,姜主“格”,二人之作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毕竟姜夔独树一帜,因此“稼轩辛公,深服其长短句”⑩。

①② 周济:《宋四家词选目录序论》,见《介存斋论词杂著,复堂词话,蒿庵论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13页,第13页。

③ 梁令娴编、刘逸生校点:《艺蘅馆词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29頁。

④⑤ 谭献:《复堂词话》,见《介存斋论词杂著,复堂词话,蒿庵论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第27页,第24页。

⑥⑨ (清)刘熙载著,王气中笺注:《艺概笺注》,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24页,第323页。

⑦ 周济:《宋四家词选》,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68页。

⑧ 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838页。

⑩ 姜夔:《姜尧章自叙》,见(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卷十二,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211页。

参考文献:

[1] (宋)周密撰、张茂鹏点校.齐东野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3.

[2] 夏承焘.白石诗词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

[3] 孙玄常.姜白石诗集笺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

[4] 邓广铭.稼轩词编年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作 者:杜文婕,首都师范大在读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姜夔辛弃疾
南宋姜夔《白石诗说》诗法属性新探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上)
对姜夔自度曲音乐本体的现代解读
试谈辛弃疾的田园词
众生皆苦,但朋友是甜的
陆明君
辛弃疾:男儿到死心如铁(下)
辛弃疾田园词中的人物形象
辛弃疾的元宵节惹人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