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千与千寻》赏析

2014-10-21舒静媛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千与千寻文化底蕴人物

摘 要:日本动漫导演宫崎骏的动画之所以吸引我们,不仅在于其精湛的技术、宽泛的题材、新奇的创意,还在于作者巧妙地赋予作品深沉的含义,触碰了我们心灵深处那个最柔软的地方,给我们带来了心理冲击。

关键词:《千与千寻》 人物 主题 文化底蕴

一、内容简介

《千与千寻》的女主人公是个十岁的小女孩千寻,在和父母一起去郊外新家的路上,爸爸将车意外开到了一个古老的城楼的隧道前,好奇的父母带她走进隧道,却随着隧道进入了另外一个世界。父亲误以为是泡沫经济前建的仿古游乐城,循着诱人的香味来到空无一人的小镇上,屋子里摆满了可口的食物,父母抵挡不住食物的诱惑,吃了起来。不久当夜幕降临,千寻准备叫父母一起离开的时候,父母已经变成猪了。

千寻因为害怕仓皇逃出,当她来到河边时发现自己已经回不去了,而且身体在一点一点消失。正在这时遇上了男主人公白龙(赈早见琥珀主),白龙给千寻喂了防止身体消失的药;同时告诉她,在镇上只有获得一份工作才不会被汤婆婆的魔法变成其他东西。千寻幸运地在汤婆婆手下谋得一份工作,作为小玲的手下在浴池打杂。但是千寻也失去了她名字中的寻,变成小千的她在浴池的工作也不是那么顺利,但是她为了能够把父母救出来再次回到现实中去,她艰难地工作着。同时对那些澡堂的客人也不是那么害怕了,结识了对她有好感的无面人,她还成功地招待了无人愿意招待的肮脏的河神,河神因此送给她药丸。在千寻的不断努力和白龙等朋友的帮助下,千寻终于找到了回家的路,把父母带回了人类世界。

尽管宫崎骏称《千与千寻》只是一部“简单的人讲的简单故事”,但看似简单熟悉的故事架构通过魔幻的表现形式使得简单的孝女故事也不平凡了。宫崎骏的作品虽都有涉及环保这个永恒的主题,但除此之外还表达了诸如现代人自我迷失,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救赎等主题。宫崎骏的故事没有复杂的情节,也没有什么过于深奥的主题,但是观看过《千与千寻》的观众,都会在简单的情节中陷入深深的思考。这部动画片不仅受孩子们的欢迎,也受到广大成年人的欢迎的原因正是这些主题触碰到了我们心灵最柔软的那个地方,带给我们巨大的心理冲击。

二、从人物来看主题

女主人公有着两个世界两个不同的名字,人类世界的千寻和神隐世界的千。这也预示着两个不同性格的她。作为人类世界的千寻的时候,她是个年仅十岁的小女孩,和其他这个年纪的小女孩一样任性,爱撒娇,胆小。但是,随着父母来到了这样一个神秘的世界之后,失去了父母的庇护的同时她还要找回父母。在这个世界中千寻变成了千,她也学会了很多东西。她学会了忍耐,在汤婆婆的汤屋工作,虽然又苦又累,但是她毫无怨言;她学会了尊重,任何客人都需要尊重,即便是满身垃圾的河神,她帮他洗掉了满身的污浊;她还实现了自己的诺言,让父母重新变回人,回到人类世界。当她再次回到人类世界的时候,她变成了坚强、勇敢、潜力无限的千寻。文中女主人公之所以能够在两个世界有两个名字、两种精神面貌,主要的原因是她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为了父母,她发生了如此多的改变。主人公在“油屋”这个虚幻的世界里,不仅要独自完成拯救父母的重任,还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真实世界中的人类找回自我生存的价值。“油屋”也使我们不由得想到这个人与人之间充满谎言与虚伪、冷漠与隔阂,缺少善良和正义、真实的物质社会。作品希望通过千寻的行为,让人类在虚幻世界中得到救赎,体现了宫崎骏对现代人性的思考与关注。

当然,在此我们不得不提到戏份不多的千寻的父母。正是由于千寻的父母贪吃变成了猪,才使得我们的故事情节得以展开。当然这不仅是情节需要,也表达了宫崎骏自己的生活态度,面对现代人性这种越来越明显的、赤裸裸的物质追求,宫崎骏表现出其藐视的态度,这种藐视通过“人幻化为猪”的情节表现了出来,形象地揭示了现代人的物质至上的追求,其本质就是人性中一种动物性的体现。只有动物才是一味地满足自己的纯物质追求。

除了人性这个主题之外,还有环保主题。这个观念之所以百说不厌,是因为日本人有着这样的自然观:人类既不是要征服自然,也不是要屈服于自然,而是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当今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正被这个工业社会不断破坏着,宫崎骏感到心疼的同时,也在呼吁人类要回归到这种传统的自然观。他不仅在《千与千尋》中表达了这种保护环境的理念,而且在他的多部动画作品中都有体现。如《悬崖上的金鱼姬》等。在《千与千寻》中同时借助河神和无面人这两个魔幻形象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宫崎骏对环保概念的两种不同的理解。环保对人类来说不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包含了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的环保寓意,因为现代人类对自然生态的破坏或者改造都是基于人类利益的驱动。正是现代人信奉“人是自然的主人”这样的观念,才会产生人类对自然的无休止的索取,对生态肆意的破坏。在这个过程中人类已全然忽视了对自然应拥有对等的维护义务,也违背了日本的传统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天人相处之道。

男主人公白龙(赈早见琥珀主),原本是琥珀川的主人,他的河流在兴建大楼的时候被填平,无家可归的白龙来到了汤屋,成了汤婆婆的弟子,受汤婆婆的控制,成了澡堂的实际管理人员。白龙在遇见千寻的时候跟她说过忘记了名字就回不去了,可是千寻帮白龙记起了他的名字他还是回不去。究其原因主要是人类为了一己私欲,毁掉了白龙的家园,使白龙无家可归。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我们的环境问题,人类为了追求自己的生活便利,在不知不觉中一点一点地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电影中再三提到了环境问题,那就是另外一位河神澡堂的客人之一,刚来之时他满身污泥和垃圾,全身散发恶臭,就连汤婆婆都误以为他是腐烂神,油屋中的侍者们唯恐避之不及,纷纷退让不愿上前接待;而身怀救赎使命的千寻迎难而上接待了这位被人认为是腐烂神的河神,并为其洗浴,被千寻这种不畏艰难的精神所感动的油屋众人,齐心协力帮助千寻将河神体内的污染物清洗干净后,刹那间,他焕然一新,众人这才发现原来他就是河神,只是被人类所制造的垃圾所污染,产生垃圾瘤,才会发出剧恶臭味,变得恶心肮脏,就像腐烂神一样。

焕然一新的烂泥巴变成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并很快变成了一股声势威猛的清流,向远方飞去。

宫崎骏在这篇文章中不仅强调了物质层面的环保,还提到了精神层面上的环保,而这个“环保”是通过一出现就给人恐怖感的无面人这个形象所包含的象征意义来表达的,这个四处飘荡、无处可去、无处可依的无面人就是宫崎骏对当今物质社会中极度拜金的人类那失去自我,失去人生生存价值,失去灵魂寄托的人的一种象征表现。无面人看起来很恐怖,但是在千寻遇上困难的时候,还是伸出了援助之手,传递着宫崎骏呼吁现代人寻回自己的心声。

三、从人物形象来看文化底蕴

汤婆婆的高鼻梁、人首鸟身的这种形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人物形象是来自于哪里呢?实际上《千与千寻》的日文名字是“千と千寻の神隐し”,“神隐”这个词就是来源于日本民俗学者小松和彦写的《神隐》。而汤婆婆这一形象正是参照了《神隐》这本书中的人物形象而来的。日本是号称生活着八百万神灵的国家,岛国的民众们相信在这个国家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中都栖息着神灵。因此,古代的日本人相信如果有人无故失踪,尤其是小孩不听父母的话擅自走進深山老林里,就会被名为“鸟天狗”的山神带到其所居住的异世界,无法回到父母身边,这就是日本所谓的“神隐”一词。而《千与千寻》中千寻一家正是由于走进深山老林,误入汤婆婆的浴场之中,而从人类世界神秘失踪的。

片中还有一位与汤婆婆形象完全一样,但是个性截然不同的钱婆婆,而这一形象的设置也是对日本传统文化具体形象化的表达。日本具有很多活火山的地理特点,因此拥有丰富的温泉资源,并且自公元7世纪日本圣德太子大倡佛教以来,佛教中的清心净身礼佛的观念就已深深扎根在日本民众的心中。人们在去寺庙礼佛之前总是在寺院的浴室——“汤”中净身,净完身后再象征性地付点浴资钱,日久以后,“钱汤”成为日本公共浴室的俗称。因此,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加上佛教清净去秽的礼佛观念,共同作用形成了日本历史悠久的“钱汤”文化,并成为日本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之所以大获成功,与他背后的这种民族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

结语

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之所以能够获取如此多的票房,成为宫崎骏的动画创作的巅峰作品。即使在十多年后的今天,还能够如此打动我们的心弦,不是因为他的故事表达有多么吸引人,不是因为他的主题有多么新颖,他的成功之处在于把我们都熟知的道理通过魔幻的手法表达出来,而不是单纯的说教;同时不得不提到的是他的来源于民间、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的创作特点。

参考文献:

[1] 孙艳.宫崎骏作品读解与分析[J].电视研究,2006(1).

[2] 孙淑华.论宫崎骏动画的意境之美[J].电影评价,2009(8).

[3] 彭修银,郝娟.宫崎骏动画中意象体现的日本民族审美特质[J].日语学习与研究,2007(4).

[4] 李金梅.宫崎骏动画的生态意识——兼论现代社会语境中人与自然的关系[J].电影评介,2007(22).

作 者:舒静媛,长江大学文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日本文学及日语教育学。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

猜你喜欢

千与千寻文化底蕴人物
“一壶春秋”壶的创意设计和文化底蕴
植文化底蕴 办特色学校
雒三桂: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千与千寻》
《千与千寻》中无脸男的来历
通过诗歌阅读提升初中生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