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同源”名称与性质的辨析
2014-10-21刘胜民
摘 要:“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绘画的基本理论之一。这一理论由唐代美术史论家张彦远首先系统地提出后,一千多年来被不断地阐发,其影响至今不衰,并且还从画坛扩大到了书坛。对于“书画同源”的具体含义,因各人理解的角度不同、层次不一,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其中虽不乏真知灼见,亦难免有误解和曲解之处,以致在实际运用中造成了一些不良影响。本文认为谈“书画同源”应该将书画的起源与书画的创作这两个问题严格地区分开来,即应分别从历史和艺术两个方面来考察。兹详述之,以就正于同道。关于“书”和“画”具有共同的源头的资料在历代的书论和画论中随处可见,在这些书论和画论的叙述,对后来的艺术创作有着重要的意义。但在这里有个疑问,“书”与“画”是否同源,孰是源?孰是流?应上溯到何时?古人记载中也没有明确的答案。
关键词:书画同源 名称 性质 辨析
“书”和“画”在性质上不同源
笔者对“书画同源”先从考古学和人类学来考察“书”与“画”是否出现在同一时期。我们根据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中写到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使用和文献记载的出现”,“刻在石头上的象形文字可以视为与标音字母相等的标准”{1}。这个观点今天大家都普遍接受,我们谈论到古代文明史时,如埃及文明、印度文明、中国文明等,都是以文字记录作为证据的。如果是这样,那么史前的文明就没有文字记载。由此推断文字的起源是晚于绘画的起源。张安治在《中国原始社会至汉代绘画泛论》一文中写道:“据一些岩画专家和生物化石考古学者研究的结论,以为阴山岩画中部分早期之作,所画的某些动物,在这一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初期(约一万年前)即已绝迹,它们的制作年代当不会晚于此时。”{2}以中国的阴山岩画等大量的例子为证,说明绘画的起源远远早于文字。我们再来看文字,文字用以记录语言,是一种帮助并代替记忆的符号系统。在古代传说中上古是结绳记事,伏羲氏始作八卦,后来仓颉发明文字。这虽不可尽信,也不能说完全虚妄。根据民族学的研究,结绳的古风在现代落后民族中仍有遗留,有的学者认为八卦与结绳之间似有某种联系。{3}八卦的含义从古至今不知有多少种解释,弄得玄乎其玄,但可断言,它的原型不过是一种较结绳更为进步的记事符号。从考古发现来看,我国最原始的文字应早于甲骨文,文字的滥觞可追溯到仰韶文化陶器上的刻划符号,距今已有六七千年。那些符号是抽象的,看不出一点象形的迹象,但已具有六书中“指事”字的性质,这证明“指事”早于或至少不晚于“象形”,是文字发展的初级阶段。根据目前的考古资料,龙山文化晚期才出现少数象形符号,象形文字的成熟则要到商代。甲骨文中的象形字虽然以象形为基础,在本质上也有别于绘画,如牛、羊等字仅像其头部之形,含有一定的“指事”成分,具有符号所特有的抽象意义和功能。可见,文字起源于“指事”这一功用目的,“象形”字也只是一种指事的符号,因而等到约定俗成之后,象形文字便由于追求实用的便利而不断简化、抽象化和规范化。如果是这样的话,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中所说的“是时也,书画同体而未分,象制肇创而犹略”{4}这种观点是不存在的。
明清之后的“书画同源”说
唐代张彦远所说“书画同体”应是从实用“书”和“画”的形式而言,而不是“书”与“画”的根源。关于“书画同体”《汉书·艺文志》名之曰“六书体”,其六曰“鸟书”,以谓:“在幡信上书端象鸟头者,则画之流也”;又据《周礼·地官》“保氏掌六书”注文之说,以谓“六书,其三曰象形,则画之意也,是故知书画异名而同体也”。以上文字我们再次推断这里所说的“书”不是指“书法”,而是文字,这里的“画”也不是“绘画”,应是“图画”,其功用不同。
关于“书画同源”说,应该在明清时较为普遍,在明清人的画论中我们随处可见。在他们的画论中,是把书画中的“同源”和“同法”归入一义,是“书画同源”名称上的一种误解。明代何良俊对“书画同源”的论证:“夫书画本同出一源,盖画即六书之一,所谓象形者是也。虞书所云,彰施物采,即画之滥觞矣。古五经皆有图,余又见有《三礼图考》一书。”{5}
何良俊在此指出“书画本同出一源”。又有后来清代的张庚则将汉扬雄有关“心画”的名言作了另一种解读:“扬子云曰,书,心画也。心画形,而人之邪正分焉。画与书一源,亦心画也。握管者可不念乎。”{6}
后又有清人邹一桂,在《小山画谱》卷下,专门有一节专论“书画一源”。称:“仓颉造书,史皇制画。书画非异道也。非书则无记载,非画则无彰施,二者殊途而同归。六书始于象形,象形乃绘事之权舆。形不能尽象而后会之以意;意不能尽会,而后谐之以声;声不能尽谐,而后求之以事;事不能尽指,而后转注、假借之法兴焉。书者,所以济画之不足也。使画可尽,则无事书也。”{7}
邹一桂认为“书”是为“济画之不足”才出现的,并将“书画同源”四字列为首条标题,影响所及,画苑几奉之为金科玉律。到清后期,盛大士则以古代传说对“书画同源”进行了另一种阐释:“书画本出一源”。“昔圣人观河洛图书之象,始作八卦。有虞氏作绘作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之属。稽其体制,多取象形。”{8}
至此为止,“书画同源”成为被书画家挂在嘴边的
口头语。
现代我们所说的“书画同源”大多都是沿袭明清人的观点,也是为当时的风气所趋。宗白华《中国书法里的美学思想》中,以殷商、甲骨的象形字作为文字演进的“第一期”,即所谓“以图画表达思想,全无文字”为“纯图画时期”,其后进入所谓“图画佐文字时期”,即
“第二期”,则乃为“在一篇文字里往往夹杂着鸟兽等形象”,于是得出结论,“我们说中国书画同源是有根据的”。宗白华在这里他也没有弄清楚“书”和“画”的真正概念,就谈“书画同源”;笔者认为应先弄清楚我们所说的“书”和“画”在艺术史上的概念,而不是在文字和圖画的起源和发展史上来说的。
“书”和“画”的相同性
关于“书画同源”我们应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说,更应该确切地说是书法与绘画创作上的相通性。关于书法与绘画相同性较早有北宋黄庭坚曰:“世传南唐李主作竹,自根至梢,极小者一一勾勒,谓之‘铁钩锁,自云惟柳公权有此笔法。”(《山谷集》)南宋陆游曰:“我评此画如奇书,颜筋柳骨追欧虞。”(《唐希雅雪鹊》)
宋代又有刘道醇曰:“画之谓屋木,犹书之有篆籀,蓋一定之体,必在端谨详备,然后为最。”(《圣朝名画评》)。以作为“书画同源”最有力依据的是元代赵孟■题柯九思画竹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9}
这句诗显然是讨论书法用笔与绘画的对应关系。和赵孟■同时期的汤■在题王庭筠《幽竹枯■图卷》中写道:“故画家之极经营位置者,犹书家之工篆隶;士大夫寓意笔墨者,犹书家之有颠草。”
汤■把绘画和书法做了个比喻,说明书和画密不可分的关系。明代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曰:“画竹,干如篆,枝如草,叶如真,节如隶。”
王世贞也认为书法和绘画是同法的。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中记载:“赵荣禄枯树,法李成、郭熙,不知实自飞白结字中来也”;清代张岱《琅文集》中有“今见青藤诸画,离奇超脱,苍劲中姿媚跃出,与其书法奇崛略同”;刘熙载《艺概》中有“书和画异名而同品”;沈曾植曰:“书画笔道相通,黄筌父子清雅,近王侍书。”
以上所举历代名家的言论中都是表明一个共同的特点,也就是书法和绘画的相通性。书画不应在源流上“同源”,应在艺术的契机上“同源”。
{1} [美]路易斯·亨利·摩尔根:《古代社会》,马雍等译,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11页。
{2} 《中国美术全集·绘画编一》,人民美术出版社1986年版。
{3} 赵壹:《非草书》。
{4} (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叙画之源流》(卷一),见《画史丛书》,第1页。
{5} (明)何良俊:《四友斋画论》,邓实、黄宾虹编《美术丛书》(第二册),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465页。
{6} (清)张庚:《画论·论性情》,《美术丛书》(第二册),第1416页。
{7} (清)邹一桂:《小山画谱》(卷下)“书画一源”,《美术丛书》(第一册),第526页。
{8} (清)盛大士:《溪山卧游录》(卷一),《美术丛书》(第二册),第1338页。
{9} (明)汪珂玉:《珊瑚网》(卷八)。
作 者:刘胜民,山东聊城市阳谷县第一中学书法教师,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艺术硕士,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张荣庆书法艺术工作室首届访问学者;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聊城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聊城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编 辑:水 涓 E-mail:shuijuanby@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