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爸爸去哪儿》的独特构思

2014-10-21董晓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4年8期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亲情

董晓

摘 要:《爸爸去哪儿》这档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自去年10月在湖南卫视开播以来,取得了超高的收视率和社会美誉度。“爸爸去哪儿”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在构思上就有其非常独到之处,比如,它的叙事主题温暖贴心、节目编排新颖别致、演员队伍标签鲜明、社会责任如影随形,值得人们很好地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爸爸去哪儿》 节目 独特构思 亲情

《爸爸去哪儿》这档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真人秀节目,自去年10月在湖南卫视开播以来,出人意外地取得了超高的收视率和关注度。据央视索福瑞公布的数据,该节目首期全国网收视率达到1.1,市场份额达到7.67%,之后五期收视率持续攀升,第六期全国网收视率达到2.30,市场份额达到15.92%,遥遥领先于同时段其他综艺节目。{1}并且,该节目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舆论热度,推出近两个月,百度关注指数傲居榜首,单条新闻转发量近千条次。在亲子类节目看似举步维艰的当下,“爸爸去哪儿”能够一枝独秀,成就湖南卫视新一轮收视热潮,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爸爸去哪儿”的成功绝不是偶然的,单从构思来说,就有其非常独到之处,值得人们很好地学习与借鉴。

一、温暖贴心的叙事主题

在综艺节目铺天盖地的当下,人们有足够的收视选择机会。如果没有一个足以吸引人的叙事主题,是难以提振人们对节目本身的观看欲望的。《爸爸去哪儿》作为湖南卫视斥巨资从韩国引进的一档明星亲子旅行生存体验节目,之所以能够取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功,首先在于它打出的“亲情”这个主题非常接地气,令人倍感温暖贴心。因为,在我国传统观念中,“世上只有妈妈好”,妈妈承担着“相夫教子”的传统责任,陪同和教育孩子多数由母亲负责。父亲作为家里的顶梁柱,似乎总在为事业奔忙、为赚钱奔忙,忙得整天都不着家。他们很少陪伴孩子、关注孩子的成长,在孩子的教育引导中似乎总在缺位。最近某晚报开展的专项调查也显示,每周陪孩子的时间少于五小时的爸爸达50%,每天都能陪孩子的爸爸只有20%,这充分说明在孩子成长中,父亲角色的缺位,以至孩子画的“快乐时光”里竟然没有爸爸。{2}于是,《爸爸去哪儿》对亲情的召唤也就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满足着受众无穷的真心期待。

《爸爸去哪儿》每期要求爸爸跟子女体验三天两夜的乡村生活,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与孩子共同完成节目组设置的任务,反映的都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并不存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在节目中,观众看到了要用仅有的五十元购得在沙漠中三天两夜所需的食品,却不忘买女儿最喜欢吃的虾仁的王岳伦;看到了因起床迟、早餐险被抢光,把仅剩的星点米粥几乎全部喂给儿子的张亮;看到了在对女儿泪奔时表现出多般无奈,但却为了不让女儿失望又要确保安全,默默跟在女儿的滑沙板后面从六十多米的沙坡上一路冲下为女儿“保驾护航”的田亮;看到了向节目组借报纸和剩饭糊窗户,给孩子驱赶蚊虫,只为让儿子能安稳睡个好觉的林志颖;看到了在为儿子洗澡时,时刻注意避免受伤的手臂碰水,在儿子调皮捣蛋时又会对其严厉教育的郭涛。{3}这样一些微小的亲情细节,却是父母对待孩子最真实的常态,给了观众太多的温暖与感动。正是在平常和琐碎之中,在爸爸与宝贝相处的点滴之中,让观众更多地感受到的是真切与温暖。众多80后年轻群体对节目更是情有独钟,他们纷纷表示,当“老爸,老爸,我们去哪里呀”的音乐响起时,心都快融化了,同时受到了很大启迪,想到做父母的不容易。

二、新颖别致的节目编排

《爸爸去哪儿》并非国内第一档亲子真人秀节目。在很大程度上,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媽看我的》,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浙江卫视的《人生第一次》,深圳卫视的《饭没了秀》,以及全国“小萌娃”真人秀节目等都可以归于亲子类节目。这些节目无一例外都比《爸爸去哪儿》出现得早,投入的人力物力也并不比《爸爸去哪儿》少,但并没有做到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倒是《爸爸去哪儿》的横空出世,仿佛一股清风吹拂着电视上千人一面的歌曲类节目,好像一汪清泉冲刷了荧屏上泛滥成灾的选秀类节目,让人眼前一亮,喜不自禁。它以高质量的节目制作以及高人气零差评的反响,再一次证明了芒果团队独有的创新意识和荧屏智慧。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内容令人倍感真实。五位明星爸爸带着自己的儿女以旅行为目的,来到风景优美的郊外,在当地体验两天一夜的乡村生活。每一个旅行目的地的生活体验故事分为两期或三期播出,每期时长九十分钟左右。在体验过程中,五对父子(父女)需以组队或个人的形式,完成一系列节目组设计的生活体验任务。在他们旅行、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观众们可以看到五对父子(父女)之间的亲情互动,以及五个父亲、五个孩子之间的浓浓情谊。{4}而且,所有这一切并非是毫无波澜、一平如镜的,爸爸们有烦有恼,孩子们有哭有闹,节目的戏剧冲突比比皆是。它细致地把握了生活的真实,准确地还原了真实的生活。它吊足了观众的胃口,也满足了观众的胃口。

《爸爸去哪儿》的节目场景令人倍感喜爱。在场景选择上,《爸爸去哪儿》的制作者可谓颇具匠心。首先,节目录制地都在户外,增添了冒险和体验的成分,小孩子在大自然中的天真无邪,无所顾忌的本真,敢哭、敢说和敢做的自然释放。其次,地点选择充分考虑了不同地域的观众需求。从蕴含浓厚文化气息的北京乡村,到神奇而充满考验的大漠,再到体现少数民族特色风情的云南,这些地方在中华版图上可以说是具有代表性的,节目组在画面剪辑与地点选择上是充分考虑了国内受众的需求。再次,所有场景都独特而美丽。以第一期北京灵水村为例,看过节目的我们不难发现那里是一个质朴的乡村,蓝天白云,青草羊群,具有乡土气息的居住环境和毫无市井气的村民们,使得节目效果真实,拍摄出来的画面温馨而动人。

三、标签鲜明的演员队伍

对于《爸爸去哪儿》这样一部生活场景剧,演员的演出功力和技巧是其次的,关键是它的真实性和示范效用。从演员的组成可以看出,湖南卫视可谓深谙其中之道。节目中的五个爸爸,有导演、演员、运动员和模特,都是明星。他们横跨不同的行业,都有属于自己的粉丝,只要他们出场,就能理所当然地引起不同群体的观看欲望。五个星二代的选择更是匠心独具。他(她)们都在四到六岁之间,这个年龄对许多事情似懂非懂,是最有意思最合适的年龄。因为七八岁以上的小孩容易失去童趣,四岁以下的小孩又太懵懂完成不了任务。同时,五个星二代的外形都非常可爱,个性上却差别很大,而且男多女少,他们足够给节目带来无限的发展与想象空间。难怪为了寻找他们,节目组几乎找遍了国内所有的明星子女,花了八个多月的时间。

节目中,五个星爸的表现可圈可点。他们平时都忙于事业,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完全不必忙于家庭日常事务。因此,以他们的成长经历和生活环境,去完成一些日常的“生存技巧”,的确是挺不容易的。王岳伦和郭涛显然在家庭生活中扮演大家长的角色,一个主要负责艺术创作,另一个主要负责经济收入,都是不问油盐酱醋的主。王岳伦把女儿当“小情人”来宠,而郭涛负责扮演“精神领袖”。田亮和张亮,本身就没有足够成熟,田亮虽然对着镜头自称好爸爸,但问题到来时却一筹莫展,甚至对女儿的哭闹露出痛苦无助的表情;张亮,二十四五岁就有了孩子,作为男人一部分的成长步伐与孩子是同步的,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他与儿子非常平等,商量着来的情形,是挺可爱的。不老神话林志颖总是那么温文尔雅,教育小孩总是那么以理服人。{5}总之,他们的表现满足了观众对其生活的强烈好奇。

五个星二代则是节目的首要看点。他们的出现,不仅迎合了此前网络上谈论的“熊孩子”话题和社会热点,也满足了许多观众对于明星私生活的好奇心。其中,林志颖的小正太儿子Kimi乖巧单纯,形象可爱,一口超萌的台湾腔深得观众喜爱;王岳伦与李湘家的“吃货”闺女王诗龄人小鬼大,古灵精怪;郭涛家小石头是“小小纯爷们”,坚持负伤演出;田亮家Cindy是萝莉的外表、“女汉子”的心;而张亮家的天天是个懂事的小暖男,热情调皮。这些星二代的可爱外形、童真童趣,一出现就萌翻了观众。他们都个性迥异、行为乖巧,很容易擦出火花和亮点,如在节目中经常会爆出他们的搞笑语录,让人看完一集之后大呼过瘾而有所期待。{6}这不得不说也是此次节目成功的一个关键。

四、如影随形的社会责任

只要是明眼人,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看出,“爸爸去哪儿”绝不只是好看。该节目所蕴含的社会示范意义,才是其核心价值所在和触发热议的重要原因。它通过大自然这个最生动快乐的课堂,不仅为节目中的爸爸和孩子提供了快乐生活与相互教育的机会,同时也带给了节目外的我们多样化的父亲形象、多元化的教育式样和无限的自我反思空间。爸爸们从一开始照顾孩子、做饭的手足无措,到之后越来越得心应手。孩子们从起初的不适应“哭闹”,到后来的慢慢相互熟悉,独立地完成任务,接受各种挑战,相互宽容和解。它为我们描绘的是一幅幅教学相长的生动画面和典型教材。{7}

父亲角色的立体解读。在现代社会高节奏的生活中,父亲往往终日在外忙碌,照顾孩子和家庭的责任通常由母亲承担。而《爸爸去哪儿》这档节目却挑战传统,让爸爸取代妈妈的角色,与小孩朝夕相处,全方位照顾小孩,让观众看看爸爸们而且是明星爸爸是怎样完成自身的角色转换的。这种“反弹琵琶”的节目思路,不仅大大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它通过一个个微不足道的生活片段告诉我们:身为父亲就有父亲的教育责任,在孩子的成长中不可或缺;不管从事何种工作,不管工作有多忙,只要是父亲都不应该使父爱缺席;不管从事什么职业,只要用心与孩子交流,就可以很好地承担起父亲这个角色。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父亲由于各种原因的确没能尽到一个父亲的责任。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许多父亲并不知道如何处理好与小孩之间的关系。因此,有一个公共文化平台来进行交流、互动与传播是十分必要的。《爸爸去哪儿》无疑做了一次极好的示范展现,让更多人发自内心地参与进来。{8}

教育方式的多样化呈现。湖南卫视台长吕焕斌曾在《爸爸去哪儿》首映礼上明确表示,该节目的意义不仅仅在于收视上的愉悦,更多的是让已经拥有和即将拥有孩子的家庭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父子关系、怎样为孩子赢得更好的未来。《爸爸去哪儿》中五位明星的教育方式是大相径庭的,可以说他们基本上代表了时下热门的几种育儿方式。王岳伦对自己的女儿比较娇惯,总希望王诗龄永远不要长大;田亮在教育过程中,发现女儿过于依赖自己,想方设法要把她推出去,让她自己去经历风雨;郭涛实施的是一种严厉的教育方式,石头是五个孩子中最为独立、勇敢、担当、宽容、懂事的一个。{9}同时,明星爸爸们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例如,王岳伦认识到,应该从别的父亲和孩子身上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在节目组设置的各种“压力”之下,林志颖认识到孩子的独立性还不够;郭涛看到其他小孩这么親自己的父亲,而自己的小孩却不那么亲他,认识到自己对小孩管得太严,等等。节目中爸爸们教育孩子的感悟不仅是对自己教育的反思,更会对观众的教育观念产生影响,使观众在观看电视的时候受到教育。

{1} 罗耀霞、刘珊:《浅析〈爸爸去哪儿〉的成功》,《影视制作》2013年第10期,第80—84页。

{2} 李洪才:《探究〈爸爸去哪儿〉走红原因》,《声频世界》2014年第1期,第29—30页。

{3} 李文丽:《〈爸爸去哪儿〉热播现象分析》,《电视研究》2013年第19期,第95—97页。

{4} 宋任智:《从〈爸爸去哪儿〉看电视节目本土化》,《声频世界》2014年第2期,第87—88页。

{5} 高琼:《〈爸爸去哪儿〉节目形态分析》,《视听》2013年第12期,第10—12页。

{6} 王楠楠:《真人秀节目发展探微——〈爸爸去哪儿〉热播引发的几点思考》,声频世界2014年第1期,第25—26页。

{7} 孙华:《萌文化视域下解读〈爸爸去哪儿〉》,《青年记者》 2014年第9期,第60—61页。

{8} 陈理慧:《〈爸爸去哪儿〉热播背后的大众文化心理机制探析》,《电影评价》2014年第3期,第65—67页。

{9} 白静:《〈爸爸去哪儿〉热现象后的冷思考》,《影视戏剧》2014年第3期,第102—104页。

作 者:董 晓,河南大学文学院戏剧与影视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戏曲。

编 辑:郭子君 E-mail:guozijun0823@163.com

猜你喜欢

爸爸去哪儿亲情
永不凋零的亲情
伪亲情何以大行其道
用马斯洛理论简析《爸爸去哪儿》萌娃的行为
综艺电影《爸爸去哪儿》的整合营销传播策略
清明话亲情
《爸爸去哪儿》来了之后
抱抱獴的亲情启示
亲情故事两篇
亲情互动 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