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党校教师执教能力的构成及培养
2014-10-09丁文朋
摘 要: 新的培训形势下,基层党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普遍存在着教师对“教什么”、“怎么教”无所适从、教师知识结构老化固化等五类问题。导致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集中在以教学内容开发能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教学技能驾驭能力和教学工具适应能力为主要内容的教师执教能力上。在整个执教能力结构中,教学内容开发能力是核心成分,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是权变成分,教学技能驾驭能力是必要成分,教学工具适应能力是辅助成分,分别可以通过教研咨一体化、培训对象研究、导师帮带制度和教学优化设计等途径和方式加以强化培养。
关键词: 基层党校;执教能力;构成;培养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4-0041-04
收稿日期:2013-10-27
作者简介:丁文朋,中共宜宾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公务员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部教育培训规律研究。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强调,党校队伍建设的重点是教师队伍建设,党校教师应该同时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良好的道德修养和较强的执教能力三项基本素质。在这三项基本素质中,政治信念是核心价值,道德修养是核心规范,执教能力是核心竞争力。
一、基层党校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基层党校按照以上三项基本要求,通过师资培训、人才引进等途径和方式,逐渐建立起一支年龄结构相对优化、知识结构相对合理、基本能够胜任地方干部教育培训任务的教师队伍。[1]75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以及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一系列突发问题和复杂局面的出现,广大干部对党校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党校教师的基本素质带来了更大的挑战。基层党校现有师资队伍在发挥干部培训职能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以下五个问题。
第一,随着干部培训渠道的多元化,干部学员在相关领域的知识积累相对丰富,甚至对某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要超过教师,对教师产生了“没有出过国却在讲国外经验”的怀疑,教师经常面临“教什么”的困惑。
第二,随着干部工作节奏的加快和行政环境的日益复杂化,相对于理论、知识、理念和原理,干部学员更倾向于通过培训获得经验、做法、路径等方面的指导,而党校教师大多没有党委、政府一线行政工作的切身经历和真实感受,所提供的问题解决方法多数情况下脱离实际,被学员认为“没有当过领导来教怎样领导”,教师经常陷入“学员责难”的境地。
第三,随着教学研究的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案例式、辩论式、情景模拟式、行动学习法等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媒体沟通、突发事件应对、金融运行、心理调适等各类实训室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在干部培训领域逐渐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对于基层党校来讲,要么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无力配备以上“硬件”,要么是因为现有教师无法适应新的教学设备而导致“软件”跟不上。这种“软件”和“硬件”之间的不兼容和不匹配问题,导致教师经常出现“怎么教”的苦恼。
第四,随着人才引进力度的加大,大批具有研究生学历的高校毕业生进入基层党校从教,对党校干部培训对象特点的把握不透彻,对党校干部培训对象需求的了解不深入,对党校干部培训教学技能的掌握不熟练,使得青年教师经常存在“学无所用”的疑虑。
第五,基层党校在师资队伍方面普遍存在着学员需求与教师能力之间的矛盾,专职教师的知识结构逐渐出现老化固化的问题,无法适应新的培训需求,导致部分紧缺课程缺乏校内师资作为支撑,只能通过外聘的形式加以解决,提高了培训成本,也增加了教师管理的难度。
二、基层党校教师执教能力的构成
对于基层党校来讲,出现以上五类问题,既不是因为教师的政治信念不坚定,也不是因为教师的道德修养不高尚,而是集中在教师的执教能力不强上。基层党校教师的执教能力主要包括四个基本因子,即教学内容开发能力、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教学技能驾驭能力和教学工具适应能力。
(一)教学内容开发能力是核心成分
教学内容开发能力是基层党校教师执教能力结构中最核心的成分,也是教师执教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作用的最重要的基础,是指教师根据培训需求和学员特点、将现有理论知识和技能方法进行重新组织、或者从专业视角出发对社会现实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将其作为基本素材开发成教学内容、并通过有效编排、选用学员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其呈现出来的能力。教学内容开发能力可以进一步细化分解为以下要素:需求分析能力、知识组织能力、问题研究能力和内容呈现能力。如在情境模拟式教学中,通过对多起突发应急事件进行糅合加工,形成新的虚拟问题作为模拟情境。如在案例式教学和情境模拟式教学中,可以将案例文本和背景材料制作成声像资料,增强内容呈现的冲击力和情境模拟的有效性。
(二)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是权变成分
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是指教师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培训对象特点、课程设置目标等信息,选用成熟的教学方式,或对现有教学方式进行改造、再创,以优化教学活动实施流程和教学活动组织形式的能力。教学方式并不是越新奇、越新潮越好,关键取决于教学目的和教师特质,在顺序优先性上,应该是先设置课程目标,然后选择教学方式,是教学方式服务课程目标,而不是课程目标将就教学方式。每一种教学方式都有特定的限制条件和适用范围,而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就集中体现在通过必要的改造,使某一种教学方式的优势最大化、劣势最小化,甚至借助教学方式的创新来弥补自身教学能力的不足。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讲,教学方法创新能力是基层党校教师执教能力结构中的权变成分。如,对于理论功底深厚、知识涉猎渊博、实践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来讲,以讲授式为代表的传统教学方法更为适用,而对于可塑空间大、学习能力强、思维较为活跃的年轻老师来讲,以参与式为代表的现代教学方法则更为有效。
(三)教学技能驾驭能力是必要成分
教学技能驾驭能力是指教师先天具备或后天养成的幽默感、亲和力、表现力等基本特质,遵守教学礼仪、语言表达、动作手势等方面的基本规范,并熟练掌握课件制作、材料剪辑、时间控制等各项基本技术的能力。这是党校教师的必备技能,也是进入党校教师队伍的基本要求,它影响的并不是教师教学质量的高低,而是关系到其作为党校教师是否合格。因此,教学技能驾驭能力是基层党校教师执教能力结构中的必要成分。
(四)教学工具适应能力是辅助成分
教学工具适应能力是指教师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熟悉信息化教学环境、通过创新教学方法、重组教学内容、优化设备组合、开发设备效用等途径,增强教学目的与教学设备之间的匹配度和兼容度的能力。教学设备是支撑教学目的的手段,[2]83只有实现了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最优搭配,才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否则,即使教学设备的现代化和信息化水平再高,也只能充当整个教学活动的花絮,甚至会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干扰因素。同时,对于达成某种教学目的而言,某一类教学设备具有很强的可替代性,并不具有唯一性。因此,教学工具适应能力是基层党校教师执教能力结构中的辅助成分。
三、基层党校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
采用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提升以上述四个因子为主要内容的教师执教能力,是新的培训形势和任务下基层党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
(一)依托“教研咨一体化”,提升教师的教学内容开发能力
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是党校的三项基本职能,三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基础、融会贯通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员之间的互动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切合实际的选题和视角,成熟的教学内容甚至可以直接转化为科研成果,学员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对实际问题的思考和建议可以为决策咨询提供丰富的现实素材。更为重要的是,对某一个领域的专注研究和对某一类问题的深入思考,可以直接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从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成果中组织教学内容,既能避免教师讲授内容与学员知识结构之间的重复问题,又能切实提高教师授课的针对性和问题解决的有效性。
因此,实现教、研、咨三项职能在教师个体上的一体化,是提升教师教学内容开发能力的重要途径。从制度层面,基层党校在对教师的评价上,要实行教学培训、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的连带和综合考核,三者之间不能相互抵扣,以教师在教、研、咨等三个方面的综合成果作为考核的主要导向,鼓励教师致力于实现教、研、咨三项成果之间的相互转化。从组织层面,围绕教师的研究方向、专业基础和教学专题,基层党校应该鼓励并且积极为教师到党委和政府相关部门参加挂职锻炼提供机会,为教师到基层调研提供支持。从个体层面,基层党校的教师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和现实需求,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关注焦点,在必要的理论准备和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致力于社会实际问题的思考和解决,并将理论研究和问题解决的成果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转换为教学内容,切不可四面出击、四处开花、甘当“万金油”。
(二)借助“培训对象研究”,培养教师的教学方法创新能力
教学有法,也无定法。在整个教学活动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服务于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对象。教学方法是辅助实现课程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它仅仅是手段和工具,而不是根本和目的。[3]112不管是传统的讲授式、研讨式,还是目前广为推崇的案例式、情境模拟式,都有适用的、特定的教学环境。对一些新奇教学方法的过分依赖和过度使用,会造成教学内容的离散,进而导致教学目的偏离原定教学轨道,最后致使学员感到学无所获。学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体,而培训对象的特点和需求作为最主要和最核心的教学环境,成为教师选择教学方法的根本依据。教师在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时,既可以选用或改造现成的教学方法,也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环境创造和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
例如,某教授在有关法律意识和依法行政能力的培训中,针对不同的培训对象,先后采用讲授式、案例研讨式和以案说法式,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解决法律知识讲授过于枯燥的问题,又创造使用“讲述故事”与“分析道理”相结合的双讲式教学形式,使得对法律常识的讲解深入浅出,深受学员欢迎。某教授在有关领导力提升的专题授课中,改造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通过对“领”、“导”、“决”、“策”、“激”、“励”等关键词的分解剖析,增强授课的说服性和说理的透彻性,通过娴熟的引经据典和大量的列例举证,加深了学员对授课内容的印象和记忆。
因此,对培训对象特点和需求的研究是培养教师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的重要基础。对于基层党校的教师来讲,在备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准备教学内容,同时还要研究熟悉教学对象,通过对学员职务、属地、年龄结构、知识层次、专业背景、学历水平等基本信息的分析,把握教学对象的基本特征和主要需求,依此来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三)实行“导师帮带制度”,增强教师的教学技能驾驭能力
与普通国民教育和学历教育相比,党校的培训对象主要是成人,成人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干部学员参加培训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知识,更是为了更新理念、习得方法、强化技能。对一次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是去看教师讲了多少,而主要是看学员记住了和带走了多少,要看学员接受了多少并由此改变了多少。因此,从性质上来讲,党校的教学不是或不仅仅是一种宣讲,而更多的是一种说服,而这也是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熟练使用各种教学技能的终极目的。
党校的教学活动,既具有严格的制度性和规范性,又同时具有较强的艺术性和欣赏性,这都来源于教师的教学技能。教学技能部分地取决于教师本人的性格特征、行为方式等基本特质,更多的是可以通过实践和训练总结习得的技巧和能力。也就是说,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可以提升的,教学技能也是可以培养的。对于基层党校来说,实行导师帮带制度是帮助青年教师迅速掌握、熟练使用各种教学技能,以此为基础,进而形成个体教学风格的便捷途径。一是要严格教学准入制度,教师在正式承担主体班教学任务之前均要参加试讲,教研委员会对教师的教学过程进行评价,教学评价“优秀”票过半才能通过,同时,教研委员会向教师提出改进建议,教师本人通过教学实训室中采集的录像材料审视自己的教学过程,通过他人建议和个人反观,不断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熟练掌握各项教学技能。二是要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度,为每个青年教师指派一名资深教师作为导师,导师负责对青年教师的教学选题、教学准备、教学技能和教学实施进行全面系统的指导,定期对导师和青年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绑定考核。
(四)通过“教学优化设计”,弥补教师的教学工具适应能力
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使用教学工具有三个作用:一是提升学员参与教学活动的兴趣,二是增强学员的体验和感受,三是帮助学员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适当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设备是实现以上作用的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也不是核心手段。不管是实训室条件下的情景模拟教学,还是传统封闭教室环境下的课堂讲授,对教学效果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教学设计,而不是教学工具。实训教学的核心是通过引导学员的体验和感受来达到改变学员理念和行为的目的,而不在于实训室的有无和先进程度。在配备有各类实训室的教学条件下,要优化教学设计实现教学内容、教学目的与教学工具的良好匹配。在现代化教学器具和设备缺失的情况下,更要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达成预定教学目标。例如,在干部心理调适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通过对学员参与动机的动态变化特征的把握,以此为基础开发出符合学员动态需求特征的阶段性、递进式模块课程,同时,通过穿插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心理测验和现场训练,同样可以达到实训教学的目的。
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2010—2020年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纲要》将“形成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教育培训模式”作为干部教育培训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而党校教师的执教能力是实现该目标的重要基础,教师的教学内容开发能力和教学方法创新能力影响干部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的教学技能熟练程度和教学工具适应能力关乎干部培训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 田绍荣.新世纪党校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03(3).
[2] 田志超.浅析党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12(6).
[3] 李国敬.努力提高地市级党校教师的教学水平[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