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研究
2014-10-09王国斌王晓佳周伟
王国斌+王晓佳+周伟
摘 要: 社会公德是维持社会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运行的基本条件。克拉玛依市作为“全国文明
城市”,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公德成为克拉玛依市民共同关注的话题。通过研究克拉玛依市民的社会公德状况,总结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的经验与不足,提出加强克拉玛依市社会公德构建的对策和建议,对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提升克拉玛依市的社会文明程度和文明城市建设水平,以及对积极创建“世界石油城”都有着直接现实的意义。
关键词: 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调查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829(2014)04-0010-04
收稿日期:2013-12-21
作者简介:王国斌,新疆油田公司勘探公司生产办主任、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油气勘探;王晓佳,克拉
玛依市委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综合科科长 ,研究方向:机构编制管理;周伟,克拉玛依市纪委
案件审理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纪检监察。
社会公德即人们在社会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是社会精神文明的综合表征,是一个社会的伦理基石,它不仅可以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而且可以陶冶个体道德情操,改善整个社会的道德风貌。公民的社会公德水平,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克拉玛依市于2011年荣获“全国文明城市”荣誉称号,是国家重要的石油石化基地。克拉玛依市地处欧亚大陆的中心区域,在我国实施向西开放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研究克拉玛依市民的社会公德状况,总结在社会公德建设方面的经验与不足,提出加强克拉玛依市社会公德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对提高克拉玛依市民的整体道德素质、对积极创建“世界石油城”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意义。
一、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现状调查
(一)研究方法
对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状况的调研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以随机抽样的方法,发放调查问卷600份,回收问卷572份,有效问卷563份。调查内容涉及环境保护、交通、文明礼貌等问题。
调查对象涵盖党政机关人员、事业单位人员、企业单位人员、军人、专业技术人员、在校学生、进城务工人员、离退休人员、下岗失业人员等(见图1)。其中,年龄在6岁—11岁之间,占0.50%;在12岁—18岁之间,占13.83%;在19岁—28岁之间,占15.83%;在29岁—45岁之间,占48.00%;45岁以上占15.67%。调查对象受教育程度:小学占1.00%,初中占11.33%,高中占17.83%,大学占60.33%,研究生占3.33%。从调查对象的年龄、职业、文化程度看,样本具有较强的普遍性和代表性。
(二)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现状分析
通过调查发现,克拉玛依市民的整体公德意识较强、公德面貌较好,显示了多数克拉玛依人良好的公德素质和精神状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较强的文化包容性。克拉玛依市是一个移民城市,来自全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人聚居在一起,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体现出兼容并包的特点,具有较强的整体公德意识。市民收听收看新闻节目,关心国内外大事,也是克拉玛依市民的一个良好传统和习惯。
图1 人员结构分析
第二,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克拉玛依市民热情开朗,豁达大度,同情弱者,乐善好施。如,外地发生水灾、风灾、地震等自然灾害时,84%的市民表示要积极响应志愿者、扶贫帮困、捐款捐物等社会公益活动;在公共汽车上,90%以上的市民表示会为老、幼、病、残、孕者让座;对那些身份确定、事实确凿的外地贫病者,克拉玛依人表现了极大的热情和同情,为他们捐款、捐物、献爱心的事层出不穷。
第三,在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上,克拉玛依市民善于接受新事物,具备一定的环境道德意识。比如,对于街上派发的宣传单,100%的市民不会采用随手扔在地上这种处理方式;对践踏草坪、攀折花木等不良行为,86%的市民表示自己不曾做过。随着环境道德的宣传教育的广泛开展,反对“白色污染”、节约用水、垃圾袋装,已成为一部分克拉玛依市民的自觉行为;珍惜自己的家园、维护克拉玛依市的生态环境成为多数克拉玛依人的新公德观念。
但是,克拉玛依市民的公德意识和公德行为还存在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公德认识与公德实践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不少克拉玛依市民有明确的是非善恶标准,有较强的道德认识与判断能力,但往往不能落实于行动,道德实践能力较差。几乎每位市民都知道,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行为是不文明行为,多数人对此也很反感,但是生活中还是有许多市民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有被调查市民认为不应该闯红灯、横穿马路,但真正做到的仅占38%;几乎所有被调查者都有着很强的环境卫生意识,但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40%有违背环境卫生公德的行为,有随意丢弃垃圾的现象;95%都知道垃圾要分类,但仅有10%表示扔垃圾前会先进行分类。
第二,对有可能损害自己切身利益的公德行为,明哲保身,态度犹豫,甚至袖手旁观,见死不救。比如,面对车祸倒地受害者,有7%的被调查者选择是袖手旁观;当有人遇到困难需要救助时,5%被调查者表示不会去管,还有21%的被调查者担心受骗;可能受2006年南京“彭宇案”负面影响,有14%被调查者觉得扶老人成了一个极具风险的“活”,担心好心没有好报,不敢去扶倒地老人。有人坦言:“我不奢望做好事被表彰,但绝不愿意像彭宇那样背上罪名。”做好事的风险使部分人陷入了想做不敢做的困境。
第三,从日常生活观察,克拉玛依市民的文明礼貌、讲究环境卫生等方面还需要继续努力。比如,现在克拉玛依的私家车多了,一些私家车文明驾车的习惯并未养成,往车外扔垃圾、不礼让行人、乱停乱放的行为时有所见;非机动车交通行为违规、闯红灯、行人随意横穿马路没有根本性的好转;乘坐公交车时,争抢、拥挤;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吐痰,攀折花木、践踏草坪等不文明现象依然存在;宠物在公共场所随地便溺后,主人很少清理等。这些情况虽然是少数人所为,但严重损害了克拉玛依市民的道德形象,是克拉玛依市民应该认真反思的问题。
二、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缺乏
乱扔垃圾,不愿意排队,不懂得守时,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细究之下都是源于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的缺失。中国人向来以家庭为重,熟人网络之间的行为规范会遵守,但是一到公共环境中,便存在着从众和侥幸心理,不再注意公共道德,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固有的重私德不重公德现象的表现。早在1892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著名的《中国人的素质》中,便直陈了中国人“有私无公”。梁启超先生也曾痛心疾首地写道:“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1]694
(二)现行教育制度中社会公德教育的隐性缺失
在应试教育体制条件下,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时,只是片面追求分数高低,导致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公德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缺失。公德教育不是应景文章,不是短期行为,应该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步入社会的连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应该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社会职责。但是部分家长只重优生,忽视优育;有些学校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有些单位部门只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这些做法造成了思想道德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而公德教育又是道德教育中备受冷落和不被注意的部分。公德教育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并且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是造成克拉玛依市民部分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腐蚀和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整个社会重利风气的感染下,加之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渗透,直接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对社会公德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公众的价值观转向讲求实际、追求实效,结果是公民道德教育成为社会秩序的“软肋”。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过分看重眼前的利益,只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目标,导致理想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这自然使公德意识模糊淡化,败坏社会道德风尚。
(四)管理存在缺陷,处罚力度不足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哪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有名无实。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社会公共设施的配备、公共场所环境的改造,也是人们公德培养和形成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必要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清洁卫生的洗手间、遮阳伞、避雨亭等,可以给人们提供清除杂物、驻足休息、遮阳避雨的条件,绿化、美化、清洁化的环境,可以陶冶人们的心情,抑制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这些都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但这方面我们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公共设施的配置还不完善,这些都不利于克拉玛依市民公德的养成和提高。
(五)部分舆论导向不正确。
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都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能否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不仅关系到市民公德意识的培养,而且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在当下的生活中,有许多负面的舆论导向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挑战着我们市民的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建构的对策建议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公德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要求越来越高。“打造世界石油城”战略目标的确立,为克拉玛依市的中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路线。而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关键因素在于人,在于克拉玛依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公德状况。因此,加强克拉玛依市民的公德建设、尽快提高市民的公德素质,成为摆在克拉玛依市政府和全体市民面前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会教育“四位一体“,全面加强市民公德教育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提升道德自觉,践行道德规范。
(二)大力开展文化活动,提高市民素质
市民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每一个市民的行为和风气,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要坚持部门、社区、村居联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和文明单位、文明市民创建活动,积极鼓励市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公园文化)等,促进市民素质的大提高,带动城市秩序的大改善,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幸福成果。
(三)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赏罚分明
加强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道德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一手抓教育引导,一手抓严格管理;一手抓弘扬社会正气,一手抓惩治不法行为。这两手双管齐下,促使人们实行自律和他律、自治与他治相结合,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养成规范行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药品、商品流通领域存在的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行为,可以加大处罚力度,并在媒体栏目予以曝光。而与此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和相关制度,对于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楷模、先进个人或单位予以表彰鼓励。
(四)加强舆论监管,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对市民进行公德教育。
一是加强对道德模范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道德是需要实践的,身教重于言传。发现、培养遵守社会公德的先进典型,大力宣扬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好人好事,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和事来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认识、接受、学习道德人物的优秀品质,在实践中完善自己、提升素质,形成“知行合一”的良性互动,弘扬和传播道德正能量。
二是可以将市民社会公德规范印制成手册分发,教育鼓励市民平时言行中注意社会公德修养。公德修养最终要通过行为活动体现出来,这个“行”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点点滴滴身体力行。例如,不随地吐痰,不闯红灯,随手关灯,爱护公共设施等。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全力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构想,不但给克拉玛依的城市建筑管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体制机构创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克拉玛依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市民的公德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良机。应当相信,只要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切切实实抓好公德建设,克拉玛依市民的社会公德水平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一定会展现出“全国文明城市”、“世界石油城”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二、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缺乏
乱扔垃圾,不愿意排队,不懂得守时,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细究之下都是源于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的缺失。中国人向来以家庭为重,熟人网络之间的行为规范会遵守,但是一到公共环境中,便存在着从众和侥幸心理,不再注意公共道德,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固有的重私德不重公德现象的表现。早在1892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著名的《中国人的素质》中,便直陈了中国人“有私无公”。梁启超先生也曾痛心疾首地写道:“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1]694
(二)现行教育制度中社会公德教育的隐性缺失
在应试教育体制条件下,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时,只是片面追求分数高低,导致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公德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缺失。公德教育不是应景文章,不是短期行为,应该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步入社会的连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应该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社会职责。但是部分家长只重优生,忽视优育;有些学校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有些单位部门只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这些做法造成了思想道德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而公德教育又是道德教育中备受冷落和不被注意的部分。公德教育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并且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是造成克拉玛依市民部分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腐蚀和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整个社会重利风气的感染下,加之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渗透,直接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对社会公德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公众的价值观转向讲求实际、追求实效,结果是公民道德教育成为社会秩序的“软肋”。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过分看重眼前的利益,只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目标,导致理想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这自然使公德意识模糊淡化,败坏社会道德风尚。
(四)管理存在缺陷,处罚力度不足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哪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有名无实。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社会公共设施的配备、公共场所环境的改造,也是人们公德培养和形成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必要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清洁卫生的洗手间、遮阳伞、避雨亭等,可以给人们提供清除杂物、驻足休息、遮阳避雨的条件,绿化、美化、清洁化的环境,可以陶冶人们的心情,抑制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这些都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但这方面我们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公共设施的配置还不完善,这些都不利于克拉玛依市民公德的养成和提高。
(五)部分舆论导向不正确。
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都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能否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不仅关系到市民公德意识的培养,而且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在当下的生活中,有许多负面的舆论导向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挑战着我们市民的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建构的对策建议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公德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要求越来越高。“打造世界石油城”战略目标的确立,为克拉玛依市的中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路线。而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关键因素在于人,在于克拉玛依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公德状况。因此,加强克拉玛依市民的公德建设、尽快提高市民的公德素质,成为摆在克拉玛依市政府和全体市民面前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会教育“四位一体“,全面加强市民公德教育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提升道德自觉,践行道德规范。
(二)大力开展文化活动,提高市民素质
市民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每一个市民的行为和风气,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要坚持部门、社区、村居联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和文明单位、文明市民创建活动,积极鼓励市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公园文化)等,促进市民素质的大提高,带动城市秩序的大改善,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幸福成果。
(三)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赏罚分明
加强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道德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一手抓教育引导,一手抓严格管理;一手抓弘扬社会正气,一手抓惩治不法行为。这两手双管齐下,促使人们实行自律和他律、自治与他治相结合,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养成规范行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药品、商品流通领域存在的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行为,可以加大处罚力度,并在媒体栏目予以曝光。而与此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和相关制度,对于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楷模、先进个人或单位予以表彰鼓励。
(四)加强舆论监管,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对市民进行公德教育。
一是加强对道德模范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道德是需要实践的,身教重于言传。发现、培养遵守社会公德的先进典型,大力宣扬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好人好事,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和事来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认识、接受、学习道德人物的优秀品质,在实践中完善自己、提升素质,形成“知行合一”的良性互动,弘扬和传播道德正能量。
二是可以将市民社会公德规范印制成手册分发,教育鼓励市民平时言行中注意社会公德修养。公德修养最终要通过行为活动体现出来,这个“行”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点点滴滴身体力行。例如,不随地吐痰,不闯红灯,随手关灯,爱护公共设施等。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全力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构想,不但给克拉玛依的城市建筑管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体制机构创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克拉玛依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市民的公德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良机。应当相信,只要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切切实实抓好公德建设,克拉玛依市民的社会公德水平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一定会展现出“全国文明城市”、“世界石油城”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二、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缺乏
乱扔垃圾,不愿意排队,不懂得守时,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细究之下都是源于公共意识和公共责任感的缺失。中国人向来以家庭为重,熟人网络之间的行为规范会遵守,但是一到公共环境中,便存在着从众和侥幸心理,不再注意公共道德,这是千百年来中国固有的重私德不重公德现象的表现。早在1892年,美国传教士明恩溥在著名的《中国人的素质》中,便直陈了中国人“有私无公”。梁启超先生也曾痛心疾首地写道:“我国民所最缺者,公德其一端也。”[1]694
(二)现行教育制度中社会公德教育的隐性缺失
在应试教育体制条件下,家庭、学校、社会等教育主体在对教育对象施加有目的、有计划的影响时,只是片面追求分数高低,导致衡量学生全面发展的社会公德教育这一项基础性道德观教育内容缺失。公德教育不是应景文章,不是短期行为,应该是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步入社会的连续教育和终身教育,应该是家长、学校、社会共同承担的社会职责。但是部分家长只重优生,忽视优育;有些学校只重智育,忽视德育;有些单位部门只重物质文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这些做法造成了思想道德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而公德教育又是道德教育中备受冷落和不被注意的部分。公德教育没有其应有的地位,并且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是造成克拉玛依市民部分社会公德缺失的原因之一。
(三)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腐蚀和影响
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整个社会重利风气的感染下,加之西方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渗透,直接冲击我们的社会主义价值观、道德观,对社会公德建设产生了不良影响。公众的价值观转向讲求实际、追求实效,结果是公民道德教育成为社会秩序的“软肋”。社会的道德观不正确,金钱观过于严重,过分看重眼前的利益,只追求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目标,导致理想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这自然使公德意识模糊淡化,败坏社会道德风尚。
(四)管理存在缺陷,处罚力度不足
1.管理制度不完善或规则不合理。对于违法行为来讲,我们有明确的制度来管理、制裁违法分子,但对于违反公德行为,仅仅局限于舆论谴责,对于部分不文明行为并无规定认定哪些行为不文明;还有一些有规定的行为,诸如禁止随地吐痰,但处罚力度远远不够,遂使这些不文明行为得不到根治。
2.管理措施执行不力。对于有处罚措施的,一些职能部门并不积极履行职责,对于罚款低的违规行为视而不见,行政不作为,使管理措施有名无实。
3.公共生活设施不完备或设计时为使用者考虑的不周全。社会公共设施的配备、公共场所环境的改造,也是人们公德培养和形成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必要的公共设施,如垃圾箱、座椅、清洁卫生的洗手间、遮阳伞、避雨亭等,可以给人们提供清除杂物、驻足休息、遮阳避雨的条件,绿化、美化、清洁化的环境,可以陶冶人们的心情,抑制不文明行为的发生。这些都需要资金、人力、物力的投入,但这方面我们的投入还远远不够,公共设施的配置还不完善,这些都不利于克拉玛依市民公德的养成和提高。
(五)部分舆论导向不正确。
无论在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都必须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能否始终把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放在第一位,不仅关系到市民公德意识的培养,而且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而在当下的生活中,有许多负面的舆论导向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不但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在挑战着我们市民的道德观、价值观、伦理观。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建构的对策建议
社会公德作为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共识性准则,始终与文明的发展同步。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社会公德的内容越来越丰富,要求越来越高。“打造世界石油城”战略目标的确立,为克拉玛依市的中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确定了路线。而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关键因素在于人,在于克拉玛依市民的整体素质和社会公德状况。因此,加强克拉玛依市民的公德建设、尽快提高市民的公德素质,成为摆在克拉玛依市政府和全体市民面前一项迫切而艰巨的任务。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家庭、学校、工作单位、社会教育“四位一体“,全面加强市民公德教育
家庭是人们接受道德教育最早的地方,学校是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机关、企事业单位是对公民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场所,社会是进行公民道德教育的大课堂。必须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单位教育和社会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在全社会大力提倡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提升道德自觉,践行道德规范。
(二)大力开展文化活动,提高市民素质
市民是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体,每一个市民的行为和风气,直接影响着整个城市的文明程度。要坚持部门、社区、村居联动,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道德实践活动和文明单位、文明市民创建活动,积极鼓励市民参与各种文化活动(如社区文化、广场文化、公园文化)等,促进市民素质的大提高,带动城市秩序的大改善,共建文明城市,共享幸福成果。
(三)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赏罚分明
加强克拉玛依市民社会公德建设,要坚持两手抓。一手抓道德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一手抓教育引导,一手抓严格管理;一手抓弘扬社会正气,一手抓惩治不法行为。这两手双管齐下,促使人们实行自律和他律、自治与他治相结合,增强社会公德意识,养成规范行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食品、药品、商品流通领域存在的诚信缺失和公德失范行为,可以加大处罚力度,并在媒体栏目予以曝光。而与此同时,设立专项基金和相关制度,对于遵守公民道德规范的楷模、先进个人或单位予以表彰鼓励。
(四)加强舆论监管,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要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对市民进行公德教育。
一是加强对道德模范的宣传力度,教育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社会公德意识。道德是需要实践的,身教重于言传。发现、培养遵守社会公德的先进典型,大力宣扬本地区、本系统、本单位的好人好事,用发生在群众身边的遵守社会公德的人和事来教育群众。引导群众认识、接受、学习道德人物的优秀品质,在实践中完善自己、提升素质,形成“知行合一”的良性互动,弘扬和传播道德正能量。
二是可以将市民社会公德规范印制成手册分发,教育鼓励市民平时言行中注意社会公德修养。公德修养最终要通过行为活动体现出来,这个“行”要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点点滴滴身体力行。例如,不随地吐痰,不闯红灯,随手关灯,爱护公共设施等。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成功,全力打造“世界石油城”的构想,不但给克拉玛依的城市建筑管理、生态环境、经济发展和体制机构创新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给克拉玛依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市民的公德教育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大好良机。应当相信,只要重视社会公德教育,并从以上几个方面切切实实抓好公德建设,克拉玛依市民的社会公德水平一定会迈上一个新台阶,一定会展现出“全国文明城市”、“世界石油城”的精神风貌。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梁启超全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