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一个性质的证明及其应用
2014-10-08周卫国
周卫国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是由等腰三角形定义导出的一个重要性质,它的证明方法包括截长补短法和面积法.本文就这个性质的证明及应用略谈浅见.
等腰三角形是一种特殊的三角形,因此它具备一般三角形不具备的特殊性质,譬如等腰三角形最典型的一个特性,就是在这个三角形中有两条边相等.我们运用等腰三角形的这个特性可以进一步研究探讨,从而得到如下一个性质.
一、性质
等[WTBX]腰三角形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腰上的高.
三、性质的两个推论
推论1:等腰三角形底边延长线上的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差等于一腰上的高.
推论2:等边三角形内任意一点到三边的距离之和等于一边上的高.
上述两结论的证明仍然可以用上面的面积法证明,这里略去证明过程.
四、性质的应用
对于等腰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和推论,在解决某些填空或选择题是可以直接应用,在解决某些解答题时需要先进行性质的证明.
分析:根据矩形的性质可知△AOD是等腰三角形,所以本题即求其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结合原始结论知这里的EG+EH就等于Rt△ADC中AC边上的高,由此可以迅速得到本题的答案是2.4.
应用2:如图3,在正方形ABCD的对角线BD上取BE=BC,连接CE,P是CE上任意一点,PQ⊥BC,PR⊥BD,Q、R是垂足.求证:PQ+PR=12BD.
分析:本题初次入手感觉很困难,但如果根据BE=BC,可知△BEC是等腰三角形,因为PQ⊥BC,PR⊥BD,则PQ+PR即为底边上任意一点到两腰的距离之和,结合性质可以知道PQ+PR=CO,而CO又是等腰直角△BCD斜边上的高,所以CO=12BD,由此PQ+PR=12BD得证.
五、反思
教者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充分挖掘基本图形的性质,发挥习题功能,深入剖析,引导学生探究发现相关重要结论,为解决其他问题提供思路,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作为教者要不断给学生提供创造性因素,开展尝试和探究,经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这样才能有利于发展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及触类旁通的能力.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江宁分校(2111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