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卷本《搜神记》语词札记
2014-10-08许净徐付美智
许净 徐付美智
摘 要:《搜神记》中保存了大量晋代的常用词汇,出现了一批反映当时口语的新词新义,是当时语言面貌的重现,对语言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研究《搜神记》中“平”、“差动”、“解”、“考”这些“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对中古汉语的研究和辞书的编纂修订工作会有一定帮助。
关键词:《搜神记》;中古汉语;考释
中图分类号:I207.4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194-02
晋干宝的《搜神记》①是中国魏晋时期出现的志怪小说的代表作。传世本以二十卷本和八卷本最为重要,本文所研究的是二十卷本。②作者曾在《自序》中写道:“及其著述,亦足以发明神道之不诬也。”就是想通过搜集前人著述及传说故事,证明鬼神是存在的。故《搜神记》中所记叙的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不少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
在汉语史分期上,《搜神记》的语言属于中古汉语的前期,正处于文言文向古白话转变的过渡阶段。故其语言有很多接近当时口语的成分,保存了大量晋代的常用词汇,出现了一批反映当时口语的新词新义,比较能反映这个时期的语言面貌,是研究中古汉语的宝贵语料。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学者们就已经开始了对《搜神记》的词语研究,如江蓝生《魏晋南北朝小说语词汇释》、王云路和方一新《中古汉语语词例释》、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等,解释了不少出自《搜神记》的词语。周生亚的《〈搜神记〉语言研究》,则是本世纪初出现的一部有关《搜神记》语言的专书研究。虽然关于《搜神记》的语言研究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就,但笔者近来在研读《搜神记》的过程中,发现还有不少“字面普通而义别”的词语,尚未被发掘出来,这对中古汉语的研究和辞书的编纂都是不利的。
一、“平”
“平”有“无毒”义。例(1):“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毒寒温之性。”(《搜神记》卷一《神农鞭百草》)[1]例(2):“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路史·炎帝纪》)[2]例(3):“其叶多皱,叶中心开淡紫花,味苦,性平无毒,根有毒。”(《农政全书》)[3]例(4):“叶皆对生,开花作穂,根味苦酸,性平无毒,叶味甘微酸。”(《农政全书》卷四十六)[4]例(5):“枝上有花头百余结,开白花如伞。结子半黍大,黄褐色。味苦辛,性平无毒。”(《野菜博录》卷一《蛇床子》)[5]例(6):“其子小如粟粒。苗叶味苦,性平。”(《救荒本草》卷二《草零陵香》)[6]例(1)“平”与“毒”,“寒”与“温”皆反义对举,证明“平”表“无毒”义。“平”在农书和医书中习见,常用来表示某种植物或草药无毒。例(2)“平”、“毒”反义对举,“燥”、“寒”反义对举,可知“平”有“无毒”义。例(4)“平”表“无毒”义。余例“性平无毒”,皆“平”与“无毒”同义连用,足证“平”有“无毒”义。
“平”有“平和”义。《吕氏春秋·大乐》:“欢欣生于平,平生于道。”[7]高诱注:“平,和。”旧题唐孙思邈《银海精微》卷下《引经》:“蒲黄味甘性平入心,经能消瘀血,破血消肿炒用。”宋无名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卷六:“此药性平温,不冷不热,大能镇心神。”[8]“平”均为平和、温和义。植物或草药的品性平和与否,通常与其有无剧毒有关,故“平”引申有无毒义。《汉语大字典》“平”条、《汉语大词典》[9]“平”条失收此义,当补。
二、“差动”
“差动”有“摇动、改动”义。例(1):“拔高陵树二千株,石碑差动。”(《搜神记》卷六《孙权死征》)[10]“差动”表“摇动”义,谓石碑摇动,极言风之大。唐颜师古《封禅议》:“今既积土厚封,更无差动,天长地久,宁假支持?”亦可证“差动”确有“摇动”义。例(2):“今改章法三百九十一年有一百四十四闰,令却合周、汉,则将来永用,无复差动。”(《南齐书·祖冲之篇》)[11]例(3):“冲之曰:此议虽游漫无据,然言迹可检。按以日八行譬月九道,此为月行之轨,当循一辙,环匝于天,理无差动也。”(《宋书·祖冲之篇》)[12]“差动”支配的对象均为抽象的事物,言“章法”、“法度”、“规律”未发生变动,“差动”为“改动”义,此义当由“摇动”义引申而来。
三、“解”
“解”有“酬谢”(鬼神)、“还愿”义。例(1):“术士戴洋曰:‘昔苏峻事,公于白石祠中祈福,许赛其牛,从来未解,故为此鬼所考,不可救也。”(《搜神记》卷九《庾亮受罚》)[13]例(1):庾亮曾在白石祠中许愿将用牛来酬谢神,却从未还愿,因此被鬼神惩罚,无法解救了。“解”表“还愿”义是很明确的。
“解”表“还愿”义常用于祈求神灵的事情得到实现而进行酬神还愿时。例(2):“世间缮治宅舍,凿地掘土,功成作毕,解谢土神,名曰解土。”(《论衡·解除》)[14]例(3):“功作既毕,为解土,祝曰:兴功役者令,百姓无事,如有祸祟,令自当之。”(《东观汉记·钟离意传》)[15]例(4):“劫帅既出,敬则于庙中设酒会,于坐收缚曰:‘吾启神,若负誓,还神十牛。今不得违誓。即杀十牛解神,并斩诸劫,百姓悦之。”(《南史·王敬则传》)[16]例(5):“高会吹台中,新年月桂空……微文复看猎,宁与解神同。”(《和李相公勉晦日蓬池游宴》)例(6):“《总要历》曰,解神者月中善神也,所值之日,宜上词章雪冤枉。”(《协纪辨方书·义例三·解神》)例(2)“解”、“谢”同义连文,皆为“酬谢神灵、还愿”之义。例(2)、例(3)中“解土”即“祭谢土神”。例(4)、例(5)、例(6)中“解神”皆为“酬神”、“还愿”义。
“解”有“禳除”义,即向鬼神祈祷消灾。《庄子·人间世》:“故解之以牛之白顙者,与豚之亢鼻者,与人有痔病者,不可以适河。”[17]晋郭象注:“巫祝解除,弃此三者,必妙选骍具,然后敢用。”《淮南子·修务训》:“是故禹之为水,以身解于阳盱之河。”[18]汉高诱注:“为治水解祷,以身为质。”《史记·孝武本纪》:“古者天子常以春秋解祠,祠黄帝用一袅破镜。”[19]通常祈神的消灾愿望得到满足后,人们会再次祈神酬谢称为还愿,“解”的“酬谢”、“还愿”义由此义引申而来。《汉语大字典》“解”条[20]失收此义,当补。endprint
四、“考”
“考”有“惩罚”义。例(1):“术士戴洋曰:‘昔苏峻事,公于白石祠中祈福,许赛其牛,从来未解,故为此鬼所考,不可救也。”(《搜神记》卷九《庾亮受罚》)[21]“考”表“惩罚”义。“考”表“惩罚”义,常用于品德奸邪或做错事之人,以及过责。例(2):“反日使鬼神精物行考,笞击其无状之人,故病者不绝,死者众多也。”(《太平经》卷四十七)[22]例(3):“子欲知其实审,比若明王考人过责,非肯即杀之也。”(《太平经》卷一百十七)[23]例(4):“明法恐之,则不须考奸求邪於下矣。”(《论衡·非韩篇》)[24]例(2)的“考”表“惩罚”义。例(3)表惩罚过责。例(4)表对奸邪之人的惩罚。
“考”有“拷问”、“刑讯”义。《后汉书·窦武传》:“时国政多失,内官专宠。李膺、杜密等为当事考逮。”《晋书·忠义传·周该》:“该乃与湘州从事周崎间出反命,俱为乂执,考之至死,竟不言其故。”“考”为“拷问”、“刑讯”义。“拷问”、“刑讯”指用暴力的手段进行审讯,也是对当罪者的一种惩罚,“考”的“惩罚”义由此引申而来。《汉语大字典》[25]“考”条失收此义,当补。
——————————
注 释:
①胡幼峰.干宝《搜神记》考.朱传誉.干宝与《搜神记》[M].台北:天一出版社,1982.66-69.对二者比较的结论是八卷本“出自后人伪托”,后来江蓝生《八卷本<搜神记>语言的时代》[《中国语文》,1987年4期]又进一步论证了“二十卷本是一个系统,敦煌本和八卷本内容相近,是另一个系统”总之八卷。
②本文以明人胡应麟整理的二十卷本《搜神记》(中华书局,2007)为研究对象。
参考文献:
〔1〕〔10〕〔13〕〔21〕(晋)干宝《搜神记》[M].北京:中华书局,2007.138,175,175.
〔2〕(明)蒋鐄纂,(清)王开琸.九疑山志 两种[M].长沙:岳麓书社,2008.248.
〔3〕〔4〕(明)徐光启.农政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6.949,950.
〔5〕〔6〕(明)朱橚.救荒本草校释与研究[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7.24,74.
〔7〕(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注释本[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8〕郭君双.中医儿科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27.
〔11〕〔16〕(梁)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615,322.
〔12〕耿相新,康华.标点本二十五史(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南史-宋书)[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6.57.
〔14〕〔24〕(东汉)王充.论衡[M].长沙:岳麓书社,1991.390,158.
〔15〕(东汉)刘珍,等.东观汉记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87.137.
〔17〕(战国)庄子.庄子注译[M].济南:齐鲁书社,1998.57.
〔18〕赵宗乙.淮南子译注(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1,1001.
〔19〕(西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台海出版社,1997.84.
〔22〕〔23〕罗炽太平经注译[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234,1101.
〔9〕〔21〕罗竹凤.汉语大词典[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3.1128,6493,4993.
(责任编辑 王文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