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马”词群的语义转移及其内部语义关系

2014-10-08王琼周梅

王琼 周梅

摘 要:汉语词群是词汇学中的重点,本文试从汉语“马”词群的语义分析、语义转移和语义内部关系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以深化我们对“马”词群的理解,从而更好地欣赏汉语“马”词群文化,并提高运用能力。

关键词:“马”词群;语义转移;语义关系

中图分类号:H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8-0217-02

“马”是汉语中的使用最早、使用频率很高的字之一。许慎《说文解字》:“怒也,武也,象马头髦尾四足之形,凡马之属皆从马。”从甲骨文的“ ”、金文“ ”、大篆“ ”到小篆的“ ”都是描摹马形状,故“马”是象形字。随着历史的演进,文化的延续,马字也不再仅仅是一个独体象形字,慢慢形成了一个构字部件和构词语素,并由单义项马演变成了多义项马,这就构成了“马”词群。

一、“马”词群的语义分析

语义是数据所对应的现实世界中的事物所代表的概念的含义,以及这些含义之间的关系,是数据在某个领域上的解释和逻辑表示。对“马”词群进行语义分析,能更好解读马从单义到多义的变化,进一步展示汉语的魅力和汉文化的源远流长。

1.马:名词,哺乳动物,颈上有鬃,尾生长毛,四肢强健,善跑,供人骑或拉东西。儿马,公马;骒,母马;驹,小马;骠,黄色的马;骝,黑鬃黑尾的红色马;骢,青白相间的马;驽,跑不快的马。马作为哺乳动物种类很多,因此在汉语中产生了很多与马有关的词,用来形容各式各样的马。

2.马:形容词,大、长。马蜂:大黄蜂;马勺:木制的大勺;马蛭:大水蛭;马鸡:体形较大的一类鸟;马脸:长形的脸面。马作为“大”义项是马形体较大的引申,已经看不出其直接联系了。

3.马:姓。马援、马融、马良、马超、马致远、马云。关于马姓,一说出自嬴姓,始祖赵奢被赵惠文王封为马服,称马服君,其子孙以“马服”为姓氏,后省“服”,遂姓马。二说出自他姓改马姓。汉代汉戚人马宫,本姓马矢,至马宫以仕学显,改姓马。三说出自他族改姓。西域人马庆祥,因其祖在金末为凤翔兵马判官,遂改姓马氏,金元以后,为回族大姓。

4.马:十二生肖中的一种。“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马排行第七,是中国人崇尚的属相之一。2014年恰逢马年,有一则祝福语:“祝福你在马年顺顺利利,马到成功,具有龙马精神,做事一马当先。不要马马虎虎、心猿意马、天马行空。犯错了,要懂得悬崖勒马。”这些带有马语素的祝福语,在中国文化背景中已经是一种积极健康、幸福吉祥的象征了。

5.与战争有关的。兵马、戎马、战马、马革裹尸、招兵买马、金戈铁马。古人作战有徒步、车战、骑兵之分,徒步不论,后两种皆与马相关。东汉有“马革裹尸”之志的将军马援给皇帝上表:“夫行天莫如龙,行地莫如马。马者甲兵之本,国之大用。”(《后汉书·马援传》)在古人心目中,马与战争的关系非常密切,这使马文化内涵更加丰富。

二、“马”词群的语义转移

词义,一方面是指称事物本身的概念意义,是独立于语境之外,不受客观因素制约的;另一方面,又会在本义基础上产生另一种意义——文化意义,即社会赋予词语的引申义、隐喻义、借代义、联想义、象征义、感情色彩、语体色彩以及特有的含义,是词语的概念意义以外,人们在民族文化及社会文化等的影响下,基于对所认知对象的外貌、生理心理、性格行为习惯作用等特征的联想而产生的词义。①

语义转移就是在A和B两个内容域之间,通过想象将前者意义转移到后者。②“马”词群和普通词汇一样,一个词项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一个指称意义转向另一个指称意义,形成一个语义内部关系网络。

1.“马”词群语义转指战争。“马”词群由指称动物转指战争,实际上属于人类普遍一种联想方式——领接联想(Association by Contiguity),即由相互关联的两个事物引起联想,也就是由事物联想到事物用途的延伸。这种领接联想产生的语义在“马”词群中俯仰皆是。例如,“戎马”指军马,借指军事、战争,战乱;“鞍马”:鞍子和马,借指骑马或战斗的生活。再如,秣马厉兵:喻磨快武器,喂饱战马,准备战斗;持戈试马:喻作好准备,跃跃欲试。这些成语将马的动物义项转向了战争前的准备。而“犬马之劳”、“汗马功劳”、“兵荒马乱”、“马革裹尸”都是用来描述战争的。马在动物中是从军时间最长、数量最多、贡献很大的。军马驰骋疆场数千年,直到今天也没有完全在军队中绝迹。

2.“马”词群语义转指人。“马”词群由指称动物转指人时,将马进行分类,然后用不同种类的马来比喻不同种类的人,让马具备人的一些象征意义。这种语义转移和借代性转义有共通之处。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而借用与它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这样可使语言简洁、生动、形象化,引发读者的联想。比如,用“马屁”、“野马”、“溜须拍马”来形容人的性格或品性;用“驽马”、“劣马”来比喻一些不庸庸碌碌、能力欠佳的人;用“骏马”、“千里马”来形容堪当大任的贤能;人从政是“出马”、“上马”,离任是坠马、下马;形容人的语言动作用“驷马难追”、“天马行空”、“走马看花”;用“肥马轻裘”、“宝马香车”来形容人生活的奢华;用“车马盈门”、“车填马隘”喻人宾客多、人脉广;用“马足车尘”、“马仰人翻”形容人生活杂乱不安。我们可以看出,马可以用来形容人的性格、好坏、语言、动作、种类、生活等,但还是以积极向上的为主,这是因为汉民族是比较崇尚马的。

3.“马”词群语义转指其他事物。“马”词群由指称动物转指其他事物,看似没有明显的联系,但是物物相生,事事相连,马和这些事物之间都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如舞蹈艺术:舞马、戏马;民间艺术:灶马、赛马;戏曲艺术:马前、竹马;财富:金马、币马;神话:马神、天马;气候:马毛猬磔;其他:六马仰秣、马上墙头、牛溲马勃、天粟马角。这些事物和马没有直接的关系,但借用“马”能够更生动形象地将这些事物呈现出来,足见马文化内涵之丰富。endprint

以上我们从三个方面探讨了“马”词群的语义转移。“马”词群语义转移到战争属于相关引申,战争因和马的相关性实现了引申。“马”词群语义转移到人,是因为人和马之间有相似之处,因此借相似性实现了类比,为相似引申。“马”词群语义转指其他事物,是属于相因引申。“马”词群的语义从直接到间接的不断转移,深化了马“马”词群的语义,拓展了“马”词群的运用范围,彰显了“马”词群的魅力。

三、“马”词群的内部语义关系

“马”词群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不但包括词群的所有成员,还包括词群成员之间的各种关系,即“义位的微观结构”。语义系统同样如此,不仅包括单个的词汇成员的意义构成,还包括词群成员之间的意义关系,称为“义位的宏观结构”。③在汉语语义学中,义位的微观结构对应的是语义的聚合关系,而义位的宏观结构对应的是语义的组合关系。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语义的聚合关系和组合关系两个方面来探讨汉语“马”词群的内部语义关系。

(一)“马”词群语义聚合关系

语义以不同关系聚合成群,称为语义的聚合,语义聚合最基本的特征是每一个聚合体中都存有共同义素。④下面我们从语义场、类义词、同义词和反义词四个方面来分析“马”词群的语义聚合关系。

1.“马”词群语义场。语义场是有共同义素的词集合而成的聚合体,共同义素是类属上的相同。在“马”词群中,语义场纵向联系就是语义间的层级关系,表现为上义关系和下义关系。上义是“马”,下义就是“黑马”、“白马”。当“黑马”是上义时,其下义又变成了“骓”、“骊”、“骃”、“駽”等。这样可以层层推进,不断地分出相对应的上义和下义,找到“马”词群中语义场关系。语义场的横向联系就是在同一层级上语义的相互制约与依存,这主要体现为其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⑤例如:“驹(马二岁)、駣(马三岁)”和“骄(马高六尺)、騋(马七尺)”,“驹”和“骄”在表示年龄和高度这个义素时没有共同义素,所以它们不在同一个小语义场中,但是它们又同属于“马”这个大的语义场。“驹”和“駣”虽然都表示马的年龄的意思,在表示年龄这个义素时它们有共同的义素也有不同的义素,不可以混用。

2.“马”词群类义词。类义词狭义上是指同一个语义场,表示同类概念,并且词类相同。比如(马):冯—马行疾也,笃—马行顿迟,骙—马行威仪也,骤—马疾步也,騃—马行仡仡也。语义之间的类义关系是就相对的义位来说的,上面的的这一组都是相对于“马”的行走状态来做区别。“冯、笃、骙、骤、騃”都有“马跑得快或慢”共同义素,不能把“騃”理解成马年龄、状貌等义项。

3.“马”词群同义词。同义词是在同一语义场中,意义相同或者相近的一组词,它们有等义和近义之分。在汉语“马”词群中等义词很少,近义词很多。如“骅骝”、“骐骝”、“骐馵”、“骐騄”、“骃骐”,这些都属于马的名称,都是指马,但是又各自指向了不同的马。

4.“马”词群反义词。反义词是在同一语义场中,读音不同但是意义相反的一组词,有绝对反义词和相对反义词之分。汉语“马”词群中相对反义词占多数。比如“上马—下马”、“千里马—马—驽马”,这些都是反义词对。

(二)“马”词群语义组合关系

语义在不同的语流中互相搭配构成组合关系,这种组合关系有自由组合关系和固定组合关系。自由组合关系:为了表达的需要,把词与词临时组合成词组,其结构灵活自由,其语义就是组合词组的词义与词义的相加。⑥联合关系:牛马、马骡、兵马;主谓关系:马驮、马快、马扎;偏正关系:野马、辕马、神马;动宾关系:下马、饮马、勒马。这种组合关系的意思为马字加上另一个组合字的本义相加,有的稍加引申。

本文从语义分析、语义转移和语义内部关系三个方面对“马”词群做了进一步的分析,特别是通过对其语义的转移和内部关系的深挖,使我们对“马”词群有了更深的理解,对“马”词群文化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

注 释:

①马春媛.硕士论文汉语“马”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0.

②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305.

③颜红菊.汉语词汇语义关系研究新视角[J].湘潭大学学报,2007,(1):10.

④⑤⑥骆小所.现代语言学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226-233.

参考文献:

〔1〕王琼.硕士论文汉语“马”词群的语义范畴及隐喻认知研究[D].2010.4.14.

〔2〕王寅.语义理论与语言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0.12.

〔3〕颜红菊.汉语词汇语义关系研究新视角[J].湘潭大学学报,2007.1.

〔4〕骆小所.现代语言学理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5.9.

(责任编辑 孙国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