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词缀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新生与发展

2014-09-29许舒宁柳英绿

文艺评论 2014年12期
关键词:词缀后缀代词

许舒宁 柳英绿

关于汉语的分期,在学术界一直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因为语言,尤其是汉语的发展变化是循序渐进的,在语法上很少甚至没有爆发式的发展,所以想把一个时期的汉语与上一个时期或者下一个时期的汉语从语法上截然分开几乎是不可能的。既然这样,为了方便人们对汉语进行历时的和断代的研究,就应该有一个相对合理的标准来帮助我们对汉语进行分期。我们要从历代文学作品中的语言现象来分析各个时期语言的面貌。

吕叔湘先生在他的《近代汉语指代词·序》中说:“一种语言在某一个比较短的时间内发生比较大的变化,就可以把这以前和以后分为两个时期”。目前学术界认同度较高的汉语史分期是:西汉(包括西汉)以前为上古汉语时期;东汉(包括东汉)到唐代为中古汉语时期;唐末五代到晚清为近代汉语时期;“五四”至今为现代汉语时期。对于近代汉语来说,根据吕叔湘先生所说的汉语史分期的依据,我们很容易看到,唐代就应该是吕先生所指的汉语发生很大变化的那个时期之一。

通过对唐代文学作品的观察分析,我们发现就在这短短的二百多年中,汉语语法可以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的语法现象在唐代新生,从无到有,有的虽然前代已有,但到了唐代,不仅进一步发展完善,还产生了很多区别于前代的新的语法特征和新的用法。代词、词缀、副词、介词以及各种汉语常用的句式:被动式、处置式、述宾结构、比较句等都在这一时期取得突破性发展。唐代在近代汉语语法发展史上是一个承前启后时代,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所以,把唐代作为我们研究近代汉语语法现象的重要时期是十分必要的。

汉语是一种缺乏形态变化的语言,它需要靠语序的变化和虚词的使用来促成语法形式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意思。词缀,虽然算不上是汉语形态变化的一种形式,但是它的确是汉语表现语法手段的一种,有些词缀可以帮助汉语进行不同词类之间的转换,而有些词缀又可以在无形中告知人们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使句子表义更加清晰。汉语的词缀分为前缀、后缀两种,它们附着在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等的前后,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本文的语料大量采用唐代文学作品中的用句,既真实可靠又尽可能展示出唐代语言的语貌特征。本文将从汉语的词缀出发,简单介绍词缀等语法形式在唐代的新生与发展变化。

词缀研究属于构词法研究的范畴。词缀作为汉语形态构词的重要手段之一,远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大量运用了。到了中古,有很多名词、动词的词缀已经消亡或者衰落,只有“然”等少数词缀还保持着较强的能产性。近代汉语时期,词缀的发展出现新的繁荣,一方面产生了众多新兴的词缀,另一方面,许多旧有的词缀如“阿”“老”“子”“头”等在用法上也有了显著的发展变化。可以说,一批现代汉语里重要的词缀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或发展成熟的。

(一)前缀

1.阿

唐宋元时期,继承了中古汉语的传统“阿”可以用于亲属称谓上,还可以用为代词的前缀,如“阿谁、阿那”,在妇女姓氏前用“阿”依然常见,这种用法在明代以后才逐渐废弃。

维年月日,阿爹阿八,使汝奶以清酒、时果……

——唐韩愈《祭女擎女文》

师曰:“喜是阿谁分上事?”对曰:“向阿谁说即得?”

——唐《祖堂集》

晚有蕲水乡民黄小三妻阿李。

——宋代《辛巳泣蕲录》

2.老

王力认为前缀“老”产生于唐代,用于动物名词前的“老”有“老鼠”、“老鸦”、“老乌”等。另外,他还认为,“老”缀用于姓前,表示亲密称呼的用法也起于唐代。但是,向熹认为“老”缀是六朝时期产生的。杨建国指出,唐代已有名字前加“老”的用例。

老兔寒蟾泣天色,云楼半开壁斜白。

——唐李贺《梦天》

3.打

“打”缀始于晚唐五代,主要用于表示人的动作行为的单音节动词前,构成该动词的双音形式。它源于实义动词“打”,本义是“敲击”,是东汉时期出现的口语词。六朝以前,“打”字的意义具体而单纯,基本就表示敲击性的动作。到了唐代,它的词义迅速泛化,成为了一个泛指人的各种动作行为的“万能动词”。这种意义宽泛的“打”字处于名词前面时,尚具有实词性,当它进而用于其他动词前时,就仅表示一种微弱的施为义,实际语义由后面的动词所承载。“打”便蜕变为一个动词前缀。由于“打”的扩展用法都与人的事为有关,所以“打”缀一般也只限用于某些表示人的行为的动词前。这是其使用上的一个特点。不过这个“打”缀在唐代还不是很常见,到了宋代才发达。

4.是

“是”缀是唐五代新兴的代词前缀,用于三身代词及某些疑问代词前,增强指示性或疑问语气。主要用法有:(1)用于三身代词前,均出现于句首;(2)用于疑问代词“谁”前,也出现于句首。它主要通行于唐五代,宋代以后逐渐少用。

(二)后缀

1.们

后缀“们”缀大约产生于唐代,主要用在指人名词和人称代词后,表示复数。它的出现是近代汉语语法的的一个重要发展。王力就曾指出:“近代汉语人称代词的主要发展就是形尾‘们’字的产生”。其书写形式在唐代文献中有“弭”、“伟”二字的用例。

2.家

“家”作为代词后缀是近代汉语新兴的用法。唐五代已较广泛地使用,主要用于某些指认的代词,如三身代词“我”、“侬”、“你”,疑问代词“谁”,反身代词“自”,旁指代词“他”以及表示尊称或谦称的准代词后,构成这些代词的双音形式。

3.子

“子”缀在唐五代的运用更为广泛,功能也扩大了。

(1)作名词后缀。到了唐代,“子”就几乎成了所有名词的后缀。

1)表示称谓或职业。“子”缀附于表示人的特征(多为生理特征)的形容词后,指具有该特征的人(常含有贬义),这一用法是唐代新兴的,如“秃子”。

2)表示动植物和自然无生物。

3)表示器物。一是附于器物名词后,构成该词的双音形式(如“炉子”);二是附于动词后,使其名词化,表示实现这种动作的工具(如“漏子”)。

4)表示身体某部分。这种用法在唐代相当普及(如:面子、口子、手子等)。

5)表示抽象事理。这是唐代新兴的用法,如“滋味子”。

“子”缀附于物体名词后,通常表示小称,但是到了唐代,“子”也能附于相当大的东西后面了,其指小性已经弱化,使用范围扩大了。

唐代,“子”缀还有一个重要发展,就是经常附于双音节名词乃至三音节名词后,用法更加灵活,如“汗衫子”。

(2)作量词后缀。始自唐代,但用例尚不多,而且代词多借用普通名词充当,如“一篮子”。唐代“子”缀还用于表示少量的代词“些”“若(惹)”后。

1)儿

王力说:“如果做一个比较谨慎的说法,应该说词尾‘儿’字是唐代才开始产生的”。在早期,“儿”缀主要用于动物名词后用于一般名词后的则很少。

“昔日时时逢剑客,今朝往往遇痴儿”

——唐《祖堂集》

“鹤儿黄似酒,对酒爱鹅黄。”

——唐杜甫《舟前小鹅儿》

2)头

“头”缀在唐五代时已很盛行,用法也相当完备。主要有:

用于方为词后,表示方位。除中古已见的“上头”、“下头”等外,又有“里头”、“外头”、“顶头”、“尾头”等。

用于普通名词及形容词后,表示处所(角头);

“被头不暖空沾泪,仅股欲分犹半疑。”

——唐韩偃《惆怅》

用于时间名词后,表示时间(夜头);

用于身体名词后,表示身体某一部分(眉头);

用于事物名词后,表示具体事物、器具(木头);

用于名词、动词、形容词后,构成表示抽象事理的名词(问头、话头);

用来指人,表示职务等,如“村头”、“园头”等。这种用法有人视为后缀,有人认为算不上严格的“后缀”,有人称之为“准后缀”;

此外,袁宾、程湘清等指出,唐五代“头”还用作副词或动词后缀。

3)生

“生”缀始见于唐代,早起文献中用力不多,主要用于形容词后,特别是“‘太’·形容词·‘生’”格式中(太难生)。也有用于动词(及动词短语)、疑问代词后的。

在晚唐五代禅宗语录和敦煌变文中,“生”缀大量使用,用法上主要有:

形容词·生,主要仍用于“‘太’·形容词·‘生’”格式中,多见于禅宗语录;

名词或动词·生,用例较少(太熟生、太僧生);

疑问代词·生(作摩生、甚生);

副词·生,敦煌变文中可见,但用例很有限(太煞生)。

4)地

“地”缀是近代汉语里新兴的动词、副词和代词的后缀:

它作为动词后缀唐五代已经经常使用。袁宾指出,“地”作为动词后缀的适用范围很窄,基本限于附在“坐”“立”“卧”“住”等少数几个表示人的活动的不及物动词后,而且到了清代以后,这几个带“地”缀的动词就不怎么用了。

“地”缀附于某些单音节动词、形容词、副词等后,构成副词,充当谓语修饰语,表示动作的方式、情态,这种用法在唐代也已经被广泛使用。

以上通过对汉语词汇前缀“阿”、“老”、“打”、“是”,后缀“们”、“家”、“子”、“头”、“生”等用法的总结与分析,可以看出,唐代文学作品中出现了大量的新词缀,这种崭新的语言现象也证明了唐代的确是汉语语法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重视汉语在这一时期的发展变化对近代汉语语法研究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猜你喜欢

词缀后缀代词
从网络语“X精”看“精”的类词缀化
代词(一)
代词(二)
这样将代词考分收入囊中
释西夏语词缀wji2
河北霸州方言后缀“乎”的研究
TalKaholic话痨
说“迪烈子”——关于辽金元时期族名后缀问题
一种基于后缀排序快速实现Burrows-Wheeler变换的方法
试析否定词缀在汉维语中的不同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