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培养路径研究

2014-09-29王苏敏

文艺评论 2014年12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民族

王苏敏

国家认同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归属哪个国家的认知以及对这个国家的构成(如政治、文化、族群等要素)的评价和情感,是一个国家的公民对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理想信念、国家主权等的国民意识。每个人只有确认了自己的国民身份,深刻理解个人生活和国家发展存在之间的密切关系,才能从内心真正关心国家的命运,才可能对国家未来发展自发地生出使命感、责任感。民族问题事关祖国统一、国家安全、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我们要深刻认识到民族政策的重要性并严格执行。

一、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一)少数民族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本民族认同意识。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自身成长环境、传统习俗、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具有强烈的本民族认同意识及对本民族的忠诚感,表现在关心本民族发展,认同本民族宗教信仰,不能忍受他人不尊重本民族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本民族传统节日,在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冲突时有时会偏向本民族利益。大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期,在这一阶段,由于其理论思维还不成熟,当他们从熟悉的本民族文化圈进入一个全新、陌生的文化圈后,面临着民族认同的困境。当本民族风俗习惯不被尊重、民族利益受到损害时,会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本民族认同意识,尤其是在本民族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发生冲突时,本民族认同意识相对要增强,更倾向于对本民族的认同。

一部分来自农牧区的贫困大学生由于受历史环境影响,汉语水平相对不高,这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很长时间不能用汉语自由交流与学习,在他们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接触中,就会很明显地感受到我国经济目前发展的不平衡性。因此,对于那些来自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自身经济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如果不适时进行疏导可能会出现失衡心理。

当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的精英分子,如果其国家认同意识出现偏颇,不仅会影响本民族的发展,也不利于促进国家稳定发展,因此,在广大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国家认同教育工作,对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国家认同观,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弘扬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及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抵制西方敌对势力的分化、西化思想的渗透和侵蚀。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价值观互相碰撞,多元文化丛生,由于受西方思想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大学生的价值观也呈现出多样化的态势。西方敌对势力企图以思想渗透来削弱各族群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的认同,以达到分裂我国的目的。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实施的有关本民族经济、宗教、文化政策比较敏感,此时如果没有正确的理论解读及心理引导,加上分裂势力的歪曲宣传,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认同的弱化。

因此,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四个认同“教育,从社会文化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各民族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华民族整体认同感的重要途径。

(三)构建爱国主义的需要。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爱国主义教育可以增强全国人民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能否树立牢固的国家认同意识,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能否顺利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际文化交流增多,民族认同问题愈加突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强烈的国家认同感,就会像爱家一样爱国,自觉爱护国家、建设国家、捍卫国家;就会凡事从国家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建设美好的社会主义国家凝聚在一起。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意识,增强中国民族的凝聚力,加强爱国主义教育。

因此我们必须把弘扬和培育国家认同教育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要让学生知道祖国的统一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是各族人民共同推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成就是各族人民共同取得的,中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维护国家统一和主权完整,反对民族分裂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国家认同意识教育的实现途径

(一)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突出“四个认同”教育。习近平同志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推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他指出“实现伟大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而对民族地区的大学生来说,如何凝聚中国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实现伟大中国梦,深化“四个认同”教育就是其实现途径之一。

1.深化学生对祖国的认同。深化学生对祖国的认同,就是要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维护祖国统一是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各族人民只有把自己的命运同祖国的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们每个民族才能繁荣进步;同时认识到维护祖国统一必须一致反对外来侵略,同反对分裂祖国的行为做斗争。“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我们必须进一步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提供强有力的保证”①

2.深化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56个民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凝聚而成的,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②,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是我国各民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统一人们共同体,是各民族相互依存、相互发展凝聚而成的。无论从历史还是现实看,我国各民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存在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状况,每一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各民族在发展中共同创造了祖国的灿烂文化。

3.深化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民族文化是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占有突出的地位,是本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文化根基所在。文化一旦被创造出来并被国家或民族广泛认同,就会成为团结和凝聚这个国家或民族生生不息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也是这个国家或民族能够长期共存、和谐发展的原动力③。在当今世界,文化冲突非但没有消失,在某些国家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大学生群体由于其认知方式、情感心理等尚未完全成熟,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思维有其不稳定性,因此,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有利于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不仅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增强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要求。

4.深化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就是要深刻认识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选择,也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必然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④。社会主义是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但有其自身发展的过程,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必然性、曲折性及艰巨性。我们应当看到,尽管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生了巨大变化,但西部地区的各项发展同东部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发展民族地区经济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又要有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高校要通过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充分发挥宣传作用,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党的各项民族政策,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民族政策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特别是要让他们了解西部大开发实施以来民族地区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巨大成就,充分调动大学生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自觉地成为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者和执行者。

(二)完善相关政策,切实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困难。爱国主义每个人都有,但是当个人和国家矛盾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累积到一定程度,国家认同意识一定程度上会降低。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十分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加,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语言等条件的限制所面临的各类矛盾更加突出。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分裂势力为达到分裂我国边疆地区的目的往往以物质、工作等条件拉拢一批少数民族大学生,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很多学生容易迷失人生方向。因此如何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工作中出现的现实问题,如何让少数民族大学生感觉到国家社会的关爱,不仅是高校的职责,更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实现中华民族繁荣富强都有重要的意义。

对高校来说,要及时了解、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情况,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同时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自我认知、社会认知能力。高校要做好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推广普通话的工作,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普通话能力,为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奠定基础,从而实现国家认同的教育目的。

(三)宣传贯彻党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由于我国民族众多,并且很多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有的少数民族几乎是全民信教,这就决定了做好宗教工作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及加强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在宗教问题上能否处理得当,对于国家安定和民族团结,对于抵制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对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仍然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意义

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因为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宗教信仰、宗教感情,以及同这种信仰和感情相适应的宗教仪式和宗教组织,都是社会历史的产物,不可能在短期内彻底消除;依靠行政命令或其他强制手段,可以一举消灭宗教的想法和做法,是不现实的。我们共产党人是唯物主义者,我们不信仰宗教,我们宣布和实行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主要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由于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从小受父母信仰宗教的影响,在这种家庭环境中,父母等长辈的宗教信念、宗教思想、宗教情感和从事的宗教活动无疑会对其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教育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虽然少数民族大学生接受了现代科学教育,但传统信仰仍在他们身上得到延续。因此高校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结合有关宗教的现实问题进行教育,帮助学生努力认识和掌握宗教自身的规律,让广大大学生正确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党的宗教政策,形成正确的宗教观。同时加强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教育,帮助学生解开宗教的神秘的面纱。总之,我们既要抑制宗教中的消极因素,又要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为社会发展和稳定服务。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中华民族民族
我们的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