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齐”为北极太一神考辨
2014-09-21李岩
摘 要:明代嘉靖年间吏部文选司郎中黄祯,曾作拟骚《天齐一解》,将“天齐”释为北极太一神。经分析,此说不但更贴近“天齐”的原始蕴义,而且更切合齐国的政治、文化等社会环境。“天齐”进入齐国的官方祀典应是在战国时期,其作为北极星神体现的“王者居中”的至尊理念与齐国由来已久的称霸思想是一致的。后来又由燕齐方士将北极太一神传入后世,特别是进入汉代宫廷,成为了汉代的最高天神。
关键词:天齐 北极太一神 考辨
齐八神之首“天齐”的蕴义历来存有争议,究其原因主要是传世资料极其有限而又散乱无序。笔者在查阅资料中发现明代文人黄祯曾对八神作过专门考证,并作拟骚《齐八神祠》[1](P824),此文第一部分即是对“天齐”所作的阐释。笔者考释此文认为黄祯所释之“天齐”应是北极太一神①。这一观点颇为新颖独到,或有助于“天齐”的进一步研究。今笔者不揣浅陋,对此观点进一步考辨分析,以请教于方家。
此前曾有两篇文章认为太一神源于齐地,孙楷第先生《“九歌”为汉歌辞考》:“余疑太一为贵神之说,亦起于齐。”[2](P381)周勋初先生在《东皇太一考》中认为,“东皇太一”之“东皇”就是齐国,齐国与秦国在战国时期是最强盛的两个国家,并称为东西二帝,又通过比较各国的天文、地理、人事等方面后,认为太一神是战国时期齐地新兴的至上神。[3](P43—67)其实这两位先生已经将太一神的源头追溯到了齐国,并且周说考证分析尤为细密,但是未进一步将太一神与齐地的“天齐”联系起来,因此笔者在此基础上继而补之,将“天齐”与太一神的源流发展结合起来,从齐国的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进行综合考察。拟从以下四方面分析。
一
“天齐”进入齐国的国家祀典应在战国时期,其政治意义在于欲取代周朝所受的天命,完成由来已久的统一中国的霸业。《史记·封禅书》:“八神将自古而有之,或曰太公以来作之。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其祀绝莫知起时。”[4](P235)据此可知“天齐”确立的时间有两种可能,一是自古而有之,二是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后所立。其在齐地存在的时间又可以划分为三个时段,即姜太公建立齐国以前(殷商时期或更早),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及以后。司马迁言“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即齐国的得名源于“天齐”,而“齐”作为地名在殷商卜辞中已经出现,《山海经》中也有北齐国的记载,但是否指姜太公所建齐国的临淄地区,各家又持有不同观点,郭沫若先生认为“齐当即齐国之前身,盖殷时旧国,周人灭之,别立新国而仍其旧称也”[5](P75),由于资料所限,我们可以认为“天齐”是此地以齐为名的部落方国所立,后来姜太公又承袭齐之名在此立国,但是“天齐”在西周时期应不会进入齐国的国家祀典。我们看齐八神囊括了天、地、兵、阴、阳、日、月、四时,从其系统性和完整性来看,应是经过了齐国官方的统一整理,所以八神并非民间淫祀,应属于国家宗教,“天齐”就是齐国祭天的最高神。而西周时期,宗法观念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礼记·王制》:“天子祭天地,诸侯祭社稷,大夫祭五祀”[6](P214)。周天子是人间最高主宰,受命于天,只有他才有祭天地的权力。八神一曰天主,二曰地主,这便是典型的非礼僭越的表现。国家宗教被赋予的是政治内涵,本质上是为统治阶级服务,那么齐国立天齐祠以祭天的政治目的应是欲取代周所受的天命, 但“天齐”只有在进入东周以后,宗法制度大乱,诸侯争霸之际,才有出现的可能。而在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势力衰微,但仍有较强的权威和王权的合法性,诸侯争霸也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即尊崇周王的权力,维护宗法制度。《左传·僖公九年》载,齐桓公葵丘会盟时,周襄王派宰孔向桓公“赐胙”,并因桓公耋老,特赐“无下拜”,桓公曰:“天威不违颜咫尺,小白,余敢贪天子之命无下拜,恐陨越于下,以遗天子羞。敢不下拜?”并“下,拜;登,受。”[7](P219—220)齐桓公乃下拜、登阶,以受祭肉。这纵然有表演的成分,但至少说明当时齐桓公虽已成为霸主,仍以周天子为天下之主,严格遵守当时的礼制。齐桓公以诸侯之长行事,更应以身作则,据此“天齐”在春秋时期确立的可能性也很小。相比较而言,只有到战国时期,周王室摇摇欲坠、名存实亡的条件下,“天齐”才会进入齐国官方祀典,这与战国时期齐国在政治上的一系列表现是相应和的。春秋末期田氏夺取姜齐政权,自齐桓公(田午)始励精图治,并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为其统一天下蓄势,终成为战国时期最强盛的国家之一。《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云:“于是齐最强于诸侯,自称为王,以令天下”,[4](P325)齐国国君已自称为王,即齐威王。随之齐宣王也有“欲辟疆土,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的霸愿。《孟子·梁惠王下》:“齐宣王问曰:‘人皆问我毁明堂,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矣。”[8](P21)明堂属于天子的礼制,可见当时齐宣王已以天子自居。到齐湣王时期齐国与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帝。《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三十六年,王为东帝,秦昭王为西帝。”又“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欲以并周室,为天子”[4](P326)。如果说春秋时期诸侯争霸还以尊王的旗号遮遮掩掩的进行,那么到战国之际,各国已经无视周王室的权威,明目张胆的争夺天下。因此只有在此时宗法制度已经完全失效的情况下,“天齐”才会进入齐国的官方祀典,其政治意义在于欲取代周朝所受的天命,完成统一中国的霸业。无论将“天齐”释作何义,都必须将其政治内涵作为前提。
二
“天齐”作为北极星神所体现王者居中的至尊理念与齐国的称霸思想是一致的。满天繁星,斗转星移,只有北极星居中不动,日月星辰皆围拱着它,并绕它旋转。孔子已经将北极星与帝王德政联系起来,《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桓谭《新论》:“当北斗极天枢。枢,天轴也,……盖虽转而北斗不移,天亦转周匝而斗极常在,知为天之中也”[9](P19),又《论衡》:“天极为天中。”[10](P482)对此先民以神学的思维进行解释,认为北极星拥有无上的神力,使众星皆臣服拱卫,由此推演出居于天中、主宰四方的北极神。而正是北极星位于天之中位,以中为尊的中央崇拜也由此而生。萧兵先生认为“北极星崇拜是天和天神崇拜的重要触媒,从而产生了‘中央崇拜和中心主义。”[11](P342)所谓“天垂象”“圣人则之”,这种原始的天体崇拜观念又转化为现实生活的制度和准则,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以中为尊的思想首先表现在古代政治理念中。在古人观念中,王者立都建城应居于天下之中,“居中”是王权至上的象征,《吕氏春秋·慎势》:“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12](P211)。而营建宫室往往以宇宙天体作为参照,北极星往往是帝王都城的象征,如《史记·始皇本纪》:“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汉抵营室也。”[4](P54)天极、阁道、营室都是天上的星座在建筑活动中的具体应用,并以取象天极星来彰显霸权。也就是说北极星居于天中,主御群星,在人间的折射是天子居于地中,管理四方臣民,其本质上是王权至上的象征。对于“天齐”,《尔雅·释言》:“齐,中也。”[13](P36)《释地》:“岠齐州以南戴日为丹穴 ,北戴斗极为空桐,东至日所出为太平,西至日所入为大蒙。”[13](P112)此句以“齐州”为中心命名四方之地,显然“齐州”即是“中州”。又《列子·黄帝》:“华胥氏之国在弇州之西,台州之北,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张湛注:“齐,中也。”[43](P13)又《列子·周穆王》:“四海之齐,谓中央之国。”[14](P35)因此“齐”本身便有“中”义,而通过对以上词语的分析,“齐”解释为“中”义的词语皆与空间方位有关,所以“天齐”之“齐”应是“中”义,“天齐”即上天中心,“天齐”与“天极”都是天中之义,这与苏林所言“当天中央齐”的说法是相同的。所以齐国立天齐祠,应是由北极星体现的天中思想过渡到了地中思想,即齐国将自己定位于天下之中,而在周朝只有周天子才能居于地中,此举即是彰显霸权、非礼僭越的表现。司马迁言“齐所以为齐,以天齐也”,这纵然解释了齐国的得名,但在一定程度上更昭示了齐国利用宗教信仰这一形式,取象北极星来彰显自己的至尊地位,为称霸中原的政治目标提供舆论思想上的基础。因此天齐作为天极星神体现的“王者居中”的至尊理念在战国时期,不但有适宜其存在的时代环境,而且更符合齐国的称霸思想。以上主要从齐国政治出发分析了“天齐”是北极星神的合理性。
三
“天齐”作为北极太一神在齐国有其形成的文化环境。首先,齐国有发达的天文学基础和星辰崇拜的宗教渊源。《管子·内业》;“凡物之精,此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於天地之间,谓之鬼神。”[15](P268)又《管子·轻重已》;“天子东出其国,九十里而坛,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星。”[15](P417)这体现了齐国对星辰的重视以及祭星的传统。被认为是“春秋时期齐国的官书”的《考工记》中也体现出浓厚的天文学思想,《考工记·匠人》:“匠人建国,水地以县,置槷以县,眂以景。为规,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中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16](P194),“朝夕”即东西。建国立都,营建宫室首先要根据日影和北极星测定方位,北极星在宫室建设中的确有辨别方位的作用。《春秋繁露·深察名号篇》也载:“正朝夕者视北辰”[17](P304)。又“辀人为辀……轸之方也,以象地也。盖之圜也,以象天也。轮辐三十,以象日、月也。盖弓二十有八,以象星也。龙旂九斿,以象大火也。鸟旟七斿,以象鹑火也;熊旗六斿,以象伐也;龟蛇四斿,以象营室也。弧旌枉矢,以象弧也”[17](P169),“大火”“鹑火”“伐”“营室”分属二十八宿中的东方苍龙七宿、南方朱鸟七宿、西方白虎七宿、北方玄武七宿,据此可知当时可能已出现了四象的划分,而四象之中就是北极星。又《史记·天官书》:“昔之传天数者:……在齐,甘公。”[4](P229)甘德是战国时期齐地学者,著《天文星占》,可惜已经亡佚,《玉海·天文类·赣象新书》说:“甘德中官星五十九座,共二百一星,平道至谒者;外官三十九座,共二百九星,天门至青上;紫薇恒星二十座,共一百一星。共计一百一十八座,五百一十一星。”[18](P8)齐国的天文学由此可见一斑。又如稷下学者邹衍,在当时有谈天衍之称,丁山先生在《论邹子大九州说亦得天算之根据,故其州名多本天象》中认为邹衍的大九州说是以天象为依据,其中“泲州”即得名于“天齐”,“地中在齐,天中在枢”, [19](P482-483)“枢”就是北极,于是首次将“天齐”与北极星联系起来。
齐国天文学的发达和星辰崇拜的传统也应合了齐八神多天体崇拜的事实,如日主、月主皆属于天体崇拜,黄祯在《齐八神祠》一文中,对八神的解释也皆用星辰天象(对此文其余部分的考释,拟另作专文述之)。而“天齐”源于北极星崇拜的最有力的地理实证是天齐渊五泉对应北极五星,这是齐国取象于天的直接体现。黄祯在文中提到“梁五星兮丹水,扆南山兮翠屏”,笔者分析认为这是描写天齐祠所在的地理环境,丹水即是淄水,天齐渊水注入淄水,南山是南郊山,即牛山,而五星应是北极五星。在古人观念中“天齐”就是“天极”,齐国据天极星将自己定位于天下之中,并为其立祠,观察天齐渊五泉并出,犹如天上北极五星,便以“天齐”来命名此渊,并将其祠立于渊侧,这是从天文到人文、星辰天象与地理环境相结合的产物。此处既是“天齐”源于北极星崇拜的有力证明,又说明了天齐渊是因“天齐”而得名。
其次,在战国时期齐国的文化发展达到了极盛,特别是稷下学宫的出现,使儒、道、法、阴阳等百家思想在此汇流,齐国成为当时的文化交流中心,据此也不难理解为何会用道家的“太一”来命名北极星神。对于北极星和太一的关系,据当下学者研究,葛兆光先生认为“分属天文学、神话学、哲学、宗教学的北极、太一、道、太极,就在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常常可以相互替换和相互诠释。”[20](P13)李零先生依据考古资料认为“由于作为宇宙本体和原始创造力的‘道和‘大极,天象中的极星,以及天神中的至尊者,不仅在战国时代是一种共时的现象,而且它们在发生原理上也是属于可以互换互释的相关现象,所以我们更倾向于认为它们是‘同出而异名”[21](P180)。北极星和太一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主宰,从战国时期齐国百家汇流的文化环境看,以道家的“太一”来命名北极星也是合乎情理的,后世所谓的北极太一神,即“太一”与北极星神结合起来的源头应是在此时期的齐国。
其实稷下学宫设立的根本目的在于为政治服务,在招揽和培养人才的同时,为其统一中原制造舆论,《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自驺衍与齐之稷下先生,如淳于髡、慎到、环渊、接子、田骈、驺奭之徒,各著书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岂可胜道哉!”[4](P401)稷下学者著书立说也是着眼于现实政治,以迎合“世主”的需要,《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言邹衍“乃深观阴阳消息而作怪迂之变,《终始》《大圣》之篇十余万言”[4](P400),邹衍的五德终始说即为改朝换代提供一种理论依据,而齐八神中体现出的浓厚阴阳五行思想与此应有莫大的关联。那么据此再结合齐国的政治意图来看,齐国确立八神并以北极星神作为最高天神,其目的应在于另立宗教以制造舆论,昭示自身王权的正统性。
以上三点是以“天齐”为基点,从齐国的政治、文化环境等角度分析了“天齐”作为北极太一神的合理性。但是从现有的文献看,北极太一神始见于西汉,那么“天齐”与后世的北极太一神又有怎样的渊源关系,对此问题再作分析。
四
“天齐”作为北极太一神由燕齐方士传入后世。周勋初先生认为“太一神是燕齐方士利用道家本体论中的‘太一改作而成,后来乃由后辈方士谬忌挟入京师,取五帝而代之。”[3](P65)即太一成为天神是燕齐方士的产物,其实据以上分析“天齐”就是北极太一神的原型,笔者认为燕齐方士之功并非创造了太一神,而是因其职业的流动性将北极太一神传入后世。
《史记·封禅书》:“自齐威、宣之时,驺子之徒论著终始五德之运,及秦帝而齐人奏之,故始皇采用之。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最後皆燕人,为方仙道,形解销化,依於鬼神之事。驺衍以阴阳主运显於诸侯,而燕齐海上之方士传其术不能通,然则怪迂阿谀苟合之徒自此兴,不可胜数也。”[4](P235)
战国后期,燕齐一带的方士形成方仙道,其“依於鬼神之事”的主体应当是八神。齐八神构成了一套完整的神灵系统,在地理位置上分为东西两部分,天、地、兵三神位于西部,其余五神集中于胶东半岛,又均匀分布于半岛沿海的各个地区。无论从崇拜对象还是地理位置上看,八神是齐地最具代表性的神灵,其影响在当时覆盖了齐地的各个地区。特别在齐国灭亡以后,八神散落为民间淫祀,继而落入燕齐方士手中。“天齐”是八神之首,应是方士首先考虑的对象。而“天齐”本身是齐国称霸思想的昭显,有较强的特定政治内涵,方士遂舍“天齐”之名不用,将北极太一神作为自己的神方。在文献典籍所载的燕齐方士的神方中,皆能寻到与北极太一神以及八神中其他天神相关的记载。如宋玉《高唐赋》②载:“有方之士,羡门高谿,上成郁林,公乐聚谷。进纯酒,祷旋室,醮诸神,礼太一。”李善注:“《史记》曰:‘秦始皇使燕人卢生求羡门、高誓。谿疑是誓字。”[22](P351)因此有方之士就是燕齐方士,太一神在此也是燕齐方士的产品。而宋玉与屈原生活于同一时期,且相传是屈原的学生,那么《高唐赋》中的太一神与东皇太一很可能指的是同一天神。
到汉武帝时期,由于其“犹敬鬼神之祀”,这便为战国时期燕齐方士的后学进入汉朝宫廷大开方便之门,史料显示,北极太一神在汉朝的引进、发展以及最终确立为至上神的过程皆与燕齐方士密切相关③。而在谬忌进献太一方后,又有燕齐方士献“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乾鱼;阴阳使者以一牛”,对“太一、泽山君地长”,《史记·武帝纪》作:“泰一、皋山山君、地长。”[23](P316)《史记正义》:“三神并名。”对“阴阳使者”,《史记集解》:“汉书音义曰,阴阳之神也。”[23](P316)对此李零先生认为“‘地长可能与八神中的‘地主有关,‘阴阳使者可能与八神中的‘阴主、‘阳主有关。”[21](P240),那么这段资料中的太一很有可能就是“天齐”。“地长”“阴阳使者”极有可能是齐地方士对八神中“地主、阴主、阳主”改造后的形态。也就是说,方士对齐八神在汉代的引进并非是独自进行的。正如汉武帝欲立后土祠,而对后土祠的礼制,太史公司马谈与宽舒等人认为“后土宜於泽中圜丘”,这也是对齐地八神中地主的祭法的承袭。汉武帝时期主管国家祀典的祠官是宽舒,关于宽舒,王先谦《汉书补注》:“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孟康曰:二人皆方士也。补注:王鸣盛曰封禅书徐广注锤县黄县皆在东莱,此说得之黄锤之史,其名宽舒,观下文宽舒凡五见而绝不见所为黄锤者,孟说谬。周寿昌曰:王说是也。”[24](P523)因此,宽舒是东莱黄县腄县之史,也是齐地方士。而司马谈是陕西人,对齐地掌故定比不上宽舒,因此此法定是齐人宽舒所献。
到西汉末年燕齐方仙术士在宫廷失宠,继而退出宫廷走向民间,开始形成道教的雏形,于东汉末年张角创立太平道,尊祀的最高天神是“中黄太一”,其最初的原型也应是“天齐”。后来北极太一神在道教的神灵体系中又不断演化发展,孳生出众多的神灵。
结语
“天齐”的真实身份应是北极星神,在战国时期进入齐国的官方祀典,为齐国称霸中原的政治目标提供思想舆论上的基础。后来随着齐国的灭亡,八神香火不继,落入燕齐方士手中。方士弃“天齐”之名不用,将指代北极星的太一神作为自己尊祀的天神,后经方士带入了汉代宫廷和道教的神灵系统。至唐玄宗时封泰山为“天齐王”,此后“天齐”之名便正式成为泰山的神号,海内兴建的诸多天齐祠便已成为泰山神的行祠了。
注释:
①参见拙文:明代黄祯《天齐一解》考释,现代语文,2013年,第6期。
②自清代始对宋玉《高唐赋》的真伪颇有争论,但据现在学者的研究《高唐赋》应是宋玉所作。参见胡念贻《宋玉作品的真伪问题》、汤漳平《宋玉作品真伪辨》、朱碧莲《楚辞论稿》、马积高《赋史》、高秋凤《宋玉作品真伪考》等。
③北极太一神在汉朝的发展过程如下:
一、《史记 封禅书》:“居久之,李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而使黄锤史宽舒受其方。求蓬莱安期生莫能得,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亳人谬忌奏祠太一方,曰:‘天神贵者太一,……天子令太祝立其祠长安东南郊,常奉祠如忌方。其後人有上书,言‘古者天子三年壹用太牢祠神三一:天一、地一、太一。天子许之,令太祝领祠之於忌太一坛上,如其方。後人复有上书,言‘古者天子常以春解祠,祠黄帝用一枭破镜;冥羊用羊祠;马行用一青牡马;太一、泽山君地长用牛;武夷君用乾鱼;阴阳使者以一牛。令祠官领之如其方,而祠於忌太一坛旁。”以上资料记载了太一神最初进入汉代宫廷的情况。自齐人李少翁死后,“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可知后文中向汉武帝进献神方的方士应皆是燕齐海上之士,即谬忌与另两套神方的进献者皆是燕齐之人。而太一方首先由亳人谬忌向汉武帝提出,王先谦《汉书补注》:“如淳曰:‘亳亦薄也,下所谓薄忌也。晋灼曰:‘济阴薄县人也”(《汉书补注》王先谦,商务印书馆,1941.)可知缪忌即是齐地济阴人,即今山东曹县人。
二、“其明年,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太一诸鬼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文成死明年,天子病鼎湖甚,巫医无所不致,不愈。游水发根言上郡有巫,病而鬼神下之。上召置祠之甘泉。及病,使人问神君。神君言曰:‘天子无忧病。病少愈,彊与我会甘泉。於是病愈,遂起,幸甘泉,病良已。大赦,置寿宫神君。寿宫神君最贵者太一,其佐曰大禁、司命之属,皆从之。 ”此则资料表明在谬忌等人进献太一神后,齐人少翁又以鬼神方进献汉武帝,其神方中也有太一神。汉武帝诛少翁后,在甘泉置寿宫神君,神君最尊贵的是太一,可见在此时太一神已引起汉武帝重视,并且神格已经大大提高。
三、“其秋,上幸雍,且郊。或曰‘五帝,太一之佐也,宜立太一而上亲郊之。上疑未定。齐人公孙卿曰:‘今年得宝鼎,其冬辛巳朔旦冬至,与黄帝时等。卿有札书曰:‘黄帝得宝鼎宛朐,问於鬼臾区。鬼臾区对曰:‘帝得宝鼎神策,是岁己酉朔旦冬至,得天之纪,终而复始。於是黄帝迎日推策,後率二十岁复朔旦冬至,凡二十推,三百八十年,黄帝仙登于天。……於是天子曰:‘嗟乎!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鵕耳。乃拜卿为郎,东使候神於太室。上遂郊雍,至陇西,西登崆峒,幸甘泉。令祠官宽舒等具太一祠坛坛,坛三垓。五帝坛环居其下,各如其方,黄帝西南,除八通鬼道。”此段资料表明在谬忌、少翁的献方后,太一神虽然进入了汉代祭祀体系,但汉武帝对于是否郊祭太一神仍迟疑未定。而此时由于在汾阴后土祠旁得到了黄帝的宝鼎,犹好神仙的汉武帝又听信了齐人公孙卿言黄帝得宝鼎成仙的故事后,决定郊祭太一神。
综上,太一神的在汉朝的引进、发展以及最终确立为至上神的过程皆与燕齐方士的活动密切相关。
以上引文见于[汉]司马迁著,[南朝·宋]裴魌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参考文献:
[1]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嘉靖青州府志上[M].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82.
[2]孙楷第.九歌为汉歌辞考[A],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组织编选. 孙楷第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3]周勋初.东皇太一考[A],周勋初文集[C].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4][汉]司马迁著,[南朝·宋]裴魌集解,[唐]司马贞索隐,[唐]张守节正义.史记[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5]陈仕益著.郭沫若考古文论[M].成都:巴蜀书社,2009.
[6][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6·黄侃经文句读 礼记正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7][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十三经注疏·7·黄侃经文句读 春秋左传正义[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8][宋]朱熹撰.孟子集注[M].济南:齐鲁书社,1992.
[9]孙冯翼辑,桓谭撰.桓子新论[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0]黄晖撰.论衡校释(1-4)[M].北京:商务印书馆,1935.
[11]萧兵.中庸的文化省察——一个字的思想史[M].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
[12][汉]高诱注.吕氏春秋[M].海书店出版社,1986.
[13][晋]郭璞注,[宋]邢昺疏,黄侃句读.尔雅注疏[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4][晋]张湛注.列子[M].上海书店出版社,1986.
[15]戴望著.诸子集成第5册·管子校正[M].北京:中华书局,1954.
[16]闻人军译注.考工记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17][清]苏舆撰,钟哲点校.春秋繁露义证[M].北京:中华书局,1992.
[18]丁福保,周云青编.四部总录天文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19]丁山著.古代神话与民族[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20]葛兆光著.古代中国的历史、思想与宗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21]李零著.中国方术续考[M].北京:中华书局,2005.
[22][梁]萧统编,[唐]李善注.中华传世文选·昭明文选[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8.
[23][汉]司马迁.史记会注考证附校补(上)[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4][清]王先谦补注.汉书补注(上)[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5.
(李岩 山东青岛 山东科技大学文法学院 2665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