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3中国电影:青春类型片的意蕴内涵

2014-09-21王苗苗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4期
关键词:青春梦想

摘 要:2013年的青春类型电影,淡化了以往青春电影触动人心的青涩的情愫或是叛逆爱恋、青春期的困惑和迷茫,成长的惨痛代价,更加注重在缅怀青春之余展望未来,高扬梦想、崇尚奋斗。个体的生命价值尊严在影片中得到尊重,传递着源源不断的正能量。

关键词:2013电影 青春类型片 梦想 尊严 正能量

2013年中国的大银幕,青春片无疑是最亮眼的一道光芒。青春是我们最重要最值得珍藏的旅程,它是那么的光明与充满希望,却不知路在何方,它是那么的自信激昂,又可放任自我自暴自弃,它是甜蜜的亦或是酸涩的,它是矛盾的混合体。而以青春为对象的电影,总是展现着刻骨铭心的成长体验。内心的躁动不安与对未来的期待是其中永不停息的戏码。

中国青春题材影片的创作可以追溯到50年代,如《青春之歌》、《战火中的青春》等。电影的主题与当时政治大环境密不可分,大多表现的是青年人找到集体归宿,投身革命战火的热血青春。20世纪80年代,市场经济的浪潮推动了青春题材影片的发展,青春片由“长辈式”的一种理性大于感性的教导转变为倾向于个人化的青春经验叙述,如《摇滚青年》《头发乱了》等。这种创作趋势一直持续到21世纪初,之后因市场需求的变化而逐渐转向。“青春电影表现出日益向青春消费发展的走向,青春反抗的色彩与精英知识分子精神传统愈益淡薄,越来越走向世俗和时尚。”[1]其中的转变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青春题材电影走向商业类型片道路的结果。市场的开放和市场的需求催生了娱乐元素,也推动了作为青春类型片的萌生和发展。

除了以往青春电影触动人心的青涩情愫或是叛逆爱恋,青春期的困惑、迷茫,友情的破裂,成长的惨痛代价等,2013年的青春类型片呈现出新的意蕴。2013年的此类影片更加注重在缅怀青春之余展望未来,高扬梦想的旗帜,重视个体的生命价值尊严,传递着正能量。

一、展望未来的“怀旧”

辛夷坞曾说:“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当你怀揣着它时,它一文不值,只有将它耗尽后,再回过头看,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我们青春存在的意义。”青春美好而又易逝,所以我们不可避免地要去追忆、要去怀旧。怀旧,是青春类型电影刻意表现出的审美特征,它通过拼贴与时空错位等方式对“过去”进行风格式重组,营造一种“年代感”,电影中的音乐、服装、布景等等都会渲染这种年代感。《致青春》作为赵薇导演的处女作可是下足了功夫,电影里有许多专属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流行标签:山羊皮乐队、套在皮鞋里的白短袜、回力球鞋、呼啦圈、流行歌曲《红日》,调动了所有感官唤起观影者对那个逝去的年代的回忆,重抚时光。从电影的主题上来看,《致青春》摆脱了之前青春片的晦涩残酷和边缘化,让观影者感情心理上有所呼应,找到共鸣,释放焦虑,获得了满足感。

在《中国合伙人》中则是有大量背景音乐,如崔健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花房姑娘》,齐秦的《外面的世界》,苏芮的《一样的月光》,beyond的《海阔天空》,罗大佑的《光阴的故事》,叶倩文的《潇洒走一回》,这些歌曲不仅唱出人物的心情,切合影片具体情境,更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这些有时代记忆的歌曲把观众带入一种浓郁的怀旧情绪中。“创造性的怀旧揭示了时代的幻想,而未来正是在这些幻想和潜力中诞生的。我们怀旧,怀念的不是过去所存在的方式,而是过去可能存在的那种方式我们所力求在未来实现的,就是这类的过去的完美。”[2]

“时间是怎么样爬过了我皮肤,只有我自己最清楚。”王菲的歌声摇曳在淡黄色调的《致青春》中 ,“我们最终都要成为我们曾经讨厌的那种人”,郑微无奈感伤的声音深深地刺痛着老去的观影者。陈孝正则说:“不过郑微,我跟你不一样,我的人生是一栋只能建造一次的楼房,我必须让它精确无比,不能有一厘米差池。”他的卑微与能量展露无遗,在人生之路上战战兢兢地行走的如陈孝正的观影者是理解他的无奈与煎熬的。

人的生存追求是渴望稳定、安全,追寻生命的自由自在状态,崇尚精神世界,渴求自我发展,趋向人性的完善和美。不管年华是否老去,你是变成一个自己讨厌的人还是一厘不差地活着,“骄纵的心性已烟消云散”,如果额头终将刻上皱纹,你只能做到,不让皱纹刻在你的心上。怀旧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重振旗鼓,收拾好心情走接下来的人生之路。

二、追逐梦想传递正能量

在举国上下为实现“中国梦”卯足干劲时,《中国合伙人》无疑让我们更加热血沸腾。它讲述了三个性格迥异的年轻人“土鳖”成冬青、“海龟”孟晓骏 和“愤青”王阳从学生年代相遇、相识的故事。“土鳖”有“高考失败”“泡妞失败”“教书失败”的不幸,“海龟”则遭遇“出国受挫”“事业受挫”“野心受挫”的尴尬,“愤青”历经“兄弟走了”“姑娘走了”“梦想走了”的悲剧,但他们最终携手创造了商业奇迹。在时代巨变的环境下,三个满怀青春理想的年轻人,为了改变自身命运,打拼奋斗,创办英语培训学校,最终实现“中国式梦想”的草根故事。《中国合伙人》以敢作敢为的姿态将梦想的旗帜高高扬起,是对青春是奋斗、是梦想、是成就、是辉煌的最好书写和诠释。

影片开头成东青就说“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感到坚持就是幸福的东西”。我们只有在失败中寻找胜利,在绝望中寻求希望。与以往青春片私人化倾向不同的是,《中国合伙人》《致青春》保留了“社会”维度对“个人”的影响,采用了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致青春》里拥挤不堪的火车车厢、杂乱无章的宿舍过道,影片中各种人物的社会背景和社会关系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了体现,并且对不同人物及其关系产生重要影响也有体现。个人价值与时代需求是紧密结合的,如迎新时的校园广播的内容、吃散伙饭时张开所说的“今天我们是学校的好学生,明天我们就是社会的好栋梁”等。《中国合伙人》里的校园学习小组、出国热、市场经济的浪潮、知识分子“下海”、纽约上市,每个人都被裹挟进国家民族命运中。成东青是一个被时代推着前行的人,从未想过改变世界,却改变了世界;孟晓骏是一个梦想改变世界的人,却被世界改变了。王阳是翩翩公子哥,貌似最不食人间烟火,却是最脚踏实地的,知道什么时代该干什么。影片的结尾出人意料地展示成功创业者的照片:柳传志、马云、杨澜、冯仑、张朝阳、李开复、王石甚至还有老干妈等,致敬了曾经摸爬滚打的年代,让人心潮澎湃。endprint

《中国合伙人》是一部追梦的传奇,更是奋斗的历程。梦想照进现实,理想指引前程。对中国梦这面当代中国精神旗帜的文艺抒写,一定会让中国人的梦想飞得更高、更远。

三、个体生命价值与尊严的回归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变革而来的世俗化进程的开启,随着文学对重归本位的积极实践和对“人”的重新发现、寻找,电影对个体价值的追寻也走向敞开的旅程。艺术领域“日常生活”的发现,不管是日常审美化还是审美日常化理论,我们都可以发现日常生活的尊严说到底是以人的价值、人作为主体的尊严为支撑,塔尔科夫斯基说:“我对情节的发展、事件的串联并没有兴趣——我觉得我的电影一部比一部不需要情节,我一直对一个人的内心世界感兴趣,对我而言,深入探索透露主角生活状态的心理象,探索其心灵世界所奠基的文学和文化传统,远比设计情节来得自然!”[3]

《致青春》中朱小北这个角色是电影中的一个悲情人物。她来自于一个贫穷家庭,但心正气傲,被污蔑偷东西对她来说“是可忍孰不可忍”。有着强烈的自尊心的她拒绝被搜身,后来在学校领导面前又得不到道歉,一气之下把小卖部砸了,学业被迫中断,令人遗憾。最后成了记忆专家,但是自己却故作失忆,这是她自尊心在作祟。《中国合伙人》说道“其实我们追求的不是成功而是自己的尊严”。影片中孟晓骏原是一个意气风发、有领袖气质的青年人,因在美国遭遇经济上的窘迫、人格上的侮辱不得不落魄回国,曾经在众人面前慷慨激昂的他沉默了,每个观众看到此刻都会揪心不已,他的最深的痛不只是“美国梦”的破灭,更是尊严的零落。成东青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我有一个朋友,他比我优秀,远比我更应该成功。他来到美国,我看到我们这一代人中游得最棒的在这里沉下去了。这里从来就不是一个公平的战场,我要用我的方式帮他赢回尊严”。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你不能丧失尊严。能体面而有尊严的活着是值得每个人一生去追求的。导演有意将梦想的追求回归到个人生命价值的实现上,将单纯追求物质财富的增长积累转变为追求自我价值的精神层面上,有着深切的人文关怀和深刻的时代意义。

罗洛·梅说:“记忆不光是过去时间在我们脑里打下的印记,它是一个看护人,守护着那些对我们最深切的希望和最深切的恐惧、有意义的时刻。”[4]《致青春》和《中国合伙人》的成功就在于它们赋予了怀旧等人类共同的情感文化。关于青春,关于梦想,关于友情,关于尊严,关于爱,需要我们好好静下心来仔细去品味、去感悟,反省过往,致敬未来。

注释:

[1]陈旭光:《近年喜剧电影的类型化与青年文化性》,当代电影,2012年,第7期。

[2]思维特兰娜·博伊姆著,杨德友译:《怀旧的未来》,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年版,第395页。

[3][苏]塔尔科夫斯基著,陈丽贵、李泳泉译:《雕刻时光》,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65页。

[4]罗洛·梅著,冯川、陈刚译:《人寻找自己》,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205-206页。

(王苗苗 山东省曲阜师范大学 273165)endprint

猜你喜欢

青春梦想
如此梦想
青春睡不着
小梦想
幻青春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梦想
青春献礼
梦想
青春不打烊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