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线统计图》教学设计
2014-09-21刘洋
刘洋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108至109页例1及题卡内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能对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和预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进一步发展统计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及科学的态度。
教学重点:
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上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教学难点:
能对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合理分析、判断和预测,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谈话导入
同学们,过几天就是小长假了,你们打算怎么利用这三天时间呢?(外出旅游、看书等。)老师也有个建议,我们可以利用假期时间参观科技展,丰富自己的科学知识。(课件展示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图片)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的学习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使学生在兴趣盎然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
2.复习旧知
教师展示科技馆参观人数的统计图,并提问:这是什么统计图?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3.导入新课
其实,统计图也可以这样绘制。(课件出示折线统计图)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统计图吗?(折线统计图)
板书课题:折线统计图。
二、预设教学流程
1.学生先学
教师出示自学交流提示。
[设计意图:通过多媒体课件出示自学交流提示,学生能清楚地知道要独立思考的内容,为学生先学和小组讨论提供了方便。]
学生自学时,教师在不干扰学生的前提下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掌握学情。
2.预设暴露问题
预设1: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都能看出它能反映数量的多少;对于它的另一个特点,学生描述得不是很准确,有的学生可能会说用折线表示很方便,有的学生可能会说能看出变化。
预设2:关于中小学生参观科技展的人数的变化,大部分学生会说人数越来越多,有少部分学生能看出2001年到2002年的人数没有变化。
3.全班交流释疑
解决1:关于折线统计图的特点,通过展示几名学生的问题,引导学生讨论:你更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通过全班交流,最终达成一致:折线统计图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
解决2:对于这两种答案,教师都要给与肯定,答案为“人数越来越多”的同学是从整体观察人数在增加,答案为“除了2001年到2002年的人数没有变化外,其余年份人数在增加”的同学是具体分析了人数的变化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电子白板、实物投影展示学生先学和小组讨论暴露出来的问题,使全班交流时的问题更具体地呈现出来,便于教师引导学生“议”出本节课的重难点知识。]
三、课堂检测
1.学生先学
(1)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认识折线统计图,多媒体设备的使用能引发学生主动思考,为学生直观观察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异同点提供便捷条件。]
(2)下面的情况用哪种统计图表示更适合?
第一,自己每年的体重变化;第二,全国各省的人口数量;第三,学校图书馆各类图书的数量;第四,某地区一天的气温变化情况。
(3)生活中的应用
展示股票研究、医疗研究、销售方面、气象研究等图片。
[设计意图:数学与生活是息息相关的,同样,折线统计图在生活中也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用多媒体课件中的超级链接将学生的回答与对应的幻灯片同步出示,课堂就不再那么枯燥乏味,“活”了起来。]
2.预设暴露问题
预设:学生在选择统计图时,可能会认为“全国各省的人口数量”用两种统计图都可以。
3.全班交流释疑
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学生的意见得到了统一,明白如“全国各省的人口数量”,理论上用两种统计图都可以,实际上用折线统计图没有必要,只需要反映出数量的多少即可,所以一般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
四、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关注每天的天气预报,记录一周内黑河每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尝试绘制折线统计图。预测下周的最高气温会是多少?最低气温会是多少?
(责任编辑 冯 璐)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