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进展情况报告
2014-09-21张晓芳
张晓芳
2012年12月3日,黑河小学被正式审批为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学校以此为契机,围绕 “信息化促进‘小班化优质资源建设与共享机制模式探索”制定了《黑河小学教育信息化试点实施方案》。方案从试点目标、进度安排、配套政策、保障措施、责任主体、预期成果几个角度对重点内容进行谋划和部署。工作的要点是以信息化试点为契机,结合小班化教学特色,打破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把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课堂教学改革及创新精神的培养结合起来,探索“小班化”教学策略和途径,提升我校小班化办学质量,为边疆欠发达地区小班额教育积累经验。
一、信息化工作进展概况
黑河小学自被确定为全国教育信息化试点校以来,积极开展了以下工作。
1.完善工作机制。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主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以信息技术教师和教研组长为成员的信息化试点领导小组,校长全面负责此项工作,副组长负责协调分工,核心成员根据目标、进度完成各项工作的组织落实。
学校制度管理规范,针对信息化建设相关内容制定相关的制度,保障设施的使用、管理、维护等。在学校《绩效考核方案》中建立信息技术相关的评估机制,每学期对班级的电教管理等方面进行考核,将教师信息技术水平作为晋升职称的条件之一。
2.加强设备管理。学校各种信息化相关设备设有使用记录,计算机教室、语音室、舞蹈室、多功能厅等多功能教室也有相关学科的教学设备及资源,在每次使用时也做好了使用记录。在不同的服务器和专用计算机上有人事管理系统、学籍管理系统等应用软件并申请了办公用邮箱及QQ群,教师备课均采用电子备课,基本实现了无纸化办公的状态,使教师办公更加高效,更加节约。
3.补充学校硬件。2013年学校又为教师配备了12台手提电脑,为每个团队、教研组配备了24台照相机,为教学口配备了6台录像机,为实现课程资源整合、资源共享提供了硬件保障。
4.建设学校软件。改善了学校局域网络建设,建设了独立的校园局域网。逐步建立、完善校讯通平台、微课平台,教师将自己的教学资源上传到微课平台中,为备课、教学科研活动提供可以参考、借鉴的教育教学资源,优化教师的工作环境。
5.实现资源共享。建设“小班化”教学资源库,逐步进行全校信息化校本培训,收集、整理教学材料绘制成册。学校已经建成了按学年、学科分类并包含教学设计、教学课件等六大类的教学资源库,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
在不断探索、开发、总结“小班化”优质教学资源的同时,通过下乡送课、互动研讨、网上交流等方式与一些兄弟学校进行“小班化”办学经验分享,为边疆欠发达地区小班额学校提供了可以借鉴的小班化教学共享资源。
二、形成信息化教学机制
经过一年多的教育信息化试点和全体教师的实践与努力,将信息化融入到教学中,形成了信息化教学机制。
1.形成课堂诊断机制。利用录播软件全程、全景、智能化地记录教师和学生的课堂环节、发言等。教师在上课后可以仔细地研磨自己的课堂,及时纠正教育教学中的问题。
2.激发学习兴趣机制。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学生利用班级电子白板观看,创设良好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位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
3.建立互动教研机制。互动的网络教研资源已经成为教师学习的有力工具。教师网络培训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师师互动”,促进了普通教师与名师、专家的广泛交流。各学科教师还积极参加国家、省、市组织的信息化培训,能够熟练使用教室多媒体设备及网络资源,并通过集中培训、团队合作等形式开展了视频、音频的剪接、图片的修改、数字相册的制作等信息技术校本培训,教师全部达到用电子备课的方式备课。
4.探索家校互动机制。在教学中,学校充分利用网络技术优势开展家校互动。通过QQ群、飞信、微博、邮箱等聊天软件,实现家校随时交流。2013年学校引入了校讯通家校联系平台,通过这个平台的使用,教师可以随时将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与家长进行沟通,方便快捷。
5.促进教师成长机制。学校有专职信息技术教师4人,其中3人为信息技术专业本科毕业,先后外派教师12人次参加国家级、省级培训。信息技术教师参与黑河市个人课题研究,在课题研究中提高了研究能力和水平。仅2013年,学校就有78人次在省市比赛中获奖。
三、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与困难
1.缺少高端信息技术专业的引领。虽然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发挥着引领示范的作用,但是在诸多高端网络信息技术支持方面还有待提高。
2.加大教师培训。虽然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尝试着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但还缺少信息素养高、教学经验丰富的复合型教师,缺少现代信息化教育思想、现代信息化教育理论等方面的培训学习。
3.建议与其它信息化试点校进行校际沟通与互动。希望通过会议、网络交流等方式与省内其它试点学校的交流与沟通,就信息化建设中好的机制、好的理念、好的信息策略、存在的及解决对策等情况困难展开互动式学习。
(责任编辑 付淑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