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会计的认识及定位的研究
2014-09-19曾晓玲
曾晓玲
摘要: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相关专业方法,对单位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行为,产生的会计信息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会计在我国出现时间较早,并深入运用于各领域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发生着巨大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新形势下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应有的认识和定位,并提出一些旨在提升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认识定位研究
会计工作历史悠久,我国会计体系建立较早,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会计体系历经了较长的改革发展过程。建国以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会计体系主要划分为两类,即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而预算会计体系被细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不断经历着发展改革,在这种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把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独立分开,形成了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这是会计发展的巨大进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会计体系历经改革,事业单位中的一些人对当前自身会计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模糊,将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体系混为一谈,致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产生诸多问题。因此,结合当前会计制度环境,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准确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才能确保事业单位会计原则和目标的实现,使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顺利制定和实施,为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大浪中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一、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以提供精神产品为主,具有一定的生产性。事业单位主要分布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按产业结构划分,事业单位主要服务第三产业,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在现代文明中,从事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并不是企业化为,其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中独立出来制定会计制度和准则。在市场经济中,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了解事业单位会计新特征和客观发展规律,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会计职责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新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事业单位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已经逐渐扮演预算会计的分支角色,独立出来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这种改革是新时代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断调整,以适应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需要。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
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进行会计核算,既要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应该按照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进行独立建账,独立核算工作。这是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存。在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以现金收入或支出为依据,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但针对部分经济性业务或特殊事项的核算应执行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应收应付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费用标准,即以权利、义务的形成和发生为衡量标准。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多元化。在当前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依据,明确并细化了事业单位会计组成元素,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素细分如下内容,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发展,满足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
单位规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是否进行摊销应按照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确定,若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进行相关处理,应该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反之,在事业单位会计中不设置折旧与摊销科目。
事业单位会计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用会计科目,并编报财务报表。运用会计科目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特征,同时,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编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现代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
事业单位主要由国家财政提供资金,进行登记注册,实行属于事业单位的相关会计制度,它属于非盈利性机构,因此现代事业单位会计主要定位为社会性和公益性。
(一)社会性
(1)事业单位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它有属于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办公场所和社会业务活动,是能够独立承担相关的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
(二)公益性
事业单位从事科、教、文、卫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事务,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它一般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它有固定的国家经费来源,可以从事一些经国家允许的经济事务,取得收入,用于支持事业单位的发展。
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应该定位于推动事业单位社会性与公益性发展,为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发挥会计工作应有的作用。
四、当前环境下,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利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全新的思维和视角,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转变事业单位机制,使事业单位会计与财税体系协调发展,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对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基于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定位,转变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思想和方式
首先,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要准确认识事业单位自身定位和职能,理顺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与其他经济实体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拨付资金高效使用的基础上,协调好事业单位内部关系,使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性活动更具效益,服务意识和水平大幅提升。
其次,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要转变传统被动报销核算的工作模式,高效利用会计信息,主动将事业单位优势运用于经济活动中,将事业单位的资金消耗转化为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巩固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使市场经济发展日趋完善。
(二)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活力,强化网络会计建设
在现代会计核算中,会计电算化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产物。它极大地提升了会计工作效率,将会计核算从传统、繁琐、落后的手工核算中解放出来,使得会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会计管理之上。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应该顺应会计改革趋势,努力实现会计工作信息化和现代化,构建信息集成式网络会计体系,实现信息的及时调取和分享,全面地对事业单位财务进行分析、审核,推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进步。
(三)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从业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为人正派,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坚持依法、依规办事,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努力提升自身会计业务,使自身水平满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要求。同时,结合事业单位发展需要,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准则,严格实施,推动会计工作取得新成效。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事业单位自身的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核算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定要重新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根据单位发展需求做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努力使事业单位实现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水平的综合提升。
参考资料: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2013.01.01
[2]程晓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J].中国总会计师,2013;02
摘要: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相关专业方法,对单位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行为,产生的会计信息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会计在我国出现时间较早,并深入运用于各领域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发生着巨大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新形势下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应有的认识和定位,并提出一些旨在提升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认识定位研究
会计工作历史悠久,我国会计体系建立较早,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会计体系历经了较长的改革发展过程。建国以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会计体系主要划分为两类,即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而预算会计体系被细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不断经历着发展改革,在这种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把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独立分开,形成了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这是会计发展的巨大进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会计体系历经改革,事业单位中的一些人对当前自身会计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模糊,将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体系混为一谈,致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产生诸多问题。因此,结合当前会计制度环境,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准确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才能确保事业单位会计原则和目标的实现,使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顺利制定和实施,为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大浪中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一、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以提供精神产品为主,具有一定的生产性。事业单位主要分布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按产业结构划分,事业单位主要服务第三产业,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在现代文明中,从事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并不是企业化为,其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中独立出来制定会计制度和准则。在市场经济中,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了解事业单位会计新特征和客观发展规律,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会计职责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新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事业单位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已经逐渐扮演预算会计的分支角色,独立出来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这种改革是新时代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断调整,以适应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需要。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
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进行会计核算,既要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应该按照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进行独立建账,独立核算工作。这是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存。在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以现金收入或支出为依据,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但针对部分经济性业务或特殊事项的核算应执行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应收应付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费用标准,即以权利、义务的形成和发生为衡量标准。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多元化。在当前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依据,明确并细化了事业单位会计组成元素,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素细分如下内容,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发展,满足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
单位规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是否进行摊销应按照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确定,若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进行相关处理,应该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反之,在事业单位会计中不设置折旧与摊销科目。
事业单位会计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用会计科目,并编报财务报表。运用会计科目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特征,同时,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编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现代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
事业单位主要由国家财政提供资金,进行登记注册,实行属于事业单位的相关会计制度,它属于非盈利性机构,因此现代事业单位会计主要定位为社会性和公益性。
(一)社会性
(1)事业单位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它有属于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办公场所和社会业务活动,是能够独立承担相关的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
(二)公益性
事业单位从事科、教、文、卫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事务,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它一般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它有固定的国家经费来源,可以从事一些经国家允许的经济事务,取得收入,用于支持事业单位的发展。
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应该定位于推动事业单位社会性与公益性发展,为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发挥会计工作应有的作用。
四、当前环境下,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利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全新的思维和视角,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转变事业单位机制,使事业单位会计与财税体系协调发展,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对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基于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定位,转变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思想和方式
首先,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要准确认识事业单位自身定位和职能,理顺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与其他经济实体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拨付资金高效使用的基础上,协调好事业单位内部关系,使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性活动更具效益,服务意识和水平大幅提升。
其次,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要转变传统被动报销核算的工作模式,高效利用会计信息,主动将事业单位优势运用于经济活动中,将事业单位的资金消耗转化为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巩固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使市场经济发展日趋完善。
(二)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活力,强化网络会计建设
在现代会计核算中,会计电算化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产物。它极大地提升了会计工作效率,将会计核算从传统、繁琐、落后的手工核算中解放出来,使得会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会计管理之上。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应该顺应会计改革趋势,努力实现会计工作信息化和现代化,构建信息集成式网络会计体系,实现信息的及时调取和分享,全面地对事业单位财务进行分析、审核,推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进步。
(三)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从业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为人正派,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坚持依法、依规办事,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努力提升自身会计业务,使自身水平满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要求。同时,结合事业单位发展需要,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准则,严格实施,推动会计工作取得新成效。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事业单位自身的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核算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定要重新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根据单位发展需求做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努力使事业单位实现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水平的综合提升。
参考资料: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2013.01.01
[2]程晓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J].中国总会计师,2013;02
摘要: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运用相关专业方法,对单位一系列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的经济管理行为,产生的会计信息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升发挥重要作用。会计在我国出现时间较早,并深入运用于各领域中,随着时代的变迁,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发生着巨大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中,笔者主要探讨新形势下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应有的认识和定位,并提出一些旨在提升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措施,促进事业单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更好地发展。
关键词:事业单位会计认识定位研究
会计工作历史悠久,我国会计体系建立较早,为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我国会计体系历经了较长的改革发展过程。建国以来相当长时间内,我国会计体系主要划分为两类,即企业会计体系和预算会计体系,而预算会计体系被细分为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不断经历着发展改革,在这种环境下,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把事业单位会计与行政单位会计独立分开,形成了独立的事业单位会计体系,这是会计发展的巨大进步,有利于进一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会计体系历经改革,事业单位中的一些人对当前自身会计工作的认识和定位模糊,将事业单位会计与企业会计体系混为一谈,致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产生诸多问题。因此,结合当前会计制度环境,事业单位会计从业人员必须准确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才能确保事业单位会计原则和目标的实现,使事业单位会计法规制度顺利制定和实施,为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大浪中的良好发展保驾护航。
一、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事业单位以提供精神产品为主,具有一定的生产性。事业单位主要分布于科学、文化、教育、卫生等领域,按产业结构划分,事业单位主要服务第三产业,为人们提供精神文化产品。在现代文明中,从事智力劳动和智力开发对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并不是企业化为,其具有显著的特殊性,使得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中独立出来制定会计制度和准则。在市场经济中,随着事业单位的不断发展,了解事业单位会计新特征和客观发展规律,对于新形势下更好地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会计职责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二、事业单位会计的新特征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传统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会计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事业单位会计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已经逐渐扮演预算会计的分支角色,独立出来制定相应的会计制度和准则,这种改革是新时代下加强事业单位内部管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近年来,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不断调整,以适应事业单位不断发展的需要。当前,事业单位会计的新特征主要表现为:
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项目进行会计核算,既要执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还应该按照国家对基本建设项目的有关规定进行独立建账,独立核算工作。这是事业单位不断发展对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收付实现制与权责发生制并存。在当前的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中,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又称现金制,以现金收入或支出为依据,记录收入的实现和费用的发生。但针对部分经济性业务或特殊事项的核算应执行最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以应收应付确定本期收入和支出费用标准,即以权利、义务的形成和发生为衡量标准。
事业单位会计要素多元化。在当前市场经济下,《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作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依据,明确并细化了事业单位会计组成元素,将事业单位会计核算要素细分如下内容,更好地适应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发展,满足事业单位改革发展的需要。
单位规定资产是否计提折旧,无形资产是否进行摊销应按照事业单位财务制度确定,若对固定资产与无形资产进行相关处理,应该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执行,反之,在事业单位会计中不设置折旧与摊销科目。
事业单位会计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运用会计科目,并编报财务报表。运用会计科目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特征,同时,严格按照会计制度的规定编报事业单位财务报表是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现代事业单位会计的定位
事业单位主要由国家财政提供资金,进行登记注册,实行属于事业单位的相关会计制度,它属于非盈利性机构,因此现代事业单位会计主要定位为社会性和公益性。
(一)社会性
(1)事业单位具有显著的社会性,它有属于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办公场所和社会业务活动,是能够独立承担相关的民事责任的社会组织。
(二)公益性
事业单位从事科、教、文、卫等涉及人民群众公共利益的事务,公共服务职能明显,它一般不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不以盈利为目的,它有固定的国家经费来源,可以从事一些经国家允许的经济事务,取得收入,用于支持事业单位的发展。
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应该定位于推动事业单位社会性与公益性发展,为更好地实现事业单位公共服务职能,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发挥会计工作应有的作用。
四、当前环境下,推进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有利措施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以全新的思维和视角,发展的眼光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转变事业单位机制,使事业单位会计与财税体系协调发展,提升服务意识和水平,促进事业单位经济效益的提高。对此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基于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定位,转变事业单位会计管理思想和方式
首先,在市场经济体系下,要准确认识事业单位自身定位和职能,理顺事业单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与其他经济实体的关系,在保证国家财政拨付资金高效使用的基础上,协调好事业单位内部关系,使事业单位各项经营性活动更具效益,服务意识和水平大幅提升。
其次,在事业单位会计管理中,要转变传统被动报销核算的工作模式,高效利用会计信息,主动将事业单位优势运用于经济活动中,将事业单位的资金消耗转化为社会整体经济效益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巩固事业单位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使市场经济发展日趋完善。
(二)与时俱进,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增强事业单位会计工作活力,强化网络会计建设
在现代会计核算中,会计电算化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现代技术的产物。它极大地提升了会计工作效率,将会计核算从传统、繁琐、落后的手工核算中解放出来,使得会计人员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会计管理之上。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应该顺应会计改革趋势,努力实现会计工作信息化和现代化,构建信息集成式网络会计体系,实现信息的及时调取和分享,全面地对事业单位财务进行分析、审核,推动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工作进步。
(三)加强会计从业人员职业道德建设
从业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具备崇高的职业道德水平,为人正派,敢于抵制歪风邪气,坚持依法、依规办事,树立正确的工作观念,努力提升自身会计业务,使自身水平满足新形势下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要求。同时,结合事业单位发展需要,改革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和准则,严格实施,推动会计工作取得新成效。
总而言之,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由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事业单位自身的定位发生了显著变化,事业单位会计从预算会计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的核算体系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一定要重新认识和定位事业单位,根据单位发展需求做好事业单位会计工作,努力使事业单位实现宏观经济效益和社会服务水平的综合提升。
参考资料:
[1]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财政部;2013.01.01
[2]程晓佳.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历史与变革[J].中国总会计师,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