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危害及治理初探

2014-09-19陈依群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14期
关键词:财会债权人投资人

陈依群

摘要:本文阐述会计信息失真原因及造成的危害,提出了除了政府治理——在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外;作为会计信息的主体,企业经营者如何强化内部会计治理,从根本上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作为投资人、债权人在进行相关决策时应采取的对策。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治理

会计信息是会计单位以财会报表、报告及附注等向投资人、债权人与社会公众公布的财会状况和企业的经营成果。会计信息是企业财会信息的核心,是反应企业经营状况,预测未来收益的基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对会计单位的经营决策,以致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资本市场会计领域出现了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这不仅对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形成了极大制约,而且对资本市场的发展和企业经营的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对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利益带来了极大的损害。

根据证券时报及中国经营时报网站披露的国家财政部2009年至2011年对国内120多家有问题的企业进行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及国家证监会2010年至2012年对近40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违规行政处罚的公告,获知会计信息失真主要表现有财会报表造假、信息披露不充分。包括关联交易、对外担保事项、重大诉讼及合同事项,尤其部份房地产企业存在销售不实,多计成本费用,少缴或迟交税款,违规融资等等。其共同点就是通过各种手段影响利润的真实性,虚构资产或不等价的资产置换从而操纵利润,进而达到IPO或增发配股的目的。

之所以这样做,原因有:

第一,相关联的企业经济利益的驱动,某上市公司为了增发配股,实现自身利益,大肆注册空壳公司、隐匿关联交易、自买自卖、达到提高股价,吸引投资者关注的目的。与此同时协同会计师事务所,相互配合,作出虚假的财会报表向外公布,在一定时期内造成公司股价暴涨几倍,成功实现高价增发配股,为再融资金十几亿提供了条件。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市场公正者,也为了自身利益,协同上市公司没有作为,社会审计监督失去了独立性,作为最重要的最后的“把关者”——社会监督地位的作用形同虚设。

第二,上市公司产权不明确,治理结构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公司治理是否科学,是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根本原因。目前上市公司多由原国企改制而来,国有股比重过大,而公司治理机构对企业经营者缺乏有效的制衡机制,“一股独大”与“一把手”意识常左右公司上下,严谨的股份制公司治理章程,股东会与监事会的设置,都起不了应有的监督作用。当公司上下都为公司业绩与个人酬金相挂钩的“分红机制”而努力时,作为公司的财会部门的会计信息失真就不难理解了。

第三,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责任不明确,事后处罚力度不严,这样也给了不轨之人的可乘之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通常会涉及到许多部门与个人,甚至包括政府部门的执法者与公司内部人员串通一气,相互配合,使得会计会计信息造假具有一定隐藏性,增加了查处难度。象上述某会计师事务所伙同上市公司进行会计信息造假,除了审计师未能履行职业责任,对假的会计信息无动如衷外,这也与改制后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市场经济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与诸多的企业、个体一样,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不无关系。上市公司聘你,为企业出具会计信息,为了各自利益,这使得会计师事务所伙同上市公司做会计信息造假有了极大可能。这说明当前社会审计监察机制乏力,注册会计师制度存在缺陷。这是其一,而会计信息造假败露后,作为国家相关执法部门对企业处罚力度不大,上述公司会计造假发现后,国家执法部门对其作出了处罚几百万元,停牌几个月的决定,但与其会计信息造假成功使其股价暴涨几倍,期间公司股票成功实现高价增发,再融资十几亿相比,这个处罚成本显得十分低廉,起不了应有的法律威慑作用。

虚假的会计信息的危害是极大的。会计信息的失真会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减少国家税收收入,导致国家利益受损,不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与产业结构的优化,造成资本市场经济秩序的紊乱;同样,虚假的会计信息会使企业内部不轨之徒贪赃枉法,为已之利衢取企业资产,严重的造成企业经营困难,企业破产造成无数人失业,未破产的则给企业带来了不良商业信誓,不利于企业可持续的经营与发展;对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而言,由于企业会计信息的失真,会使利益相关人作出错误的投资决策,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

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性极大,该如何治理及应对呢?

一、国家层面防范会计信息失真

(一)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执法力度

上市公司为获得资本市场额外收入,铤而走险是源于发布虚假会计信息的行政处罚成本极低,而利益因素的驱动,进行会计造假。作为国家宏观方面说,必须健全法律法规,从制度建设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目前,我国的法律体系越来越全面、完善,已颁发了《会计法》《证券法》《经济法》《公司法》《刑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但这些法律之间相互缺乏匹配,如针对会计信息造假犯罪如何定性,《会计法》规定有“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然《刑法》中并没有对会计造假作出相应罪责的法律规定,这是其一;对蓄意会计信息造假的上市公司的处罚,国家主管部门要从法律法规上定性,加大对造假的企业与个人的惩罚力度。同国际接轨,在加重对经营者与主管执行者等应负担的法律责任的同时,对参入会计信息造假一系列的相关管理人与财会人员也执行惩处到位,提高会计信息造假的成本与风险,遏制会计造假的肆意盛行。

(二)加大政府督察与社会监管的力量

缺乏严密而系统的外部监督,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外部原因。加强财政、税务、工商及证监会等政府职能部门沟通协作,联合督察企业会计信息质量,认真做到各司其责,确保检查及监督的成效。要说明的是国家证监会与财政部不定期对国内企业进行会计信息真实性抽查,联合各方面专家学者及专业人士,组成稽查组,严厉打击会计造假行为,这不失为一着好棋!一旦巡视检查制度化了,法律化了,会计信息造假也就难了。其二,重点强化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社会监督力度,建立中介机构的社会公信评价制度,明确中介机构的责任,确实保障会计信息事后的监督作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培育一个讲诚信,树信誉的良好社会氛围,从企业实体到经营者与职业经理,都有“诚信评价”体系及时评价,供政府职能部门与社会公众评估决策之用。有了这样的“防火墙”,上下联合,依法防范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多方位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从而保障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二、作为会计信息失真的主体——企业的治理办法

(一)内部机构的优化治理

由于企业股权结构与利益激励机制的不合理,使企业会计造假存在滋生的土壤,因此要改变股权结构及完善企业内部责、权、利的激励机制就成为了企业治理的首要之选择。借鉴外来经验,如用股票的升值权,限制股票、延期股票的发行,采取员工持股计划来提高管理者的积极性,优化股权结构,改变目前上市企业一股独大现象,从根本减少公司的国有股,使其他众多股东投资者积极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中来,使股东大会有效行使应有的职责,而不是流于形式。同时,通过健全董事会、完善监事会监事制度,使众多股东成为真正的企业管理者,有“当家作主”的份,共同制定体现大多数投资股民意愿的公司章程,从制度上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

(二)加强内控制度因素,强化内部审计

内部会计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公司为了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以及财产物质安全完整等建立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措施、方法与手段的总称。企业要保障会计系统合理高效运行,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会计内控制度包括内部合理分工及各部门控制程序来达到这一目的。如内部控制中的实物保全控制、授权批准控制等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密切相关,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有利于发现并纠正其中的舞弊行为,杜绝会计信息的造假。其次,加强内部审计,有效的内部审计能够实时管制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并确保会计记录的准确与完整,从而提供良好的财会报告,做到会计信息的真实披露。

三、投资人、债权人及社会公众的对策

虚假的会计信息会损害投资人、债权人的经济利益,损害的程度取决于投资人与债权人的资本市场相关素质的高低。针对虚假的会计信息,投资人与债权人要掌握基本的财会分析方法,“擦亮自已的双眼”,是最可靠的办法。投资人与广大的投资者掌握基本的识别虚假会计报表技术,能够辩别会计报表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及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情况的真实程度,一方面可以阻止轻信失真的会计信息而引起的经济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甄别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假行为,切实保护好自身的经济利益,共同促进国家资本市场健康又稳定的发展。

endprint

猜你喜欢

财会债权人投资人
浅析债权人代位权行使的效力
刍议附担保债权中债权人撤销权行使问题
财会职业及教育的新挑战
2016年10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
2016年9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
2015年8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
2015年6月投资人质押式回购结算面额统计
提升行政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探讨
发挥财会管理功能促进企业提高效益
“我与《财会学习》”大型征文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