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14-09-19沈连祥

财经界·学术版 2014年14期
关键词:市场化利率商业银行

沈连祥

摘要:利率市场化改革,即资金价格的市场化定价,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金融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历程和发展趋势,指出了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风险管理、金融脱媒等方面造成的冲击和影响,并从提升创新能力、调整经营策略、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强化人才培养等角度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对策建议

长期以来,我国的利率都是由政府或中央银行进行直接管制,其决策权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资金情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进行自主调节。然而,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由政府和中央银行主导的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形成机制已经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即资金价格的市场化定价,就是指中央银行放开对利率的管制,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市场,由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双方根据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自主决定利率的过程。利率的市场化改革,一方面是市场在资源优化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市场化也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历程和发展趋势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形成于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首次明确提出了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即建立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央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我国利率市场化采取“渐进式”模式,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思路稳步推进。

1996年6月1日,央行首次放开了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这个被视为利率市场化突破口的举措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工程正式启动。1997年,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也得以放开;1998年和1999年,央行连续三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浮动幅度;2000年,央行放开了外币贷款利率和300万美元以上的大额外币存款利率;2004年,央行决定再次扩大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2004年10月,贷款利率上浮取消封顶,下浮幅度扩大为基准利率的0.9倍。从2012年开始,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明显加快,频繁密集的推出多项举措。先是两次扩大利率浮动区间,又于2013年7月20日全面放开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并初步建立贷款利率市场化报价机制。2013年12月2日,央行出台了《关于金融支持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将上海自贸区内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纳入优先发行大额可转让存单(CD)的机构范围,实现了CD业务的先试先行。至此,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经步入最后阶段,只差存款利率市场化这最后一步。

在2014年3月召开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金融改革与发展”的相关问题提出存款利率的放开是利率市场化中的最后一步,并且很可能在最近一两年就能够实现。因此,全面放开存款利率将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然趋势。目前,我国部分地区商业银行存款利率已在原基准利率基础上浮10%,作为实现真正意义利率市场化的前奏。

利率市场化从政府层面已经历了风雨历程,迈出一步非常艰难,稍有不慎会对银行生存带来巨大冲击。而商业银行在此之前,为了适应改革需要,对利润形成结构进行了技术调整,一方面对利息形成,在利率上浮后再追求利润最大化,通过收取咨询服务费、财务费等,列入中间业务收入;一方面大力发展理财产品,增加收益渠道。多元的收益模式,为即将到来的利率市场化打下了基础。

二、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冲击和影响

在金融市场中,利率是一个重要的核心变量,与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策略息息相关。而利率市场化改革则从根本上改变了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的利率体制,使得金融机构和客户协商定价的空间进一步扩大,这必然会给商业银行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给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和行业发展造成冲击和影响。

银行存贷利差收窄,商业盈利模式受到直接冲击。长期以来,我国存贷利率受到中央银行的严格管制,存贷利差长期稳定在3%左右。基于这种由官方确定并严格监管的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商业银行仅依靠“吃利差”、“揽大户”的经营模式,通过贷款扩张就可以获取高额“法定”利差利润。据统计,我国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利息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均达到70%以上,如浦发银行、兴业银行等股份制银行更是达到了90%以上。利率市场化后,利差保护成为过去式,银行的同业竞争加剧,存贷利差收窄成为必然结果,这会对以往过度依赖于“利差保护”和“垄断经营”的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受到巨大冲击。

风险偏好提升,银行风险管控的难度进一步加大。受到息差和净利润增速下降带来的压力,商业银行会通过加快规模扩张、提升高风险资产占比等方式来稳固利润增速,从而导致商业银行的风险偏好进一步提升。首先,利率放开后,受到利率波动的影响,商业银行的利率定价和对风险管理难度空前加大,存款贷款如何定价,期限如何确定,都要综合考虑宏观经济形势、资金流动性充裕状况、利率市场竞争状况等多种因素,同时利率波动的加剧,也将使商业银行面临很多的不确定性;其次,为了满足业务拓展、利润增长的需要,商业银行不可避免的要选择部分高风险客户,即信贷市场的逆向选择风险,这必然会导致信用风险管理难度加大;第三,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居民的储蓄行为、银行客户的信贷行为都会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这将进一步增加商业银行头寸管理的难度。

金融脱媒化加速,银行的中介地位受到影响。传统意义上,银行是金融中介,通过在社会上吸收居民存款来占有投资信息,在对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配置,以解决供需双方的资金不平衡问题。根据相关数据,我国通过银行作为中介进行的间接融资占到整个社会融资总量的80%以上。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金供给将绕开商业银行体系,通过股票、私募基金、企业债券等直接融资方式,直接输送给资金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这些直接融资工具的发展会导致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中介的重要地位相对降低,银行资本性“脱媒效应”将更加显著。

银行间基于业务和区域的同质化竞争将愈演愈烈。从本质上分析,银行同业竞争主要是业务和区域的同质化竞争。一方面,在业务拓展过程中,同质化趋势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在银行业务经营综合化推进中,同行业竞争逐步升级。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改革使银行的区域布局呈现趋同的趋势,“大型银行国际化、股份制银行全国化、城商银行区域化、信用社联合化”的趋势愈发明朗,行业竞争将愈演愈烈,整个银行业将在竞争中“重新洗牌”。

商业银行实施普惠金融履行社会责任带来影响。国家对贫困地区金融支持力度逐步加大,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目标扫清障碍,体现在民族地区商业银行以现行贷款基准利率优惠2.88%发放给民贸民品企业,由中央财政补给商业银行。尽管各级政府建立了激励机制,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但按此操作后,商业银行支持仍不尽人意。原因是占用信用规模,不能形成利益最大化,管理行在对下级机构考核时,这一因素没有考虑其中,少数商业银行铤而走险,违规操作,企业得到实惠很少。利率市场化后,国家普惠金融政策能否继续还未出台相关政策,商业银行的支持力度会大大减弱。

三、我国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对策建议

从美、日、韩等国家的改革经验来看,利率市场化前后,商业银行利差一般要经历先降低后升高最后逐渐趋于稳定的发展周期。尽管有些中小银行在行业“重新洗牌”中遭遇困境和破产倒闭的情况比比皆是,但是利率市场化是银行业获得了更大的自主定价空间,激发商业银行转危为机的创新意识和动力,通过改善管理、深挖潜力、调整策略、强化创新等方式经受住了利率市场化的考验,并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endprint

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开拓新的业务渠道。在应对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提升金融创新能力是银行战略方向调整的关键。在金融脱媒的大趋势下,要通过资产业务创新、负债产品创新、中间业务及交易业务创新等方式,把提升金融创新能力切实落实产品线和金融工具创新上。其中,贷款业务创新包括信贷资产证券化、信贷资产出售、并购贷款、供应链金融以及应收账款抵押贷款等业务;负债产品创新包括CD业务、存款账户附加功能、理财业务负债化等业务;中间业务及交易业务创新包括代收付、POS、移动支付、手机银行、财务顾问、IPO、发债、并购、贸易金融等业务。这些新的业务渠道的开拓既可以为企业、个人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服务,也可以用来规避自身风险,增加利润收入。

积极调整经营策略,向差异化、特色化转型。国际经验表明,将自身资源禀赋与市场需求结合起来,集中优势资源打造优势业务,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是商业银行转型的根本途径。对商业银行而言,要彻底破除竞争同质化的障碍,从传统“大而全”的发展模式向“专、精、强”转变,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实施差异化、特色化经营战略。如锚定零售业务、县域业务和特色资金业务,持续巩固细分市场竞争优势,做出特色业务品牌;发挥大型银行多网点的优势,围绕产业链金融,做好服务转型,强化客户渗透,实现大、中、小的多层次发展。

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波动频繁、幅度提升,使得利率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核心内容。因此,商业银行要完善以利率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体系。结合国际成功经验,商业银行要建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理系统,提升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处置、管理和对冲能力。

加强自身定价能力建设。在金融脱媒加速的趋势下,商业银行首先应高度重视定价能力建设,并把定价能力作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进行巩固和加强。其次,商业银行要将定价管理与信贷管理、风险管理、资本管理联动起来,针对产品类型、客户类型和风险类型进行多维度细分,建立差异化、多维度、多目标的定价管理体系。最后,还要在定价过程中引入需求弹性、消费者敏感性、渠道等其他因素,提高定价的市场适应性。

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储备和培养专业化人才。应对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巨变,加强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因此,商业银行要对金融人才的培养工作引起高度重视,通过专题培训、学术交流、进修深造、引进等方式,加紧对利率定价、金融风险管理、利率风险控制技术、衍生金融工具等方面人才的培养和储备,全面提升金融人才队伍的业务素质,为迎接利率市场化改革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张晓朴.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业的影响与应对[J].金融会计,2014(01):6-9

[2]姚明德.利率市场化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与对策[J].金融会计,2014(01):19-26

[3]巴曙松,金玲玲,朱元倩.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国际经验及启示[J].农村金融研究,2012(1):55-59

[4]阎俊生.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小银行经营策略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12

[5]宋迎春.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对银行业的影响和对策[J].财务与会计(理财版),2012(08):57

[6]林新平.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影响的思考[J].现代商业,2014(02):43-44

endprint

猜你喜欢

市场化利率商业银行
2020中国商业银行竞争里评价获奖名单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基于因子分析法国内上市商业银行绩效评
2018中国商业银行竞争力评价结果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货币市场利率走势图
浅议农村资产评估体系的构建
互联网+背景下的黄梅戏市场化运作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