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龙/樊振东双打技战术研究

2014-09-19

山东体育科技 2014年4期
关键词:樊振东双打接发球

(黄河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4)

马龙/樊振东双打技战术研究

李霖

(黄河科技学院 体育学院,河南 郑州 450004)

运用文献资料、录像观察、逻辑分析、数理统计等方法对2014年6月ITTF(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中国站,男子双打决赛进行技战术研究,提出将双打研究对象分为同、异持拍手配对,分析新规则形势下世界男子乒坛双打技战术发展状况,分析我国现有主力球员配对组合优劣情况,为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男乒再创辉煌出谋划策。

马龙; 樊振东;男双;里约奥运会;乒乓球

自2008年奥运会首次设立双打项目作为乒乓球男、女团体第三场比赛以来,双打地位骤然上升。众所周知,第三场比赛在双方势均力敌对抗中的重要性所在,它成为两队成败的关键,各国因此十分重视,纷纷强化双打训练。双打在过去的十年中,分别作为中国选手和欧洲选手在各自整体实力下滑、世界比赛成绩不理想时所采用的突破口,而且双双获得成功。

本研究以世界著名运动员打法、技战术特点与临场使用战术的分析研究为依据,从而总结出新规则实施以来男子乒坛双打的技术打法发展趋势,找出不足,制定出提高自身水平和击败对手的对策,对于变化的规则,变化的赛事制度能够从容面对。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2014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中国成都站男子双打前四名的中国选手半决赛和决赛的技战术数据为依托,以冠军马龙/樊振东这一新科世界双打冠军为研究对象,针对比赛中技战术使用情况,综合进行类比分析。

1.1.1 具体比赛场次

2014年国际乒联职业巡回赛中国站男双半决赛马龙/樊振东对王皓/闫安、男双决赛许昕/张继科对马龙/樊振东。

1.1.2 对象分类

鉴于双打比赛的特殊性,本研究将双打比赛配对选手分为同持拍手和异持拍手。同持拍手即两名选手都是右手握拍或者两名选手都是左手握拍,如王皓/闫安,所以研究中的同持拍手皆指两名右手握拍选手;异持拍手是指两名选手一名左手握拍,一名右手握拍,如许昕/张继科。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

阅读大量乒乓球技术方面的书籍,查阅大量有关于乒乓球双打的文献以及中国期刊网的技术资料。

1.2.2 录像观察

对2014年国际乒联巡回赛中国站男双半决赛、决赛录像进行观看,对他们的技战术特点有直观上的了解,并进行数据统计。

1.2.3 数理统计

采用吴焕群研究员的三段统计法对运动员在比赛中的发球抢攻段、接发球抢攻段和相持段进行统计,分析运动员主要技术组合的运用效果。本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运动员使用正、反手技术的统计,从而更好地对运动员的战术水平进行诊断。

1.2.4 逻辑分析

将文献资料、录像观察和数据的记录相结合,把各类信息进行归纳、对比、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体效果综述

2.1.1 许昕/张继科、马龙/樊振东2014年国际乒联中国公开赛成绩

按照比赛顺序,本文将比赛数据通过查阅国际乒联网站,将比赛成绩详细统计。

从表1,表2可以看出,长期配对的许昕/张继科晋级之路相对轻松,加上一左一右持拍手的组合,更容易的发挥双打的优势;而另一对中国选手马龙/樊振东由于是国际比赛第一次配对,相对陌生和生疏,但随着比赛的推进,默契渐渐产生,赢了几场硬战,也对自己在决赛中面对强大的对手做好了准备。正是由于关键球的处理上的优势,才在最后的决赛中以两分优势取胜。

表1 马龙/樊振东2014 CHINA OPEN晋级之路

表2 许昕/张继科2014 CHINA OPEN晋级之路

2.1.2 马龙/樊振东发抢段技战术统计

表3 前四板球效果统计(马龙发球1-樊振东发抢第3板效果)

表4 前四板球效果统计(樊振东发球1-马龙发抢第3板效果)

由表3、表4所知,马龙/樊振东发抢段得分率从马龙抢攻与樊振东抢攻进行对比发现,53%和76%的马龙抢攻的得分率高于樊振东抢攻。因此可以看出,樊振东发球-马龙抢攻这套战术是同持拍手组合应对异持拍手选手比赛中的技战术主要得分手段。

2.1.3 马龙/樊振东接发抢段技术统计

表5 前四板球效果统计(马龙接发球第2板-樊振东接发球第4板效果)

由表5、表6分析比较可以看出,两套战术得分率高低比为6:5,基本相差不多,没有特别突出的差异, 马龙和樊振东的接抢技术相差无几。从胜局分析发现,樊振东接抢段比赛数据高于马龙接抢段,由此可以得出樊振东接发球第2板-马龙接发球第4板是赢得比赛的决胜战术组合。

表6 前四板球效果统计(樊振东接发球第2板-马龙接发球第4板效果)

2.2 同持拍手技战术比较分析

表7 双打同持拍手运动员发抢段技战术比较

本部分讨论对象为王皓/闫安配对,两名右手握拍的选手一直一横,以老带新。将发抢段和接发抢段分为八类轮次,分别为马龙发球(马1)、樊振东抢攻(樊3)、樊振东发球、马龙抢攻、马龙接发球第二板(马接2)、樊振东接发球第四板(樊接4)、樊振东接发球第二板(樊接2)、马龙接发球第四板(马接4),并从中对每一项技术进行得分率比较,找出最强运用技术,从而找出优势技战术效果。

表8 双打同持拍手运动员接发抢段技战术比较

从表格上可以看出,我国选手反手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反手技术的使用突然性强、出手快、隐蔽性高,相比侧身而言,反手进攻的威胁不逊于他们的正手,因此两名运动员的侧身使用都较少,除非对手控制球落点较靠底线,一般采用反手起板。两名选手的反手套胶都使用较流行的“tensor内能技术”,出球第二速度快、前顶,出手线路诡异,使被攻方难以判断来球落点,有种“飘”的感觉。所以反手技术成为两名选手在发抢段采用的主要技术。

表9 马龙/樊振东相同优势轮次技术比较

面对对方两名右手运动员,由表11数据结合表4,反手好的优势在第三板发挥出来,马龙的正手台内挑球较突然,他的挑球落点基本控制在两名右手选手的中间位置,给对方的跑位带来不便。对方对于马龙的控制要高于樊振东,严密的控制造成马龙无法上手只能反控、回摆,因此马龙的反控制指标要高于樊振东。这也是两名选手之间对于抢攻这一技术环节中的差异所在。

2.3 异持拍手技战术比较分析

目前世界上最佳配对是一左一右,这是由双打的性质决定的。由于比赛是一人击一次球,这就给运动员发挥正手进攻能力有很大的空间。而一左一右的配对,正好可以解决双方在移动中相互走位的补位,充分发挥正手威力。前一部分研究了这对组合与同持拍手选手的技战术情况,那么马龙/樊振东在应对异持拍手运动员许昕/张继科时,他们的技战术又有什么特点和变化呢?我们继续对他们所应对的一左一右配对进行探讨。

表10 发抢接发抢段技术使用轮次比较表(异持拍手)

从比较表中可以发现,在主要得分区间里马龙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与一左一右配对选手比赛中,马龙似乎更轻车熟路,充分发挥其良好的技战术水准,无论是控制还是进攻都有较好的体现。

2.3.1 异持拍手运动员发抢效果分析

表11 双打异持拍手运动员发抢段技战术比较

由表11结合表4得出马龙第三板抢攻轮次中各项数据:正手(+3-4),反手(+2),侧身(+1),反控制(+2-3)。从使用率与得分率的相互联系中来看,马龙第三板进攻主要依靠反手的杀伤力,尤其是发挥抢拉半出台球的能力在比赛中尤为突出,击球速度很快,弧线很低,拉出去的球很难防守,对方往往只能平挡一板,很难反拉。

2.3.2 异持拍手运动员接发抢效果分析

由表12统计得出,马龙接发球第2板是得分率最高的轮次,高达71 。双打接发球主要以回摆为主,配合台内挑打、劈长晃撇和拉半出台球技术。结合表5马龙主要得分手段是摆短(+3-1,75%),使用率较高,鉴于和一左一右比赛,马龙依靠右手握拍的优势更容易发挥,他在接左手选手发球时对旋转的判断以及摆短落点的控制都十分得当,通过采用摆短直线牵涉对方右手运动员的侧身进攻这一战术思想,在比赛中屡试不爽,得分率较高,值得基层球员重视。

表12 双打异持拍手运动员接发抢段技战术比较

2.3.3 由小将樊振东带来的思考

通过对异持拍选手比赛的观察,发现从樊振东身上看到一名世界级运动员的潜质,樊振东总是在关键时刻敢于接发球晃挑,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联想到一种配对模式的思考,往往在大赛中,双打配对一般为互补型配对,及“老带新、高带低”组合,比如本文的研究对象马龙/樊振东,2004年奥运会马琳/陈玘,十运会上海队王励勤/刘杉,我国经典组合王涛/吕林。这些组合中都是年轻小将发挥他们的拼劲,在关键时刻老将保守的时候杀出重围,为自己组合带来胜利,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弥补了他们经验的不足,关键时刻不手软,往往给对手致命的打击。这为基层运动员配对提供了一个参考。

2.4 马龙/樊振东应对同持拍手与应对异持拍手技战术效果比较

由于马龙/樊振东是异持拍手握拍,他们对于两右手握拍的组合的回球线路、旋转、落点都不是特别的适应,在交锋轮次中只有2轮存在优势,即樊振东(右手持拍)发球和接发球时整个组合才进入习惯路线,而马龙在比赛中往往发挥不出巨大威胁,尤其是在前四板段的回合。而一旦对手的配对是一左一右,和反手强选手的打法线路基本一致,马龙这个配对中的绝对主力,就能发挥出他世界超一流选手的实力,牵制对方两名选手的上手。

2.4.1 发抢、接发抢段效果分析

表13 马龙/樊振东组合技术得分率对比表

由表17比较可知,对于异持拍手和同持拍手组合,马龙/樊振东均是在樊振东第一轮次中的技术占据优势。

马龙/樊振东与同持拍手比赛,前四板发抢接发抢段中四个组合轮次得分较为平均,只是马龙发球-樊振东抢攻稍微有些欠缺。与异持拍手比赛他们似乎不占什么优势;在与异持拍手配对进行比赛时,主要得分轮次是樊振东接发球2-马龙接发球第4板抢攻,得分率为60%,显示出樊振东良好的接发球与马龙较为连续的抢攻,其余3个轮次的数值也基本在50%左右,与异持拍手比赛的数值基本上都大于与同持拍手配对的比赛。可见,马龙樊振东对阵同持拍手配对更有心得。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3.1.1 马龙/樊振东双打比赛发抢段,他们与同持拍手配对进行比赛时优势大于一左一右握拍组合,主要得分轮次是樊振东发球-马龙抢攻。发球时,樊振东提高了旋转强弱的反差程度,旋转与落点趋向多变,不同旋转球的使用比例趋向合理,发球技战术水平逐渐提高。马龙抢攻(拉)半出台球能力较高。

3.1.2 接发抢段,马龙/樊振东与两类型配对比赛效果差异不大,樊振东接发球第2板-马龙接发球第4板是优势轮次。马龙在双打比赛中摆短变化多、质量高,樊振东台内挑打直线运用较好,抢攻近网短球时敢往前扑,靠网前插坚决。反手攻是马龙使用最多的接抢手段,反手攻很少有直线,力量与角度大,威胁强。

3.1.3 马龙与樊振东比赛中控制技术以回摆对方两人位置中间靠网短球为主。中线附近由于有长球的牵制,球台的阻挡,对方上不够位,手离身体远,不容易控制好回球落点。

3.2 建议

3.2.1 同持拍手双打配对,发球时可以采取多采用反手发球,为同伴下一板的启动创造更多空间;同持拍手双打配对在接左手运动员发球时可采用反手接发球,更容易吃准来球旋转,主动发力回击来球。

3.2.2 双打训练中注意两条直线的运用。双打比赛中双方运动员处在不断的走位和变换过程中,因此两条斜线的运用较为容易,威胁也相对较小。多球训练中队运动员强调多变直线一定程度在实战比赛中打乱对方的节奏和走位,占据比赛主动。

3.2.3 强调两名选手各项技战术之间的衔接,提高发球威胁,接发球在“撇、挑、点”等技术上有新突破,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相互补充,为同伴的防守及抢攻创造有利的条件,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3.2.4 新规则、新赛制对乒乓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别是有氧耐力、速度力量和灵敏素质的要求更高,训练中应加强握推、侧滑步、3000 m跑等乒乓球运动员基本身体素质指标的培养。

[1]徐增琪.乒乓球(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 [M].北京: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2.

[2]李悦玲. 对王皓在第29 届奥运会乒乓球男子单打比赛中的技术分析与研究[J]. 体育科技,2009,30(3)25-27.

[3]吴飞,等.关于改进乒乓球3段技、战术统计方法的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4,(1):71-74.

[4]郭仲熙,张瑛秋.中国优秀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水平综合评价研究[J].体育科学,2004,(5):44-46.

[5]王飞. 优秀乒乓球横拍选手马龙和张继科接发球技战术分析[J].运动,2014,(1)11-12.

Defensivetacticsofmen’sdoublesMaLongandFanZhendongin2014ITTFWorldTourChinaStation

LI Lin

(SchoolofPhysicalEducation,HuangheSamp;TCollege,Zhengzhou450004,Henan,China)

With the methods of documentation,expert interview,video observation,logical analysis and mathematical statistics,a study was made on the defensive technique and tactics in men’s doubles Ma Long and Fan Zhendong in the GAC Group 2014 ITTF World Tour,with a view to explore the tactic characteristics.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 data of resistance competition, the author studie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men’s doubles for the purpose of findi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outstanding table tennis players in techniques and tactics, hoping to support advisory opinions for the pointed structur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preparation for the Olympic Games in 2016.

Ma Long; Fan Zhendong; men’s doubles; Olympic Games in 2016; table tennis

2014-06-20

李霖(1982- ),男,河南开封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体育媒体传播。

A

1009-9840(2014)04-0051-04

猜你喜欢

樊振东双打接发球
对2019年日本公开赛樊振东男子单打技战术分析
点燃思维火花,优化解题策略
樊振东和林高远乒乓球接发球技术比较分析
提升网球接发球教学效果的策略研究
2018年世界杯男单决赛樊振东发球轮接发球轮技战术分析
樊振东在2017年乒乓球亚洲杯男单比赛中的技战术分析
第30届亚洲杯男单决赛樊振东、林高远技战术对比分析
网球训练的接发球技术与训练方式研究
对瓦尔德内尔、张继科2/3右半台短球接发球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