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科技社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4-09-15曲龙巨

学理论·下 2014年8期
关键词:科技社团工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

曲龙巨

摘 要:学生科技社团作为高校中一种特殊类型的学习型组织,为实践育人、学术育人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对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提出了基于科技社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论述了该模式的建立、完善与发展等问题,旨在为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关键词:科技社团;人才培养模式;工作机制

中图分类号:G619.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24-0148-02

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是当前高等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动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教育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需要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更需要一个实践锻炼的平台,而高校学生科技社团则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有效载体之一。

一、问题的提出

目前,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国内各高校广泛开展的学生科创活动,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

1.缺少系统谋划,工作机制不健全。目前许多高校的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尚处于自发自为状态,虽然各校也出台了一些鼓励和支持政策,但总体上缺少系統谋划,目标不明晰、管理机制不健全、政策不配套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没有与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培养很好地结合起来,使得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处于无序状态。

2.缺乏必要的资金和物质条件支持。任何一项创新活动,都需要一定的资金和实验条件作保障。学生一些好的创意,要把它变成现实,必须要有一定的资金和设备的投入。据统计,国内高校对大学生科创项目和活动设立专项经费的,不足高校总数的三分之一。这也导致一批很好的科技创新项目因为缺乏资金和实验条件而无法开展或深入下去。

3.科技创新领域相对狭窄、受到局限。现有的学科专业划分以及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局限于所学专业中,创新空间非常小,而一些跨学科的“无人区”则很少有人问津。正如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所说:“在科学发展上可以得到最大收获的领域是各种已建立起来的部门之间的被忽视的无人区。”要改变这种情况,就亟待搭建一个宽广的科技创新平台,促进不同学科领域之间交叉、融合、渗透。

4.对科技创新活动缺少全过程管理。大学生封闭式学习的特点,使得他们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题和开展创新实践,基本上与市场无信息交流。很多创新项目既不了解前人研究进展,也不清楚他人的现时研究状况,更缺少对市场的深入调查,缺少对实际社会需求的分析评估。这就导致许多创新项目与社会、市场需求脱节,研究成果难以被市场接受。另外,由于成果管理机制缺乏,使得大学生往往更加重视获奖,而忽视成果的转化,也造成了很大的资源浪费。

二、科技社团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分析

科技社团作为高校学生群体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除具有覆盖面宽、联系广、凝聚力强等优势外,还具有创新性强、实践性强、形式多样性、自主化程度高、成效显性化、理论与实践衔接紧密等特点。

基于科技社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活跃校园学术气氛、增强科技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新人才为指导思想,以科技社团为平台和载体,依托学科专业,抓住科普宣传、学术交流、科技活动、学科竞赛四个重点,坚持“学以致用”,广泛深入地开展各种融学术性、知识性、实践性、创新性于一体的第二课堂活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条件,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支撑。国内一些高校在这方面已经开展了一些探索与实践,如华中科技大学的“DIAN团队”,哈尔滨工程大学的“E唯协会”、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纸飞机”团队等。科技社团对创新人才培养的优势表现在:

第一,在增强专业学习兴趣、提升专业教育水平方面具有优势。科技社团的自发性以及在社团中的归属感和荣誉感,可以有效克服专业兴趣缺乏、教与学脱节等问题,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专业的学习、实践与创新中来,增强学生对于知识运用与体验的兴趣。

第二,在优化知识结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方面具有优势。科技社团通过学术讲座、专题讨论、发明创造、各类竞赛、社会实践等形式,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并拓宽知识面。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学生需要不断自主学习各类新知识,与来自于不同学科专业的团队成员合作交流,取长补短,相互启发,有利于促进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丰富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第三,在培育优良学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具有优势。科技社团超越了年级、班级、专业限制,社团内部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成员不仅在良好的学习和研究氛围中受益,也有助于他们互相学习,发挥榜样的正向激励作用,并将团队精神、严谨治学、敢于创新、献身科学等优良学风不断传承下去、辐射开来,营造出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促进优良校风和学风的形成。

第四,在培养创新精神、提升创新与实践能力方面具有优势。科技社团内部的自由民主氛围,不同学科专业成员间的碰撞与交流,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活动,大量的探索性科技创新实践,各类不同层次的科技创新竞赛等,都引导学生自主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使科技社团成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阵地,成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得力平台和有形载体。

目前我国高校中对科技社团建设还存在着指导思想偏差、指导力量薄弱、活动经费不足、评价机制缺失等问题,影响了科技社团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发挥。高校必须重视科技社团建设,使之定位清晰、人员配备齐全、经费保障充分、规章制度健全、活动载体丰富多样,使科技社团管理规范化、制度化,对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全过程管理,切实发挥出科技社团在育人中的作用。

三、优化科技社团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外部环境

1.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这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所在。要积极推进创新性研究性教学方式改革,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入手,由传统的教学方式向课堂教学与实验性教学、课题化教学、讨论型教学相结合的教堂方式转变。

2.大力营造全员育人氛围。创新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各方面特别是学生、教务、科技、实验室管理等部门以及各院系、广大教师的齐心协力才能推进。必须统一思想认识,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大力倡导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校风,营造有得科技创新的良好环境。

3.切实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加强学生的自我锻炼,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意识,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

四、健全科技社团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

科技社团专业性强、实践能力和创新性要求高,必须加强引导和扶持,不断完善科技社团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工作机制:

1.建立条件保障机制。整合各类可用资源,大力推进实验室开放共享,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配备相应的实验、网络和办公设备,为学生开展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和技术支持,使基地成为科技社团活动、学生培训学习的重要场所。

2.建立资金扶持机制。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重点扶持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活动,为科技社团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同时,建立起一整套学生科创活动的经费管理、使用制度,保障经费合理、有效、有序的使用。

3.建立项目管理机制。加强对科技社团活动的科学管理、监控与把握,运用项目管理理念,针对学生科创活动和项目,从选题、立项、执行、结题、鉴定、评奖、成果应用等环节实施全过程管理,提高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性。

4.建立科技指导机制。加强政策引导,聘任一批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教授担任学生科技导师,建立相应的考核、奖罚制度,明确导师与学生的职责,将科技导师制落到实处,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智力支持。科技导师重点开展学术训练,指导学生开展高水平的科研活动或科技竞赛,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引入良性发展轨道。

5.建立社团管理机制。科技社团建设不能处于自发自为的状态,要做到整体谋划,科学布局,正确引导,加强规范。坚持普及型与重点建设相结合,打造特色、品牌社团,发挥示范效应。

6.建立培训竞赛机制。立足学科特点,发挥专业特长,建设一套完整的培训、竞赛机制。根据各校不同学科特点,重点突破,围绕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创业大赛等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根据竞赛活动的时间和特点,提前组织报名、培训、选拔、组队、集中培训等,聘请专家开展指导。竞赛机制不仅为创新成果涌现提供载体,也为创新人才展示自我、激发潜能搭建了平台。

7.建立评价激励机制。把科技创新活动与学生自身的发展紧密结合,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形成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校内外的科技创新活动和科技竞赛,并将活动成绩与学生综合测评、评奖评优、创新学分认定、推免研究生等工作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风建设。

五、结语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教育过程,本文提出的基于科技社团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中有着一定的实践基础,但对于其理论研究和机制完善,还需要一个逐步深入的过程,需要教育工作者充分重视,结合各校的实际,在理论上不断深化,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完善,以使其在创新人才培养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孫岩.科技社团活动在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作用[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10):116-119.

[2]吴江.大学生科创项目管理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13(4).

[3]袁玫鹃.浅谈高校科技型社团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10).

[4]沈瑾.浅谈高校科技创新型社团发展中存在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价值工程,2011(8).

猜你喜欢

科技社团工作机制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社团服务管理内部控制建设分析
浅谈检律良性互动关系中检察机关工作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互联网+”背景下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机制研究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农村基层团建工作如何变革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科技社团智库建设的深度思考
泰州市提高科技社团能力的调查与思考
科技工作者参与科协团体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