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斑块中脂质比例与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
2014-09-12林爱华吴云虹羊章礼林菊花
林爱华 吴云虹 羊章礼 林菊花
(三亚市人民医院急诊科,海南 三亚 572000)
颈动脉斑块(CAP)稳定性为心脑血管类疾病危险性因素,同时还和病患预后相关〔1〕。而CAP病理成分和结构则会决定斑块稳定性。研究表明〔2〕,不稳定性CAP往往是软斑,病例成分主要为脂质。然而斑块中脂质比例和心脑血管类疾病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则较少有报道。本文通过以超声结果对CAP成分实施量化分析,从而探讨CAP中所含脂质比例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其他老年人心血管类疾病的危险因素之间的相关性。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自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于我院共计有173例病患被确诊〔3〕为颈动脉狭窄和硬化。其中男106例,女67例,年龄62~85〔平均(68.2±10.7)〕岁。所有病患均对本次研究知情同意。选择美国GE公司产的型号为Logiq7彩超仪,其探头频率是5~12 MHz。同时配有型号为Panasonic AG-MD830高清录像机和型号为Sony VP-890 Md 照相机。全自动型生化分析仪为日本日立公司产的型号为7600-020型。全自动血凝仪为德国美创公司产的型号为Coatron 1800型。
1.2研究方法 要求全部病患实施低脂饮食,于3 d后行空腹静脉抽血。以全自动型生化分析仪对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以及空腹血糖(FBG)、尿酸(UA)等水平进行测定。其中,采用终点法检测TG和TC水平;以直接测定法检测HDL-C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4〕。以Quick Read 型C反应蛋白(CRP)分析仪,测定CRP水平,主要采用透射比浊法,而标准品则产于芬兰的Orin公司。
1.3斑块分型标准 由于不稳定型斑块主要为软斑,病理成分以脂质为主。根据上述脂质检测水平以及超声影像量化分析斑块成分,计算脂质比例。再依据CAP的脂质比例,可将斑块分为三型〔5〕:Ⅰ型脂质比例<30%;Ⅱ型30%~60%;Ⅲ型≥60%。
2 结 果
2.1颈动脉超声所得结果 在173例病患中,12例病患于双侧颈动脉均未发现明显异常,而161例病患有CAP,其中含Ⅰ型50例(31.06%),Ⅱ型66例(40.99%),Ⅲ型45例(27.95%)。
2.2各型CAP病患临床资料对比 和无斑块病患对比,Ⅲ型斑块病患饮酒和肥胖比例显著增加(χ2=3.521,3.823,均P<0.05)。同时,Ⅱ型斑块和Ⅲ型斑块病患收缩压(SBP)和TC,以及TG和LDL-C,及CRP水平均显著上升(均P<0.05),而血清HDL-C显著下降(t=4.092,3.913,3.253,3.249,3.628,2.047,3.398,3.582,4.203,3.577,3.763,3.865,均P<0.05)。见表1。
2.3各型CAP患者LDL-C/TC以及HDL-C/LDL-C对比 LDL-C/TC:Ⅰ型斑块为0.78±0.20,Ⅱ型斑块为0.82±0.19,Ⅲ型斑块为0.85±0.22,均显著高于无斑块的0.56±0.14;HDL-C/LDL-C:Ⅰ型斑块为0.27±0.10,Ⅱ型斑块为0.25±0.31,Ⅲ型斑块为0.21±0.18,均显著低于无斑块的0.47±0.11(t=3.594,4.512,4.323,6.105,2.420,4.754,均P<0.05)。
2.4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心血管疾病CAP分型作因变量,将LDL-C/TC、HDL-C/LDL-C、SBP、DBP、LDL-C、HDL-C、TC、TG、FBG、UA、CRP、年龄因素作自变量。由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可知,调整其他因素之后,LDL-C/TC、HDL-C/LDL-C和SBP,CRP等因素均为心血管危险因素,其中LDL-C/TC、HDL-C/LDL-C为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
表1 各型CAP病患临床资料对比
表2 Logistic回归分析
2.5CAP分型与SBP、CRP、LDL-C/TC、HDL-C/LDL-C相关性分析 依照Spearman法分析后发现,LDL-C/TC和SBP,CRP等因素与CAP分型呈现正相关(r=0.398,0.412,0.367,均P<0.05), 而HDL-C/LDL-C和CAP分型呈现负相关(r=-0.422,均P<0.05)。
3 讨 论
临床研究证实,动脉粥样型硬化往往好发于老年人颈动脉处,而该位置表浅以及容易检测,亦为研究斑块的最佳部位〔6〕。CAP发生和发展均和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其不稳定性则可预示出冠脉斑块易损性以及心血管类疾病风险性。此外,还有大量证据证实,不稳定CAP破裂及继发血栓的形成等危险因素相对于动脉狭窄更为重要〔7〕。
本研究结果符合曾枝柳等〔8〕报道结果。这是由于TC,特别是LDL-C为引发动脉粥样型硬化的元凶,而在老年人高血压情况时,LDL-C更加易于经动脉有关损伤内皮进至血管壁,经生化作用,最终释放出大量游离态LDL,而后在内皮下产生脂质核心,即动脉粥样型斑块〔9〕。然而,有报道表明〔10〕,和心血管类危险因素有关的往往为血清内结合型TC,而非游离态,本实验结果表明血压和血脂水平为斑块的病理组成及结构重要性影响因素,再次证实饮酒和肥胖等因素和斑块脂质比例有正相关联系,因此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可以预防此类疾病。
此外,本研究与王刚强〔11〕,佟丽媛等〔12〕报道表明LDL-C/TC以及HDL-C/LDL-C水平可作为CAP不稳定性预测指标,且在前者比值增大,后者比值减小的情况下,斑块更易破裂结果一致。从研究结果来看,CAP中脂质对应比例和LDL-C/TC有正相关联系,与HDL-C/LDL-C有负相关联系,这也进一步证实CAP中脂质比例可预测斑块稳定,并对老年人心血管类疾病后期风险有着良好的临床预测价值。
综上,CAP脂质比例和LDL-C/TC,以及HDL-C/LDL-C等有关心血管的危险因素关系密切,可用作对临床老年人心血管类疾病进行预测的危险因子。
4 参考文献
1李超伦,王文平,何婉媛,等.超声造影定量分析颈动脉斑块内增强强度对照研究〔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3;10(2):139-42.
2王 鹏,吕卫华,刘和锦.老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红细胞分布宽度的关系〔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3;5(5):488-91.
3姚 涛,李 雯,张晓辉,等.收缩压和LDL-C对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12;46(12):1074-8.
4曹丽君.脉压与IL-6、hs-CRP相关性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2013;34(3):28-9.
5罗 云,李敬伟,王 翀,等.糖尿病影响脑梗死的形成与颈动脉斑块相关〔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2;11(1):83-6.
6凌 芳,李 强,聂德云,等.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IL-18及MMP-7水平的影响及颈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J〕.中华脑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2;6(3):29-34.
7任 坤,陈春怡,胡燕萍,等.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观察〔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11(22):4311-3.
8曾枝柳,梁海冰,石春玉,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质地的超声评价与脑梗死相关性分析〔J〕.广西医学,2010;32(10):1178-80.
9高竟生,桑大森,李 云,等.心血管健康行为和因素对颈动脉斑块检出率的影响〔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2;40(11):958-62.
10韩轶鹏,王大明,刘加春,等.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研究〔J〕.中华外科杂志,2012;50(1):70-3.
11王刚强.颈总动脉彩超表现与脑梗死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10):2377-9.
12佟丽媛,王田蔚,方 乐,等.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部血管动脉硬化斑块的相关性〔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33(9):21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