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序贯性通气在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患者中的疗效观察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2018-12-07王雪梅布左热木阿布都热依木
王雪梅 布左热木 阿布都热依木
(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 新疆 喀什 844000)
急性左心衰竭主要是指由于左室前后负荷过重、心脏瓣膜疾病、心律失常以及心肌损害从而导致急性心肌收缩力及排血量的下降、左室舒张末期压力的增高,导致病患出现以肺循环淤血为主的呼吸困难、缺氧缺血等临床症候群,其可导致病患出现较多的并发症,甚至是出现呼吸衰竭的现象,对病患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极大的威胁[1]。因此在本次研究中,旨在研究在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病患的治疗中采用序贯性通气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病患肺功能的影响,具体情况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在我院接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治疗的病患120例,并将病患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60例病患,给予其中一组病患序贯性通气进行治疗设为序贯组,给予另一组病患传统机械通气治疗设为传统组,其中序贯组病患男32例,女28例,年龄55~64岁,平均年龄(59.5±4.5)岁;传统组病患男34例,女26例,年龄56~65岁,平均年龄(60.5±4.5)岁;对病患的一般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序贯组 给予本组病患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首先对病患进行常规治疗,然后对病患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采用SMIV+PSV+PEEP模式给予病患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直到病患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并给予病患30min~60min的自主呼吸试验,试验成功则可拔管,然后给予病患经鼻(面)罩接大型多功能无创呼吸机并行双水平正压通气S/T模式以持续改善病患的呼吸功能,此后可依据病患的呼吸情况来调整病患的吸氧浓度及压力水平,同时维持病患的动脉血氧、呼吸频率以及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拔管之前水平相当,直到病患情况稳定之后可撤离无创通气,改为给予病患经鼻导管吸氧直至其出院或者是死亡。
1.2.2 传统组 给予本组病患传统机械通气治疗,首先对病患进行常规治疗,待病患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后,对病患行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采用SMIV+PSV+PEEP模式给予病患有创机械通气治疗,一直持续到病患各项指标稳定4小时之后拔管,改为给予病患经鼻导管吸氧直至其出院或者是死亡;若是病患在接受通气治疗十天之后,仍旧无法达到拔管的征象,则应给予病患气管切开通气治疗。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病患有创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死亡率、有效率进行对比,同时对比两组病患的FEV1、FVC、FEV1/FVC、以及PEF。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次研究中的数据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2.结果
2.1 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
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病患的临床疗效
2.2 对比两组病患的肺功能情况
具体数据见表2。
表2 对比两组病患的肺功能情况
3.讨论
最近几年以来,我国心力衰竭的发病呈逐渐上升趋势,其具有发病急、烦躁不安、大汗淋漓、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口唇发绀等临床体征,同时由于病患此时的肺部顺应性较差,从而会使病患的呼吸动作加重,增加病患体内耗氧量,从而使心脏负担加重,致使病情的不断恶化,最终导致病患出现呼吸衰竭现象,对病患的生命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威胁[2];目前临床上通常采用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病患。
机械通气分为有创和无创两种,有创通气治疗对病患会造成一定的创伤性,为建立人工气道,以改善病患的动脉血气循环,但是长期有创通气治疗会导致病患出现一定的并发症;而无创通气治疗可较好改善病患呼吸肌疲劳的状态,并且不需要建立人工气道,但针对分泌物较多、神志不清除以及呼吸微弱的病患,不能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3];因此,目前临床上多采用序贯性通气治疗,即有创—无创序贯机械通气治疗;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病患由于病情危重、分泌物较多且咳嗽无力,导致排痰无效,因此应该首先给予病患有创通气治疗,在改善病患的病情并缓解呼吸衰竭现象后,适时更换为无创通气治疗,可持续性改善病患的呼吸衰竭现象,保证治疗效果。且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序贯组病患的治疗效果及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传统组,提示治疗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在重症急性左心衰竭伴呼吸衰竭病患的治疗中采用序贯性通气,可有效缓解病患的呼吸衰竭现象,改善病患的肺功能情况,临床疗效显著,值得推广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