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考核方式对高校学生评教结果的影响

2014-09-11张枝新余世金安树青

关键词:评教考核评价

万 安,张枝新,余世金,安树青

(1.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2.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3.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课程考核方式对高校学生评教结果的影响

万 安1,2,张枝新3,余世金1,安树青2

(1.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2.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江苏 南京 210093;3.安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安徽 安庆 246133)

利用统计学方法检验不同“考核方式”对老师的“评教等级”与“学生成绩”间因果关系的影响,并以“考核方式”对“学生评教”的影响做t检验。结果显示:“学生成绩”与“学生评教”之间存在相关系数极小的正相关关系;课程“考核方式”与“学生评教”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学生成绩无关。区别对待不同课程考核方式的学生评教结果,有利于教学管理部门正确认识和评定教师的教学水平,激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工作。

考核方式;学生评教;学生成绩;因果分析;t检验

教学评价是衡量教学质量和促进其提高的重要手段,也是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效果评定标准[1]。教学评价主要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系统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2,3]。教学活动的主要参加者是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质量。教师的教学只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和配合才能成功。而学生是教师教学的对象,又是学习的主体和教学效果的体现者,是教学工作的直接感受者;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过程所给予的判断,应当说是较为准确的,学生评教的价值在于它表达了学生对教师的授课内容、方式、效果等诸方面的看法。因此,让学生参与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有利于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和可靠性,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同时由于学生人数众多,评价结果可信度较大。毋庸置疑,由学生评价教师的授课质量最有实际意义[4]。由于不同课程及不同教师间的个性差异,使得整个教学过程充满了很多不确定因素,而且在我国目前的教学评价体系下,学生评教能否真实反映出教师的授课质量;我国高校根据“学生评教”制定的“绩效工资标准”是否体现公平,历来为教育界所争论[5]。

前期研究[6]发现:学生“成绩等级”对于教学“评价等级”有较大影响。这与某些学者认为教师给学生判定的成绩会显著影响学生对教师测评的理论相符合[1,7,8]。同时也发现“不同考核方式之间的学生评教有显著差异”[6],与胡中锋[2]提出的“课程性质的潜在因素如考核方式,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同, 从而导致对参评学生的心理产生‘迁移’作用”相吻合。

因此可以发现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评价与其考试成绩、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有相关性,尽管多有人已经对该相关性做过定性的描述[9,10,11],但在多大程度上相关,以及各因子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就值得分析和探讨。本文运用统计学的方法,着重定量分析在同一样本环境下,不同“考核方式”对老师的“评价等级”与“学生成绩”的因果关系的影响,并以考核方式由 “考试”改革为“考查”的某课程为样本做t检验,以检查“教学评价”的结果是否与“考核方式”有关。

一、对象与数据筛选

数据选自某高校大学本科层次2—3年级学生评教4个学期的结果,相应课程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该校评教规定各学期期末考试之前,所有学生必须参加所学课程教学评价;到次学期,教师方知平均评价成绩,并且无法得知具体评价人,以免考试成绩与评价结果相互干扰。数据筛选时,要求各课程的学生评教结果和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的数据均同时存在,且学生评教结果和期末考试平均成绩的方差均不为0,共获4 626条数据。

二、分析步骤与统计方法

软件版本: SPSS 11.5 for windows

1.“评价等级”与“成绩等级”的因果分析

设学生对授课教师的学生评教结果为自变量,重新编码为5个等级如下,等级21为0—59.9分,等级22为60—69.9分,等级23为70—79.9分,等级24为80—89.9分,等级25为90—99.9分.重新命名自变量为“评价等级”,数据类型为有序分类。

设期末考试平均成绩为因变量,重新编码为5个等级如下,等级1为0—59.9分,等级2为60—69.9分,等级3为70—79.9分,等级4为80—89.9分,等级5为90—99.9分。重新命名因变量为“成绩等级”,数据类型为有序分类。

设课程考核方式为第三类变量,经重新编码后区分为“开卷”=1、“考查=2”,“考试=3”(从“1”到“3”,学生通过测试的难度逐渐加大),将第三类变量命名为“考核方式”,数据类型为有序分类。

统计方法采用因果分析法,详细步骤见刘爱玉(2007)[12]。

2.某课程的t检验

研究样本中的某类公共课程,其课程考核方式由 “考试”改为“考查”,将该类课程中采取考核方式为“考查”的编组为“1”,含118个数据;考核方式为“考试”的编组为“2”,含125个数据。对两组数据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具体步骤见张文彤(2002)[13]。

三、结 果

1.评价等级与学生成绩等级的因果分析

选择自变量“评价等级”进入“ROW(s)”,选择因变量“成绩等级”进入“COLUMN(s)”。进行GAMMA检验分析后,得到分析结果显示:教学评价等级与学生成绩等级之间的相关系数为G=0.0084,Sig.=0.001,因此两者之间具有极小的正相关性,具统计学意义。

2.考核方式对评价等级与学生成绩等级因果关系影响

选择自变量“评价等级”进入“ROW(s)”,选择因变量“成绩等级”进入“COLUMN(s)”后,选择第三类变量“考核方式”进入“layer 1 of 1”。进行GAMMA检验分析后,得到分析结果显示在引入“课程考核方式”后,得到三个相关系数如下:

表1 考核方式对评价等级与学生成绩等级因果关系影响

3.考核方式分别对评价等级和学生成绩的影响

分别选择“评价等级”和“成绩等级”进入“ROW(s)”,选择“考核”进入“COLUMN(s)”。进行GAMMA检验分析后,得到分析结果显示:“成绩等级”与“考核方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G=-0.035,Sig.=0.232,因此两者之间具有较小的负相关,相关性不具统计学意义;“评价等级”与“考核方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G=-0.484,Sig.=0.000,因此两者之间具有较大的负相关,且相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

4.考核方式对学生评教影响的t检验

某课程的考核方式,由“考试”改为“考查”,将该类课程中采取考核方式为“考查”和“考试”编为两组,并对两组数据的学生评教得分进行独立样本的t检验,得到分析结果表明:Levene’s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为F=29.805,P<0.001,表明两组方差不齐,故采用方差不齐时的t检验结果:t=10.403,df=147.88,P<0.001,按照α=0.05水准,可以认为 “考察”组平均“学生评教”得分要比“考试”组高(89.9548>85.1482),且两组的“学生评教”得分差异显著(P<0.001)。

5.“学生评教”、“学生成绩”和“考核方式”因果关系分析

通过本研究,可发现“教师评价”确实能改变“学生成绩”和“考核方式”之间的相关性,如图1所示:

图1 “学生评教”、“学生成绩”和“考核方式” 因果关系分析

四、讨 论

G (Gamma)系数用来描述两个有序分类数据间的联系强度,G值在-1到1之间,如两变量取值绝对一致时,G=1;如两变量取值绝对不一致时,G=-1;如两变量完全无关,则G=0[14]。

本研究数据分析结果表明:“评价等级”与“成绩等级”之间原本具有极小的正相关性(G=0.0084),而当引入课程的“考核方式”后,两者间相关性发生明显变化如下:

1.当“考核方式”为“开卷”时,两者之间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在开卷的情况下,“教学评价”与学生的“成绩等级”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2.当“考核方式”为“考查”时,两者之间正相关性增大(G=0.125),说明在考查时,“教学评价”与学生的“成绩等级”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3.当考核方式为“考试”时,两者之间正相关性稍增大(G=0.006),说明在考试的情况下,“教学评价”与学生“成绩等级”之间存在有因果关系。

由此可见,“学生成绩”确实与“教学评价”之间确实存在极小的正相关性(G=0.0084),这就为传统教学评价方法[7,15]中通过教师所教班级的平均成绩来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提供了一定的统计学依据,但这是否可以确定教师在利用考试分数来换取学生的好评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本研究中“教学评价”与“学生成绩”的相关系数G=0.0084,该值很小,说明两者间的正相关性很弱[11],特别是在引入“考核方式”作为第三变量,使得教学评价与学生成绩的G值发生变化后,G值依然较小(G=-0.020,G=0.125,G=0.077),没有出现较大的G值,而且该校的师生互评行为和结果,在时间上完全隔开,这就说明至少在被调查的这所高校中,教师打分与学生的评价并不存在“互惠互利”的现象。

此外,通过分别考察“考核方式”和“教师评价”、“成绩等级”相关性时,研究发现教师给学生评定的成绩与“考核方式”之间并无相关性(G=-0.035,Sig.=0.232),即教师给学生的成绩,并未受“考核方式”的影响。

而学生对教师的教学评价却与“考核方式”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性(G=-0.4840),即考核的难度越大,学生需为之付出的努力越多,给教师的评价也相应越低。这也印证了胡中锋[2]提出“课程性质的潜在因素如考核方式, 会使得学生的学习压力不同, 从而导致对参评学生的心理产生‘迁移’作用” 的猜测比较正确。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文总所选取高校的数据中,由于“某类公共课程”的考核方式发生重大变化,除由早先的“考试”改为“考查”外,其他课程的教师,面对学生的年级等等没有变化,故将其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得分,依据考核方式划分为两组后进行t检验,结果显示:考核方式采用“考查”后,该课程教师的学生评教得分显著高于“考试”(P<0.001)。

综上所述,“教学评价”与“学生成绩”等级之间存在极小的正相关的因果关系,学生的成绩等级越高,教师所得到的教学评价等级也相应越高,但不显著。而课程的“考核方式”能改变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并且随着“考核难度”的加大,与“教学评价”的结果呈显著的负相关,即考核越简单,教师获得的评价越高。因此如本文结果显示,对选修不同性质课程的学生所作的评价,需要区别对待。这对正确认识教师实际教学水平,激励教师积极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生评教在美国20世纪20年代发端以来已经具有很长历史,在开展较成熟的美国,几乎所有大学对于学生评教都是分学科进行的,也就是说不同学科门类使用不同的评价指标[16],文中结果表明如果采用单一的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没有考虑学科之间的差别,造成了相同条件下“考核难度”大的课程任课教师评价结果偏低,不能体现公平性。

学生评教作为一种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其有效性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大学课程的教学呈现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对不同课程、不同教师进行评价,理应有不同的指标、不同的侧重,这样才能做到实事求是,才有针对性。但课程教学也有统一的规律和共性的教学要求,如果一人一个标准,一课一个标准,就没有了可比性,也就失去了评价本身的意义。我们不能照搬国外学生评教的做法,在制定学生评教指标体系时一定要基于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充分考虑学校的差异、课程的学科属性,应该按照不同的学科门类制定相应的评价标准。只有制定合理的评价体系,认真实施,合理利用,才能使学生评教真正具有科学性。学生评教的目的应该是为了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不仅仅是为了教师的发展和评优评先进,而且在指标体系相对简单的情况下,教师的排名有多少可比性,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教师评价方式和指标的确定,必须将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共性要求和鼓励个性发展相结合。对于关系到教师“绩效”中各种评价结果,都要正确而慎重地对待,才能真正体现出对教师的关爱。

本文所用数据,并未考虑到学生构成的自身原因,如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结构、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学生对教学规律、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等了解程度等等,同时学生对于教师的评价好坏也在一定程度受到学生感情、对课程的兴趣以及学习压力等多方面的影响[3,8],这些需要更多的心理学调查和统计分析。此外,由于不同高校的教学情况不尽相同,所以本项研究中所引用数据及分析方法有其局限性,还需做进一步研究。尽管如此,在我国高校教务管理日趋信息化的今天,如能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海量数据,并结合相关统计软件和方法,对教育管理进行合理的分析,将有助于我们理解相关教育原理并能定量分析教育现象。

[1] 李军.高校教师绩效管理体系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

[2] 胡中锋, 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09-227.

[3] 师巧云.教师评价初探[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10).

[4] 罗朝猛.学生评价教师是为了奖惩还是为了改进[J].广东教育, 2005(7).

[5] 宫春博. 高校学生评教若干问题刍议[J]. 教育教学论坛,2013(34).

[6] 万安, 黄兴帅.高校教学管理中影响学生评价相关因素的研究初探[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7] 樊明.学生课程成绩及对教师测评的影响因素——以劳动经济学课程为例的经验研究[DB/OL]. http://www.cenet.org.cn/cn/CEAC/2005in/ldrk005.doc.

[8] 陈钢.学生参与评教的意义、现状分析及改进[J].教学月刊(中学版), 2008(8).

[9] 郑旭辉, 刘进, 宁满秀. 影响学生评价教师教学的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 绥化学院学报, 2013(8).

[10] 戴维. 课程因素对职技院校学评教结果的影响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3(21).

[11] 党晶. 高校教师教学绩效评价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学生评教的实证研究[J]. 上海管理科学, 2013(3).

[12] 刘爱玉. SPSS基础教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 150-155.

[13] 张文彤.世界优秀统计工具SPSS 11统计分析教程(基础篇)[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2002: 226-227.

[14] 张文彤.SPSS 11统计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26.

[15] 刘谢慧,樊顺厚.协方差分析在评定教师教学质量中的应用[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8(1).

[16] 王丽荣.中美高校学生评教指标体系的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08.

责任编校:徐希军

TheInfluenceofAssessmentMethodsonCollegeStudents’EvaluationofTeaching

WAN An1,2,ZHANG Zhi-xin3,YU Shi-jin1,AN shu-qing2

(1. School of Environmental and Resource Sciences,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133, Anhui, China; 2. School of Life Science,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Jiangsu, China;3.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246133, Anhui, China)

The assessment methods affecting the causal relation between students’ evaluation grade of teaching and their performance are conducted with causal analysis, and an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of a course’s assessment method grouping is taken. The result shows that a faint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students’ scores and evaluation. The assessment methods of different courses have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with students’ evaluation but they have nothing to do with students’ scores. Therefore, distinguishing students’ evaluation of courses with different assessment methods helps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department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eachers’ proficiency and encourages teachers to devote themselves to teaching.

assessment methods; students’ evaluation of teaching; students’ scores; causal analysis; t-test

2013-09-25

安庆师范学院校青年基金 (042120001000003);校教研项目“网络教务管理背景下的学生评教改革探索”(044-J10004000024);安徽省教学研究项目(2013jyxm150)。

万安, 男, 安徽安庆人, 安庆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安树青,男,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时间:2014-6-17 14:2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3.037.html

G642.0

A

1003-4730(2014)03-0152-04

猜你喜欢

评教考核评价
地方高校教学评价指标制订与评教数据分析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高校学生评教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川北医学院为例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高校学生网上评教的探索与实践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评教,别忘记站在教师的立场上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家庭年终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