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勒音乐创作中的宗教情感

2014-09-11吴娜娜

关键词:马勒交响曲谱例

余 鑫 ,吴娜娜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马勒音乐创作中的宗教情感

余 鑫 ,吴娜娜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马勒的音乐创作充满了宗教情感,一是基督教的原罪意识,二是对死亡的思和畏惧,三是向大自然和宗教寻求安宁,四是对上帝的虔诚信仰、祈求得到宽恕和救赎。马勒从生活中求索艺术,在世俗中寻求宗教,幻想人类通过信仰宗教而得到救赎。

马勒;音乐创作;宗教情感;救赎

马勒是19世纪向20世纪过渡期间欧洲乐坛上最重要的人物,动荡不安的时代和社会环境、坎坷的生活遭遇,造就了马勒特殊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并促使马勒产生了对上帝的向往。他出生在犹太教家庭,后信奉天主教,给他影响最大的却是基督教,但他并没有把它当作教条,而是当作一种精神沉思。他认为只有在天国,宗教和艺术中才能找到永远的归宿。因而在马勒作品中,经常出现象征天堂、地狱、复活等来自基督教精神的内容。悲天悯人的马勒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遥远、不现实的基础之上,已注定他一生都无法摆脱受苦遭难的命运。生活的压力唤醒了马勒潜在的宗教情感,并淋漓尽致地体现在他的音乐创作中。

一、基督教的原罪意识

马勒在给朋友的信中说:“你知道我有多希望我的第一部作品《悲叹之歌》也能打动你吗,因为这部作品来源于我的内心最深的地方。”[1]这其实是在告诉人们,最直接促使他创作这部作品的缘由,是他童年的一次痛苦经历。他对1874年患病而死的弟弟恩斯特的无限哀悼、深切怀念和沉重负罪感。在某种意义上可说这是一部带有“原罪”意识的作品。从表面上看这部作品表达的是对弟弟恩斯特的怀念,其实并不难看出马勒在这过程中将对来生的敬畏之情演变作近乎自我谴责和忏悔的情绪。

《亡儿之歌》被认为是马勒艺术歌曲中最具悲剧性的作品,歌词选自吕克特为抒发对自己两个孩子死亡的沉痛心情而作的诗歌。显然,马勒这样选择的动机来源于他对死亡的惨痛记忆。其中第二首《我这才明白,你投来如此黯淡的目光》,歌词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过着幸福日子时不曾领悟许多事情,现在回忆起来,才懂得那孩子是借此在暗示自己即将离去(见谱例1)。歌曲中间段的旋律线条整体呈下行趋势,似乎表达了父母深深的懊悔和自责,这种自责的情绪逐渐加深形成歌曲的高潮,最后以一组叹息般的下行音阶结尾。《当母亲走进门来》这首歌中开头的歌唱部分节奏由3/2拍开始,经过4/4拍又回到3/2拍,这样多变的节奏在马勒的艺术歌曲中经常出现。重复的乐节仿佛是痛失爱子的父母在哽咽、自责。这里体现出的宗教情感也是显而易见的。

谱例1:

二、对死亡的思考和畏惧

马勒童年生活中充满着不幸、灾难、野蛮和死亡,他连续在5岁、6岁、11岁(这一年有两次)、13岁、14岁时相继参加兄妹们的葬礼,这给马勒幼小的心灵所带来的震撼和打击是无法形容的。弗洛伊德曾对马勒的心理进行分析说:“在马勒的全部音乐中,经常出现的音乐形象或渲染的恐怖气氛就是‘死亡’和‘葬礼’,而这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无外乎因马勒幼年时期所反复体验并形成的‘死亡强迫观念’而来。”[3]

第一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从卡洛的一幅著名儿童版画中获取的灵感,“它只是一个以哀乐骇人的压抑感为先导所造成的心灵创伤的呼唤”。这是一首充满讽刺和怪诞的葬礼进行曲,表现的是森林中的小动物们为猎人送葬的场景。它嘲弄、反讽、绝望的情绪与第一、第二乐章祥和愉悦的氛围形成强烈对比。这一乐章开始以定音鼓敲出稳定的4/4拍节奏,低音部分由低音大提琴奏出旋律,此旋律起伏较大,节奏多变,极弱的情绪充斥着整个第一主题,将作者对死亡的畏惧感表现得淋漓尽致。(见谱例2)

谱例2:

乐章中不时会出现由小提琴和木管奏出的带有些许亮色和暖意的旋律,似乎是在回忆,怀想大自然与人世间那段美妙、和谐的景象。但随即出现的圆号将人们的思绪拉回现实,在充满哀悼之意的号角声中不时出现怪异地跳跃的茨冈节奏旋律,把之前梦境般美妙的场景完全粉碎。将绝望之情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大自然终于在这里显露出它最黑暗的一面,生和死似乎都是大自然的恶作剧。

这种对死亡的畏惧和无力感在第二交响曲《复活》中进一步升华。它以象征死亡、悲哀气氛的c小调乐章开始,具有典型马勒式葬礼进行曲的特点和节奏。开头急促的16分音符把我们带入到一个严肃、凄凉的葬礼气氛中。马勒在这里使用了两个对比强烈的主题: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的无限渴望,这样的内心冲突贯穿了整个乐章。特别是末乐章,马勒称之为“沙漠里的呼喊”。它从悲愤的强奏开始,仿佛要把整部作品卷入恐怖、混乱的漩涡,继而严肃、凄厉的军号声从远处响起。最后乐曲在充满悲剧色彩的氛围中结尾,这仿佛是一个不祥的预兆:死亡的命运是无法逃脱的。马勒说:“我把第一乐章称为‘葬礼’,如果你想知道,不妨告诉你,我所葬送的是我的D大调交响曲的主角。我从一个更高的立足点出发,在一面纯净的镜子中看到了他的一生。同时就出现了一个巨大的疑问:你活着是为了什么?你承受苦难目的何在?这会不会全都只是一个巨大而可骇的恶作剧?”

《第六交响曲》更是令人感到窒息,整部作品完全被黑暗所笼罩。第一乐章的主要主题像叹息一般地简短发展而逐渐淡出后,由两只定音鼓击出一个不祥的六个音符的节奏,马勒称其为“灾难的节奏”。它在其他乐章中也多次出现,“像一个不可改变的命运咒语一样”,马勒后来说道:“这个英雄经历了命运的三次打击,最后一次像一棵树一样被砍倒在地。”[4]如他所说,末乐章描写了英雄的没落,全曲在充满悲剧意味的沉重气氛中结束。作者的绝望和对死亡的消极态度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创作《大地之歌》和《第九交响曲》的这段时期是马勒晚年最悲凉、最恐惧的时期。1908年,马勒遭受了三次命运的打击,他把他所有的恐惧和悲哀都融入到了《大地之歌》中,他此时被一种强烈的“不得不说再见的情感所占有”。如《大地之歌》歌词所写:“愁苦临近/灵魂的花园一片荒芜/枯萎,欢乐已经死去……生活是黑暗,死亡是黑暗。”末乐章《送别》结尾部分“可爱的大地春天处处百花盛开,又披新绿!远方处处永远闪耀蓝色光辉。永远……永远……”女低音在歌词“永远”上反复咏唱7次,力度逐渐减弱,这种声音慢慢在远方消失的感觉仿佛也意味着作者即将远去,在向世人做最后的告别。

综上所述,经过对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存在管控的探究,促使会计师事务所领域对于审计风险能有一个准确的理解,让其加强自身审计风险的观念,管控好审计风险,减少审计风险的成本,期盼推动会计师事务所可以第一时间落实好对审计风险的管控举措,推动会计师事务所的有效可持续性发展。

马勒在完成《大地之歌》后,就像是与死亡争夺时间一般,立即开始他的D大调《第九交响曲》的创作。著名指挥家伯恩斯坦认为马勒的《第九交响曲》是“探讨人类历史上,一切为我们所赞美的事物死亡的交响曲”。这种说法一点也不夸张。开头由竖琴奏出的不详的和弦,似乎在预示死神即将降临。接着在整部乐曲中死神多次显现它狰狞的面孔,每一个平缓宁静的段落后都连接着一个突然爆发的高潮,仿佛意味着死亡已经来到,任何挣扎都是徒劳。贝尔格曾对此写道:“由于死亡的肯定到来,整个乐章是建立在死亡的预示上……死亡已穿上了盔甲!没有能力去反抗它。”这部交响曲堪称马勒晚年的杰作,是一部非常完美的作品。

三、 向大自然和宗教寻求安宁

马勒交响曲创作所体现的另一种情感是对神和大自然的敬畏、赞美、依赖之情也同样不容忽视,它常常与“死亡强迫观”同时显现在马勒的作品中。他的音乐“总是到处都是大自然的声音”,他总能在大自然中获得力量。

《第一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突出表现了自然的感召及沉醉于其中而产生的“狄俄尼索斯的狂欢”。乐曲开始时连续出现4种不同的音型:木管演奏的4度音程,单簧管演奏的代表大自然的苏醒音型,“从远处传来的军号声”,及单簧管模仿杜鹃啼鸣的声音。在两种不同速度中自由转换的这4种音型,马勒在总谱上标注为“像大自然的声音”。音乐有时表现出狂欢和明亮的性格,从中可以感受到马勒对生活的热情及对自然的陶醉。整个乐章气氛祥和、欢愉,充满了希望,表现了大自然的生动景象,饱含了马勒对大自然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在创作《第三交响曲》时,马勒的自然观已然升华到对天地万物的爱。马勒设想第三交响曲是“一个包罗万象的音诗,它步步上升攀登发展的全部台阶。开始是没有生气的自然,随后上升到上帝之爱!”它向世人传达了马勒期望中的人类与自然、神和谐统一的美好前景。它的结构安排即“植物-动物-人类-天使-上帝”,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乐曲的第二乐章将第一乐章沉闷、紧张的气氛一扫而光,轻盈优美的音乐令人仿佛置身郊外的草地上。轻风徐徐,花儿随风摆动,一切是那样清新、美好,让人心旷神怡。第四、第五乐章是赞美诗一般的曲调,童声合唱尤其让人感觉置身异国教堂。末乐章最具浪漫主义,也是最抒情的一个乐章。宁静的音乐传达了马勒宗教信徒般虔诚的心灵之声,并似乎已从上帝那里获得神圣之爱,最后就像马勒所解释的“一切都消融在静静的存在中”。乐曲表现的是一次情感的升华,先是从现实走向大自然,并得到大自然的安慰,然后进入了神即宗教的世界,最终得到精神的解脱。

另外,他的艺术歌曲创作也是如此。一段不幸的爱情经历促使马勒创作了《流浪徒工之歌》:“我想应该可以通过这些歌曲来告诉她不知道的一些事。它讲述的是一个踏入纷纷扰扰的尘世,被命运无情捉弄的流浪者,在世间无止无尽漂泊的故事。”[5]

其中第二首《今晨越过原野时》“今晨走过田野,草上还挂着露珠”大幅度跳动的旋律表露出作者置身大自然中短暂的愉悦之情,“也许现在我的幸福也要开始了吗?不!不!也许,花儿永远不会为我开放!”(见谱例3)最后一小节中伴奏的和声进行到了#F大调的主和弦上,歌唱部分的旋律结束于#F音,不完整结束音 让人们所有的期待成为虚无。

谱例3:

最后一首《她的一双蓝眼睛》中:“如今我要永远痛苦忧伤。我就不知道,生命为了什么……一切的一切都应得到补救。”马勒把主人公的意念回归到他所信仰的“眷爱与悲哀,世界与梦。”(见谱例4)开头的主题在f小调主和弦上缓慢地再现,最终结束于ppp。恬静、沉稳的音乐中似乎隐含了作者对未来的期待。同时也体现出马勒意欲在大自然中淡忘爱情的伤痛,在宗教情感里求得安宁。

谱例4:

四、对上帝的虔诚信仰、祈求得到宽恕和救赎

艺术歌曲《男孩的神奇号角》中的《三个天使在唱歌》和《原始之光》,是以宗教信仰为主题的歌曲。《三个天使在唱歌》的歌词描述的是圣彼得的罪孽得到了耶稣的宽恕,全曲充满幸福和快乐。“如果你已违犯了神圣的教规,必须跪下衷心祈求上帝饶恕!永远求上帝宽容赎罪,这样你将获得极大的欢欣。”“啊,恳求我主怜悯我!啊,恳求仁爱的主怜悯我!”(见谱例5)歌唱的旋律呈冠音型,此时的音乐情绪显现了马勒对上帝的虔诚之情。可以看出,马勒将拯救人类的期望寄托于上帝,很显然,这是一首祈祷性的歌曲。

谱例5:

《原始之光》整首曲子充满了虔诚之感,音乐庄严质朴。“人类忍受极大患难和痛苦!我越发想要留在天堂!…我从上帝那儿来,还要回到上帝身边!”这里的伴奏部分采用震音音型,并一直保持在pp,庄严的音乐情绪和质朴的歌词直接表现出马勒对上帝的虔诚和对天国的憧憬。(见谱例6)

谱例6:

《G大调第四交响曲》被称为“一颗虔诚的心做了一个天国之乐的梦”。第一乐章的音乐十分清新、雅致。由长笛吹奏得像雪橇铃声一般的主题贯穿乐曲始终,在发展部出现的新主题似乎象征着对天国的幻想。接着经过第二、第三乐章的对比和过渡,马勒所向往的天国幻境终于在第四乐章得以显现。“我们过着天使般的生活,但能尽情享乐,我们欢呼雀跃,手舞足蹈。”谱例中从第三小节的第一个音开始,改变了前两小节中八分音符的平稳进行,使得曲子由欢快的情绪向抒情、浪漫发展。这个长达两拍的音充分表达了作曲家对上帝的赞美之情。这时雪橇铃声再次出现,音乐显得十分愉悦,充分展现出孩子们玩耍的愉快场景,整首作品在狂欢的音乐中结尾。这里充分表现出马勒对天国的憧憬和向往。(见谱例7)

谱例7:

勋伯格说:“马勒‘第八’是歌颂上天的荣耀之歌……是赞美无上之福恩的荣耀之歌……”第一乐章在管风琴的轰鸣声中开始,音乐雄伟壮丽,歌词选自基督教赞美诗《降临吧!造物主的圣灵》:“请降临,啊,创世主的圣灵……请赐给我们宏恩,充实您所创造的心灵。”第二乐章的歌词则采用了歌德的《浮士德》:“一切无常者,只是一片虚影,不可企及者,在此事已成,不可名状者,永恒的女性,领导我们走。”不难看出两个乐章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关系,第一乐章中人类呼唤、祈求神的救赎,而第二乐章浮士德的升天同时也象征着人类的获救。从歌词的选择可看出马勒此时正处于迷茫中,并期待得到上帝的拯救。全曲多次出现“造物主”的启蒙主题,并且与之相对应的歌词部分总是与“爱”和“启蒙”有关的词句,表达了马勒对神的伟大的赞美之情,期望通过神的爱来拯救世人的美好意愿,它所体现的宗教情感也是显而易见的。

马勒是一个“寻求痛苦的人”,他的音乐的每一个节拍都能证实这一点。他热爱自然,他的音乐“总是到处都是大自然的声音”。他信宗教,但这是建立在泛神论和神秘主义的基础上,与忏悔的教义没有关系。马勒从生活中求索艺术,在世俗中寻求宗教。他在尘世间向天国发出呼唤,渴望用宗教来教化人,设想人类通过信仰宗教而得到救赎,促使人类社会隐恶扬善,社会秩序渐趋完美。

[1] Das Klgende Lied[M].Chailly, Berlin-RSO, Decca,1991.

[2] 郑亚洪.真实生活的音乐[J].人民文学,2001(9).

[3] 朱连理.从马勒的交响作品看西方音乐中的“死亡”母题[D].上海音乐学院,2009.

[4] 周广平.它,凝聚了我一生的悲惨遭遇——听马勒的《第六交响曲》[J].中国电子商务(视听博览),1998(8).

[5] 李鹏程.当流浪成为一种宿命——马勒《旅行者之歌》赏析[J].爱乐,2013(3).

责任编校:徐希军

2013-10-31

安徽省优秀人才青年基金重点项目“音乐人类学视阈下的西方艺术音乐研究——以R.施特劳斯音乐研究为例”(2013SQRW014ZD)。

余鑫,男,安徽霍山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讲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研究生;吴娜娜,女,安徽淮南人,淮南师范学院音乐系教师,安徽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时间:2014-6-17 14:29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oi/10.13757/j.cnki.cn34-1045/c.2014.03.035.html

J605

A

1003-4730(2014)03-0143-05

猜你喜欢

马勒交响曲谱例
论豫剧唱腔中调式及调式运用分类与设计逻辑
村庄交响曲
马勒与后现代——探寻马勒交响曲中的“文本化”起源
马勒贸易(上海)有限公司
马勒推出新型模块化混动系统
春之交响曲:听春天的声音
读范乃信《曲式精要》所感
集市交响曲
武侠意境交响化:阿镗《神雕侠侣交响乐》本体论
色彩交响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