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
2014-09-09阮林萍
阮林萍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目标检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式,即教学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检测”的核心是关注教学目标,特征是教学评价先于教学设计。本文主要讨论三个话题:什么是“目标检测”?为什么提出“目标检测”?如何实施“目标检测”?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收获的是什么?突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把教学目标的制定放在首要位置。第二步是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检测来了解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三步是确定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检测方式后,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整体规划教学活动。
“目标检测”的显著特征: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以评价促进教学的理念,通过当堂检测调整、补救课堂教学,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通过当堂检测来促进教学,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有效避免“只有教学,没有评价;只有内容,没有目标;只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现象。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既是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以检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将教学评价置后的考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当然,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不是直白的、线性的设计过程,以上三个步骤也不存在顺序上的绝对先后,“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是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都需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二、现状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目标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两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重教学内容,轻目标、轻评价的现象却不在少数。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备课时更多的关注导入是否新颖、环节是否紧凑、练习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球等等,教学目标仅是照抄照搬其他参考资料,缺乏教师自身的深刻解读。教学目标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形同虚设。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重视本学期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考虑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却不被重视。重内容、轻目标的“教科书”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但仍存在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脱节的现象。课堂评价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失之偏颇:
1.评价等同于考试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科书内容的教学,评价是上级部门的工作,上级教育部门会统一组织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课堂的当堂评价。
2.评价等同于练习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练习反馈,练习即评价。而练习又通常安排在课后,“作秀课”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当前,部分教师将评价与教学分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评价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如果教师忽视课堂内部评价,评价不能在课堂中有效进行,那么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其他层面的检测也将是浪费时间。因此,当堂检测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综上所述,提出“目标检测”,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当堂检测应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践探索:“目标检测”的教学案例
“目标检测”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体现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教学理念的更新。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分析“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思考路径。
(一)确定具体可测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在教学前清晰明确地陈述所设计的教学的预设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统一,可将课时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
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尽量不使用“初步理解”“初步体会”“进一步”等模糊的目标表述,同时也避免将课程总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模糊的目标表述,甚至套用课程标准来代替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两张皮”的形态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根本原因。
从“抽象宽泛”的内容标准到“具体狭窄”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学“应然”到“实然”状态的转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学生和学情,将教学总目标合理地细分到每课时的教学中,并理解每一个目标的意义,将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突出其具体性、可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对后续的当堂检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也更具有指导性。
(二)确定检测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质量和上课的质量一样,也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目标达成情况,还能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因此,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后,紧随其后的应当就是对当堂检测的思考。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检测的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检测内容的量化标准。检测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类,亦不是惩罚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向地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以检测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
“检测”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但检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绝对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量。其中,不变的是教学目标的“质”,变化的是检测方式的“形”。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最易“检测”的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但检测如果过度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当堂检测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堂检测一定要关注那些更具价值但难以检测的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考虑当堂检测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当堂检测的评价、指导、促进功能。
(三)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具体的检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重组,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来灵活设计。
“目标”、“检测”、“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既有融合,又有联系。检测并不是教学之后才开始的,它是与教学活动并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当堂检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最终指向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富兰克在探讨“实践中的变革”时提出,实施任何一种新的课程计划或政策的变革都至少有三个要素:使用新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其中,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最为困难的,但是一旦教师能真正转变观念,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和富有成效的。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首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其核心是提高教师基于目标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理念的关注。它要求教师不仅明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理解学生达成这些目标有何意义,以及为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改变自身教学行为又有何意义。最终,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事实。
(责编罗艳)
endprint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目标检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式,即教学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检测”的核心是关注教学目标,特征是教学评价先于教学设计。本文主要讨论三个话题:什么是“目标检测”?为什么提出“目标检测”?如何实施“目标检测”?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收获的是什么?突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把教学目标的制定放在首要位置。第二步是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检测来了解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三步是确定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检测方式后,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整体规划教学活动。
“目标检测”的显著特征: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以评价促进教学的理念,通过当堂检测调整、补救课堂教学,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通过当堂检测来促进教学,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有效避免“只有教学,没有评价;只有内容,没有目标;只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现象。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既是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以检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将教学评价置后的考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当然,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不是直白的、线性的设计过程,以上三个步骤也不存在顺序上的绝对先后,“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是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都需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二、现状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目标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两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重教学内容,轻目标、轻评价的现象却不在少数。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备课时更多的关注导入是否新颖、环节是否紧凑、练习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球等等,教学目标仅是照抄照搬其他参考资料,缺乏教师自身的深刻解读。教学目标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形同虚设。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重视本学期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考虑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却不被重视。重内容、轻目标的“教科书”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但仍存在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脱节的现象。课堂评价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失之偏颇:
1.评价等同于考试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科书内容的教学,评价是上级部门的工作,上级教育部门会统一组织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课堂的当堂评价。
2.评价等同于练习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练习反馈,练习即评价。而练习又通常安排在课后,“作秀课”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当前,部分教师将评价与教学分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评价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如果教师忽视课堂内部评价,评价不能在课堂中有效进行,那么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其他层面的检测也将是浪费时间。因此,当堂检测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综上所述,提出“目标检测”,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当堂检测应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践探索:“目标检测”的教学案例
“目标检测”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体现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教学理念的更新。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分析“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思考路径。
(一)确定具体可测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在教学前清晰明确地陈述所设计的教学的预设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统一,可将课时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
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尽量不使用“初步理解”“初步体会”“进一步”等模糊的目标表述,同时也避免将课程总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模糊的目标表述,甚至套用课程标准来代替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两张皮”的形态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根本原因。
从“抽象宽泛”的内容标准到“具体狭窄”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学“应然”到“实然”状态的转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学生和学情,将教学总目标合理地细分到每课时的教学中,并理解每一个目标的意义,将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突出其具体性、可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对后续的当堂检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也更具有指导性。
(二)确定检测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质量和上课的质量一样,也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目标达成情况,还能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因此,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后,紧随其后的应当就是对当堂检测的思考。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检测的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检测内容的量化标准。检测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类,亦不是惩罚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向地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以检测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
“检测”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但检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绝对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量。其中,不变的是教学目标的“质”,变化的是检测方式的“形”。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最易“检测”的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但检测如果过度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当堂检测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堂检测一定要关注那些更具价值但难以检测的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考虑当堂检测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当堂检测的评价、指导、促进功能。
(三)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具体的检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重组,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来灵活设计。
“目标”、“检测”、“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既有融合,又有联系。检测并不是教学之后才开始的,它是与教学活动并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当堂检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最终指向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富兰克在探讨“实践中的变革”时提出,实施任何一种新的课程计划或政策的变革都至少有三个要素:使用新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其中,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最为困难的,但是一旦教师能真正转变观念,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和富有成效的。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首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其核心是提高教师基于目标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理念的关注。它要求教师不仅明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理解学生达成这些目标有何意义,以及为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改变自身教学行为又有何意义。最终,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事实。
(责编罗艳)
endprint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以下简称“目标检测”),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再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式,即教学评价,最后设计教学活动。“目标检测”的核心是关注教学目标,特征是教学评价先于教学设计。本文主要讨论三个话题:什么是“目标检测”?为什么提出“目标检测”?如何实施“目标检测”?
一、概念界定:什么是“目标检测”
“目标检测”是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它并非全新的教学理念,崔允漷教授的《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支持和启发。基于课程课程标准的教学不是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一种理念。基于标准的教学需要教师在对标准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把握对学生的总体期望,将标准转化为年级目标,再根据学生特点和教学情境具体化为每一堂课的教学目标。
“目标检测”是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和教学活动融为一体的教学设计思路。这种教学设计,第一步是明确课时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最终收获的是什么?突出教学目标制定的重要性,把教学目标的制定放在首要位置。第二步是确定检测的内容和方法,就是依据教学目标来设计评价方式,即教师通过什么样的检测来了解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情况。第三步是确定教学活动,在确定教学目标和明确检测方式后,审视教学内容和方法,整体规划教学活动。
“目标检测”的显著特征:教学评价设计先于教学活动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体现了以评价促进教学的理念,通过当堂检测调整、补救课堂教学,保持教学目标与教学评价的一致性,通过当堂检测来促进教学,确保三维目标的有效达成,能够有效避免“只有教学,没有评价;只有内容,没有目标;只重教师教,忽视学生学”的现象。
“目标检测”——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既是明确指向教学目标的设计,又是以检测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教学设计。它有别于传统教学中将教学评价置后的考虑,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初就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思考教学活动,增加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当然,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不是直白的、线性的设计过程,以上三个步骤也不存在顺序上的绝对先后,“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是相互衔接、循环往复的,都需要在教学设计和实施时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二、现状思考:为什么要提出“目标检测”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评价是研究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价值的过程。两者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理应成为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当前重教学内容,轻目标、轻评价的现象却不在少数。
(一)教学目标意识淡薄
很多教师对教学目标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备课时更多的关注导入是否新颖、环节是否紧凑、练习设计是否能夺人眼球等等,教学目标仅是照抄照搬其他参考资料,缺乏教师自身的深刻解读。教学目标作为教案的一部分,形同虚设。在与教师的访谈中,我们也发现,很多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时,更重视本学期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考虑最多的还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至于为什么要教这些内容,教学目标是什么却不被重视。重内容、轻目标的“教科书”现象还比较普遍。
(二)课堂评价流于形式
新课程改革后,虽然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但仍存在教学目标与课堂评价脱节的现象。课堂评价流于形式的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对课堂评价的认识失之偏颇:
1.评价等同于考试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觉得教师的任务就是完成教科书内容的教学,评价是上级部门的工作,上级教育部门会统一组织考试,分数就是对学生学习的评价。这种片面的认识直接导致了教师忽视课堂的当堂评价。
2.评价等同于练习
持有这种观点的教师认为评价学生学习情况,主要看学生的练习反馈,练习即评价。而练习又通常安排在课后,“作秀课”中这种现象尤为严重。
当前,部分教师将评价与教学分离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评价游离于教学过程之外,如果教师忽视课堂内部评价,评价不能在课堂中有效进行,那么课后检测、单元检测以及其他层面的检测也将是浪费时间。因此,当堂检测应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核心关注点。
综上所述,提出“目标检测”,关注教学目标、关注当堂检测应成为我们广大数学教师关注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实践探索:“目标检测”的教学案例
“目标检测”不是具体的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学理念。因而它没有固定的操作模式,而是体现教师对教学行为背后教学理念的更新。下面以“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为例,分析“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思考路径。
(一)确定具体可测的课时教学目标
“教学是根据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进行评价和改进的,在教学前清晰明确地陈述所设计的教学的预设结果是非常重要的。”“目标检测”教学设计的第一步就是确定教学目标。为了实现“目标”、“检测”、“教学”三个环节之间的动态统一,可将课时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
如《百分数的意义和写法》这一课时的教学目标:
尽量不使用“初步理解”“初步体会”“进一步”等模糊的目标表述,同时也避免将课程总目标作为课时目标。模糊的目标表述,甚至套用课程标准来代替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导致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以“两张皮”的形态存在于课堂之中的根本原因。
从“抽象宽泛”的内容标准到“具体狭窄”的数学课堂教学目标是从数学教学“应然”到“实然”状态的转化。因此,教师需要根据课标、学生和学情,将教学总目标合理地细分到每课时的教学中,并理解每一个目标的意义,将教学目标细化、具体化,突出其具体性、可测性。这将有助于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执行力,对后续的当堂检测设计、教学环节设计也更具有指导性。
(二)确定检测的内容和形式
评价质量和上课的质量一样,也严重地影响着教学质量。通过当堂检测不仅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判断目标达成情况,还能以此作为调整教学的依据。因此,明确课时教学目标后,紧随其后的应当就是对当堂检测的思考。根据教学目标确定检测的内容、形式,以及部分检测内容的量化标准。检测并不是为了给学生分类,亦不是惩罚学生,而是为了更好向地学生提供学习上的帮助,以检测来指导教学、促进教学。
“检测”紧紧围绕着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但检测的具体内容和形式不是绝对固定的,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具体考量。其中,不变的是教学目标的“质”,变化的是检测方式的“形”。
值得注意的是,课堂中最易“检测”的往往是教学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这一维度。但检测如果过度强调基本知识与技能,而忽视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还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这样的当堂检测就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当堂检测一定要关注那些更具价值但难以检测的内容,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全方位地考虑当堂检测的内容和形式。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当堂检测的评价、指导、促进功能。
(三)设计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设计的依据是教学目标,但具体的检测内容、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重组,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时间的分配等,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当前的学习情况和教师个人教学风格来灵活设计。
“目标”、“检测”、“教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之间既有融合,又有联系。检测并不是教学之后才开始的,它是与教学活动并存,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而当堂检测和教学活动的安排都最终指向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设计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能为学生达成目标提供最佳的学习条件,促进学生有效学习活动的开展。
富兰克在探讨“实践中的变革”时提出,实施任何一种新的课程计划或政策的变革都至少有三个要素:使用新教学材料;使用新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学理念。其中,教学理念的改变是最为困难的,但是一旦教师能真正转变观念,其影响也是最为深远和富有成效的。基于目标的教学设计首要关注的是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其核心是提高教师基于目标教学的意识和能力,是对教师教学行为背后理念的关注。它要求教师不仅明确教学目标,更重要的是理解学生达成这些目标有何意义,以及为了最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改变自身教学行为又有何意义。最终,将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事实。
(责编罗艳)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