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交互式”情感教育模式初探
2014-09-09王东
王东
摘 要: 历史教学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历史教材本身蕴涵的丰富情感,可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理念下诞生的“交互式”教学法有助于打破传统单调的“疏导式”情感教学方法形成的局面,通过课堂教学中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渗透情感道德教育。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情感教育 交互式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那么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中小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心理急剧发育、变化的重要时期,正是增长知识、接受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最佳时期。历史教学内容包含极丰富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因素,所以历史教师有责任通过这些教育因素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情感是一种非智力因素,积极的情感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
随着新课改的蓬勃开展,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学手段更丰富多彩。然而情感道德教育却依旧换汤不换药,以教师为主体的“疏导式”情感教学模式依旧大行其道。笔者认为,情感教育之所以在历史教学中难以有效开展,主要是没有找到有效的教育途径。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要不断创新,而最需要寻找和探索的就是德育创新的途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倡导“教学做合一”教育模式,对新课改具有指导意义。在新课改的探索实践中,在“教学做合一”指导原则下诞生的“交互式”教学法有助于打破传统单调的“疏导式”情感教学方法形成的局面,通过课堂教学中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渗透情感道德教育。笔者就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开展情感道德教育,谈谈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应有新颖的教学理念
21世纪,新教学观念正改变中国教育体系,从教师为主体转变为师生互动,从单纯的讲解转变为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的共存。陶行知指出“智育注重自学”,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自己主动获取知识、解决问题,是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重要基础之一。陶行知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它启示教师着眼于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探索“引导学生学”的方法,把教学过程变成“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注重学法研究,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于是“交互式”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所谓“交互式”教学就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两个交互: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之间的交互;学生的学习策略、技能和知识之间的交互,最终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健康发展。面对如此巨大的形式转变,教师首先要正确看待自己,放下包袱,懂得教师虽然是施教者,而非教学过程中的绝对权威,否则将导致学生缺乏自我肯定的意识和自信心,从而造成学生主体性的丧失,情感道德教育自我认知和评定的淡化。
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不可盛气凌人、居高临下,要通过平等的情感交流实现双方心灵的相通相容。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师生互动交流,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像向往幸福一样,幻想在你所教的这门学科领域里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允许差异的存在。学生要对历史教育影响加以选择,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他们有着不同的学习经验,学习目标及制约学习的个性心理特征;他们完成历史学习任务的方式、方法、思路及对历史问题的认识等,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科书或教师预定的“轨道”进行,而是有自己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他们是历史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积极表现者,而不是“被奴役者”与“被遗忘者”。虽然不能在认知或出现偏差的情况下加以纠正和引导,但应以学生自我意识的培养为主体。教师必须对此有深刻的认识,只有这样历史教学中的情感道德教育的才有真正实现的可能。
二、师生共同挖掘新时代的道德内容
陶行知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要随时随地的拿些活的东西去教那些活的学生,养成活的人生”。“‘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面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
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推进,社会的情感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变化革新。我国提出要构建和谐社会、节约型社会,要与时俱进,要有科学发展观,都是符合人民利益的重要举措。而这些新理念、新道德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设置,则需要教师耐心发掘,切实联系实际生活,师生共同探讨选择。例如构建和谐社会、节约环保型社會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得到折射。比如九年级世界古代史中两河流域文明的衰亡,从而引发出节能环保的思想。又如八年级中国近现代史中梁启超,他是维新派的核心人物,企图依靠皇帝来实现君主立宪的政治理想。他一生中最后反对袁世凯称帝的行为,使他由一个保“皇”主义者成为反“皇”主义者。梁启超的选择告诉我们必须做与时俱进的人,这样才能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发展。
此外,教师还应及时抓住“即时史”的探讨。即时史是指已发生的,但还没有写入教科书的内容。但不可否认这些内容和我们生活更紧密,也更具备探讨的价值。如当今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带来的启示,中美关系的发展,中国“神州七号”的成功发射,国庆六十周年等。教师要及时了解、把握、增加这些“即时史”,把“即时史”及时贯穿教学全过程,丰富道德教育内容。
三、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卢家楣教授指出:情感是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实践活动给人以丰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打破“一言堂”的固有陋习,展开“互动式”教学,让学生合作讨论探究。我们可让学生表演历史情节,诱发他们兴奋的情绪,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根据历史事件,让学生分角色地入情入境地演一演,通过角色表演让学生把历史中人物“蓄积”的情感尽情地抒发出来。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学生在表演中感受主人公的内心活动,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从而感受背后深刻的社会发展规律和道德情感变化。如:教授《古代妇女》一课时,让学生自己分小组编写剧本,并通过表演亲身体验人物的情感,其他小组发表观看感言,从而自然地让学生感受到古代妇女受到的深重压迫,并联系实际,讨论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发展的中国的重要性,在师生“互动式“教学中达到情感教育的理想效果。
四、教师应启动开放多样的教育评价激励机制
任何一种教学模式的过程和效果都必须能够评价,以在形式和内容上推进其不断发展。由于不可能在每课时中都完整和全面地反映出既定教学目标与实效,更不可能在短期内就结出人文教育的硕果,因此有必要改变以往急功近利的指导思想,改变对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另外,根据“交互式”教学法的人文主义特色,学生的自我价值评定不仅在课堂充分拓展,还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生活中。例如红军长征的胜利,通过课外收集资料、课内探讨、课外延伸,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共产主义对人民群众的感召力,明白中国人选择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必然,并体会真正的共产主义战士不屈不挠、不畏艰辛、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从而和现实生活中一些腐败现象划清界限。
在评价激励机制的实现手段上,应倡导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学生心理素质的形成具有渐进性和长期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评价方法并不是考试,而是各种形成性评价(或过程性评价)法。如,课堂观察和行为记录法、活动法、学生自我评价法、行为和人格亮点肯定法等。“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是陶行知先生对教师和家长的良言忠告。教师应当对学生多加关爱,时常督促、鼓励、辅导,尤其对“后进生”不断加以表扬和鼓励。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中蕴含丰富的情感教育因素,充分挖掘历史教材蕴涵的丰富情感,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哲学家雅斯贝尔思说:“教育要培育一代人的精神,必须先使历史进驻个人,使个人从历史中汲取养分。”在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历史教学中“交互式”情感教育模式的探索仍将不断整合建构,反思创新。
參考文献:
[1][苏]苏霍姆林斯基著.曾勇译.教育的艺术.湖南出版社,1983.
[2]陶行知.教学做合——讨论集.
[3]李黛芬.交互式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
[4]林崇德.教育的智慧——写给中小学教师.
[5]刘军著.历史教学的新视野.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8,第一版.
[6]黄凤仙.人格教育应当成为历史教育的灵魂.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10).
[7]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