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具体化,教学效果心中明
2014-09-09黄清钿
黄清钿
摘 要: 教师写教案、上课都是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准,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好不好,就是看这一节课学生是否达到这个标准。一节课的教学效果能否达到标准,除了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师生的配合有关外,还与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具体化有很大关系。没有具体的、可测量的教学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在撰写教案中充分体现具体化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中分步实现具体化教学目标,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就容易达到标准。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具体目标 教学效果
新课改后,我们都十分重视三维目标的实现,但是许多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抄教参,把别人别的班级的教学目标作为自己班级的教学目标,导致目标与行为不对路;二是把教师教的目标当做学生学的目标,导致目标方向错误;三是目标含糊,导致目标难以测量,如“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这样的目标很难测量;四是机械地将三维目标进行划分,导致教师难以操作。那么,怎样确定教学目标,教师才能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心中有数呢?笔者认为教师上完一节课要做到教学效果心中有数,就必须在课前确定具体化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测量
教学目标的行为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教师上完一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是指学生的学习结果,它包括语言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情感态度等,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就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策略、情感与态度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因此,教学目标又称为学习目标。学生的学习应达到怎样的程度,教师应明确化、具体化。只有具体化的教学目标才能让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效果心中有数。
例如,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5第二章第二节《等差数列》(下同),有等差数列的概念、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差中项的概念、等差数列的性质、等差数列的实际应用等知识点。可安排两个课时学习,前三个知识点安排一个课时,后三个知识点安排一个课时。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可确定如下:
1.通过课本中的四个实例,观察所得到的四个数列的共同特征,进一步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并能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
2.由等差数列的概念,通过归纳或叠加或迭代的方法探索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根据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a■=a■+(n-1)d进行“知三求一”解题。
3.通过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图像与一次函数图像的类比,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
4.经历观察、类比、思考、探索、交流和反思等数学活动,感受数学学习的规律性和探索学习的快乐。
这样的教学目标,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容易测量自己的教学效果。测量的方法是提问学生或让学生展示学习成果,这样教师就可以知道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如教学目标1可通过一个练习就能测量出学生是否实现这个目标,即给出几个数列,让学生判断哪些是等差数列,哪些不是,便可知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等差数列的概念。如果将教学目标改为“使学生理解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师在操作上就比较迷茫,虽然同样可以通过练习的方式检测学生是否理解了等差数列的概念,但在课堂上不会把它当做一件必做的事。可见教学目标具体不具体,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指令,指令不同,教学效果各异。我们在确定教学目标时越具体,课堂指令就越明确,教师也就越清楚自己这节课的教学效果。
二、在撰写教案中充分体现具体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前确定的,撰写教案时首先应确定教学目标。那么怎样将教学目标制定得准确又具体呢?
1.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准则,一个章节要求学生学到什么程度,要按课程标准执行。只有读懂了课程标准,才能把握教学的方向,才能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在目标准确的前提下再具体化,这样的教学目标才能让教师教有方向,学生学有目标。例如,《等差数列》一节,对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这一知识点,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体会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因此,确定教学目标时只需让学生对这一知识点有所体会,能“说出、辨认、举例、识别”就可以了,不需要做过多的拓展。明确了这一点,我们就可以按这个要求将该知识点定位在“体会”这一层次上。
2.读透教材和《教师教学用书》。教材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材料,一个教学目标要通过什么方式让学生达到,离不开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的应用。所以教师在确定准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时必须读透教材,了解编者意图,围绕教学目标恰当选用教材中的材料。这样,就能知道教材中的例题、练习怎么选用才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时我们读教材仅从文字上看很难看出编者的意图,对这一章节的重难点可能把握不准,为此,我们备课时不能离开《教师教学用书》,即在读教材的同时还要读《教师教学用书》,这样才有助于确定准确而具体的教学目标。
3.分析学生,写出属于本班学生的教学目标。一些教师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习惯性地站在自己的角度,往往认为“这些知识很简单”。受这种思维的影响,确定的教学目标一般都高于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结果学生学得“一头雾水”,教学效果不佳。分析学情就是教师确定的教学目标要考虑本班学生能达到目标的百分比有多少。如果预测会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可能实现不了,就要适当降低这个目标的“标尺”;如果知道百分百的学生都能实现这个目标,就应考虑适当提高这个目标的“标尺”。
三、在课堂教学中分步实现具体化教学目标
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如何,教师要心中有数,以便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而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的方法就是看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教学目标是否实现,教师要在课堂上及时进行检测,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那么如何测量一节课的具体化教学目标是否实现呢?
1.在提问中测量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它的许多内容都是用符号表示的,有时我们在确定一个教学目标时,需要学生掌握一个表达式或概念,对这样一个具体目标,我们怎样知道学生是否实现呢?一个简单的方法是“变式”提问学生,学生能回答出来说明他们理解了这个表达式或概念,否则就没有实现目标,需要教师再讲解。例如,《等差数学》一节,学生是否理解了“等差数列”的概念,教学目标要求“能用等差数列的概念判断一个数列是否为等差数列”,我们可设置一组数列判断题,看学生能否判断出哪些是等差数列,哪些不是。
2.在练习小测中测量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课堂练习或课堂小测是测量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最有效的手段之一,所以新课程的许多教学法都安排了课堂练习这个环节。高中数学的教学目标有很多是要学生对某知识点“理解”、“掌握”,要做到理解和掌握,就必须对所学知识会应用。学生是否会用所学的知识点,要通过做相应的练习体现。学生练习后要进行讲评,这样我们确定的教学目标学生才能更好地实现。
3.在学生板演展示中测量学生是否实现教学目标。课堂小测是全体性的,学生进行互改或教师讲评后,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只有批改的学生知道或被教师发现了才知道。这些问题其他学生看不到,他们是否存在类似问题,教师不得而知,所以有时还需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学生板演,让他们的问题暴露在黑板上,这对教师的评讲和学生纠错十分有益。如果班级最差的学生上板演练都能做对,那么其他学生一般也能做对,教学目标的实现就显而易見。
布卢姆说:“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地知道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写教案、上课都是围绕教学目标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课堂教学的一个标尺,衡量一节课的教学效果好不好,就是看这一节课学生的收获有没有达到这个标准。如果学生的收获达到或超过这一标准,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显然是好的;如果没有达到这一标准或离这一标准还有一定的距离,就不能说这节课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一节课的教学能否达到了指定的标准,除了与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和师生的配合有关外,还与教学目标确定是否具体化有很大关系。没有具体的、可测量的教学目标,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就很难做到心中有数,因为“标准”不具体,教学效果是否好很难看清。只要确定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就能做到教学效果心中明。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任志鸿.高中优秀教案[M].海南:南方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