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黑夜的闪电与惊雷
2014-09-04部美美
部美美
摘 要: 在世界文学的人物长廊中有两位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曹禺笔下的繁漪。她们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并具有强烈时代反抗精神。她们像闪电一样闪亮在黑暗的夜空,像惊雷一样震撼腐朽的时代。她们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在她们身上所闪耀的那种人的原始张力却是一致的。
关键词: 安娜·卡列尼娜 繁漪 个性解放 人格尊严 反抗性
在世界文学的人物长廊中有两位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托尔斯泰笔下的安娜·卡列尼娜和曹禺笔下的繁漪。她们追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并具有强烈时代反抗精神。她们像闪电一样闪亮在黑暗的夜空,像惊雷一样震撼腐朽的时代。她们虽处于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度,但在她们身上所闪耀的那种人的原始生命的张力却是一致的。下面我比较安娜·卡列尼娜与繁漪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她们性格的发展都可分为三个阶段:抑制感情,做贤妻良母——觉醒,追求感情自由——为自己的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斗争。安娜与繁漪的性格都是发展变化的,其过程大致为:安娜17岁时,由姑母做主,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平庸刻板的官僚卡列宁,在死气沉沉的官僚家庭生活中过着没有爱情没有幸福的冷漠黯淡的生活。18岁的繁漪被比她大20岁的地主资本家周朴园骗娶,18年的家庭生活死气沉沉,毫无爱情和幸福,周朴园是把繁漪作为一件物品置入家中,严格束缚管制着她,必须绝对服从丈夫。在这一阶段,她们都抑制了感情,压抑了自己的人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这种让人的本性备受摧残的境遇下,安娜和繁漪都开始觉醒。安娜在没有丈夫爱抚的生活中痛苦煎熬。当美丽的安娜在莫斯科舞会上遇到了风流倜傥的沃伦斯基时,她那渴望得到真正的爱情和幸福的感情的内心像烈火一样燃烧起来。心中千万次地呐喊“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勇敢地冲破旧家庭关系,与丈夫与上流社会决裂。繁漪在周家18年,过着没有爱情和温暖的日子,因此当她与周朴园长子周萍相遇,便疯狂地爱上了继子周萍。她认为能将从苦闷抑郁中解脱出来的非周萍莫属。
她们都是为了理想——自己的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而不懈斗争的人。安娜为了自己的人格尊严,维护自己爱的权利,不肯向虚伪屈服,大胆地与丈夫和上流社会决裂,毫不掩饰地公开了自己的选择——爱沃伦斯基,与他去欧洲旅行,在乡间同居,到剧院看戏,等等。繁漪在与周萍的交往中感到她应该被人爱,在突获一线曙光的情况下,为了跳出死水般的封建婚姻生活,不顾天理人伦,用人本身具有的一切原始野性,大胆狂热地追求继子周萍。
她们的相同之处表现在:她们的婚姻都是包办的,爱人都是彻头彻尾的封建势力的典型;安娜与繁漪都被动地将个人幸福寄托在所爱的人的身上,而且她们所选择的对象都是“失败者”。
安娜追求的沃伦斯基是彼得堡上流社会的花花公子,也是一个患得患失的人。他从小就极具功名心,渴望并争取出人头地,因此,他对安娜的爱主要是出于自私和庸俗的虚荣心。繁漪生活的唯一支柱周萍是个美丽的空壳,他犹豫、怯弱、懒散,当年轻的继母繁漪同自己相恋时,感情的潮涌使他大胆无比,成为一个真正的男子汉,用情爱抚慰繁漪的精神苦闷,感情饥渴,同时也满足了自身的空虚。然而他不愿也不肯为了繁漪而牺牲父亲的那种“模范市民”、“模范家长”的行为模式。因为他是准备继承其父的产业,沿着他父亲的道路走下去的,所以当充满青春活力的四凤出现在他眼前时,他不顾一切地抓住四凤,想借此摆脱繁漪,摆脱负罪感,摆脱应负的责任。他同样是一个胆小、虚伪、无责任心的富家子弟。
惊雷与闪电的生气震撼寰宇,二者本质相同,但有不同之处:比较而言,安娜的反抗性比繁漪更彻底。当时安娜生活的贵族社会到处都是虚假与伪善。在他们之中,家庭感情破裂本是普遍现象,丈夫欺骗妻子,妻子背叛丈夫,所有“合法的”家庭外面几乎都有“非法的”婚姻形式作为补充。生活在封建大家庭中的繁漪,她对继子周萍的追求可谓相当卑微,她与周萍的关系似母亲不是母亲,似情人不是情人,处于不尴不尬的境地。在她遭周萍抛弃时,她曾说:“一个女人是不能受两代人欺辱的。”只要周萍能与她保持这种关系,她就宁愿苟且地这样生活下去,而没有更多的要求。两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距,是因为两者所处的时代不同,安娜处在俄国贵族庄园没落和资本主义经济增长的时期,封建庄园经济开始向资本主义经济转换,当时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随之变化。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人们开始嘲笑由父母做主,中间人做媒的俄国婚姻风俗,年轻人希望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繁漪生活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阶级压迫异常深重,再加上中国家庭受封建制度的制约,封建统治极为腐朽、冷酷、残忍。因此,繁漪的反抗性略逊于安娜。
安娜与繁漪用生命划破了黑暗的封建专制,谱写了一曲争取个性解放与爱情自由的生命悲歌,她们的形象作为为争取个性解放和爱情自由而斗争的惊雷与闪电在世界文学史上永远灿烂夺目。
参考文献
[1]曹禺选集.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
[2]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北京燕山出版社,2002.8.
[3]陆汉军.繁漪形象研究七十年综述.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
[4]王耀辉.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文本解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7.
[5]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