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县“两说一联”疏通“民意通道”
2014-09-03
文/张 帆(本刊记者)
富县“两说一联”疏通“民意通道”
文/张 帆(本刊记者)
群众说事解心结,法官说法化纠纷,干部联村惠民生,“两说一联”便民联动机制探索现代乡村治理新路。
在富县,但凡村上要决定事项,或群众碰到难解问题,都可以随时召集村班子成员、联村干部、联村法官以及村民代表围坐一起“畅所欲言”,这让曾一度被猜忌质疑的干群关系回归互信。
与此相应的,是鲁家庄村巷道硬化、小山子村低保申报、药埠头村村民回迁、安子头村环境保洁等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纠纷一一化解,初步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纠纷不升级、问题不上交。
2009年以来,富县全面推行的以群众说事、法官说法、干部联村为主要内容的“两说一联”便民联动机制,让群众问题说得出、有人管、能解决,为社会矛盾化解、社会治理创新、实现村民自治搭建平台。
省委书记赵正永对这一做法作出批示:“这是基层治理的有效形式,值得推广。”
“叨叨”声中解心结
5月1日下午5点,牛武镇清泉寺村村民谭改花来到村部,将遇到的“烦心事”说给村干部听。今年春天连绵阴雨,让她家门口的巷道排水不畅,出门蹚水不说,一旦遇到大雨房屋就会受损。
“村上实地察看过,谭改花反映的情况属实,今天把大伙叫来,一起议一议……”第二天,村干部便召集干部群众来“说事”,并提出由村上进行修复的想法。
“她老汉常年外出打工,自己修确实困难,我没意见。”“巷道里不止她一家,隔壁庞延斌家也存在这问题,应该一起解决。”“修复面积也不大,我同意由村上修。”你一言我一句,大家很快达成共识,3日上午就将巷道修复完毕。
“没想到大伙这么一叨叨,事情不仅解决得快,也没人在私底下议论了。”谭改花满意地说。
感到“说事”靠谱的,还有张家湾镇小山子村党支部书记张清文。
“往年报低保,几个村干部议议就定了,虽说问心无愧,却总招猜疑,认为村干部优亲厚友,办好事反落一身‘骚’。”张清文坦言,村干部工作越来越难干,不怕吃苦受累,就怕群众不理解。“如今有事‘说事’,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
“群众说事”起根发苗于茶坊镇马坊村,提起当初的缘由,村党支书任长福直摇头:“完全是被‘逼’出来的。”
2009年8月,210国道吉子湾收费站实施整体搬迁,需征用马坊村土地20亩。可因征地补偿一事群众意见不一致,部分村民一怒之下阻挡工程,简单的处理方式不但没解决矛盾,反而不断激化升级……
“‘堵’不是办法,只能‘疏’。”任长福回忆说,当时驻村干部、施工方、村“三委会”邀请村里德高望重的老党员和群众轮番给征迁户做工作,又把村民叫到一起让大家畅所欲言,几次“说事”下来,村民们有说有议,事件最终圆满解决。
“灯不捻不亮,理不辩不明。”任长福感慨地说,这件事让村干部深深体会到,没有落后的群众,只有落后的方法,村里的事是大家的事,一定要和群众商量着定。
小办法解决大问题,这也让县镇村三级干部看到了民主治村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之后,在县委的因势利导下,“群众说事”开始在全县推广。
“群众对村级事务不理解、不配合,归根究底是对政策不了解、程序不清楚,保障知情权、给予话语权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县委副书记梁建军介绍说,采取群众要求说、登门入户说、急事及时说、主动邀请说、不便用卡说等5种方式,通过畅通渠道说事、明确责任理事、集中民智议事、整合民力办事、加强监督评事的“说、理、议、办、评”5个环节协商解决,让村民参与到村务管理的整个流程当中。
自治与法治“并轨”
群众说事,一旦涉法涉诉,又该如何化解?
“将村民自治引入法治轨道。”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刘广荣认为,群众说事过程中存在“私了”合理但不一定合法的问题,应借助法治宣传、法律咨询、现场调处等形式,将村民自治与法律、村规民约有机结合。“目的只有一个,实现情法相融,止纷息诉。”
富县法院一直在探索多元化的矛盾调解机制,之前推行的“一线法庭”“一村一法官”等制度在富县法院院长刘尚军看来,仍存在一些弊端。
“全县246个行政村和社区,法官只有33名,且不说做不到一村一法官,就算有足够多的法官,无的放矢的一线说法也是资源浪费、不切实际。”刘尚军告诉记者,自从有了“群众说事”这个平台,“法官说法”也便有了针对性,每个法官联系10个左右的连片村子,遇到“说事”中的涉法涉诉问题,联村法官及时介入,“坐堂审案”变“院落说法”,于无形中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要不是任淑娟法官说合,我们母子怕是要恩断义绝了!”家住监军台村60多岁的孙大妈提起“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感激不已。
2013年,孙大妈家的六分承包土地被一家开发公司租赁,儿子杨某认为自己赡养老人,租金理当全部归自己所有,孙大妈却因儿子平时待她不好而想拿回自己应得部分以备养老。母子二人几经争吵,以至对簿公堂。
“从法律上讲,租金有你妈一份,这是她应得的。再说,为了2000元就闹上法庭,别说不会赢,就算赢了,你不善待老人,以后在村上还咋活人……”5月17日,一场情与法的“说事”会在监军台村村部举行,联村法官任淑娟、村干部、德高望重的村民代表以及当事人围坐一起,就此事进行调和。大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终于使母子冰释前嫌,重归于好。
“法官说法,就像一剂预防针,将刚露苗头的事情化解,不仅避免了对簿公堂留下世仇,还能避免打官司误工费时。”赵妮是富县法院33名联村法官之一,她告诉记者,在其联系的9个村上都公开着自己的联系方式,只要村民和村干部有事,她都会赶到村上帮助解决。“其实,村民有时只为争一口气打官司,案结了,事却未了,矛盾依然存在。只有让村民懂得法律和情理,从根子上说合调停,纠纷才能真正化解。”
据了解,通过法治宣讲会上说、法律咨询当面说、行动不便上门说、调处纠纷现场说、见面不便电话说等5种形式,近半年来全县通过“法官说法”解决的诉前纠纷达80件,比此前三年诉前调解总数还要多,及时将矛盾纠纷化解于立案之前,富县法院信访罢访率达100%。
4月13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富县调研时称:“这一做法,把村民自治与法律手段、法治思维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法律和道德结合起来,把法律与乡规民约结合起来,不仅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一个很好的载体,也是乡村治理的载体、县域治理的好载体。”
茶坊镇大申号村就村上人畜用水一事组织村民现场“说事”
干部联村搭“桥梁”
“联村干部既是村干部的助手,又是代表党委政府推动法规政策的执行者、宣传者、监督者。”县委书记冯振东表示,从开始以化解矛盾纠纷为主,到后来突出解决群众困难,再到如今研究群众对科学发展提出的意见建议,联村干部在“说事”“说法”中有效引导提升了村民自治水平。
在曲家湾村,村民苏学虎今年已经参加过5次“群众说事”。他说,以前群众就算有意见也不吭声,原因很简单——说了不顶事!要么忍着拖着结心结,要么打架上访走极端。“现在不管是低保申报,还是十星文明户评选,拍板时总少不了村民代表、联村干部在场,群众说话有分量,处事也公正,大家心里都是明明白白一本账。”
从2012年起,富县在每个村、社区落实1名科级责任领导、1名县派联村干部以及1名乡镇驻村干部,共同组成包扶团队,对村内事务及生产发展进行帮扶。今年以来,联村干部指导“说事”“说法”1947件,解决问题1747件,占比达90%。
将“干部联村”引入“群众说事、法官说法”机制,有三大好处:一是发挥县镇干部与村上没有利益纠葛的优势,为问题公平解决起到制衡作用;二是下情上传、上情下达,起到桥梁作用;三是出谋划策,为农村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联村干部李建国至今仍清晰记得今年4月第一次来到包扶的后进村管头村时的情景:没村部,没广场,别说住,就连坐的地方都没有,村上巷道破损难行,老人孩子出门极不方便……
“要做沈浩一样的村官!”李建国当天就在民情日志的扉页上写下这样的话。他将群众意见和掌握的村情如实向上级党委政府、包扶单位及有关部门反映,争取项目资金200多万元改善村内基础设施,不仅建起了村部、硬化了广场,还配套了健身器材。
“自从有了这新‘门脸’,群众的心气都不一样了,‘说事’也都围绕着村子发展了。”李建国指着新建起来的村部自豪地说,争取今年将村上三分之一的巷道硬化完成。
“他们不仅是联村干部,更是后备干部。”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刘浩军介绍说,今年县委组织部三次干部调整共计24人,全部从联村后备干部中选拔。“这说明什么?联村已成为后备干部素质高低的试金石,只有在‘说事’‘说法’的平台中经得起‘摔打’,才扛得起重担。”
作为24名被提拔干部中的一员,寺庄村联村干部马礼平并没有因为职务晋升而有所改变。他在收获意外和惊喜的同时,仍在信心满满地计划着寺庄村产业发展的大目标:“主导产业上,要协调烟草公司派技术员在烤烟重要环节加强培训,提高1000多亩烟叶质量;后续产业开发上,年底要建成300亩苹果园;畜牧养殖上,年底培养出10户养牛专业户,今年争取让村民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
“从实践上看,‘两说一联’三项机制互补互促,初步实现疏通民意通道、阳光用权理事的效果。”冯振东表示,为使机制常态化,县委专门成立“两说一联”领导小组,并实行纪检、组织、政法三位一体的监督考核制度,在工作一线看干部,在工作一线选干部,用政治生态建设保障这一机制持续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