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2014-08-30王瑾

职业技术教育 2014年5期
关键词:监控体系教学质量高职院校

王瑾

摘 要 建立行之有效的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保证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赖于通过科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型,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与评价体系。为确保系统运行的质量、效率,还需建立有力的监控组织和监控主体,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关键词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05-0064-04

一、校内教学质量监控基本概念辨析

(一)教学质量

从字面解释,教学质量可以称之为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这一工作过程优劣的程度。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获得发展的过程,教学质量既要看教师教的质量,更要看学生学的质量。一方面,考察教的质量在于教师能否按学科自身的规律对教学内容做有效的编排、整合,并以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另一方面,考察教师能否有效地指导学生主动学习,交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发现。学的质量包括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体系是否合理;学生获得知识的效率,学生智能的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身心综合素质的发展等。本文涉及学校内部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注重教与学的过程与结果,主要包括:教师指导学生获取知识与技能,养成良好职业素质的方法与手段;学生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学生的学习态度和习惯;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技巧的掌握;学生的求知欲望;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教学质量管理

广义地讲,质量管理包含质量监控,但在具体概念上,质量监控与质量管理至少有以下区别:第一,管理和监控的角度不同。质量管理是一个组织内部的自组织行为;质量监控是从组织外部实施监测控制。第二,主体不同。质量管理的主体是组织自身,质量监控是其他独立主体的行为。第三,目标上存在差异。质量管理是组织自身对自身活动的管理,是服从于自身的利益和意志的。质量监控则站在更高的位置上,代表更广泛的利益要求。第四,运行的方式不同。质量管理是与单位的其他管理行为、管理的权力结合在一起的;质量监控一般应该是相对独立的,处于组织之外的行为。因此,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必须独立于学校常规教学运行与管理系统而存在,有专门的部门、人员、职责、程序以及运行机制,而又与其他部门目标一致、利益相关,相互协调。具体来说,教学运行管理由教务处和二级教学部门负责,教学质量监控由专门监测机构负责,不能将监测机构置于教务处领导之下。

二、校内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

(一)构建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评价体系

1.构建监控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的内部教学质量监控是对学校教学运行管理部门以及学校内部二级教学单位教学行为的监控。监控的主体是学校委托建立的相对独立的质量监控组织,以及由此派生的其他机构和人员。监控方式是根据高职教学管理运行过程的特点,首先确定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指标体系确定的监控点的信息收集、质量评价,发挥质量监督控制的作用。

确定指标体系,要注意如下几点:第一,既要有结果性评价指标,也要有过程性评价指标,还有发展性评价指标。要充分考虑系统的动态变化,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必须能够反映各教学状况的现状、潜力以及未来变化趋势,便于进行有效的预测与管理。结果性与过程性评价反映教学质量现状水平,发展性指标预测教学质量的发展前景。第二,既要有量性(量的记叙)评价指标,也要有质性(质的记叙+判断)评价指标,对于质性指标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科学的价值判断实现量化。第三,所选取的评价指标要简明且易于操作,应具有收集确切数据的来源,具有观察和易于判断优劣好坏的评判依据。第四,在指标体系中,单个指标应避免重复性,选择参数的统计口径、范围、计量单位,要求前后保持一致,以实现指标相互之间的可比性、参照性与科学性。第五,要从教师、学生、学校、家长、社会、政府等利益相关者的视角来构架评价体系,既要包括对置身于教学生活中的学生和教师等显性层面的评价指标,又要有涉及到教学理念、教学品质、职业道德、学生学习能力等隐性层面的评价指标。第六,既要有“共性”指标,即对于相同性质、相同类别、相同层次的职业院校而言,其所共有的特性或质量标准,以进行定量评价;又要能反映或体现一所院校足以区别于其他院校之个性或特色所在的评价指标,以进行定性评价。第七,要重在发挥教学质量评价的改进和调整功能,使教学质量评价成为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水平、帮助学校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功能的工具。按照上述原则,从目前高职教学运行的实际情况来看,确定教学质量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2.构建指标评价标准体系

所谓评价标准,是指人们在评价活动中应用于对象的价值尺度和界限。评价的客观性因素是评价标准具有科学性的重要依据,是指相对于评价准则所规定的方面,所确定的优良程度的要求,是事物质变过程中量的规定性,评价标准是评价活动方案的核心部分,是人们价值认识的反映,表明人们重视什么、忽视什么,具有引导被评价者向何处努力的作用。教学质量评价标准是对教学属性在质上的规定,是院校教学评价者进行教学质量评价时应坚持和遵循的客观尺度。其中,质的标准是教学质量价值存在的好或坏的规定,是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与影响符合规律性程度的检验标准。量的标准则是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与影响的价值大小的规定,是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与影响符合目的性程度的检验标准。

构建标准体系,必须遵循如下原则:一是标准必须反映教学活动及其结果与影响的质性与量性特征。其价值取向应符合学生、教师、学校、社会、政府等诸方面的根本利益。二是标准必须具有全面性。既要考察教学单位的教学设施和硬件建设,又要重视教学改革、教学思想的革新及相关软件建设。在对教学工作的实际效果给予特别关注和重视的同时,还应尊重过程,尊重基于初始状态的增值和未来发展。三是标准要在技术层面上有现实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即标准要具体、可行。四是评价标准应兼顾评价过程的各环节,既应考虑教学活动结果、效益及其影响,也应包括教学活动中主体人的工作态度、方法、能力等。五是注意发挥评价指标权重的导向作用,使其具有明确的个性化特征,适时调整院校当前最为关注、最需要解决的教学问题所对应指标的权重系数。

(二)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

1.评价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评价方法包含许多内容,其手段不尽相同,一般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包括被评对象的完整性和被测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个性评价可以专门针对部分教师或学生,被测指标局限在关注的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二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指定期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的一种监测,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终结性评价是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对教与学的结果进行的一种检测,其目的在于检查长期目标的达成情况。三是全样本检测与抽样检测相结合。全样本检测是对评价指标涉及的全部数据进行测评,抽样检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测评。四是定量检测与定性检测相结合。定性检测通过分析判断,采用“等级”与“评语”评价等方式,定量检测采用“分数”和“比率”等数值方式。五是阶段性评价与全程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只涉及到某一个时间段,比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全程评价则包含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甚至毕业一段时间以后的整个过程。六是单一主体评价与多主体评价相结合。单一主体是指检测机构或群体的单一性,他可以是校外专家、校内专家、学校检测机构、学院检测机构、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则是同时包含多个检测机构或群体。

2.构建科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型

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否准确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从教学质量的基本属性来看,对其评价的结论只能是模糊的近似,模糊性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属性。因此,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对教学质量的检测结果只能追求并安于模糊的准确,或者说相对的准确。要做到这一点,在对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中必须建立理想的数学模型。这一方面目前已有诸如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评价方法用于教学质量评估。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和视野定性或定量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实际效果来看,各有千秋,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各院校应该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借鉴上述多种评价法,设计出理想的符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的数据采集与数学分析模型,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简易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笔者认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教学质量评价对涉及多项不同类别评价指标系统以及多个评价主体实施的测评具有借鉴意义。

3.构建系统运行的保障体系与运行机制

如前所述,监控系统独立于教学管理系统,有自己特定的运行模式,是一个不断循环、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自适应系统,为确保系统运行的质量、效率,必须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

建立有力的监控组织和监控主体。层次合理、职责明确、权限分明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和主体是教学监控体系得以运行的基本保证。学校的监控组织由学校、院系(或含专业、教研室)的二级或三级监控主体组成,以院、系、专业、教研室监控为主,逐级负责,分工协作。除校、院二级监控主体外,还可引入校内外专家、纪委、工会、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更为广泛的监控主体。监控组织的领导机构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或督导委员会),常设机构一般设在督导部门。

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首先,信息反馈来源于学生。建立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其次,由校级督导和院、系级督导员,通过听课的方式,将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及对课程的评价反馈到督导室。第三,督导部门通过检查、审核等方式获取教学部门的教学档案、教研室活动记录及其他相关文件资料和信息。第四,来源于各类人员听课的反馈意见。第五,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深入教学一线获取相关信息。第六,来源于学生评教、评课,教师评学的相关数据。第七,来源于沟通学生与教师、学校领导的网络平台和面对面交流平台。督导部门获取这些信息后,一是直接反馈到教学部门,或直接告知涉及到的教师本人。对重大问题,则呈报给领导机构,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使问题获得解决。

建立与完善规章制度。配套制度的建立对进一步保证监控主体行使职能,实施有效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完善配套制度除适用于监控系统的有关规定、程序、政策,如专业建设的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课程建设的立项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专业资源库建设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教材建设的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考试制度、教师手册、学生手册、专业或教研室活动制度和管理程序等,还包含学校、院系与教学工作相关的所有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如专业建设的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课程建设的立项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专业资源库建设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教材建设的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考试制度、教师手册、学生手册、专业或教研室活动制度和管理程序等。

三、深职院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运行实践

监控组织架构的构建。校级设立独立的督导室、工业中心,针对实践教学运行进行督导,二级学院也有各自的督导机构。

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深职院从督教、督管、督建、督学四方面构建监督评价体系,二级学院建立二级院校工作人才培养工作评审指标体系,二级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审标准,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等级参考标准等。

反馈体系的构建。通过督导员的随堂听课、学生每学期评教、督导快报、教学网站园丁信箱、校长接待日、谈话、师生交流会等建立广泛全面的反馈体系。

监控管理程序的制定。学校自上而下建立督导工作质量管理程序、二级学院督导工作管理程序、二级学院评价工作管理程序、教师教学质量评定工作管理程序、听课评课管理程序、学生网上评教工作管理程序、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管理程序、专业(教研室)工作质量管理程序。

学校教学管理程序的优化与完善。不断优化和完善学校教学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如专业教学标准编制工作管理程序,学生毕业资格审查工作管理程序,校内实践教学管理程序,评卷、登分工作管理程序,考务、监考工作管理程序,考试、考核工作管理程序,教材选用工作管理程序等,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提升和优化策略,促进教学方案的改进。

参考文献:

[1]何应文.关于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3.

[2]熊玲,扶雄,李忠,谢明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51-54.

(二)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

1.评价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评价方法包含许多内容,其手段不尽相同,一般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包括被评对象的完整性和被测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个性评价可以专门针对部分教师或学生,被测指标局限在关注的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二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指定期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的一种监测,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终结性评价是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对教与学的结果进行的一种检测,其目的在于检查长期目标的达成情况。三是全样本检测与抽样检测相结合。全样本检测是对评价指标涉及的全部数据进行测评,抽样检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测评。四是定量检测与定性检测相结合。定性检测通过分析判断,采用“等级”与“评语”评价等方式,定量检测采用“分数”和“比率”等数值方式。五是阶段性评价与全程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只涉及到某一个时间段,比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全程评价则包含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甚至毕业一段时间以后的整个过程。六是单一主体评价与多主体评价相结合。单一主体是指检测机构或群体的单一性,他可以是校外专家、校内专家、学校检测机构、学院检测机构、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则是同时包含多个检测机构或群体。

2.构建科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型

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否准确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从教学质量的基本属性来看,对其评价的结论只能是模糊的近似,模糊性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属性。因此,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对教学质量的检测结果只能追求并安于模糊的准确,或者说相对的准确。要做到这一点,在对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中必须建立理想的数学模型。这一方面目前已有诸如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评价方法用于教学质量评估。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和视野定性或定量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实际效果来看,各有千秋,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各院校应该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借鉴上述多种评价法,设计出理想的符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的数据采集与数学分析模型,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简易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笔者认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教学质量评价对涉及多项不同类别评价指标系统以及多个评价主体实施的测评具有借鉴意义。

3.构建系统运行的保障体系与运行机制

如前所述,监控系统独立于教学管理系统,有自己特定的运行模式,是一个不断循环、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自适应系统,为确保系统运行的质量、效率,必须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

建立有力的监控组织和监控主体。层次合理、职责明确、权限分明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和主体是教学监控体系得以运行的基本保证。学校的监控组织由学校、院系(或含专业、教研室)的二级或三级监控主体组成,以院、系、专业、教研室监控为主,逐级负责,分工协作。除校、院二级监控主体外,还可引入校内外专家、纪委、工会、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更为广泛的监控主体。监控组织的领导机构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或督导委员会),常设机构一般设在督导部门。

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首先,信息反馈来源于学生。建立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其次,由校级督导和院、系级督导员,通过听课的方式,将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及对课程的评价反馈到督导室。第三,督导部门通过检查、审核等方式获取教学部门的教学档案、教研室活动记录及其他相关文件资料和信息。第四,来源于各类人员听课的反馈意见。第五,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深入教学一线获取相关信息。第六,来源于学生评教、评课,教师评学的相关数据。第七,来源于沟通学生与教师、学校领导的网络平台和面对面交流平台。督导部门获取这些信息后,一是直接反馈到教学部门,或直接告知涉及到的教师本人。对重大问题,则呈报给领导机构,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使问题获得解决。

建立与完善规章制度。配套制度的建立对进一步保证监控主体行使职能,实施有效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完善配套制度除适用于监控系统的有关规定、程序、政策,如专业建设的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课程建设的立项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专业资源库建设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教材建设的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考试制度、教师手册、学生手册、专业或教研室活动制度和管理程序等,还包含学校、院系与教学工作相关的所有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如专业建设的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课程建设的立项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专业资源库建设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教材建设的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考试制度、教师手册、学生手册、专业或教研室活动制度和管理程序等。

三、深职院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运行实践

监控组织架构的构建。校级设立独立的督导室、工业中心,针对实践教学运行进行督导,二级学院也有各自的督导机构。

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深职院从督教、督管、督建、督学四方面构建监督评价体系,二级学院建立二级院校工作人才培养工作评审指标体系,二级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审标准,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等级参考标准等。

反馈体系的构建。通过督导员的随堂听课、学生每学期评教、督导快报、教学网站园丁信箱、校长接待日、谈话、师生交流会等建立广泛全面的反馈体系。

监控管理程序的制定。学校自上而下建立督导工作质量管理程序、二级学院督导工作管理程序、二级学院评价工作管理程序、教师教学质量评定工作管理程序、听课评课管理程序、学生网上评教工作管理程序、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管理程序、专业(教研室)工作质量管理程序。

学校教学管理程序的优化与完善。不断优化和完善学校教学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如专业教学标准编制工作管理程序,学生毕业资格审查工作管理程序,校内实践教学管理程序,评卷、登分工作管理程序,考务、监考工作管理程序,考试、考核工作管理程序,教材选用工作管理程序等,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提升和优化策略,促进教学方案的改进。

参考文献:

[1]何应文.关于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3.

[2]熊玲,扶雄,李忠,谢明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51-54.

(二)确定科学的评价方法

1.评价工作遵循的基本原则

评价方法包含许多内容,其手段不尽相同,一般遵循如下基本原则:一是全面评价与个性评价相结合。全面评价包括被评对象的完整性和被测指标体系的完整性;个性评价可以专门针对部分教师或学生,被测指标局限在关注的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二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是指定期对教学质量形成过程的一种监测,其目的在于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教学。终结性评价是指一段较长的时间后对教与学的结果进行的一种检测,其目的在于检查长期目标的达成情况。三是全样本检测与抽样检测相结合。全样本检测是对评价指标涉及的全部数据进行测评,抽样检测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进行测评。四是定量检测与定性检测相结合。定性检测通过分析判断,采用“等级”与“评语”评价等方式,定量检测采用“分数”和“比率”等数值方式。五是阶段性评价与全程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只涉及到某一个时间段,比如一个学期、一个学年,全程评价则包含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甚至毕业一段时间以后的整个过程。六是单一主体评价与多主体评价相结合。单一主体是指检测机构或群体的单一性,他可以是校外专家、校内专家、学校检测机构、学院检测机构、教师、学生等,多主体则是同时包含多个检测机构或群体。

2.构建科学的数据采集与分析模型

教学质量的评价是否准确关系到方方面面的利益。从教学质量的基本属性来看,对其评价的结论只能是模糊的近似,模糊性是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属性。因此,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系统对教学质量的检测结果只能追求并安于模糊的准确,或者说相对的准确。要做到这一点,在对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中必须建立理想的数学模型。这一方面目前已有诸如AHP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多种评价方法用于教学质量评估。这些多元化的评价方法从不同角度和视野定性或定量地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和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从实际效果来看,各有千秋,也都存在一些问题。各院校应该针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借鉴上述多种评价法,设计出理想的符合本校教学实际情况的数据采集与数学分析模型,确保教学质量评价的简易性、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笔者认为,一种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教学质量评价对涉及多项不同类别评价指标系统以及多个评价主体实施的测评具有借鉴意义。

3.构建系统运行的保障体系与运行机制

如前所述,监控系统独立于教学管理系统,有自己特定的运行模式,是一个不断循环、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自适应系统,为确保系统运行的质量、效率,必须构建完善的保障体系,涉及到如下几个方面:

建立有力的监控组织和监控主体。层次合理、职责明确、权限分明的教学质量监控组织和主体是教学监控体系得以运行的基本保证。学校的监控组织由学校、院系(或含专业、教研室)的二级或三级监控主体组成,以院、系、专业、教研室监控为主,逐级负责,分工协作。除校、院二级监控主体外,还可引入校内外专家、纪委、工会、教师代表、学生代表等组成更为广泛的监控主体。监控组织的领导机构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委员会(或督导委员会),常设机构一般设在督导部门。

建立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首先,信息反馈来源于学生。建立学生信息员信息反馈制度是行之有效的。其次,由校级督导和院、系级督导员,通过听课的方式,将教师课堂教学情况及对课程的评价反馈到督导室。第三,督导部门通过检查、审核等方式获取教学部门的教学档案、教研室活动记录及其他相关文件资料和信息。第四,来源于各类人员听课的反馈意见。第五,职能部门工作人员深入教学一线获取相关信息。第六,来源于学生评教、评课,教师评学的相关数据。第七,来源于沟通学生与教师、学校领导的网络平台和面对面交流平台。督导部门获取这些信息后,一是直接反馈到教学部门,或直接告知涉及到的教师本人。对重大问题,则呈报给领导机构,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使问题获得解决。

建立与完善规章制度。配套制度的建立对进一步保证监控主体行使职能,实施有效监控具有重要意义。完善配套制度除适用于监控系统的有关规定、程序、政策,如专业建设的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课程建设的立项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专业资源库建设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教材建设的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考试制度、教师手册、学生手册、专业或教研室活动制度和管理程序等,还包含学校、院系与教学工作相关的所有管理制度和管理程序,如专业建设的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课程建设的立项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专业资源库建设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教材建设的立项与评审制度和管理程序、考试制度、教师手册、学生手册、专业或教研室活动制度和管理程序等。

三、深职院校内教学质量监控系统的运行实践

监控组织架构的构建。校级设立独立的督导室、工业中心,针对实践教学运行进行督导,二级学院也有各自的督导机构。

监控评价体系的构建。深职院从督教、督管、督建、督学四方面构建监督评价体系,二级学院建立二级院校工作人才培养工作评审指标体系,二级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审标准,教师教学质量评定等级参考标准等。

反馈体系的构建。通过督导员的随堂听课、学生每学期评教、督导快报、教学网站园丁信箱、校长接待日、谈话、师生交流会等建立广泛全面的反馈体系。

监控管理程序的制定。学校自上而下建立督导工作质量管理程序、二级学院督导工作管理程序、二级学院评价工作管理程序、教师教学质量评定工作管理程序、听课评课管理程序、学生网上评教工作管理程序、职教能力培训与测评工作管理程序、专业(教研室)工作质量管理程序。

学校教学管理程序的优化与完善。不断优化和完善学校教学管理的程序和方法,如专业教学标准编制工作管理程序,学生毕业资格审查工作管理程序,校内实践教学管理程序,评卷、登分工作管理程序,考务、监考工作管理程序,考试、考核工作管理程序,教材选用工作管理程序等,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提升和优化策略,促进教学方案的改进。

参考文献:

[1]何应文.关于构建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研究与实践[J].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1-3.

[2]熊玲,扶雄,李忠,谢明磊.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0(1):51-54.

猜你喜欢

监控体系教学质量高职院校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谈如何提高初中历史线上直播的教学质量
化工类专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研究
大学生舆情监控体系建设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反思与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