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舆情监控体系建设研究
2016-12-12唐红兵
唐红兵
作者简介:唐红兵(1986-),男,汉族,广西全州人,桂林理工大学教师,研究方向:党建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要:大学校园舆情事件频发给高校教育和管理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通过研究大学生舆情监控体系中存在的机制缺陷,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对推进大学校园管理、维护校园和谐稳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
关键词:大学生;舆情;监控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1-0250-02
一、大学生舆情监控体系建设研究的概况
(一)舆情的概念
舆情是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民众对社会现实的主观反映,是群体性的思想、心理、情绪、意见和要求的综合表现。大学生舆情,即指在一定时期内,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对校内外一些具体事项的思想认知、情绪反应、价值判断和意见倾向等的综合表现。[1]
(二)研究的现状
图12013-2015年网民规模及大学本科比重
从图1,可看到2013年至2015年最近三年来,我国网民规模逐年上升,大学本科占其比例也相应增加,可见大学本科在网民规模中占有很大的分量,并且还有继续增加的趋势。这趋势告诉我们:将有更多的人尤其是大学生本科开始更加紧密的接入网络舆情,网络在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扮演着愈发重要的角色,已经成为他们获取信息、了解时事、宣泄情感等的重要舆情渠道。
为能及时收集并报送中央重大突发的事件,2003年中宣部专门成立了舆情信息中心;为权威、实时舆情跟踪报道,开设中国青年网舆情频道;为给舆情工作者提供交流和分享的平台,2014年国内第一家舆情专业社区论坛开通上线等,通过法律法规限制与网络管理双重整治。国外舆情研究起步较早,从19世纪中期初级发展,20世纪中期已走向成熟。20纪90年代国外学者开始关注网络民意、网络空间治理、网络民主等网络舆情问题,已建立五大网络舆情监控系统和十大舆情检测软件。
(三)研究意义
随着校园网络的不断发展,形成了相应的大学生网络舆情,并呈现出不同于其他群体和其他领域舆情的特征,这给高校管理与维护校园稳定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2]因此,通过研究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应对方法,为高校管理与维护校园的和谐稳定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意义。
第一,通过一些图形反映出大学生在舆情中的趋势,为舆情工作者提供清晰明了的情报。第二,通过研究,舆情监控渠道发生重大转变,由最初的传统媒体到现代的新兴媒体,能够更快更优地处理舆情信息,让舆情信息以最简单最便捷的方式呈现在大家面前。第三,虽然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对学校在舆情监控中出现的问题及其对策进行研究,也提出了很多相应的应对措施。但还是有很多校园舆情问题没有被细化,应对措施也单薄无力,本文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针对我校园舆情监控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就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法,在理论上为校园如何正确解决舆情问题提供新的帮助。第四,作为国际上公认的“第四媒体”,网络以其特有的优势比其他传媒的发展更为迅速。不可否认,网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大学生舆论的有效工具,但是由于监控体系中机制存在重大缺陷,不可避免地带来相应的校园舆情问题。因此,积极找出其存在的缺陷并及时完善,做到事发时有章可循。
二、大学生舆情监控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学生舆情监控体系可以实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布、接收、传播及其带来的影响。但是,鉴于网络中个人信息隐蔽性的特点,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在对学校发展产生积极作用的同时,也有大量的舆情信息不符合甚至违背社会主义办学理念。
(一)大学生舆情信息复杂化与来源渠道多样化
1.大学生舆情信息复杂化
大学生舆情信息多来源于网络,联网开放、虚拟的特性让言论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程度,只要个别人在其中煽风点火,极易造成网络非理性情绪蔓延,并产生严重的不良影响。[3]舆情一旦发生,其信息会像滚雪球一样传递下去,形成一种几何倍数的传播模式。如果舆论媒介在舆情导向中有意夸大事实或者有意隐瞒事实,而导致不能把客观实情有效地、全面地传递给大学生群体,导致事实部分失真。信息真伪难辨,使舆情信息复杂化。
2.大学生舆情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
早期大学生获取舆情信息渠道有报刊广播、电视、收音机等传统媒体,随科技发展,即传统媒体;新兴媒体如数字电视、微信、微博等所产生的信息数量要远大于传统媒体,成为当今大学生获取舆情信息的主要渠道。大学生舆情信息来源渠道多样化与复杂化,使舆情信息管理难度增大,管理过程出现重大的缺陷。
(二)大学生舆情监控体系管理机制薄弱
1.监测收集机制薄弱
网络舆情信息收集工作主要从主体、收集的渠道及反馈机制三方面着手。大学生校园网络收集主体很明确是大学生。信息收集渠道被动:线下信息收集主要通过辅导员和班主任走访学生宿舍、班委反映等。网络热点议题的平均存活时间只有16.8天[4],时间极其短暂,但通过走访、班委反映及传统媒体收集信息不快捷,部分传统媒体还存在截留和淡化信息现象,使得舆情工作者难以全面、正确的掌握大学生的心声。线上收集信息主要通过新兴媒体,新兴媒体虽然传播迅速,但于其存在言论的“匿名制”、信息内容的海量性、时间地点的不受约束性等特点。因此,必然有许多舆情得不到及时反馈。
2.分析研判机制薄弱
收到舆情信息之后,需要引入一套科学的、严格的分析研判程序,选择科学的方法进行分析和研判,并作出相应的决策判断,从客观上保证舆情分析研判的准确性。只有抓好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保证,才能将舆情信息的分析研判工作做好,所以组建舆情信息研判团队及探索出一套符合本校的一套科学的、严格的分析研判程序是关键,由于任务艰巨以及人力资源有限等原因,目前许多高校对此还没有落实。
3.舆情干预机制薄弱
舆情干预机制就是根据掌握的各种苗头、倾向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引导舆论、化解矛盾、消除危机的工作程序。近年来,大学生舆情事件频发,校园事件频有发生,已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关注,但仍有不少高校领导缺少干预意识,他们认为学生危机事件是偶然的,没必要投入大量精力干预,毕竟高校的核心任务是科研与教学,普通的日常管理已经足够保障高校的正常运营。因此,即使国家职能部门屡次强调,危机管理应纳入到高校的日常管理之中,但仍存在高校在危机管理上出现流于形式的做法和作风。
4.舆情引导机制薄弱
大学生舆情引导机制是大学生舆情引导过程中各要素的构成方式、运行形式以及彼此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总称。大学生舆情引导主体包括引导者和引导对象。引导对象很多时候对教育信息处于被接收的地位,但引导对象也具有主动性的一面,它能反馈引导信息、影响引导者的引导行为,有时也能进行自我调节和实现自我思想行为引导。在网络舆情的日常引导工作中,许多高校少有或没有设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就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及时答疑解惑、澄清真相,导致没能及时将引导对象向积极的主流方向引导。
5.问责机制薄弱
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对网络舆情的管理与控制采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方式,专门的舆情管理与监控分析机构还很少,且管理大多是兼职思想教育工作者,完全凭借大学生网民的道德自律。由于政府在网络舆情危机监控中没有力的惩罚机制和问责机制,也没有对舆情监管不力的惩处行为以及程度的界定,各级政府部门在网络舆情监管行为缺少来自后果方面的威慑与制约,在行事过程就非常有可能出现失当行为。
三、建立健全大学生舆情监控体系
大学校园网络舆情对大学生态度变化作用越来越显著,做好舆情监控工作是扭转大学生态度变化的关键环节。由于网页信息采集需要相应的高难度技术支撑,因此,有必要构建相应的工作小组,共同协调工作。
(一)成立信息处理技术小组
信息处理技术小组的任务主要是收集来自线上、线下的信息,然后分析信息,最后得出科学结果。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地,但很多高校的管理工作人员因专业局限,符合大学生网络舆情管理需要的素质要求的人却明显不足,懂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却缺乏必要的网络信息技术,懂技术的又缺乏理论研究的能力。[5]因此,各高校必须投入大量资金、时间、精力培养一批具备信息处理的技术性人才。信息处理技术小组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为机动调节小组和危机应对小组提供科学依据。
(二)成立机动调节小组
机动调节小组是对校园普通舆情事件进行调节的小组。建立该机动调节小组,处理分析研判结果普通的舆情事件,并时刻关注大学生的动态,并做好日常调节准备。
(三)成立危机应对小组
危机应对小组是相对于机动调节小组而设立的,机动调节小组无法调节时才启用危机应对小组。对各种可能出现的各类型舆论内容,制定比较详尽的判断标准和预警方案,做好应急准备,一旦危机出现便有章可循。[6]预防是减少危机的根本方法,高校网络舆情监管应及时了解舆情,密切关注校园网络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将校园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
(四)成立信息发布小组
信息发布小组的建立是将处理结果及时公开发布并且确保其具有权威性。通过学校的官方微博,校园网站或开设的专栏等渠道公开发布信息,争取获得大学生的认同。本小组的职责是与消息来源方确认消息的真假性,对于不确定的舆情事件绝不发布,保证信息的科学性、正确性,让大学生心目中有一个值得信赖的消息来源地,将他们引向积极的主流方向。
(五)做好督察监管工作
工作小组除了管理好大学生之外,也要加强管理部门自身的管理,避免因腐败、行政不作为、乱作为引发网络舆情炒作。各部门各司其职,以身作则,以带动他人。推进网络舆情监控相关条例、规定、章程等制订历程,将“人肉搜索”侵犯他人权益之类的网络舆情纳入法律规范管理的范畴,并进一步明确国内网络不良信息提供者、网络不良信息使用者、网络经营者、互联网服务提供者的责任和义务,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作者单位:桂林理工大学)
基金项目:桂林理工大学2014年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专项课题资助(GUTDJ016)
参考文献:
[1]王磊.新时期大学生重点舆情及其快速干预机制的研究[J].学术论坛,20008,(5):177-182.
[2]李伟东,刘敏姬.论大学生网络舆情监控与校园稳定维护[J].教育与职业,2010,(21):71-73.
[3]曹金璇,陈彦舟.基于Hadoop的微博舆情监控系统[J].计算机系统应用,2013,22(04):18-23.
[4]丁俊杰,张树庭主编.网络舆情及突发公共事件危机管理经典案例.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0年.
[5]张秀红,郭云.大学生网络舆情与高校管理[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04):39-40.
[6]祝苏东,李礼建等.高校网络舆情危机的研判分析及启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5-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