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美郊区文化自身意义的实现

2014-08-27王晓玥

2014年20期
关键词:流行文化差异性变化

作者简介:王晓玥(1981-10),女,汉,籍贯辽宁,硕士,六盘水师范学院外语系,主要学习和研究英美文化及语言学。

摘 要:郊区一词早已深深融入英美国家的文化生活当中,然而学术界却一直未对其有正式明确的定义。从Terry and June到Desperate Housewives,郊区成为了流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Rupa Huq不断探寻郊区在小说、电影、流行音乐和电视中是如何被刻画的,并且描绘出郊区与流行媒体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变化趋势。通过研究英美郊区定义的差异性,以及与其相关特性在意义和形式上是如何进行改变的,将有助于明确郊区在英美流行文化中的自身意义。

关键词:郊区;流行文化;变化;差异性

郊区,是英美流行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这是社会学家Rupa Huq就此进行研究的原因之一,这对于那些对“suburbia”模糊概念感兴趣的人们无疑是振奋人心的消息。Rupa Huq 首次勾勒出了“suburbia”的轮廓以及解释了何谓“郊区”。她将郊区与流行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前者起源于二十世纪60年代并在流行文化具有一定代表性,其研究目的是检验“suburbia”的文化意义及其在英国和美国流行文化中不同的描述。

一、概述

Huq提出了一系列的主张,其中将二元对立作为基础以支撑郊区的概念—城市与郊区之间的对立;郊区作为避风港与郊区作为多种监狱的对立;城市与郊区女性和男性能量的对立;消费者保护主义与精英主义的对立;高层次白人消费者与多种族居民的对立等。通过文本研究及全面性的探索,她将重点锁定于流行文化,即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和小说,并采用横向交叉法专注于郊区女性和伦敦亚洲社区。

二、郊区通过流行文化所展现的自身意义

在本书第二章中,Huq指出在英国小说中,例如Orwell的 Coming Up for Air,[1]郊区是如何与英国观念的衰弱以及郊区蔓延不可控性同步发展的。在美国的小说中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例如The Man in a Gray Flannel Suit(1955, Sloan Wilson)[2]和 Revolutionary Road(1961, Richard Yates),[3]在这些小说中二战后的郊区被刻画为令人厌倦及不满的事物。就像John Updike在The Witches of Eastwick(1984)[4]所描述的那样,郊区同时也是一个普遍存在通奸行为的性解放区域,一个在许多方面落后的区域,The Virgin Suicides(1994, Jeffrey Eugenides)[5]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讲述了五个处于深深痛苦之中的青少年姐妹居住在一个宁静的郊区的故事。Huq指出这一章节中所提到的许多书籍已经被改编为了电影或是电视剧,这证明了这类小说对于流行文化持久而深远的影响力。

在接下来的一章中,她详尽的阐述了郊区及郊区居民对于始于二十世纪60年代的流行、摇滚和朋克音乐的影响,尽管这音乐的魅力充满了城市意象,然而它也深深地与郊区联系在一起,就好像其起源于此。这种音乐通常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乐观到消极,反映了英国和美国郊区生活中的多面性。

这一章以及其中所选取的例证足以证明“[suburbia] is in a constant state of flux(...).Gentrification can be seen as the polar opposite of suburbanization but suburbia too is reinvented and gentrified with successive generations.”[6](第61页) 郊区体验给予英国朋克和新浪潮以及更为向上更为乐观的威猛乐队或是文化俱乐部以生命,这显示出“suburbia”并非是大一统或者只具有单一性的。Huq试图证明郊区流行音乐的关键作用在于“escapism”以及“the documentation of the quotidian,” [6](第81页)就如同英国郊区音乐其中一支新生代乐队the Streets(一支英国嘻哈乐队,就如其他许多乐队一样是由多元种族及快速社会变革所塑造出来的)所展示的那样。

对于郊区居民来说,电影院既具有其字面上的重要影响也同时成为一种娱乐资源,从而在郊区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首批在郊区放映的电影改编自小说The Man in a Gray Flannel Suit[7]和 Please Dont Eat the Daisies,[8]后者着重于体现郊区生活的愉悦,而前者则明显的对于郊区生活不甚乐观。而近期对于郊区生活的刻画(从Pleasantville, 1998 Gary Ross, 到 Far from Heaven, 2002 Todd Haynes)则致力于揭开二十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郊区美好生活的神秘面纱。

在英国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之前,郊区从来就不是电影制片人所关注的焦点,直到在Mike Leigh的电影中,例如High Hopes,[9]郊区被刻画为枯燥单调的地方。Huq指出其中也有例外,在有些电影里较为乐观地呈现了郊区的生活,如Bend it like Beckham(2002, Gurinder Chadha) 或Made in Dagenham(2010, Nigel Cole)。在这些电影中,情节常常是围绕女性角色展开。而最近的有关于郊区生活的电影则将重点放在描述郊区生活的混乱及异化,例如Todd Solondz的 Happiness(1998),[10]Sam Mendes的 American Beauty(1999),[11]在这两部电影中危险潜藏在郊区的每个角落。

电视是每个家庭的中心元素。它对塑造已成为观众和许多电视节目主题的郊区家庭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其中,英国的情景剧被指责对郊区的描绘过于纯粹、保守和中产阶级化,因而未能反映出其处于变化中的人口统计数据。Huq引用了One Foot in the Grave(1990-2000)以及The Good Life(1975-1978), 以上这些剧集都倾向于加强郊区生活方式中的保守主义价值观,这与美国情景喜剧有极大的不同,例如Roseanne(1988-1997)。

通过对Desperate Housewives(2004-2012)[12]为例进行分析,Huq得出这样的结论:一个电视节目并不仅仅局限于一种体裁。Marc Cherry的节目专注于表面上的家庭幸福与较为黑暗的情感状态的差异对比。其他的剧集例如Weeds(2005-2012) ,Breaking Bad(2008-2013),接受了这种对于郊区十分不利的刻画。尽管这样的做法将会不同的郊区生活经历整合在一起,但美国剧集却经常被认为无法代表少数族裔:在Desperate Housewives(在所有出场的常规家庭中只有一个西班牙家庭) 和 Mad Men(2007-),就几乎没有少数族裔出场。

“Suburbia”不仅是一个变化中的空间,也是一个依照性别分类的空间,一个妇女儿童居住其中而男人出外忙于谋生养家的空间。因此郊区的女性能量与城市中的男性能量相对抗着。这一横向研究开始于Betty Friedan的The Feminine Mystique,[13]以及对二十世纪60年代郊区家庭主妇精神状态的回顾,以“the problem with no name”这一著名习语为代表。而这一问题让女人们相信打扫房屋、购买家电、烹饪或是做家务就足以给她们下定义。一些女性发现她们的这种不安可以在一些歌曲中如the Rolling Stones的Mothers Little Helper,一些书中如Revolutionary Road,甚至一些电视剧集中如Desperate Housewives得到表现。

现如今,郊区女性表征的共同性在于不满情绪的表达以及对社会赋予她们的性别角色的质疑。这对于今日所杜撰的描述过去时光的小说同样适用,尤其是有关美国郊区鼎盛时期的描写,如Mad Men or Far from Heaven。

三、郊区文化的重新定义

郊区不再是几十年前人们所相信的那一方纯净十足的乐土了,它是不断变化运动的,充满了矛盾性;并且它所代表的一切反映出了这一特性,同时也反映出了从妇女解放运动到民族多样化的其他社会转变。

Huq最后指出,在英国后殖民时期的郊区居民多是南亚移民,尤其是年轻人。她将研究重点放在伦敦的郊区,试图推翻一些旧的观点,尤其是关于少数族裔以及他们只居住在内陆城市的主张。事实上,各种数据及迹象表明他们正迁往郊外,一些电视节目足以说明这一变化如The Kumars at Number 42。尤其是伦敦郊区从文化角度上来说并不统一,比起官方数据来说,流行文化更能及时捕捉到这一变化。

通过对Making Sense of Suburbia through Popular Culture一书的解析,可以得知几十年前人们对于“suburbia”一词的认知为单调、无趣、消息闭塞、落后,而现如今由于经济或政治转变、外来移民或多种族化、女权主义,各种媒体视角的转变已完全颠覆了通常人们寄予郊区的构想, “suburbia”现在代表了不稳定、多变以及多样性。

(作者单位:六盘水师范学院外语系)

参考文献

[1] George Orwell, Coming Up for Air [Z].Florida: Mariner Books 1969.

[2] Sloan Wilson, The Man in a Gray Flannel Suit(1955) [Z].Amereon Ltd 2002.

[3] Richard Yates, Revolutionary Road [Z].New York City: Little, Brown 1961.

[4] John Updike., The Witches of Eastwick [Z].New York City: Knopf 1984

[5] Jeffrey Eugenides, The Virgin Suicides [Z].New York City: Grand Central Publishing 1994.

[6] Rupa Huq, Making Sense of Suburbia through Popular Culture [M].London: Bloomsbury Academic 2013: 61, 81.

猜你喜欢

流行文化差异性变化
从9到3的变化
这五年的变化
因材施教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解析数字插画发展的相关因素
流行文化对高校美学教育的影响
韩国流行音乐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启示
初中英语差异教学可行性探究
英汉谚语差异性的研究与探索
关于流行文化产业与商业插画研究
鸟的变化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