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村建设中河北农民普惠型闲暇文化生态的构建

2014-08-27田钰莹张小升

2014年20期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田钰莹 张小升

作者简介:田钰莹(1982—),女,河北张家口人,河北金融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传播与音乐社会学;

张小升(1981—),男,山东寿光人,河北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摘 要:本文对农民闲暇时间总量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通过对农民闲暇时间总量差异性、影响农民闲暇时间总量的因素、农民闲暇时间分配结构以及农民闲暇时间总量变动趋势进行分析,指出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农民闲暇生活方式也发生了改变,获得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支持成为农民闲暇时间的基本需求。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提出构建普惠型文化覆盖体系的理念。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民闲暇时间;普惠型文化体系

一、农民闲暇时间总量与分配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新农村建设也越来越完善。在农民闲暇时间增多的同时,农民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生活和生活质量。这样一来,农民在劳动时间与闲暇时间之间的界线越发明显,二者活动的时间、空间范围也逐渐分离开。

1.河北农民闲暇时间总量的分析

农民闲暇时间并非是指农民实际投入闲暇活动的时间,而是指农民除去生产劳动、生理必需和家务劳动时间后的剩余量,即在可支配的时间范围内,自由选择并且从事具有补偿、发展和享受功能的活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闲暇。

⑴闲暇时间的季节性差异。由于闲暇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农业生产节律的影响,农民平均每日闲暇活动的支出时间有所差异,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的闲暇活动主要有看电视、搓麻将、打扑克、下棋、无事休息闲呆等,闲暇活动时间多在春季和冬季;第二种类型的闲暇活动主要有探访接待亲友和户外交谈,闲暇活动时间多在夏季和冬季;第三种类型的闲暇活动受季节变动的影响较小,主要包括阅读书报杂志等。

⑵闲暇时间总量的群体差异分析。年龄是造成不同群体闲暇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年龄不同闲暇时间的长短也不同,据调查,年龄大的农民群体闲暇时间最长,集中在50岁以上,其平均每日闲暇时间超过了400分钟;闲暇时间最短的集中在39岁以下的年龄组,其平均每日闲暇时间还不到300分钟。而在50岁以上的年龄组中,职业又成为其差异的关键因素。其中,以农业和非农业为主的农民,平均每日闲暇时间大约为350分钟,以纯农业和纯非农业为主的农民,平均每日闲暇时间大约为490分钟,远高于前者。

2.影响河北农民闲暇时间总量因素的分析

⑴季节。季节是影响闲暇时间总量的最主要因素。由于河北省农业生产具有特殊的季节性,所以农民的闲暇时间在各个季节的分配也有着较大差异。具体表现在夏季的七月和八月,这两个月农民最为忙碌,相应地,这个时候农民闲暇时间最短。而到了冬季,尤其是过了11月,农民生产劳作时间大大减少,闲暇时间较为充裕。春秋两季则介于两者之间。

⑵家庭。从2000年至2011年,河北省农村常住人口从17267人减少至15392人,平均每户常住人口从4.11人减少至3.66人,降低了10.9%;平均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从1.50人减少至1.35人,降低了10%。不同规模、结构和生活水平的家庭其闲暇时间的分配也会有所差异。在人口较多的大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可以分担较多的生产劳动,这样一来,每人就分配到较多的闲暇时间。相比之下,家庭成员较少的家庭中,生产力较为紧张,繁重的生产劳动就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这种情况之下,农民的闲暇时间总量也必然会减少。与普通家庭相比,经济条件好、生活水平高家庭的可能会使家庭成员适当地缩短生产劳动时间,闲暇时间总量占一定优势。

⑶个人。个人因素中的性别、年龄、受教育水平等都是影响闲暇时间总量的因素。在新农村,虽然男女平等的趋势得到进一步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平等现象,农村女性和男性相比,负担着较多的生产劳动和家务劳动,这样她们的闲暇时间相对就会少一些。由于身体状况等原因,年龄大些的农民会适当得减少一些生产劳动,从而有较多的闲暇时间。农民受教育水平的不同也会影响闲暇时间总量,农民受教育水平越高,则代表着素质修养水平较高,劳动时间可能会长些,闲暇时间也就会缩短。

3.农民闲暇时间分配结构分析

⑴农民闲暇活动主要包括打电子游戏、宗教活动、跑步锻炼、外出旅游、打球、看电影、学手艺、看文体表演、打麻将、听音乐、打扑克、下棋、看书和杂志、逛街赶集、走亲访友等活动。而在这些活动中,农民的闲暇活动主要集中在看电视、聊天、社会交往等消遣娱乐活动上,而花费在学习、阅读书报杂志、看电影、看文体表演、看展览的时间却很少。农民每天用于学习、阅读书报杂志的时间平均为13分钟。由此可见,农民只把很小一部分时间花费在提高自身素质的活动上,其闲暇时间主要花费在消遣娱乐活动上。

⑵根据闲暇活动的类型,可以把农民闲暇活动分为积极型活动和消极型活动。积极型闲暇活动主要包括学习、阅读书报杂志、学手艺、看文体表演等。消极型闲暇活动主要包括闲躺、闲呆、看电视、打麻将等。消极型活动时间长是农民闲暇时间结构的一大特点,农民每天闲呆的时间平均为40分钟,占一天闲暇时间总量的比重约为13%。而在积极型活动中,农民每天从事文化和体育运动的时间平均为8.5分钟,只占农民闲暇时间总量的极小一部分。

⑶根据闲暇活动的内容,可以把农民闲暇活动分为消遣型活动和审美型活动。消遣型闲暇活动是指完全为消磨时间而进行的,对自身个性完善发展没有直接益处的活动,主要包括打麻将、打扑克等。审美型闲暇活动是指为提高自身审美能力和道德水平的活动,主要包括阅读书报杂志、听音乐、听戏、看电影等。消遣型闲暇活动中比重最大为打扑克和打麻将,农民每天用于打扑克和打麻将的时间平均为30分钟,约占农民一天闲暇时间总量的10%。

二、河北农民闲暇时间量的变动趋势分析

近几年,河北农民闲暇时间总量正处于一个增长的趋势,但是这种潜在的增长在一定时期内仍然是十分有限的,对于提高农民闲暇生活的质量的关键更大程度上在于丰富闲暇活动的内容与种类,并不仅仅体现在闲暇时间量上的增长。

1.农业劳动生产率逐年提高

2000年至2011年间,随着河北省农村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主要农业机械总动力从7000.4万千瓦增长到10349.2万千瓦,增长率为47.8%;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从10.8万台增长到38万台,增长率为251.9%;农用运输汽车从160.4万辆增长到268.5万辆,增长率为67.4%;实际机械耕地面积从5072.60千公顷增加到5332.02千公顷,增长率为5.1%。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民个人体力支出的要求相对降低,农民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闲暇活动,以实现身心自由和舒展精神情趣。同时,闲暇时间的增多也丰富了闲暇活动的内容和方式,为农民对闲暇活动的选择提供了现实条件。

2.农民可支配收入增加

2000年至2011年间,河北省农民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其中,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2478.86元增加到7119.69元,增长率为1872%;人均生活消费支出从1365.23元增加到4711.16元,增长率为245.1%。农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在一定意义上也意味着农民在闲暇时间的支出增加。一方面,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可以使农民更合理地安排时间,可以将一定比例的花销用在闲暇活动上;另一方面,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也可以使农民通过购买现代化的机器设备从家务劳动中解脱出来,从而一定程度上缩短家务劳动的时间,增加闲暇时间。

3.农民闲暇态度的转变

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和受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民对闲暇活动的态度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农民不再一味地追求粮食产量的增长,在关注物质条件的基础上,精神层次的休闲活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工作相比,农民闲暇活动受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

4.社会公共机构减少了对农民各个方面的“控制”或“约束”

法国社会学家杜玛泽耶的“社会公共机构对于个体行为约束的减少”观点认为,人们之所以拥有了日益增多的休闲,除了是由于技术的支持外,还在于个体从庞大的社会体制中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在河北省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独立的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得到了巩固,与此同时,农民家庭逐渐实现了小型化和核心化,家庭关系越来越简单,对个人的牵制减轻,这些都使得社会公共机构减少了对农民各个方面的“控制”或“约束”。

三、普惠型文化覆盖体系的构建

河北农村文化服务体系是为了满足农民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求,以政府为主导,并通过公共财政和公共文化机构提供各种公益性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从根本上保障农民的文化权益的体系。普惠型文化体系的覆盖是保障和实现农民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新农村文化的建设离不开普惠型文化覆盖体系的构建。

1.构建普惠型文化覆盖体系的基本原则

⑴以人为本的原则。构建普惠型文化覆盖体系必须与农村的文化活动现状紧密结合,同时还要适应农民的生产生活要求和农民的就接受能力,以农民的需要为出发点,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着眼于农民的共同利益,以此保障农民文化权益的实现。同时,为确保普惠型文化覆盖体系的正确方向,还要时刻关注文化建设中的一系列问题,例如经费保障、人才缺乏等矛盾,完善经济政策,拓展资金来源,为文化建设的发展扫清障碍。

⑵公益服务的原则。构建普惠型文化覆盖体系过程中公益性的体现主要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是免费服务,如群众性文艺展演的观赏服务、图书馆的图书阅览服务、博物馆的展览服务等;第二种是收取较低费用,如文化旅游观光区门票、艺术技能培训等,主要目的是控制参与人数和设施维护。通过以上两种方式,使政府提供文化服务资源,并无偿地服务于农村文化建设。

⑶公平正义的原则。构建普惠型文化覆盖体系过程中公平正义的原则不仅体现在向文化建设要普及全体农民,均可以无差别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同时,每位农民在获取文化资源,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过程中都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向农民提供的文化服务也要符合全体农民的根本利益。

⑷改革创新的原则。构建普惠型文化覆盖体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农村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调整,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文化建设提供完善的机制保障。为此,要加大力度进行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完善农村的文化服务网络,统一部署,全面规划,制定策略,逐步施行,废除束缚农村文化发展的规定和做法,改变妨碍农村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维护农民的文化权益,让农民品尝到农村文化建设的果实。

⑸突出重点的原则。构建普惠型文化覆盖体系在全面发展农村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突出重点,依据实际状况,分步骤实施,构建农村的文化体系,突出区域特色。可以依托农村发达的网络体系,建设覆盖农村的文化服务网络,使农民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各种文化资源。

2.构建普惠型文化覆盖体系的主要对策

⑴整合人才资源,加强队伍建设。由政府牵头,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村成立各种形式的业余文艺团队,发展和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组织,培养一批优秀的文化服务工作人员、文化义工队伍和志愿者,并发挥其在农村文化活动中的中坚力量。同时,还要积极传承并发展民间工艺和技能,充分发挥民间老艺人、文化传承人等在民间文化发展中的能动作用。

⑵全面整合公共文化服务资源。立足本地实际,寻求农村文化事业发展中的创新点,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促进文化信息的沟通与交流,加强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完善文化遗产保护机制,合理分布文化设施,不断完善农村博物馆和纪念馆等文化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广场,开展实施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农村文化惠民工程,加强文化政策引导,鼓励农民积极参与,最终实现农村文化资源的共享。

⑶全时段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全面整合文化服务信息资源,并建立新型媒体服务平台,及时将文化信息传递给农民。为方便农民借阅书籍,可以开通电子阅览室、网络图书馆,以此满足农民随时阅读的需求。还可建立文化服务综合网站,开通在线交流,疑难解答的功能,使农民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轻松解决问题,充分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

⑷全方位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为全时段为农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要充分发挥文化信息资源的作用,例如:建立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站、设立农村流动图书馆、发展农村书屋、建设农村群艺馆和文化馆等,使农民随时了解文化活动进展情况,了解公共文化服务信息,以便参与其中,享受文化活动的成果。

⑸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发展村镇文化,要立足地方发展实际,发展农村特色文化,提升文化活动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并在此基础之上,不断创新,挖掘新的活动特色,丰富文化活动内容,提升文化活动的层次,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鼓励农民广泛参与,例如:在节假日举办文艺演出、举办农村趣味运动会、农村棋艺大赛等等。也可征集村民意见,是广大农民进言献策,提倡自编自演,在农村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⑹将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相结合。在构建普惠型文化覆盖体系的同时,也可将农村文化建设与地方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形成文化与经济共进步,同发展的新格局。农民闲暇时可以学习民间传统技艺,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可积极参与到地方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中去,发展旅游经济。河北保定白洋淀芦苇画自2009年被评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它在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中的比重不断增大,当地农民大部分的空闲时间都利用在芦苇的编制和芦苇画的制作,农民通过合理地安排空闲时间,为当地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四、强化政府的文化服务职能

1.强化政策引导,加强资金配套

政府要制定资金扶持和投入政策,发挥财政在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政策倾斜,整合地区资源,实行优先保障,建设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农村公共阅览室和农村综合服务站,面向基层,服务农民,努力实现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农村文化站的共同发展。为更好地补助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应在农村设立文化建设专项资金,进行农村文化服务的统一管理。同时,鼓励农民自办文化,树立先进典型,并授予奖励。在此基础上,应鼓励各类公共文化服务单位采取“以文养文,以文补文,以文促文”的方式进行文化经营,以此解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的问题,促进公共文化建设的良性发展。

2.加强社会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的力度

应根据农村文化发展现状,采取多种应变方式促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的发展,使农村文化服务方式向多样化、公共化发展。首先,应放宽农村文化事业的准入政策,积极引入社会力量,通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投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的方式为农村公共文化实体的建设添砖加瓦。同时,在税费、融资、用地方面对社会力量举办的文化项目给予相应的鼓励和优惠,以此完善农村文化服务的引导机制。例如:积极引入社会力量修建村级农民建设工程点,并配有标准篮球场和健身器材或乒乓球桌。

(作者单位:1.河北金融学院;2.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蔡玲.农民闲暇生活研究—基于湖北五县农村的实证调查[D].华中农业大学,2008.

[2] 张洁云.构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思考[N].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

[3] 王迎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模式研究[D].吉林大学博士论文,2013.

猜你喜欢

新农村建设
乡村旅游供给侧改革与新农村建设关系探讨
新农村建设中加强消防监督管理的对策研究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我国新农村建设与农村金融改革探析
浅议经济法制思想与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文化发展 助力新农村建设
海南省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中国在新农村建设中金融支持的实证研究
关于对徐州市实施大学生村官制度的实践与思考
新形势下提升农村经济管理工作水平的有效途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