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朗读,让阅读教学更精彩

2014-08-26刘舒玉

师道·教研 2014年7期
关键词:重音天涯感情

刘舒玉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朗读训练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验品味,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那如何指导学生朗读,让阅读教学更精彩呢? 一、技巧先行,让朗读有章可循

现在很多的语文课堂上,常出现“请同学们带着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作品人物的内心世界”等类似的朗读要求,可该怎么读?学生茫然,他们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因此,朗读技巧的具体指导显得尤为重要。

读清停顿。停顿,不是一字一顿或一词一顿地点读,也不是高腔怪调地唱读,而是在朗读过程中恰当的间歇。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要让学生认识句子,掌握标点符号,按语法停顿的方法进行训练。开始时,可用点拍法(用击掌表示)。如:顿号停半拍(击半掌,一合一开为一掌),逗号停一拍,句号停一拍半,段与段之间停二拍。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能克服点读、唱读的缺点。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就不能只是按照语法停顿死搬硬套了,因为所接触的文章思想内涵更加丰富,长句也频频出现,这就需要弄通句子的意思,弄懂句子里面的关系和句子之间的关系,做适当停顿。

读准重音。有人说“扩大音量,加重声音,就是重音”。这种说法“是但不全是”。肯定它,是因为“重音重读”确实能把被强调的内容凸现出来,使表达的态度或观点更明确,更鲜明。说其不全是理由是,重音也可轻读,也可缓读,同样可以突出文章表达的意思,如对表达轻巧的动作、静寂的环境、深沉的情思、内心的兴奋等的重音,要用虚声轻读或缓读,使人听来轻柔含蓄,深切感人,令人回味。

读出语气。语气,就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声音和气息。可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绪变化来进行进行引导,如喜则气满声高,悲则气沉声缓,爱则气缓声柔,憎则气足声硬,急则气短声促,冷则气少声淡,惧则气提声抖,怒则气粗声重,疑则气细声粘,静则气舒声平。平常可在早读课采用“猜猜谁读对了”的游戏来进行训练,即出示一个句子,请不同的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来读,看谁猜得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二、走入文本,让学生情动而辞发

每篇课文的文字里都蕴藏着作者的情感,也是学生情感的发言地,而学生只有对文章的主题、人物思想有了形象感受才有发言权。正如《朗读技巧》一书中所谈到:形象感受是来源于文章中的重点形象性词句对学生内心刺激而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感知、体会和思考,是“感之于外,受之于心”而形成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抓住那些表达事物形象的词语,透过文字,“目击其物”,好像“看到、听到、嗅到、尝到、伸手即可得到”一样,在内心“活”起来,形成“内心视像”。这需要学生发挥记忆联想和再造想象的能力,揣摩作者真挚的情感,入情入境,甚至进入角色,那理解文本的情感就水到渠成了。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朗读时,不应仅仅把诗句看成是白纸黑字,而应透过“枯藤、老鼠、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这些表达形象的话语,引发学生产生视觉想象、听觉想象和感觉想象:你似乎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觉到了什么?学生的眼前就会似乎“看到”被“枯藤”缠绕的“树木”正饱经风霜,“马儿、乌鸦”昏重得几乎叫人难以喘息。而“小桥人家”显得那么安恬、温馨,使游子眼前一亮,但马上又黯淡了。他的孤寂与这温恬显得是那么格格不入,他企盼的、看到的,恰恰是他不可能得到的!细微地传达了羁旅天涯者对安居家乡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的感受。接着现出在一条黄尘漫漫、秋风飒飒的“古道”上,一匹瘦骨嶙峋、精疲力竭的“马”迟缓地走着。拨响了读者心中那通往遥远过去,与古人共鸣的琴弦,而此刻却又偏偏“西下”,就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之意。看到的“夕阳西下”、听到的“昏鸦”嘶哑的喊叫和感受到的“西风”一起点明时光紧迫,已到暮晚,已是游子归家的季节,可这个时节、这种时辰却仍有“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地,此情此景,怎不叫无家可归之人痛断愁肠?一个“断肠”,把“天涯沦落人”的无法言传只可意会的感受与苦楚传达得淋漓尽致。当学生走进此情此景时,何愁读不出诗人的情感呢?

责任编辑 黄日暖endprint

猜你喜欢

重音天涯感情
撑一竹伞走天涯
重音在“文学作品朗读”中的运用
带着感情
带着感情
感情强烈的叹号
你永远等得起一份对的感情
维吾尔语词重音的形式判断
执笔为马,行走天涯
浅谈语句重音的把握
基于重音理论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