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组新闻读写课

2014-08-19张赛琴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卢沟桥人民解放军烽火

张赛琴

【备课札记】

《卢沟桥烽火》(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一篇好散文,理由是:(1)内容散得开,有卢沟桥事变前的背景资料,有事变后的事态发展,更有事变本身的详尽描写;(2)场面描写生动,尤其体现在我军浴血奋战日寇的内容中;(3)文章语言视觉冲击强烈,“魔爪”“小鬼子”“鲜血四溅”“人头滚落”等词语有极强的震撼力。

我认准这篇文章是训练学生语感的好材料,难的是如何来教学。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我想起了《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苏教版七年级下册),它的新闻语言特点恰好与《卢沟桥烽火》的描写形成对比。我想,如果用新闻的眼光去阅读《卢沟桥烽火》,学生就会容易比较、辨析两种语言的不同特点,在改写新闻的过程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于是,我有了这样的教学思路: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为例学习新闻写法,再将散文《卢沟桥烽火》的内容改写成新闻,两篇课文互为所用,相得益彰。这样理解新闻和散文两种文体的不同特点,就会整体提高学生读写散文和新闻的能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第一板块:读解新闻

1.发材料。

发《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苏教版七年级课文)材料,并阅读。

2.布置阅读任务。

用一句话高度概括内容;

用一段话简明概括内容;

用几段话有层次地具体叙述内容。

3.学生讨论后的认识。

(1)题目《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高度概括了全文内容。

(2)文章第1自然段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简明概括全文内容。

(3)文章第2~4自然段,以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横渡长江三个层次的内容,具体报道了事件全貌。

4.教师讲析。

新闻形式及特点:用一句话概括介绍新闻的叫标题;开头用一段话介绍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以及结果的叫导语;通过几个层次具体叙述新闻的内容叫主体;新闻开头括号部分叫电头,表明新闻发出的时间和报道者。

教师继续讲述:当时,这则新闻迅速在大江南北传播开来。有人建议,可以把标题中的“横渡长江”改为“胜利渡江”,可本文作者说,因为东西两路军的余部还未渡江, “胜利渡江”不符合事实,因为新闻要讲究真实性。也有人建议,那可以等到渡江结束之后,以“胜利渡江”为标题发新闻,本文作者这样回答: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意义重大,必须及时告诉全国人民,鼓舞斗志,因为新闻要讲究及时性。

5. 教学小结。

(1)新闻的标题、导语、主体三者之间是什么关系?

(2)对比散文,新闻写作有哪些特点?

师生讨论分析后认为:新闻的标题概括了新闻的主体,新闻的导语阐述了标题的意思。学生还认为:和散文相比,新闻里少有具体的细节描写,不作评论,也不叙述新闻发生前或发生后的事件。

(教者自述:上面的教学,我要求学生用“一句话、一段话、几段话”概括内容,既让学生理解了新闻内容,又凸显了新闻的结构形式。接着穿插引述故事,说明了新闻的两个特点,为随后的散文阅读形成文体类比,为把《卢沟桥烽火》改写成新闻做好铺垫。)

第二课时

第二板块:用新闻的眼光读散文

1.发材料。

发《卢沟桥烽火》材料并朗读。

2.布置任务。

着眼“卢沟桥事变”的事实,删去《卢沟桥烽火》中阐述背景的内容,再用简短的语句概括原文中的描述事变细节的内容。

3.根据新闻特点整理。

学生阅读《卢沟桥烽火》后,整理出三次战斗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并认为:

(1)根据卢沟桥事变的起讫时间,可以删去课文第一段和最后三段。

(2)根据新闻语言要求,可将卢沟桥事变归纳为:7月7日深夜桥头交战我军失守;7月8日凌晨我军在宛平城下杀退日寇;7月9日凌晨我军全歼桥头日寇。

(教者自述:上面的教学,要求学生通过两次删读,梳理出卢沟桥事变的经过,初步感知散文和新闻的不同特点。其教学的价值是:从文章的表达形式来理解新闻和散文的不同写作要求,初步奠定文体意识,切实地训练学生语感的准确性。)

第三板块:把散文改写成新闻

1.学写新闻标题——用一句话概括卢沟桥事件。

由于阅读的文字删减了好多,学生的思维就更清晰,更具针对性,写起来也很快。有四个学生直接在黑板上写下标题,虽然都是一句话,但存在着是否准确的细微区别。要求学生辨析其中两个标题:

(1)《日寇被歼,卢沟桥重又夺回》

(2)《中日大战,卢沟桥被中国守军夺回》

学生的发言很有思辨意义,最后形成两点看法:第一,“重又夺回”的字面意义有歧义,似乎卢沟桥有过两次失守,与事实不符,建议改为《日寇被歼,中国军队夺回卢沟桥》。第二,“中日大战”的表述,夸大了卢沟桥事变的事实,建议改为《中国守军英勇夺回卢沟桥》。

2.学写新闻导语——用一段话概括卢沟桥事件。

在理清卢沟桥事变前后三次战斗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后,学生便学写导语。有三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完之后,我要求全班讨论下面的这段语言是否符合新闻导语。

7月7日深夜,日军偷袭卢沟桥,我国守军退回宛平县城。之后,我军与日军交战了三天,至7月9日凌晨,奋勇夺回了卢沟桥。

对这段导语,很多学生的共同质疑是:我军与日军有没有交战三天?他们分析:从“7月7日深夜”到“7月9日凌晨”,时间不足两天。在这段时间里,我军与日军前后交战了三轮,而不是三天。建议修改为:

7月7日深夜,日军偷袭卢沟桥,我国守军退回宛平县城。之后,我军与日军展开三轮激战,至7月9日凌晨,奋勇夺回了卢沟桥。

随后,教师要求同桌交换批阅,确认新闻的标题和导语是否符合事实。

3.学写新闻主体——有层次地写卢沟桥事件。

因为有《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写法的借鉴,学生将《卢沟桥烽火》的主体内容确定为中日之间的三次激战。由于每次激战的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和结果都不一样,所以又可将主体内容分成三个层次来写。至此,写作新闻主体内容就不难了。

(学生例文略)

(教者自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卢沟桥烽火》,内容都是历史性战事。先读懂前面一篇的新闻特点,再用后面一篇的内容作素材练写新闻,这样可以有效地“盘活课文资源”。

本案的教学特色体现在这样两点:第一,着眼文体特点,组织阅读教学。以新闻的眼光阅读,能概括出事件内容;以散文的眼光阅读,能感受到事件的细节描写和语言特点。第二,两篇文章互为资源,读写训练并重,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猜你喜欢

卢沟桥人民解放军烽火
卢沟桥的狮子数不清
守卫卢沟桥
烽火服务器
烽火重燃
烽火戏诸侯
烽火戏诸侯
卢沟桥的狮子
(封二)
(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