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人生之一:钻研教材

2014-08-19张赛琴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铁罐小艇陶罐

张赛琴

我以为,钻研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能力。

教材,是精选的语言材料,是人文教育的摇篮,有极高的读写价值,有丰富的语言训练内容。

德国哲学家康德说,语言和星空一样让他着迷,一个好的语文教师拥有一双探秘语言的天眼,是幸福的。

想拥有这双天眼,唯一的,就要踏踏实实钻研教材。

读一遍课文,若认为已经读懂或者基本读懂,那一定是只读了文字。我的经验是,第一遍阅读,读懂课文语言的10%就不错了。语文教师的阅读,不可用旁观者心态去阅读。语文教师的阅读,应怀有语文之心,在语言里触摸文章脉络,提炼知识学理,拟定教学目标,考虑教学思路,形成教学流程。

研读教材是语文教师的第一能力。没有这样的能力或者能力不强,是难以真正把握语言文字价值,难以保证教学质量的。

研读教材,应该是有依据的。

第一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课标》规定,钻研不同年级教材,侧重点也要不同。低年段重点研读词语句子,中年级重点研读句群段法,高年级重点研读结构与章法。

第二依据是语文教材。审视文章的语言、段落,内容、写法、角度等方面的特点,就这些特异之处设计教学,才可能做到用课文教语文。

第三个依据是学情水平。每篇教材都是客观的存在,具体到学情,教学目标的合理性、教学思路的灵动性、教学方法的多样性,都是教师把握学情的主观反映。教学效果是教材形成教学后的体现,是客观和主观合一的体现。

研读教材,是天长日久功到自成的深细功夫。我的经验只有一个字:写!

我写研读笔记是有角度的。这里仅举两例:

给典型教材写研读笔记

录入教材的有各种不同题材、体裁的文章。每一类文章,都有典型的课例,选准一篇好好研读,对课文作全方位的“扫描透视”,再条分缕析地写下来,是提升赏读能力的必要动作。多次多篇地深入浅出地写,不仅能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美妙,而且有助于提升语文教学设计水平,还能提高教师自身的语言水平。

例:欣赏《陶罐和铁罐》的语言及写法

《陶罐和铁罐》可以从三个角度品赏课文。

1.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品味写法。

(1)注意同类词语的微妙区别。

本课中形容一类事物的词语比较丰富,稍加梳理就可以得到:

形容铁罐的词语:骄傲、傲慢、轻蔑、恼怒、完全氧化、无影无踪;

形容陶罐的词语:光洁、朴素、美观、谦虚;

描写历史变迁的词语:流逝、覆灭、倒塌、遗落。

教学时,可以联系上下文语境,区别同类词语之间的细微差别,特有意味。比如:“骄傲、傲慢、轻蔑”这一组词语,都是形容自高自大,看不起人。“骄傲、傲慢”是形容人物的品质,“轻蔑”却是形容人的表情。再比如:“光洁、朴素、美观”虽然都是形容陶罐的外表,但是这三个词语的排列却与人的视觉感受的先后顺序一致,人们从渣滓和尘土里挖掘出陶罐,先看到陶罐的光洁度,然后看到它朴素的器形,最后才得出美观的结论。

领悟这些词语的意思,就能引导学生准确运用这些词语描述事物,将词语积累和运用的过程成为充满语感思维训练的美妙活动。

(2)注意“说”法的语态之美。

文章中表示“说”法的词语有五种:问、答、说、争辩、叫起来。语态特别丰富。

此外,文章里在各种“说”的前面还加上了不同的提示性描述。有的形容“态度”,如陶罐谦虚地回答;有的形容“神情”,如惊讶地说;有的形容“语气”,如“陶罐争辩说”;有的表现品性,如“铁罐傲慢地问”。类似这样,使“说”有了形神,有了情节,形成了语言教学的内容。

教学时,可以通过演示词语达到理解词义的目的。

(3)注意提示语的位置意义。

文章第2~10节,陶罐和铁罐的语言都以独立分节的方式呈现,这样的写法最合乎你一句我一句的争辩形式。

课文中对话表达的形式有两种。

第一种,先写“说”,再写“怎么说”。即:语言在前,提示语在后,比如:“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问。“不敢,铁罐兄弟。”谦虚的陶罐回答。学生阅读时,先听到“说”什么,再看到“怎么说”,有先闻其声、再见嘴脸的效果。

第二种,把提示语放在“说”话的中间。比如:“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给人们盛东西,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这是陶罐的争辩,这段话是有层次的,“我……不是懦弱”说的是观点,“盛东西……”摆的是事实,用提示语放在中间,划分出了这两个层次,学生可以学到一种“说”法的表达顺序。然而,“住嘴!”铁罐恼怒了,“你怎么敢和我相提并论!你等着吧,要不了几天,你就会破成碎片,我却永远在这里,什么也不怕。”铁罐的这段话,提示语前的话是呵斥,提示语后的话是威胁恐吓。

两段对话,提示语放在中间,都使话语有了层次。

由此看来,品味提示语的位置,便于深刻理解对话内容和写法顺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

(4)注意角色称呼的意味。

本课铁罐和陶罐的相互称呼,很有意味。

一是品性意味。铁罐对于陶罐,先是轻慢地称呼“陶罐子”,再是轻蔑地责骂陶罐是“懦弱的东西”,再后来斥骂陶罐“你算什么东西”。这称呼的三个变化,逐层地体现出铁罐的傲慢粗暴。再看看陶罐,它开始称呼铁罐为“兄弟”,然后一再以“我们”相提并论,最后仍以“我的兄弟”呼唤铁罐,体现了陶罐有情有礼的品性。

二有情感意味。单一地品味铁罐和陶罐相互的称呼,可以清晰感受到铁罐对陶罐的恶言相向,也可以体味到陶罐对铁罐的兄弟情谊,读着读着仿佛能看到铁罐的轻蔑嘴脸,能感到陶罐的真诚情感。

阅读要有角度,从某种意义说,选对角度就有助于理解。这个角度可以是贯穿课文内容的主要人物,可以是文章中反复出现相互呼应的细节。切入这个角度,就深入理解了语言运用的美妙。

(5)运用对比写法凸显寓意。

本文主要采用了两组对比写法。第一组是陶罐和铁罐两个主人公的对比。这组对比具体表现在性格的对比、语言语态的对比。第二组是故事的开局和结局的对比。这组对比表现在,地点的对比,命运的对比。

很明显,运用对比写法便于让读者领略本文寓意。

2.从布局谋篇的角度欣赏章法。

把视点单一地放到《陶罐和铁罐》的文章结构上,就能明确看到这则寓言故事采用的是常规的表达方式。

第1~9节,交代故事发生在国王的御厨,主要角色是铁罐和陶罐。这是最典型的“背景”交代开头。紧接着,以对话形式写出了铁罐和陶罐的一场争吵,故事有了前半段。

第10节,用“时间在流逝,许多年代都过去了……”的语句,将故事过渡到后半段。

第11节至末尾。通过挖掘文物的场景,当年争论有了定论,陶罐为宝,铁罐化泥。故事有了结局。

简单说,文章写了跨越许多年代的陶罐和铁罐的不同命运。按照时间顺序,先写“许多年代”前的故事,然后用一个过渡段,续写“许多年代后”的故事。形成的结构是:故事+过渡+故事。这样的构段方式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阅读理解,读懂这样的章法,利于学生掌握简单记叙文的章法。

再把视点放到陶罐和铁罐“许多年代前后”的强弱互换对比的内容,寓意显现就特别形象,使三年级学生容易读懂。

3.从选材的角度探秘寓言特点。

寓言,多数是内容简单、意思简明的小故事。透过故事内容探秘写作构思,却极具意思,令人向往。探秘《陶罐和铁罐》的选材,可从这几个选点品味。

陶罐和铁罐作为主人公,具有普遍的认同意义。陶罐和铁罐,这两件器物都是很普通的生活用品,学生基本了解它们的材质性能。在这样的前提下,阅读故事的情节,理解内容的难度不大,能自然得出寓意。具有“小物大理”的选材特点。

选择“国王御厨”作为故事发生地,具有真实的社会学意义。国王御厨,是霸权王朝的缩影,在特别讲究高低贵贱等级分明的环境里,铁罐自然耳濡目染,滋生出傲慢品性来侮辱陶罐,也是合乎客观情理的。

选择“对话”之争表现寓言故事,具有科学的艺术创作意义。陶罐和铁罐,一易碎一坚硬,只能选择口水之争,如果来个硬碰硬,那故事就没有后话了。

由此及彼,再读《揠苗助长》《刻舟求剑》,想一想为什么选择“农民”“聪明人”做主人公,为什么故事发生在田里、河里,就能理解选材的用意。如果要求学生尝试写作寓言,对于如何选择主人公、如何选择场景等等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结论:即使寓言写作,也要选择贴近学生实际的素材,且故事情节和人物特点要符合科学。

在语言表达的特异处写研读笔记

课文语言表达的特异性,如同散布在夜空中的星星,它们悄无声息地在天边炫着光芒,却常常随着时光逝去而黯然陨落。

看不到课文语言表达的特异性,就如同星空下的盲人,无法体验星星的美妙。

课文语言表达的特异性在不同年级各有不同。低年级表现在词句运用,中年级表现在内容和构段,高年级表现在章法结构。

例1(沪教版第一册):《荷叶圆圆》的语态之美

荷叶儿,圆圆的,绿绿的。(课文第1句)

写荷叶的形状、色彩,属于静态语言。使用“荷叶”的儿化韵以及“圆圆的、绿绿的”叠词,使景观具有童话的形象魅力,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语言习惯。

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

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机场。”小蜻蜓停在荷叶上,展开宽宽的翅膀。

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课文2~4句)

荷叶衬托了晶莹闪烁的小水珠, 形态优美的小蜻蜓、音质响亮的小青蛙,使整个荷池有了形声之美。运用摇篮、机场、歌台作喻体,又对比出了荷叶平展宽硕的特点;躺、停、蹲的姿态,眨着、展开、呱呱歌唱的情景,衬托了荷池的宁静生动。

在教学中,应该拓展这些有价值的读写内容,在原文基础上引导联想,以小鱼儿、小蚂蚱、小蝴蝶为对象,学写比喻句和拟人句。

小朋友说:“荷叶是我的凉帽。”小朋友戴上荷叶,笑嘻嘻、红润润的脸蛋儿,藏在绿油油的荷叶下,比荷花还美呢!(第5句)

加入小朋友的语言动作,让荷叶圆圆的风景回到真实生活中,使低年级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向往美好的感情。比喻句、动词等表达特点和上文一致,全文句式工整,节奏分明。

在教学中,我可以让几个学生戴上荷叶,看看脸蛋儿怎样,体验一把自然和人的密切关系,然后仿写长句。

再读一则中年级的研读笔记

例2:《威尼斯的小艇》的结构之美

《威尼斯的小艇》(人教版五年级)有篇章布局之美,有内容构成之美,有语言运用之美。

先看布局的“总分”之美。

文章第一节以陈述句形式概述观点:小艇是威尼斯主要的交通工具。

文章结尾以“戏院散场”的场景描写,小艇与威尼斯的密切关系。

文章第2~6节分别描写了小艇轻快的样子、舒适的艇内设施、娴熟的船夫技术、广泛的小艇用途,以多角度的事实支撑起“小艇是重要的交通工具”这个观点。

再看内容的“主次”之美。

文章题目是《威尼斯的小艇》,而对威尼斯,只用“世界闻名的水上城市”9字略说。若文章用比较多的文字介绍威尼斯的岛屿、河道、桥梁的特点,会冲淡“小艇”的中心内容。

第2~6节,作者有意地引导着读者“看”小艇的样子,“坐”小艇的软垫,“赏”小艇船夫技术,“见”小艇乘客,“闻”小艇动静。让读者随着文字内容展开,步步深入,感受小艇对城市的重要性。

再读一篇高年级的欣赏笔记

例3:《船长》的形象之美

品析《船长》,是应该走上“诺曼底”号轮船,去听听哈尔威的声音,去看看英雄船长形象的!

1.先听听哈尔威的声音。

课文中多处写到哈尔威船长的语言,但是每一处的“说”法都不一样,有“吼、喊、问、叫、道”等多种“说”法。把这些词语放到当时的语境中品味,能感受到其中的声威、声势、语气、感情……

(1)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大家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

——这一声“吼”,是在船体被撞裂,险情骤增,乘客无比慌张的现场发出的。声势威严,足以控制局面稳定人心,以便立即组织救险,表现了船长的英勇威严。

(2)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大副!

——这一声“喊”,是船长在危险的黑夜中发出的。“喊”,也是有声势的,既是为了让大副听见,又能让灾难现场的乘客感受到船长正在安排人手,救险正有序展开,表现了船长的指挥能力。

(3)船长问道:“还能坚持多少分钟?”

——这一声“问”,问的是救险的有效时间,语气沉着稳定,让我们感受到船长临危不乱、从容不迫、运筹帷幄的形象。

(4)“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到小艇上去……”

——这一声“说”,语气坚定,表现了船长对救险工作的足够信心,让我们感受到船长的经验之深。

(5)“快救克莱芒!”船长叫道……“动作再快点!”船长又叫道。

——这连续两声“叫”,是船长为抢救16岁水手克莱芒的最后时刻发出的,是一道急切的命令,带有不可抗拒的力量,这让我们感受到船长威严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温柔的大爱之心。

船长的语言反复出现在不同的语境中,从多个角度表现了船长的品质。在朗读中,引导学生要处理好声音强弱、语速语态的变化,切实感受到船长的英雄之美。教学时可设计相应的语言训练内容,让学生选用“说、吼、问、道”等词语写作造句,达到理解这类词语的细微区别,提高语言运用水平的目的。

2.再看看英雄船长形象。

阅读时,如果单将文章里描写船长形象的语言排列出来,可以看清楚这个时段里的这样四句:

(出场时)哈尔威船长像平常一样,把“诺曼底”号轮船从南安普敦开往格恩西岛。

(出险时)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道……

(救险时)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

(脱险时)船长哈尔威屹立在舰桥上,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

细细阅读这四个句子,可以理解到四个时段里的船长形象是不一样的。

第(1)句中的定语“像往常一样”,将哈尔威定义成一个“资深”船长;

第(2)句中的状语“站在指挥台上”,将哈尔威刻画成一个救险的“指挥者”;

第(3)句中的三个连续谓语“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将哈尔威刻画成为抢救诺曼底的“伟大灵魂”;

第(4)句中的状语“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烘托出了一个“英雄船长”的形象。

这四句话,也可以作为划分文章段落的依据。

选准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欣赏串联在主线上的珠子,既可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也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或写法。这样品读欣赏,符合高年级学生的阅读要求。

多年来,我饶有兴趣地研读各式的教材,或是把文章语言想象成生活情景,以发现摄取素材、构思内容的角度;或是从语言表达的角度,以寻找教学活动的突破点;或是从文体写作的不同点,感悟文体比较中的读写价值。

(责任编辑 刘忠信)

猜你喜欢

铁罐小艇陶罐
陶罐(外一首)
池上
写好人物神态,彰显人物性格
威尼斯小艇的“秘密”
《陶罐和铁罐》教学设计
装在陶罐里的春天
对话显“品格”
值钱
自制陶罐
巧妙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