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尊重孩子的选择

2014-08-19吴勇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4年4期
关键词:沧浪绿化带反省

吴勇

曾经我在一所学校,亲身经历了两个令人非常振奋、非常感动的教育场景。

其一,在校园中心大道与球类运动场有一段绿化带,这里一年四季都盛开着不同种类和色彩的花。参观校园的人无不为这鲜花簇拥的大道啧啧称赞。可是在去年冬季,这条绿化带上却出现了一段鲜明的足迹。不少高年级学生进入运动场,不是绕到走几十米外的专用通道,而是走“直线”,弹跳比较好的学生腾空飞跃,那些比较拘谨的学生则沿着前人的“足迹”横穿而过。几个星期后,更多的学生加入到“走捷径”的行列,这里成了大家心中默认的“绿色通道”。又过了几天,几个工人运来了水泥和沙石,绿化带上被学生自由踩下的“路”成了一条真正的水泥路,并贴上了色彩明快的大理石做装饰。通往运动场的路由以前的两条,变成了三条。从那以后,无论什么时候打这儿经过,我再也没有见到孩子们重新“创造”新的路。

其二,学校教学楼和餐厅之间,有一泓碧波荡漾的人工湖,湖底铺着鹅卵石,水面澄碧,像一块翡翠镶嵌在校园的中心。在湖的四周栽着婀娜多姿的垂柳,种上了各种花草,仿佛给人工湖戴上了一条色彩绚丽的围巾。特别是春夏秋三季,学生吃完了饭,免不了“逃过”带班老师的视线,穿越过花草的“屏障”,到湖边洗洗小手,或用手拍打着水面。到了夏季,有的小朋友甚至脱了鞋子,坐在湖边洗脚,“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这是古人为我们现代校园描绘的一幅生动的生活图景。时间一长,在孩子们经常“戏水”的地方便出现了几条清晰的“人工”小径。可是今年刚开春,我再次在湖边漫步时,发现小路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草丛中依稀可见的点式“路桩”一直延伸到湖边。看着女儿在“路桩” 上快活地跳跃,我从心底为像她一样的孩子感到幸福。

透视这两个场景,前半部分描述的现象在其他的学校屡见不鲜,而后半部分所采取的对策则显得大相径庭。面对着孩子的“越轨”,我们惯用的“伎俩”便是加强“爱校”“爱护绿化”的教育,如果效果不明显,便拍上几段孩子越过草坪的视频,放在学校电视台中播放,以儆效尤。可是绿化带上的小路的宽度、条数在悄然“生长”。于是又把注意力转向班主任,责怪他们教育不力,随即出台一系列的惩戒手段。可是在这一系列的“善后”行动中,谁也没有考虑到童心的价值,谁也没有设身处地地理解潜藏在儿童“不轨行为”后面的正当心理需要。

中国远古便有大禹治水“宜疏不宜堵”的成功经验,在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也有“迪斯尼”乐园让游客设计游览路径的经典案例。尽管前者针对的是“物”,后者尊重的是“人”,但是这两者的逻辑起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承认客观事实合理的一面,确信“存在即价值”的认识观,给予场景中的人和物最大的关注。其实这就是我们教育界一直推崇的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观。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每日“三省吾身”:反省自己的教育行动,是否建立在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上;反省自己的教学设计,是否把尊重孩子的天性放在首位;反省自己向学生提出的一些“规章”和“制度”,是否侵犯了学生作为人的权利。只有这样,才能兴办起“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真教育!

猜你喜欢

沧浪绿化带反省
最美城市“绿化带”
沧浪之水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种子
记事簿
岁末感怀
风景
打招呼
见贤思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