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发现”习作专题研讨
2014-08-19吴勇
吴勇
【专题策划语】
无论是先前的“大纲”,还是当下的“课标”,对教学内容的表述一直比较笼统,以致同一种文体、同一项习作内容,在不同的年段几乎如出一辙。这样就导致了“教”无边界,随意延伸;“教”无计划,肆意切分。
为此,无锡市新区第一实验学校围绕苏教版教材“我的发现”习作内容,在三、四、五年级开展了“教学内容的阶梯型”专题研讨。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习作3
执教者: 殷毅
【目标预设】
1.按照方位顺序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并将自己的观察按顺序写下来。
2.学习用比喻的方法将自己的观察、发现写具体,写生动。
【教学过程】
一、导入“发现”
1.刚才,老师一进教室就有了新的发现,发现你们坐得端正极了,每一张笑脸也特别可爱。
2.今天的教室里好像有不少新情况,大家发现了吗?
二、研读“发现”
1.是啊,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刘常宁小朋友跟你们一样,也喜欢在身边寻找新奇有趣的事物,还会将他的发现写成精彩的文章呢。现在先请大家仔细欣赏一下他的习作《小草中的发现》。你可以高声朗读,也可以轻声读,还可以试着默读。
2.例文讨论。
小草中的发现
春天,我在小河边玩耍。河边长满了嫩绿的草。
我拨开小草,惊喜地发现一群蚂蚁正在造新家,洞口有一堆新土。那土一粒一粒的,像细细的沙。啊,离蚂蚁洞不远的地方还有一只不知名的甲虫!它是深褐色的,头上顶着两根长长的须,像电视机上的天线。它不停地动着,大概想接收春天的信息吧!
(1)了解“发现”内容。
小作者究竟发现了什么有意思的玩意儿?
(2)感受“发现”方法。
小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自己的“发现”的?(洞口……离蚂蚁洞不远的地方)
(小结板书:方位顺序)
(3)学习比喻句。
小作者又是怎样将自己的发现写具体的?(出示:
那土一粒一粒的,像细细的沙。
它是深褐色的,头上顶着两根长长的须,像电视机上的天线。)
(小结板书:用比喻句)
(4)小结:是啊,小作者写发现的时候,很有条理,用不同的“方位词”,像导游一样,引导我们随着他的文字发现了一个有趣的世界。细致的观察加上有趣的比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静悄悄、活生生的昆虫世界。
三、迁移“发现”
1.(出示一片树叶)这是我们在校园里一起发现的一种有趣的叶子,还记得它的名字吗? (马褂树叶)
2.我们应该按什么方位顺序来观察这片树叶?
(从正面到背面)
3.在它的正面,大家都发现了什么?这些叶脉像什么?有什么作用?(出示:
这一条条 ,主要为树叶 。)
4.在它的背面,大家又发现了什么?这些深色的斑点像什么?(出示:
在马褂叶的背面分布着许多深色的斑点,像 。)
5.(出示黄马褂)这是什么?从整体上看这片树叶,它像什么?
6.小结:大家的想象力一点也不比刘常宁同学逊色,你们也可以用有趣的文字把刚才的发现写下来。想试一试吗?
四、写作“发现”(略)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习作3
执教者:董 柯
【目标预设】
1.要求学生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把发现的经过写完整,写清楚。
2.引导学生学习用“内心独白法”和“梦幻想象法”,描写发现过程的心理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引导“发现”
1.同学们,最近我喜欢上了一款电脑游戏,叫作《大家来找“茬”》。你们玩过吗?知道这个游戏的规则是什么吗?(发现不同)准备好了吗?眼睛可别眨啊,可要盯紧屏幕哦!
2.播放游戏。
3.听着音乐,玩着游戏,大家有怎样的感受?
4.小结:大家知道吗?你们刚才交流的其实就是我们在发现过程中的——(板书:心理活动)
二、唤醒“发现”
1.科学家在科学研究中有大发现,而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也总会有一些小发现。譬如:(出示:
荷叶上的水总是会变成晶亮的小珠子。
到秋天苹果就红了。
我们小区的私家车越来越多了。
城里人喜欢到农村去吃农家饭……)
2. 说说看,在你们的生活中,曾有过怎样的发现?
3.学生自由交流。
4.小结:知道吗?这些“发现”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高兴、激动、欣喜)
5.那么怎样将“发现”的过程讲完整,又怎样将自己发现时激动、开心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呢?我们来读读课本中的一篇例文吧。
三、聚焦“发现”
★第一个层次:理清“发现”过程。
1.请你默读例文《红豆、黄豆我来分》,说说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分别是什么。
2.学生交流。
起因:“我”把红豆和黄豆弄混了。(板书:发现问题)
经过:发现茶几震动时,圆形的黄豆容易滚动,而椭圆形的红豆不容易滚动。(板书:探究问题)
结果:红豆、黄豆被“我”分开了。(板书:解决问题)
3.小结:作者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别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为我们介绍了他的发现。
★第二个层次:体会“发现”心理。
1.在这发现的过程中,小作者主要是抓住了人物的什么来具体写事情经过的?(心理活动)
2.请你拿起笔,用横线把第2、3小节的心理描写画出来,并标上序号。(出示:
(1)自认倒霉。
(2)妈呀,还有一大堆呢!
(3)我着急了,猛一推茶几。
(4)咦,真奇怪,掉在地上的大部分都是黄豆,而留在茶几上的大部分是红豆。
(5)这一下,我来了精神。怎么会这样的呢?)
3.我发现,小作者在写自己心理活动的时候,还是比较粗糙的。如果再写得具体些,这篇习作会更加精彩。大家想不想帮他改一改?
(出示:自认倒霉。)
(1)小作者看到这一地的豆子,脑子里会浮现出怎样“倒霉”的画面呢?譬如,妈妈左手叉着腰,右手指着她说:“这点小事都干不了,今天不把这豆子分开,这个月的零花钱就全部取消!”
譬如,还有——(学生自由想象)
(2)小结: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些画面实际上并没有出现,但是一个做错事的人常常会这样或那样地去想。我们把这种出现画面的想象称之为“梦幻想象法”。(板书:梦幻想象法)
(出示:妈呀,还有一大堆呢!)
(1)你觉得他的心里的话说完了吗?
(2)提示:如果“我”就这样一颗颗来挑……
(3)学生接着续说。
(4)小结:像这样在心里自己跟自己说话,我们称之为“内心独白法”。(板书:内心独白法)
4.孩子们,我们把修改后的心理活动再放进习作里读一读,你觉得怎么样?
5.小结:孩子们,我们读教材中的习作例文,不仅要感受它的好,还要善于发现它的不足。这样,我们在习作中扬长避短,我们的习作就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四、表达“发现”
1.想不想和小作者比一比,看谁笔下的“发现”更精彩?
2.“友情提示”:
(1)选择自己最有趣的一次“发现”写一写。
(2)按照“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将事情写完整。
(3)在写“发现”的过程中,注意使用“梦幻想象法”和“内心独白法”描写自己的心理活动。
3.学生自由写作。
五、分享“发现”(略)
五年级习作指导课(自主开发)
执教者:沈瑜娜
【目标预设】
1.启发学生关注生活,引导学生学会饶有兴趣地观察,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在思考中解决问题。
2.使学生懂得发现是一个曲折的过程,并把发现过程和心理变化写得一波三折。
一、故事导入,理解“曲折”
1.英国科学家牛顿一次坐在苹果树下休息,一颗苹果掉下来砸住了他的脑袋。他就想:“为什么苹果不向天上飞,而偏偏要往地上落呢?”于是他孜孜不倦地研究苹果落地的原因,最终发现了万有引力。
2.然而,仅仅是靠一次偶然的发现就能成功的吗?还记得我们读过的毕昇的故事吗?谁能说说他是怎样一步一步发明活字印刷术的?
生1:毕昇在长期的雕版工作中,发现了雕版时最大的缺点就是每印一本书都要重新雕一次版,既笨重费力,又耗料耗时,不仅存放不便,有错字也不易更正,大大增加了印刷的成本。
生2:他就用小木块雕了许多的活字,这样只需雕制一副活字版,则可排印任何书籍,活字可以反复使用。
生3:毕昇又发现木纹疏密不一,刻的活字遇水后容易膨胀变形,与粘药固结后不易去下,后来改用胶泥刻制活字,大大提高了印刷的效率。
3.小结:看来啊,由一次偶尔的发现到有所收获,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艰难曲折的过程,需要经历多次尝试甚至失败。
二、畅谈发现,激活素材
1.那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呢?今天我们就来谈一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过,让同学们留心学习,注意生活中的发现,谁愿意来说一说?
2.自由交流。
生1:我在写钢笔字的时候,经常会把墨汁弄到手上和衣服上,我发现这些墨迹很难清洗掉。所以,我在想,用什么方法就可以把钢笔水墨迹洗干净。
生2:上一节综合课上,我们折了纸飞机。我发现有的同学折的飞机飞得又高又远,而有的同学折的飞机则飞得又矮又近,这是怎么回事呢?到底怎么样折才能让纸飞机飞得又高又远呢?
生3:我发现家里喝茶的茶杯里面经常会留下很多茶垢,并且很难清洗。有什么办法可以把这些茶垢很容易地清洗掉呢?
生4:我发现外面商店里卖的玻璃水洗窗液都很贵,所以我想自制洗窗液给爸爸的车子用。
生5:我发现我在背书时,遇到长篇的文章,总是很不容易背下来,而有的同学总是能够又快又正确地背诵出课文。我想知道他们用的是什么好方法。
3.小结:同学们说的内容都很不错。其实我们在三年级和四年级的时候,都写过“我的发现”,当时我们注重的是描写发现的具体现象,现在到五年级我们的要求又有了提高。今天我们习作的重点是:“发现”过程经历了怎样的波折才获得成功。
三、具体指导,体悟“曲折”
以清洗钢笔水墨迹为例子,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由组长发言,其他三位学生进行补充,着重聊聊发现的过程。学生先在小组内讨论,教师巡视了解,然后全班交流。
1.第一个层次:自主尝试法。
师:衣服上弄上了难洗的钢笔墨汁,你们首先是怎么做的呢?
生1:我自己学着妈妈平时洗衣服的样子用肥皂去搓,但是发现洗得不是很干净。
生2:我先把有墨迹的衣服放在清水里面泡一泡,发现有墨的地方化开了,并且淡了不少。然后涂上肥皂,再用力地前后揉搓,直到搓出了许多的泡沫,泡沫的颜色也是黑的。最后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结果发现墨迹褪掉了许多,但还是有明显的痕迹。
生3:我也是跟他们一样,先用肥皂去搓,发现不能洗干净,而且还有异味。于是我又在有墨迹的地方撒了一些洗衣粉进行搓洗,冲干净之后我发现墨迹又变淡了很多,并且异味也没有了,但是依然没有能完全消除墨迹。
师(小结):说得真好!你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都能想到运用自己的双手去解决,这就叫作“自主尝试法”。(板书:自主尝试法)
2.第二个层次:查阅资料法。
师:按照大家刚才的做法,可衣服上还留着墨迹,又该怎么办呢?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1:我去网上查了资料,网上关于清洗墨迹的方法有许多。我挑了其中比较简单的一个,说将肥皂涂在衣服的墨迹脏污处,然后放在塑料袋里面扎紧,拿到太阳底下暴晒几天,再打开来进行正常的清洗就能洗干净了。
师:那你照着这个方法尝试去做了吗?效果如何?
生1:我照着这个方法做了,但是并没有像网上说的那样效果好。
师:看来尽信书不如无书啊。那其他同学呢?
生2:我查到的方法是先将衣服用肥皂或洗衣粉搓洗,然后将过期的牛奶涂在墨迹处,用力揉搓就能洗干净了。我照着做了,果然就将墨迹洗掉了。
师(小结):看来网上的信息帮助到你了。当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已经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呢?你们能想到通过看书或者上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平时也很爱动脑筋!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查阅资料法”。(板书:查阅资料法)还有其他同学有好的方法吗?
生3:我查到的方法是这样的:如果是刚弄上去的墨汁,可以立即在冷水中搓洗,再浸泡四到五个小时,最后用肥皂搓洗就可以了;如果是弄上去时间比较长了,可以在温的洗涤剂溶液中,加少量氨水或硼砂洗涤。可是后一种方法说到的这些材料我家里没有,所以我没有进行尝试。
3.第三个层次:询问他人法。
师:是呀,你都跟老师想到一块儿去了。网上的方法虽然好,但是很多东西我们家里不一定全有,那这个时候又该如何是好呢?
生1:我只能问我妈妈了。妈妈告诉我说,先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肥皂或者其他洗涤的溶液清洗,最后再用食用碱涂在痕迹处用力揉搓,就能洗掉了。我和妈妈一起尝试了一下,果然如此。不光是墨汁,衣服上的酱油渍用这个方法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清除干净。
生2:我也问了我奶奶。奶奶说,如果是刚弄上的墨水,最好趁墨水未干先用清水洗,再用洗涤剂和米饭粒一起在上面揉搓,就能洗干净了。
师:有的同学最后请教了爸爸妈妈,终于解决了问题,这就叫作“询问他人法”。(板书:询问他人法)
4.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瞧,“发现”的过程是一蹴而就的吗?(生:不是。)没错,经历了几次的起起伏伏,真可谓——(板书:一波三折)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事情有波折,还有什么也在波折?
生1:心情。从刚开始自己尝试清洗,发现墨迹变淡的喜悦,到没能洗干净的灰心丧气。
生2:查到了资料后以为有“一线生机”而心花怒放,结果却因为依然没洗干净或者缺少材料而变得再次失望。
生3:最后询问了父母终于将墨迹清洗干净了,顿时欣喜若狂。(师板书:心情变化)
5.拓展。让学生“一波三折”地交流自己的其他发现。
四、出示要求,写作“曲折”
1.出示习作要求,齐读。
(1)按照“自主尝试→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的过程将发现经历写得一波三折。
(2)将发现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写得一波三折。
2.把这些完整地写下来,这可是一篇了不起的“发现”日记呢。同学们赶快动手吧!
3.学生习作。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生3:我也是跟他们一样,先用肥皂去搓,发现不能洗干净,而且还有异味。于是我又在有墨迹的地方撒了一些洗衣粉进行搓洗,冲干净之后我发现墨迹又变淡了很多,并且异味也没有了,但是依然没有能完全消除墨迹。
师(小结):说得真好!你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都能想到运用自己的双手去解决,这就叫作“自主尝试法”。(板书:自主尝试法)
2.第二个层次:查阅资料法。
师:按照大家刚才的做法,可衣服上还留着墨迹,又该怎么办呢?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1:我去网上查了资料,网上关于清洗墨迹的方法有许多。我挑了其中比较简单的一个,说将肥皂涂在衣服的墨迹脏污处,然后放在塑料袋里面扎紧,拿到太阳底下暴晒几天,再打开来进行正常的清洗就能洗干净了。
师:那你照着这个方法尝试去做了吗?效果如何?
生1:我照着这个方法做了,但是并没有像网上说的那样效果好。
师:看来尽信书不如无书啊。那其他同学呢?
生2:我查到的方法是先将衣服用肥皂或洗衣粉搓洗,然后将过期的牛奶涂在墨迹处,用力揉搓就能洗干净了。我照着做了,果然就将墨迹洗掉了。
师(小结):看来网上的信息帮助到你了。当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已经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呢?你们能想到通过看书或者上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平时也很爱动脑筋!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查阅资料法”。(板书:查阅资料法)还有其他同学有好的方法吗?
生3:我查到的方法是这样的:如果是刚弄上去的墨汁,可以立即在冷水中搓洗,再浸泡四到五个小时,最后用肥皂搓洗就可以了;如果是弄上去时间比较长了,可以在温的洗涤剂溶液中,加少量氨水或硼砂洗涤。可是后一种方法说到的这些材料我家里没有,所以我没有进行尝试。
3.第三个层次:询问他人法。
师:是呀,你都跟老师想到一块儿去了。网上的方法虽然好,但是很多东西我们家里不一定全有,那这个时候又该如何是好呢?
生1:我只能问我妈妈了。妈妈告诉我说,先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肥皂或者其他洗涤的溶液清洗,最后再用食用碱涂在痕迹处用力揉搓,就能洗掉了。我和妈妈一起尝试了一下,果然如此。不光是墨汁,衣服上的酱油渍用这个方法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清除干净。
生2:我也问了我奶奶。奶奶说,如果是刚弄上的墨水,最好趁墨水未干先用清水洗,再用洗涤剂和米饭粒一起在上面揉搓,就能洗干净了。
师:有的同学最后请教了爸爸妈妈,终于解决了问题,这就叫作“询问他人法”。(板书:询问他人法)
4.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瞧,“发现”的过程是一蹴而就的吗?(生:不是。)没错,经历了几次的起起伏伏,真可谓——(板书:一波三折)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事情有波折,还有什么也在波折?
生1:心情。从刚开始自己尝试清洗,发现墨迹变淡的喜悦,到没能洗干净的灰心丧气。
生2:查到了资料后以为有“一线生机”而心花怒放,结果却因为依然没洗干净或者缺少材料而变得再次失望。
生3:最后询问了父母终于将墨迹清洗干净了,顿时欣喜若狂。(师板书:心情变化)
5.拓展。让学生“一波三折”地交流自己的其他发现。
四、出示要求,写作“曲折”
1.出示习作要求,齐读。
(1)按照“自主尝试→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的过程将发现经历写得一波三折。
(2)将发现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写得一波三折。
2.把这些完整地写下来,这可是一篇了不起的“发现”日记呢。同学们赶快动手吧!
3.学生习作。
(责任编辑 张振清)
生3:我也是跟他们一样,先用肥皂去搓,发现不能洗干净,而且还有异味。于是我又在有墨迹的地方撒了一些洗衣粉进行搓洗,冲干净之后我发现墨迹又变淡了很多,并且异味也没有了,但是依然没有能完全消除墨迹。
师(小结):说得真好!你们在遇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都能想到运用自己的双手去解决,这就叫作“自主尝试法”。(板书:自主尝试法)
2.第二个层次:查阅资料法。
师:按照大家刚才的做法,可衣服上还留着墨迹,又该怎么办呢?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呢?
生1:我去网上查了资料,网上关于清洗墨迹的方法有许多。我挑了其中比较简单的一个,说将肥皂涂在衣服的墨迹脏污处,然后放在塑料袋里面扎紧,拿到太阳底下暴晒几天,再打开来进行正常的清洗就能洗干净了。
师:那你照着这个方法尝试去做了吗?效果如何?
生1:我照着这个方法做了,但是并没有像网上说的那样效果好。
师:看来尽信书不如无书啊。那其他同学呢?
生2:我查到的方法是先将衣服用肥皂或洗衣粉搓洗,然后将过期的牛奶涂在墨迹处,用力揉搓就能洗干净了。我照着做了,果然就将墨迹洗掉了。
师(小结):看来网上的信息帮助到你了。当凭着自己已有的知识已经不能够解决问题的时候怎么办呢?你们能想到通过看书或者上网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说明平时也很爱动脑筋!我们把这种方法叫作“查阅资料法”。(板书:查阅资料法)还有其他同学有好的方法吗?
生3:我查到的方法是这样的:如果是刚弄上去的墨汁,可以立即在冷水中搓洗,再浸泡四到五个小时,最后用肥皂搓洗就可以了;如果是弄上去时间比较长了,可以在温的洗涤剂溶液中,加少量氨水或硼砂洗涤。可是后一种方法说到的这些材料我家里没有,所以我没有进行尝试。
3.第三个层次:询问他人法。
师:是呀,你都跟老师想到一块儿去了。网上的方法虽然好,但是很多东西我们家里不一定全有,那这个时候又该如何是好呢?
生1:我只能问我妈妈了。妈妈告诉我说,先用温水浸泡一段时间,然后用肥皂或者其他洗涤的溶液清洗,最后再用食用碱涂在痕迹处用力揉搓,就能洗掉了。我和妈妈一起尝试了一下,果然如此。不光是墨汁,衣服上的酱油渍用这个方法也能够轻而易举地清除干净。
生2:我也问了我奶奶。奶奶说,如果是刚弄上的墨水,最好趁墨水未干先用清水洗,再用洗涤剂和米饭粒一起在上面揉搓,就能洗干净了。
师:有的同学最后请教了爸爸妈妈,终于解决了问题,这就叫作“询问他人法”。(板书:询问他人法)
4.总结。
师:同学们,你们瞧,“发现”的过程是一蹴而就的吗?(生:不是。)没错,经历了几次的起起伏伏,真可谓——(板书:一波三折)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事情有波折,还有什么也在波折?
生1:心情。从刚开始自己尝试清洗,发现墨迹变淡的喜悦,到没能洗干净的灰心丧气。
生2:查到了资料后以为有“一线生机”而心花怒放,结果却因为依然没洗干净或者缺少材料而变得再次失望。
生3:最后询问了父母终于将墨迹清洗干净了,顿时欣喜若狂。(师板书:心情变化)
5.拓展。让学生“一波三折”地交流自己的其他发现。
四、出示要求,写作“曲折”
1.出示习作要求,齐读。
(1)按照“自主尝试→查阅资料→询问他人”的过程将发现经历写得一波三折。
(2)将发现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写得一波三折。
2.把这些完整地写下来,这可是一篇了不起的“发现”日记呢。同学们赶快动手吧!
3.学生习作。
(责任编辑 张振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