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商文化对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思考

2014-08-16江曼

现代商贸工业 2014年15期
关键词:企业文化激励机制人才培养

江曼

摘 要:明清徽州由于其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人文环境,形成了独特的徽商文化,而徽商文化中蕴藏的人才培养理念又推动着徽州人才的发展,并对现代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通过对徽商文化中人才培养理念五种表现形式的解读,从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建设、制度建设、知识建设、自学习激励机制建设和环境建设,来阐述其在现代企业人才培养机制中的运用。

关键词:徽商文化;人才培养;企业文化;激励机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5-0003-04

千年徽州,文风昌盛,人文荟萃。在徽州这片土地上,孕育出“学成派,艺成海,术成流,人成杰”的人文奇葩。人才的涌现是经济条件、文化环境、政治体制、社会结构等综合的结果,而人才以及徽商的崛起又推动着这一典型区域文化—徽商文化的产生与发展。这一辉煌灿烂的文化经传播和辐射,不仅对全国地域性文化产生重要的影响,其独特的人才培养理念对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人才培养及机制建设也产生了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拟就此做出一些阐述。

1 重教兴学,奠定成才基础—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徽州传统“重教兴学”在徽商崛起后不断得到发扬光大。“富而教不可缓也”是徽商著名理念,关于徽商重教兴学的表现,李琳琦教授在专著《徽州教育》中有系统而详细的论述,他指出:其一是亟置塾学;其二是广设义学;其三是捐修官学;其四是倡建书院。正是这一传统的深入人心,逐渐形成“虽十家村落,亦有讽诵之声”、“弦歌溢里巷,转毂遍四方”的社会风气。徽州也涌现出大批人才,如一代经学家王茂盛等。所以说,重教兴学奠定了成才的基础。

而将徽商时期的“重教兴学”引申到现代企业人才培养机制中,即要注重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在为人才培养营造浓郁的成才氛围的同时,也加深人才培养的深度,激发员工对组织的使命感并凝聚员工的归属感,有效规避人才培养中的隐性风险。人才培养的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意味着通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和企业经营理念以及营造员工与组织双向沟通的渠道,来构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并在企业成长中不断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而且意味着将特定的企业文化贯彻到人才培养的各阶段,从人才培养模式的选择、内容的设计、方法的确定等上都渗透出企业文化的内涵,培养各层人员对企业文化的认知能力,深化和宣传企业文化的精髓之处,从而有力地推动人才成长。

企业在构建企业文化时应明确企业文化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企业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四个层次。企业应首先确定企业精神文化的建设目标并将其细化,即经过企业全员讨论后将目标内涵和外延具体化,并将其延伸至物质、行为和制度层面,在此基础上再分别从制度层面、物质层面和行为层面建设企业文化。

图1 企业文化体系但目前我国大多企业由于其自身发展水平的制约,或多关注于企业的盈利能力,对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应有的重视,即使重视,大多企业文化建设也只是侧重于形式和模仿,缺乏创新以及对文化具有因事因地因人而异特性的意识,缺乏核心价值观和经营理念,缺乏对企业文化四个方面内涵的正确理解,甚至有很多企业将企业文化等同于企业精神,使企业文化脱离企业管理。企业文化其实本身是虚空的,但不代表没有作用,企业文化亦深亦浅,亦雅亦俗,关键看是否可以找到“载体”,诸如企业发展战略、企业品牌、企业形象等等,但中国大部分企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尚浮于半空,没有根基和支柱。

目前的企业文化建设要紧跟“十八大”中明确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目标,在完善原有企业文化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企业文化的创新,使企业文化更好地体现企业的主体价值和精神风貌。殊不知,在当前我国特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我国企业进行良性的稳步发展,建设企业文化极其重要。企业文化建设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在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中也至关重要。

2 以饶养学,确保成才多方需求—人才培养制度建设

徽州学者汪道昆曾说过“夫养者非贾不饶,学者非饶不给”,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定的上层建筑总是为适应一定的经济基础需要而建立的。徽文化若无徽商的支撑,难以发扬光大。“以饶养学”保证了徽州学子无经济的担忧,并进一步满足其学需师道、学需郊游的要求。在徽商历史里,一般用“贾儒相济”来保证以饶养学,大批学子就是在这种环境里成长起来的。

运用到现代企业中,“以饶养学”体现在人才培养制度建设,这是一种更高层面的“以饶养学”,因为制度建设才是人才培养机制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它提供了一种制度性的框架和依据,使人才培养沿着法制化和规范化轨道运行。

完善人才培养制度,首先要做好人才培养的规划工作。目前我国企业人才培养规划缺乏前瞻性,且并未结合企业的整体战略要求和员工的实际发展状况。企业的人才培养规划要从系统性、有效性、标准性、普遍性入手,在工作岗位说明、任务分析以及企业与员工的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企业培养总目标,确定各子项目的目标,并合理地分配资源,逐步实施,综合平衡。人才培养规划的关键点在于要针对不同对象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制定出人才培养规划后,还需再制定详细的培养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从而逐步在企业中形成具有鲜明特色,优势互补的人才培养网络。

其次要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理论学习制度和教育培训制度,要为企业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必须建立和完善这两项制度。鼓励学员通过不断深造,提高自己的知识、技能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超越自我,通过在企业内部进行岗位竞赛、在职学习、替补训练、轮岗任职以及决策模拟训练等,对员工进行技能开发,营造比、学、赶、帮、超的浓厚学习氛围,并将人才培养与考核、晋升、待遇结合,形成良性激励机制,推动企业员工的健康成长,为企业带来更大的效益。同时企业也要为人力资源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在对2013年的紧缺型人才调研中,我们可以看到安徽省大部分企业对员工的职业生涯发展提供了较强的制度保障,所占比例达到样本总数的54.60%,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员工工作积极性以及组织忠诚度,并激发了员工不断学习的动机。

图2 安徽省企业人力资源职业生涯制度保障的情况图最后,构建和健全人才培养激励制度和风险管理制度。企业人才培养必须营造前有引力、后有推力、自身有动力的氛围机制,这意味在企业要形成一种以目标为先导,竞争激励为核心,利益激励为后盾的人才培养激励机制。人才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见效的,必须长期坚持,才有开花结果之时,正如老子常言“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那么如何在企业中保持人才培养的动力,就必须健全人才培养的激励机制,包括对员工、对部门或主管,甚至对企业的激励,使人才培养切合企业生产发展的需要,更好地提高组织的经营绩效。

当然,在长期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人才培养是一项生产性投资行为,投资必然存在风险,对于如何规避企业人才培养风险,除上述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外,还应建立人才培养的风险管理制度,企业可以通过《劳动法》与员工建立稳定的劳动关系,或通过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明确各自负担的成本、违约补偿等,或根据“利益获得原则”,以谁投资谁受益的方式,考虑人才培养成本的分摊与补偿。只有在企业中不断完善风险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制度规定,才能保证人才培养机制在正轨上运行,激励更多的企业重视对人才的培养。

3 藏书刻书,提供成才丰富营养—人才培养知识建设

藏书刻书是“贾而好儒”的徽商特点之一,它虽有求名射利的动因,但却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才培养的需求,且传播了民族文化。徽商藏书是以富而求精为特色,以两淮之马裕(马曰馆之子)、鲍廷博等人为代表。据《安徽藏书家传略》统计,明清两代徽州六邑藏书家多达一百八十多家,目前所幸存的宋元珍本,都是经过这些藏书家精心保护而得以传承。乾隆年间编纂的《四库全书》也是由大多徽商或徽商后代收藏的。而徽商刻书,早在明代就已闻名天下。明代嘉靖以前,歙县已经“刻铺比比皆是,时人有刻,必求歙士”。且徽州刻本书籍以“无书不图,无图不精”的优点超群绝伦,如谢氏《庄》、《骚》,鲍廷博《知不足斋丛书》等。

徽商对藏书刻书的重视,给徽州人才提供了丰富的营养,它对现代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即在人才培养中,要加强知识建设与管理,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开发企业知识资源的基础上,激发企业人才培养的积极性,调动人才的潜能。企业知识建设主要体现在:第一,要建立企业知识管理库;第二,要注重知识经验的共享与传承。

企业知识管理库的建立是企业知识管理的基本内容。知识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体现,早在1999年知名的Cartner Group就做了一份实证性调查报告,其中对公司推动知识管理的驱动力进行了调查分析,如表1。

由表可知,知识管理对企业而言,意味着“最佳实践的转移、避免重复学习以及增进综合绩效。”因此作为知识管理重要工具的知识库,其所发挥的作用正在越来越受重视,特别是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管理库对企业人才培养更是必不可少。它不仅使企业的信息和知识有序化,也为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传播与共享提供了渠道,企业人员可以从知识库中汲取自己所需的知识,保证了人才培养良好的知识环境。这里的外部知识包括国家的方针政策、经济信息、法律法规、社会文化等,内部知识主要包括显性知识如岗位胜任所需的知识、企业日常经营管理中所需的知识等,以及隐性知识主要包括员工在日常工作中所积累的不外露于头脑之外的知识。目前大多企业所构建的知识库无法适应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信息化深入发展的趋势,也就无法满足企业实现知识管理和信息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现实需要。因此企业应提高知识库建设技术,在构建知识库时要明确目标,即知识库的建立是为知识战略服务的,并在此基础上明确各部门的分工;另外也应注意到保持知识库系统的动态性,及时更新知识,确保知识的有效和适用,切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根据知识管理中心的研究和咨询实践,知识库的建立必须遵循以下五个步骤,这五个步骤为企业建立知识库提供了依据。企业应遵循五个步骤,并结合其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构建出完整有序的知识库,为人才培养提供便利。

同时企业还应关注知识的共享与传承。1986年,瑞典管理大师斯威比(Karl.Eric.Sveiby)首先提出了知识管理的概念,而知识共享作为知识管理的一个重要主题,更成为知识管理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知识共享行为包含两种层面,第一层面是知识所涉及的隐性知识向显性知识的转变;第二层面是知识在个人、团队、企业中的流动。知识共享推动企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不断优化,并在社会形成人才培养的群体效应,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企业可以通过建立共享平台、设定原则并甄选具有潜在价值的共享知识,来健全知识共享系统来激发企业内外部知识的互动;可以创立组织共享的文化,在员工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有效降低任何一方采取机会主义的可能性,提高共享的意愿;可以降低组织成员知识基础的差异性,减少由于员工对知识共享评价的差异性带来的损失。但在知识共享中易出现“搭便车”、“鞭打快车”的问题,以及创新知识共享中所产生的外生性问题,如知识安全性问题等,这会阻碍共享的进程,除了政府补贴外,企业应完善知识共享激励机制,使知识拥有者和被分享者能在最自然的状态下做出共赢的行为;并强调和培育企业的利益共同体意识,建立团队绩效的理念,明确员工之间的利益和知识都是相互高度依赖的,改变不信任、利己主义和投机取巧的错误观念;建立群体规范,按规章加强知识共享的契约管理,控制“搭便车”的行为,从而保证知识共享的良性发展。

4 贾而好儒,刻苦自励力学成才—人才培养自学习激励机制

“贾而好儒”是徽商特色之一,根据张海鹏、唐力行两位先生的撰文,可以将“贾而好儒”的特色概括为:第一,多延师课子,令子弟儒业;第二,雅好读书,好学不倦;第三,老而归儒;第四,重视和资助文教。“贾而好儒”以及对文化知识的渴望,是徽商坚持学习的不竭动力,他们中大多人刻苦自励,自学成才。大学者程晋芳虽世代经商,但也愔愔好儒,潜心学习,长年苦读,世人评价他“综核百家,出入贯穿于汉宋诸儒之说,未始不以程朱为职志也”。他及著作于一身,被文人所称颂。贾而好儒,自学成才,不仅使得徽商能够审时度势,准确地分析和判断市场形势以及外部经济环境,在这一氛围下,也培养了大批人才。

那么在现代企业人才培养中,我们也应该注重培养员工的自主学习能力,正如《第五项修炼》所言: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根据现代学习理论,自主学习是人类最为本质的学习过程,它建立在个体内在需要的基础上,并主动地、创造性地获取知识,能感受到学习成功的乐趣。从心理的角度来理解,即当主体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和需要时,才会努力地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实现组织内员工自主学习的核心和关键是尊重主体的内在需要,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企业人员培训也应该建立在员工需求的基础之上,针对员工需求,设计相应的培训方案,才能在培训过程中更好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积极地参与到培训中,提高培训的效果。根据安徽省紧缺人才的调研可以看出,目前安徽省大多数企业可以针对需求提出培训方案,切实保证了培训的适用性与有效性。

图3 单位人才培养的特征情况图为了鼓励员工自主学习,企业可以通过组织自学习激励机制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组织应构建基于报酬的显性激励机制和基于职业生涯设想和规划的隐性激励机制。对于显性激励机制,企业可综合运用固定薪资、绩效工资、技能工资和晋升奖金等激励员工自学成才;而隐性激励机制则要通过帮助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设想来激励员工,使员工在自学中体会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学习激励机制旨在为组织个人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其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不断打破固定思维,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个人知识体系的动态性,保证自我的与时俱进。为培养员工的自学意识,组织应从愿景激励、竞争激励和合作激励入手,以多元化的激励方式,实现学习型企业的构建。但企业的学习激励机制应建立在企业经营水平的基础上,并有效避免组织在投入人才培养和激励成本中存在的员工离职风险,在建立企业文化和培养员工忠诚度的基础上,不断完善企业人才培养的自学习激励机制。

5 惺惺相惜,帮助人才排忧解难—人才培养的环境建设

徽商对人才的爱惜程度无法比拟,既表现在经济上的援助,也表现在为人才排忧解难,提供良好的环境上。徽州商人马氏兄弟不仅大量藏书向文人开放,同时还给予他们生活上的帮助。另外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忘年交程晋芳和吴敬梓,当时吴敬梓命运多舛,穷困潦倒,“芙蓉生在秋江上”,程晋芳不仅收留他住宿,同时给予其经济上的补贴,吴敬梓著作《儒林外史》也是由程晋芳刻印出版的,使这部伟大的讽刺小说得以传世。

的确,人才成长与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社会环境和条件,因此在现代企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注重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人才环境包括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其中宏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所处的政府服务环境、市场经济环境、鼓励创新的人文环境等,微观环境主要是指企业自身所具有的基础设施环境、尊重知识的环境以及学习型组织的环境。在人才培养中企业首先要创造引人的环境,通过丰富企业文化强化企业使命与宗旨,通过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来增强员工的归属感,不断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其次要创造重人的环境,建立和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体系,人才评价要公平公正,人才激励要客观多元,才能增强员工工作的责任心和积极性,使员工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促使其不断提高自我。另外要创造育人的环境,企业要在人才培养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企业实际发展状况,对人才进行开发和二次开发,充分挖掘员工的潜能,这不仅包括对其进行知识技能的补充和更新,还要帮助其转变观念,培养思维技巧。最后,要创造用人环境,企业要进行工作岗位分析,并根据个体间不同的素质和要求,将个体与岗位匹配,从而保持个体素质与工作岗位需求的同构性,实现人尽其才、人尽其用。企业善于用人,是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表现,尽管人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但正确用人能节省企业人工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无论是引人、用人、重人和育人,只有企业真正做到重视人才,才能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推动其健康发展。但目前,一些企业在人才培养环境建设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主要有企业领导对建设良好的人才环境重视不够,在我国众多国有大型企业,特别是在生产型企业中,领导往往更加关注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短期利润,而对长期的人才战略缺乏足够的重视,忽视了人才的长期价值;另外企业文化建设氛围不够,缺乏凝聚力,缺少被员工认同的企业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缺乏公平公正的人才评价机制,这些问题抑制了企业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企业应该在不断的发展中明确只有真正营造出发现人才、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稳定人才、激励人才的良好人才培养环境,才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6 结语

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产生的徽商文化确实引领着人才培养的兴起与发展,这种尊重人才的氛围,对当时文学界乃至商界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梁启超曾说过“欲一国文化进展,必也社会对学者有相当敬礼;学者恃其学足以自养,无忧饥寒,然后能有余裕以从事更深地研究,而学乃曰新焉”。

梁启超一语道破人才培养在任何时代的重要性,徽商文化对现代人才培养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从徽商文化引申出的现代企业人才培养企业文化、制度、知识、环境以及自学习激励机制的建设,对企业来说是不断完善和优化人才培养机制的方式,企业应统筹兼顾人才培养的六方面,并把人才培养作为战略任务,坚持多元化、大力度地培养企业人才,共创企业人才培养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李琳琦.徽州教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刘尚恒.明清徽州的藏书刻书[J].安徽师大学报,1990,(1).

[3]张成洪,郭磊.大型集团企业知识共享模式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9,27(3):399406.

[4]王世华.也谈“贾而好儒”是徽商的特色—张明富先生商榷[J].安徽史学,2004,(1).

[5]王永明.基于企业员工自我管理的学习型组织模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25(6):178180.

[6]李芬芬.组织学习激励机制设计[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7]王世华,夏建圩.徽商:人才培养的催化剂[J].安徽史学,2013,(2):8395.

[8]武家政.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2).

[9]何宏兵.中国大陆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10]张玉明,刘德胜.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

[11]杜柯鑫.日本企业人才培养制度的考察[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2]文魁,吴冬梅.异质人才的异常激励——北京市高科技企业人才激励机制调研报告[J].管理世界,2003,(10):110114.

[13]曹兴,罗会华.企业知识状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理论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5,(11):12429.

[14]赵海峰.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3).

[15]周敏,胡帮喜,聂规划.跨组织知识共享网络的特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7,(8):30-31.

[16]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轮.“组织学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进展[J].中国软科学,2001,(12):115.

[17]刘建华.科技人才培养环境与个体需求实证研究——以辽宁企业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5):103-106.

[18]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7,(6):3-12.

[19]Huysman,Marleen.Knowledge Sharing in Practices[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27,39.

[20]Richard & Gallagher.The soul of an Organization[M].Dearborn Trade Publishing.2002.

[21]Chatterjee D, Segars A H, Watson R T. Realizing the promise of ebusiness:developing and leverging electronic partnering op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6,48(4):59-84.

[6]李芬芬.组织学习激励机制设计[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7]王世华,夏建圩.徽商:人才培养的催化剂[J].安徽史学,2013,(2):8395.

[8]武家政.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2).

[9]何宏兵.中国大陆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10]张玉明,刘德胜.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

[11]杜柯鑫.日本企业人才培养制度的考察[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2]文魁,吴冬梅.异质人才的异常激励——北京市高科技企业人才激励机制调研报告[J].管理世界,2003,(10):110114.

[13]曹兴,罗会华.企业知识状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理论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5,(11):12429.

[14]赵海峰.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3).

[15]周敏,胡帮喜,聂规划.跨组织知识共享网络的特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7,(8):30-31.

[16]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轮.“组织学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进展[J].中国软科学,2001,(12):115.

[17]刘建华.科技人才培养环境与个体需求实证研究——以辽宁企业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5):103-106.

[18]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7,(6):3-12.

[19]Huysman,Marleen.Knowledge Sharing in Practices[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27,39.

[20]Richard & Gallagher.The soul of an Organization[M].Dearborn Trade Publishing.2002.

[21]Chatterjee D, Segars A H, Watson R T. Realizing the promise of ebusiness:developing and leverging electronic partnering op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6,48(4):59-84.

[6]李芬芬.组织学习激励机制设计[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05.

[7]王世华,夏建圩.徽商:人才培养的催化剂[J].安徽史学,2013,(2):8395.

[8]武家政.企业文化与儒家思想[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07,(2).

[9]何宏兵.中国大陆企业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2.

[10]张玉明,刘德胜.企业文化、人力资源与中小型科技企业成长关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5).

[11]杜柯鑫.日本企业人才培养制度的考察[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

[12]文魁,吴冬梅.异质人才的异常激励——北京市高科技企业人才激励机制调研报告[J].管理世界,2003,(10):110114.

[13]曹兴,罗会华.企业知识状态:企业竞争优势的一种理论解析[J]中国软科学,2005,(11):12429.

[14]赵海峰.企业知识管理的内容框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5,23(3).

[15]周敏,胡帮喜,聂规划.跨组织知识共享网络的特征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7,(8):30-31.

[16]陆昌勤,方俐洛,凌文轮.“组织学习”研究的历史、现状与进展[J].中国软科学,2001,(12):115.

[17]刘建华.科技人才培养环境与个体需求实证研究——以辽宁企业为例[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11,(5):103-106.

[18]郝克明,马陆亭.关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探讨——高新技术企业人才素质和培养模式调研报告[J].教育研究,2007,(6):3-12.

[19]Huysman,Marleen.Knowledge Sharing in Practices[M].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27,39.

[20]Richard & Gallagher.The soul of an Organization[M].Dearborn Trade Publishing.2002.

[21]Chatterjee D, Segars A H, Watson R T. Realizing the promise of ebusiness:developing and leverging electronic partnering option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06,48(4):59-84.

猜你喜欢

企业文化激励机制人才培养
湿地恢复激励机制的国际立法及启示
激励机制助推节能减排
浅谈企业战略与企业文化的简要关系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综合研究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培训的关联性分析及阐述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山西票号的激励机制及其现代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