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愁别绪的温婉倾诉
2014-08-15李淑华
李淑华
【摘要】王昌龄之多别离诗,且常抒写离愁别绪,大概与他屡见贬谪的经历和好交游的性格有密切关系。本文对王昌龄的送别诗进行了简要分析。
【关键词】王昌龄;送别诗;离愁别绪;温婉倾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王昌龄(公元690-756年)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被称为“诗家夫子”,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王昌龄“特工边塞和闺怨宫怨之作”(《唐诗人行年考》),但他的送别留别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题材,不仅数量在各类题材中所占比重大(仅七绝就有近三十首),而且质量上也不乏上乘之作。这些赠别诗关系作者的亲身经验与感受,在旷达之中温婉倾诉出淡淡的离愁别绪。
王昌龄之多别离诗,且常抒写离愁别绪,大概与他屡见贬谪的经历和好交游的性格有密切关系。
关于王昌龄的生平经历,史书记载不多。在《旧唐书》王昌龄传中简单记载:“王昌龄者,进士及第,补秘书省校书郎,又以博学宏辞登科,再还汜水县尉。不护细行,屡见贬斥,卒。”并说他和崔颢、高适、孟浩然“皆名为不振”。谭优学《唐诗人行年考》考证王昌龄曾漫游四方,开元十五年进士及第,授汜水尉,十九年,登博学宏词科,改校书郎,二十六年谪岭南,天宝元年左迁江宁丞,天宝七年贬龙标尉。足见王昌龄在仕途上屡遭贬谪且位卑职小。
另外唐朝士风之一是交游。王昌龄作为诗人,也有广泛的交游。他不仅与当时的边塞诗人如岑参、高适、李颀、王之涣等有交谊,也与其他不同艺术风格的诗人如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有来往,他与李白不仅在七绝上并称,而且交谊很深也很动人。这些从他们互相应答赠别的诗中可以看到。如岑参《王大昌龄赴江宁》、李颀《送王昌龄》、孟浩然《送王昌龄之岭南》、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等等。
既然有了这么多的朋友,又有那么多的贬谪宦游经历,也就有了太多的离别,有了王昌龄众多的离别诗,并在离别诗中理所当然地流露出离愁别绪。但作为一个不拘小节的诗人,一个曾游历边地、经历血与火洗礼的诗人,一个欣逢盛世期待有所为的诗人,王昌龄写送别虽不像“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豪爽洒脱,但也绝不像“今日送君须尽醉,明朝相忆路茫茫”的怅惘忧愁,而是用那些离而不远、别而未分、既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委婉写出淡淡的愁绪,在离别孤冷的心境下折射出友情温馨的光影。
下面就循着王贬谪的经历,结合几首诗简单谈谈。
大约于开元二十六年,王昌龄由校书郎贬谪岭南,这次贬谪引王的话是“得罪由己招,本性依然若”(《见谪至伊水》),可见诗人出于侠者之气,耿直的性格使他或者仗义执言,或者打抱不平,从而惹祸上身。诗人此时还没有对业已显露腐败的唐王朝失去信心,而把遭受贬谪归咎为自取,因此这一时的送别诗如《巴陵送李十二》: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全诗不着一愁字,只是透过秋城、日暮、蒹葭、水云这些清淡秋景,让人感觉到一缕淡淡的愁绪而已。而在《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中更有“日晚劝趣别,风长云逐开。幸随板舆远,负谴何忧哉”的旷达,但也正是“负谴何忧哉”这种貌似无忧之中却又流露出一种忧愁,淡淡的。
王昌龄由岭南谪地遇赦后,出任江宁丞。当时“皇帝受玉册,群臣罗天庭”,而“王兄尚谪宦,屡见秋云生”(岑参《送许子擢第归江宁拜亲,因寄王大昌龄》),可见王昌龄出任江宁丞仍系贬谪。王昌龄对江宁丞职务并不满意,在《送韦十二兵曹》中一再说:“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并感慨“出处两不合,忠贞何由伸”。此时的王昌龄已由“负谴何忧哉”的达观转为“向晚茫茫发旅愁”的忧愁了,他的赠别诗与谪岭南时的赠别诗读来已大不相同。如《东京府县诸公与綦毋潜李颀相送至白马寺宿》:
鞍马上东门,徘徊入孤舟。贤豪相追送,即棹千里流。赤岸落日在,空波微烟收。薄宦忘机括,醉来即淹留。月明见古寺,林外登高楼。南风开长廊,夏夜如凉秋。江月照吴县,西归梦中游。
诗中用孤舟、落日、空波微烟、明月、古寺、高楼等一系列常用来表离别之情的意象来抒写离愁别绪,虽也委婉含蓄,而“徘徊”“淹留”等词,却已让人感受到离别之际那依依不舍的情义和忧伤。
再如《芙蓉楼送辛渐》一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诗中以苍茫的江雨、孤峙的楚山烘托出诗人的离愁别绪,也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把一个如屹立于江天之中的孤山似的孤介傲岸的诗人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以一片冰心让人感受到他的一片深情。
诗人之作赠别,抒写离愁别绪乃人之常情,然而乐观自信旷达的盛唐精神时时掩映其间,即使再度被贬谪龙标尉,处恶境也未改变。殷璠《河岳英灵集》说王昌龄“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息”。常建《鄂诸招王昌龄张债》中写王昌龄“谪居未为叹,谗枉何由分。午日逐蛟龙,宜为吊冤文”。王昌龄只因不矜小节就遭贬谪之冤,得公正舆论的支持同情,但诗人似乎并未沮丧也未悲伤,而是满怀信心地期望“尧时恩泽如春雨,梦里相逢同入关”,坚信“明主恩泽非岁久,长江还共五溪滨”。此时期的送别诗中,诗人把离愁别绪蕴藉于对友人的同情与慰勉之中,婉转道来。如《送柴侍御》: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送别友人,难免忧伤,诗人却用“不觉有离伤”刻意回避离别的伤感,三四两句诗人更用两地相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表达“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以期宽慰友人,减轻对方的离愁,字里行间体现着诗人对友人的体贴、关心,渗透着浓浓的情谊,折射出友情的温馨。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