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阅读期待”,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水平
2014-08-15曹海霞
曹海霞
【摘要】良好的阅读期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那么,阅读期待在教学中的运用怎样才能更合理、更有效呢?本文主要就这个问题进行探究。
【关键词】阅读期待;初中语文;提高;阅读水平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阅读期待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从中可以看出“阅读期待”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什么是“阅读期待”呢?“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教师通过制造悬念、创设情境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体验和探究学习的过程,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下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怎样巧妙运用阅读期待,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水平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设置悬念,引发阅读期待
实践证明,人们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有一种莫名的期待心理,总是想方设法地去接近它、了解它。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适时地制造悬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而教材中的题目、内容都是可以设置悬念,激发学生阅读期待的最佳选择。
(一)借助课题设置悬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带领学生解释题目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想课文的主要内容,以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起到阅读导向的教学作用。如在教学苏教版八年级语文《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一课时,在读完课题之后,我是这样教学的:同学们,在你眼里的沙漠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大都会就“黄沙漫天,寸草不生,非常荒芜”等方面来理解,这时我又话锋一转“本文为什么以‘沙漠里的奇怪现象为题目的呢?难道还有什么特别的景象不成?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到那里去看一看。”这样从课文题目设置悬念,可以调动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阅读期待,进而把学生带到教师刻意营造的“奇怪”氛围中去,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提供了依据,有助于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二)依据内容设置悬念
在语文教材中,有些内容对揭示课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抓住主要内容,巧设悬念,以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肤浅走向深入。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安恩和奶牛》一课时,为了使学生体会到安恩对奶牛喜爱、尊重、爱护、怜惜的感情,以及她把奶牛作为自己生活中的伙伴,她把奶牛已经看成了自己的同类的心情。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在学完小说第一部分之后,结合文章内容的特点,我提出了以下问题“读完课文第一部分以后,你对课文的结尾有怎样的预测,文章的结尾符合你的预测吗?哪些地方是你始料未及的?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由于本文的结尾出人意料,在此处设置悬念,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调动学生阅读的兴趣,进而使学生在思考探究中明白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创设情境,激发阅读期待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和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每篇课文都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情感,不同的学生读后都会有自己的体验,而这些体验只有在一定的情境中才会被激发,理解认识才会更深刻。因此,教师要创造合适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兴趣,从而为阅读教学提供一大助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结合教材内容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使这些问题能够真正引导学生探究,进而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把自己的阅读期待变成现实,对文本的理解也更加透彻。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紫萝藤瀑布》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对紫萝藤的象征意义有个深刻了解,我主要通过以下问题情境的创设把学生带入到新课的学习之中:①紫萝藤曾经经过了怎样的变迁?作者为什么会对紫萝藤有那么深厚的感情?②作者是怎样由紫萝藤悟出它对人生的象征意义的,请找出具体的语句来说明。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对引发学生阅读期待起到了积极的效果,而且学习起来目的性更强,阅读方向更明确,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打下了基础。
(二)创设直观情境
现代信息技术集声音、图像、画面为一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在教学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这些色彩鲜艳的画面,优美动听的旋律会强烈地刺激着学生的阅读期待,进而使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进画面所描述的那个世界。如在教学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繁星》一课时,在课堂伊始,我就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向学生展示满天繁星的夜景图片,与此同时,还配上了合适的音乐,在这样的背景下,我是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的:星星是夜晚的精灵,在无边的夜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你喜欢天上的繁星吗?你看过星空以后有什么感受?你想知道巴金是如何描写繁星的吗?他观察到的星空和我们看到的一样吗?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活,纷纷打开课本去了解在巴金爷爷笔下的星空情境。在这种直观的情境下,学生的阅读期待被激活,既欣赏到了美丽的星空夜景,又走进文本,品味到了文章的语言美和意境美,真正领会到语言文字的独特
魅力。
三、关注差异,保持阅读期待
由于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不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不能把学生的阅读期待定格为一种形式,只有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体验,才能保持良好的阅读期待。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十三岁的际遇》一课时,文章主要描写了十三岁的田晓菲在北大两年的学习经历,希望大家早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创造精神的人。在学完课文以后,我让学生说说自己对文中主人公的认识。有学生说:“北大,是所有学生的梦想。”有学生说:“我从田晓菲身上明白了,美好的愿望也要通过自己的辛苦努力才能实现。”还有学生说:“她的学习精神刺激了我,我不敢像以前那样贪玩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今天我看到了。”在这里,作为学生的同龄人,十三岁的小女孩她的所思所想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引起学生深思,引发学生的不同体验感受,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为学生能够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创造条件。
在语文教学中,对文本的不同理解感悟,就是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只有尊重个性差异,才能保持学生的阅读期待,满足不同学生对知识渴求的愿望,同时也使语文课堂更具生命的活力。
四、拓展视野,延伸阅读期待
在语文教学中,巧妙运用“阅读期待”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学生阅读期待的产生和完成也不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教师要结合教材文本的特点,把学生的阅读期待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从而使课堂内外有机联系起来,形成一个阅读的整体,进而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海燕》这篇课文时,作者是俄国作家高尔基的一篇散文诗,文章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和象征意义,在教学时,如果仅仅就问学文,一方面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认识会显得比较肤浅,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学生对高尔基文学作品的综合认识。因此,在学完课文以后,我对同学们说,作为一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作家,高尔基还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同学们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找来读,从中你会有更大的发现。这样引导,很自然地使学生产生了新的阅读期待,从而产生迫切想看到这几本书的愿望。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在这里,提倡学生自主选择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有效推荐、引导。结合教材特点,适当拓展引申,有利于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自主阅读能力,进而提高阅读水平。
总之,“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这支撑宽阔海洋、高广天空的责任则需我们教师来承担。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过:“语言不是蜜,但能粘住学生。”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阅读期待”,使学生因“期待”而快乐,使阅读教学因“期待”而更完美。
参考文献
[1]陈永忠.构建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课堂[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6).
[2]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 教育导刊,2010(7).
[3]童肖留.谈新课改背景下语文阅读的有效性教学[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
(编辑:龙贤东)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