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出浓浓的“语文味”

2014-08-15戴红英

课外语文·下 2014年7期
关键词:语文味阅读教学

戴红英

【摘要】语文的内核是语言,语言不仅仅是表达的符号,更是文化的载体。语文教学要重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做到言文合一,追求“语文味”。教师有效引领学生品味语言,获得感受,体验情感,理解见解,转化智慧,积淀文化,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阅读教学;语文味;品读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阅读教学的抓手在哪里?从何处入手?怎样分解重点?如此种种问题常常成为广大语文教师的一大困惑。《课标》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同时,也提出阶段目标,阅读时要“品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有魅力的语言”等。这一目标的完成都需要以“品味语言”为核心,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受到遣词造句的精妙和表情达意的神奇。基于对新课程理论学习的领悟,基于构建生命课堂发展的需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牢牢把握品读语言这一立足点,引领学生品出浓浓的“语文味”,品出语文课独特的情感、美感和深度来。

一、品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

挖掘教材中的语言因素,加强对关键字词句的品味研究和感悟,从而进入文化思想的层面,把握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才会使语文课的语文味充盈。例如《走一步,再走一步》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中“啜泣”的含义。这里是指带有脱险的余悸、被抛弃的委屈、对父亲的感激、获得巨大成就感等多种情绪在内的哭。如果离开语境,望文生义,哪怕是字典里的解释,也会出现失误。而《醉翁亭记》这篇千古名文,除了作者高远的立意之外,还与作者巧妙的用词密不可分。读罢全文,特别是细细吟哦21个“也”字句,一贯通篇,毫无赘烦之弊,反有灵动之妙,不仅有一种一唱三叹的韵律美和音乐美,而且与作者的心境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个醉在其中,乐在其中,悠然自得的醉翁形象由此跃然纸上,令读者也不得不深深地陶醉其中。因此,教学《醉翁亭记》,抓住了这21个“也”字句,就算抓住了理解本文的金钥匙。通过反复地品读这21个“也”字句,既可体会到琅琊山朝暮、四季变化莫测给人的无限情趣,也可体会以万物各得其所的天人合一的和谐境界,也可体会到自己与人类、花鸟共欢乐的宽广襟怀……21个“也”,就像一幅色彩绚丽的照片,就像一次充满丰富情感的旅程,完成了一次精神境界的升华。可以说,这21个“也”字,成就了这篇千古奇文,也成就了我的学生对古代作者的精神境界的体悟,从而解决了学习上的难点。

二、品出语文课独特的情感

刘勰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于海。”自然界的一切景物,都打上作者感情的烙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用情感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必定能让我们的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要用情感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门,就要找到合适的移情点。例如《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颂生命和力量的散文诗,画面雄浑激荡,节奏奔放铿锵,语言气势磅礴。读中品,品后读,汪洋恣肆的诵读会深深地感染学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许多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情感会通过诵读深植学生心中。又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我发现每届学生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文中父亲艰难地爬月台为“我”买橘,“我”的泪很快地流出来,可学生并不感到有什么感人之处。后来经过仔细分析,发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的学生一般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不做事,无法体会父母的辛酸。于是,我引导学生通过文本来解读,独具慧眼地以“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以“不容易”作为情感的突破口,深入作者的内心世界。看到父亲肥胖的身子爬月台的不容易,触景生情。想到此次家庭的变故,想到年老父亲将到异地谋生的悲摧,感受到父亲在自身处境极为困境的情况下对儿子的厚爱的理解和感激。

三、品出语文课应有的深度

叶圣陶说过:“文字是一道桥堍,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阅读教学中,师生如果仅仅停留在文本意义层面的解读,有些文章可以不用去教。如果从学生的思维训练需要出发确定合宜的教学内容,我们就可以对文章进行深层的解读,感悟文字背后带来的情感的震撼和语言的熏陶。例如教学《背影》,教师将“作者对父爱的感受浓缩到哪个词语之上”,提炼出“背影”的话题,进行讨论“作者为什么偏要抓住这个臃肿的背影,而不是正面来写”,抓住了文本最为传神的文眼为着眼点。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对话,促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又如《孔乙己》一文中一共有14次描写了“笑”。细细地品读短衣帮的“笑”、“穿长衫”的“笑”、小伙计的“笑”、孔乙己的自笑,对这14次笑,一一加以品味,我们不难发现孔乙己这一悲剧人物的悲剧人生,并顺藤摸瓜,体现作者鲁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我们只要抓“笑”这个切入点,就能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当然,《孔乙己》所反映的主题离现在学生的生活现实很远,由此,选取教学的切入口显得尤为重要。在备课中,我发现文中的这14个“笑”,尤为显眼,于是,指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笑”,模仿店中人的嘲笑和孔乙己的笑,指导学生明白孔乙己是在人们的取笑中登上生活舞台,又在人们的嘲笑中扮演着一系列丑角,最后默默离开世界。从而感知当时社会的冷漠与冷酷,让学生明白孔乙己在笑声中出现,在笑声中死亡,揭示作者的写作目的是批判“当时社会的凉薄与病态”。“笑中产生悲剧”这正是鲁迅揭露旧社会的高超艺术。

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古今读书成大事者必经三重境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我想,品味语言也是如此。语言品味的过程并不是对语言的反叛或超越,恰恰相反,语言的品味为的是更好地解读语言,建构语言,丰满语言;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吸收语言,形成初步的语言鉴赏能力。放慢教学脚步,细细品味语言,必将使语文课堂充满浓郁的香味。

参考文献

[1]靳立鸿.诗书传雅韵,美感摇曳生[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8(4).

[2]姜勇军.品读语言,还语文课堂本色[J].语文教学通讯,2013(5).

(编辑:龙贤东)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文味阅读教学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让课堂在读、品、写中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当现实性遇到语文味:2016年高考语文全国Ⅰ卷评析
浅议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更具“语文味”
试析小学语文教学中“语文味”的追寻
让高中语文课堂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论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富有语文味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加强读与写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