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在读、品、写中充满浓浓的语文味
2016-12-07戈娟
戈娟
【摘要】语文课须具有浓厚的“语文味”。“语文味”,简而言之就是要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最基本的是不折不扣地在课堂上体现“三味”。文章从三个方面入手对让课堂在读、品、写中充满浓浓的语文味进行具体分析,包括:分层诵读、对比品析和写作训练。
【关键词】诵读;语文味;品味;揣摩;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是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础学科。把自己的语文课上出语文的味道,是每一位热衷语文教育工作的人穷其一生追求的理想境界。不管品味、朗诵或者在写作的过程中感情的释放以及升华,皆为其魅力释放的方式,通过融合这些教学方式,让语文课堂流溢新鲜的活水。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体会,对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实现读、品、写中充满浓浓语文味的具体措施。
一、分层诵读——“语文味”的基础
“读”是学习语文的最好方法。在教学的过程之中,需要通过阅读才能理解文章、感悟文章、感知其中丰富的情感。所以,需要反复的去读,带着感情的去读,带着思考的去读,才能把语文味读出来。让学生通过听(听老师、录音、视频等范读)、看(默读)、读(出声朗读,多种形式的读)等途径,从整体上感受语言,在读的过程中逐步感知和理解文章。从而形成正确的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我在教学梁衡的美文《夏》时,开始的一次,先要求学生用快速阅读法浏览全文;然后,要求大家大声地读出来,读的时候要做到三点:“读准每个字音,读通句子,读懂上下文”;接着让他们拿着笔去读,一边读一边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最后,指名分段的去读。当大家阅读完毕以后,会带着同学去找出文中值得大家学习的地方,并指出其借鉴的价值。在其后品味环节中,再安排了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书声琅琅中自然体会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以及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然后,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在课堂上阅读,我还要求背诵部分精彩的段落语句以及部分精美的原文篇章。此外,还要求大家加大课外阅读量,背诵当中精彩的篇章段落,从而能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二、对比品析——“语文味”的释放
于漪老师指出“语文课一定要注重咬文嚼字,教语文就要让学生彻底掌握基础知识和其中含义,要强化学生对文字的理解以及基础知识的积累,强化对语言的应用能力。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和文字语言进行交流,需要对文字语言的强化理解、分析、探索、识别来感悟文章作品中的内涵,感悟其中深邃的思想、品德、情操和见解。”因此,在语文课上一定要强调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紧紧围绕着这点展开,注重引导学生强化对语言文字的评析,在这一过程中引入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形象、韵味、情操和思想的感悟。
在语文教学中,书本上的语言文字就好比海滩上的小石子和贝壳,其色彩丰富而斑斓;或者好比绚丽的钻石,闪耀着精湛的光芒;抑或像泡好的一杯茶,味道醇厚令人寻味。而如何引导学生去领会语言文字的丰富、精湛以及醇厚?答案就是——品,品味词句。正是通过对语言文字的赏析和品味,方可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章、感悟深邃的思想、鉴赏其中的美,因此语文这门课才会做到人文性以及工具的统一。如《纸船》教学案例:生:“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中的“流”字能否换成“漂”字?生1(思考片刻):我认为“流”字好,“流”表明有明确的方向,而“漂”却是漂泊不定,是没有明确的方向的,文中作者的思念是有明确的方向的,是母亲的身边,而且,我还觉得“流”的速度要比“漂”的速度快,更能体现作者思念母亲之切,希望纸船能快些到达母亲身边。生2(反驳):纸船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我觉得用“漂”字更能体现作者在海上漂泊多日的那种漂泊不定的感觉。(生争执不下)师;诗歌是情感的产物,用哪个词,不用那个词,这与作者当时的情感是密不可分的。冰心写这首诗选用“流”而不用“漂”,大概也是与她当时的情感有关的吧,是更侧重于表达自己的漂泊不定之感,还是侧重于表达强烈的思母情绪。生(齐声):当时是侧重于表达强烈的思母情绪。又如在《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先生先后两次勾画出孔乙己付钱的情景,前面写的是“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里的“排”字是个很生动的细节描写,值得好好体味。孔乙己的这个付钱动作,是他在无端受到别人的讪笑、嘲弄,陷于很窘迫的境地,他向酒店的伙计要酒要茴香豆而同时发出的。孔乙己面对短衣帮的取笑,自然是厌烦和不安的,但表面上又要表现出不予理会、满不在意的样子,便“排出九文大钱”。 这个细节是孔乙己以表面的镇定、从容来掩饰自己内心的不安。后面写的却是“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改用一个“摸”字,让人一眼就可以看出孔乙己这时候一方面已经年老体衰、酸气全无;一方面又突出了孔乙己穷困潦倒、生计维艰。“排”“摸”一字之差,一针见血地指出小说主人公前后遭际命运之别,其概括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这两个案例很好地运用了“对比品析”。“对比品析”是经常使用的分析手段,由于学生在比较不同的语序以及句式还有词语中,能发掘出语言文字在应用过程中的其妙之处,感悟其中的语文味。
三、写作训练——“语文味”的深化
在写作训练的过程中,学生需要不断地积累、内化、运用语言文字,通过语言文字的使用去抒发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彰显语文修养以及语言文字的独有魅力。在使用的过程中,其实是语言工具性和人文性再次统一,所以在训练的时候,可以从这么几点入手:
(一)模仿写法
在语文教材中有许多的经典范文,能为大家供应极好的写作示范。叶圣陶老先生曾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所以老师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本文章的思想内容前提下,进一步指导大家模仿其中的写作技巧与方法。比如,当上完《背影》后,就可以指导他们把课文中采用的“截取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学生可仿照《背影》中这一写法,写写自己的母亲。《故乡》中对少年闰土和杨二嫂的传神描写(细节描写等手法的运用)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教师可指导学生认真揣摩相关语段,然后写一段刻画人物的片断。
(二)展开想象
因为大部分的文学作品是凝练的、间断的,会有许多的“留白”让阅读者去想象填补,那么这些留白的地方就是练笔之处。例如《七颗钻石》中,当讲完此课后则可以依照童话的特点进行练习:(1)课文开头是一片荒芜的旱灾景象,试想:从水罐里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而新鲜的水流,人们、大地……将会怎样?(2)课文第二段中写到“小姑娘哪儿也找不到水,累得倒在草地上睡着了。”小姑娘去了哪些地方找水?睡着后她做了怎样的梦,醒来后水罐里竟装满了清亮鲜活的水。指导同学们释放想象的翅膀,一方面强化大家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另一方面可以强化大家学会运用语言文字,抒发情感,那么“语文味”也就这么表现出来了。
综上,释放语文的魅力方式很多,比如阅读、品味以及写作训练中的感情升华冲击等等,通过融合这些学习手段,才能引导学生深入去理解文章中的思想内涵,释放出“语文味”,引导学生爱上语文,感悟其迷人的魅力,让课堂上充盈着鲜活的动力。期待本文的研究能给作为初中语文的同仁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与参考。
参考文献
[1]陆华山.语文味:语文教学的应有之义[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2]程少堂.建构一种新的教学法:语文味教学法[J].中学语文教学,2012(2).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