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诠释孔孟之道 弘扬民族文化
——《〈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序

2014-08-15杨叔子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关键词:公理化体贴仁义

杨叔子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诠释孔孟之道弘扬民族文化
——《〈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序

杨叔子

(华中科技大学 湖北武汉 430074)

《〈孟子〉的公理化诠释》是甘筱青教授等人继《〈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之后的又一部力作。这种对孔孟思想的系统性阐释,不仅对中国哲学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对于儒学的现代运用尤其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从“性本善”的角度出发探索现代的道德修养方法,促进现代社会的相互信任感,以及用义利观来建立全面辩证的现代利益观等,均有赖于公理化方法所展示的系统的孔孟思想的佐助之功。

孟子 公理化诠释 现代价值

《〈论语〉的公理化诠释》2011年出版,其修订版2012年出版,我都为之写了“序”。而且在第一版的“序”中,我兴奋地写道,“以西方公理化结构方式来研究中国经典著作的坚冰已经开始打破,航向也已开始标明,研究成果十分丰硕”。据我所知,此书一出版,就引起了极大关注,特别是著名的杜维明先生给予了高度评价。此书的出版,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讲明,我高度关注与坚定支持以公理化方法来研究中国经典,但是,这绝无一丝一毫贬低我国众多专家以传统的或其他方式来研究中国经典,而是关注与支持以西方特长的公理化结构方式来研究,只因为这对深入认识、学习与弘扬民族经典大有好处。

甘筱青教授他们继续着他们的研究航程,完成了《〈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大作。目前,我国社会的一个突出不良现象,就是人与人之间互不信任、互相指责。2012年11月27日《中国青年报》刊登了一篇文章《民调:86.7%受访者愿意向陌生人传递善意》,介绍了对3152人进行的一项调查,其中有91.0%的受访者感觉:陌生人之间的互不信任的情况很普遍[1]。除了互不信任之外,互相指责的情况就更常见了。互不信任、互相指责,使得不少人感到活得很累、举步维艰、没有希望,可是又不知道如何解决这一问题。近日,读完《<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又深入思考中共中央有关继承与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一再的强调与论述,我觉得对解决上述问题有很大的启发。这真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大家知道,孟子是讲人性“本善”的,如果孤立地看待这个问题,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因为从先天的角度去评判人性的善恶,似乎并不合理;若从后天的角度去评判,只说“本善”或者“本恶”,似乎又很难解释得通;而人性到底是“本善”还是“本恶”,人们至今也没有一个定论。然而,如果把“性善论”与孟子的整个思想联系起来,却让我发现了其中大有文章。首先,“人性本善”体现了对人的信任。的确,人活在世上,不相信自己的同类,还能生活下去么?还能积极从事各种社会事业么?其次,因为“自我”就是别人眼中的“他人”,“他人”也就是“他人”眼中的“自我”;所以,我要相信别人,别人也要相信我,推而广之,人人都要相互信任。可是,一个人凭什么值得别人相信?一个充满猜疑心、防范心,成天只能看到别人缺点,觉得“洪桐县里无好人”,甚至是成天算计他人的人,难道值得别人相信么?只有换一副心肠,对别人充满体贴心、同情心、帮助与爱护心等的人文关怀之心,这样才值得别人相信,才能让别人相信你。而归根到底,对同类体贴、同情、帮助与爱护等的人文关怀之心,也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或者确切说是人类在群体生活中发展出来的“类本能”,这就是“性本善”的意思了。应该说,每一个人生活在世上,都需要他人的关心、体贴与帮助,也都要努力去关心、体贴与帮助他人,这样每个人在相互的人文关怀中才能过上正常的人类生活。否则,人类只能走上另一条道路:从互相猜疑到互相算计,再到互相残杀。因此,《〈孟子〉的公理化诠释》一书系统而清晰地揭示出从性善到仁义、从仁义到应用、从仁义实践到顺应“天命”的逻辑关系,因此,对人类而言,凸显出社会及其个人的道德责任是如此之紧要,如此之不可推卸,就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了。特别是在当今科技高度发达、高速发展与物质文明高度繁荣、物质欲望空前追求的形势下,就更具有关键作用了。

《〈孟子〉的公理化诠释》一书揭示出,性善必然要提升为自觉的道德修养——仁义礼智,也必然要扩充到社会生活之中,贯彻于每个人的一生及其所作的一切事情之中。孟子认为,仁义的实施是从家庭中开始的,也就是说,体贴心、同情心、帮助与爱护心等的人文关怀,首先是在家庭里得到培养与体现的。接下来孟子又认为,如果这些人文关怀仅仅停留在家庭里,不扩充到社会上,那还是没有用处的。也就是说,对亲人充满体贴、同情、帮助与爱护,而对一般人则充满猜疑、防范、算计,那还是不行的。因为,人的一生中,离不开“天地君亲师”,离不开朋友,甚至也实在无法离开周围的许多人。社会分工虽然繁杂,但内在联系紧密,众多人的帮助,是一个人一生所需,谁也不可能光靠亲人过日子。这样一来,一个人必须靠大家生活,就必须把体贴、同情、帮助与爱护等的人文关怀之心扩展到社会上去。爱因斯坦讲得对:“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2]一个人既然应如此待人处世,那么,推而广之,对别人的父母子女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这句话之所以成为古今名言,其根源就在于此。而且,一个人的社会活动越多,社会地位越高,你所依靠的人就越多,你的体贴、同情、帮助与爱护等的人文关怀之心就必须更多。《〈孟子〉的公理化诠释》一书向人们昭示了:要社会能存在与发展下去,每个人就需要努力提升道德修养,这几乎是一条不可抗拒的社会规律。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懂得并学会将体贴、同情、帮助与爱护等的人文关怀之心扩展到社会中去?这就需要通过学习、思考、实践来培养。通过学习圣贤经典,懂得道理,慢慢学会调节自己的心态,努力克制一些猜疑心、防范心、指责心,培养一些宽恕心、仁爱心、帮助心,久而久之,就习惯与人和睦相处了。人是很容易感受到别人善意的,一个充满善意的人,也是很容易被别人接受的。因此,生活需要道德,立德需要学习,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不断学习的一生,而喜欢学习,不但提升了道德修养,也使人们有了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本书用公理化的方法把这一个过程展示出来,的确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现代社会里,人人都喜欢讲“民主”,但同时更应讲为“民”的道德修养,讲作“主”的道德修养。如果作为一个公民,仅仅出于猜疑心、防范心、指责心、算计心去追求民主,而作为一个社会管理者,也仅仅用自己的猜疑心、防范心、指责心、算计心去看待民众对民主的要求,最终会出现什么结果?按照孟子的说法,如果民众都只能用猜疑心、防范心、指责心、算计心去对待管理者,那他们就会无所不用其极,最终会变成“放辟邪侈,无不为已”的“刁民”;如果管理者都只能充满猜疑心、防范心、指责心、算计心对待民众,那他们最终就会变成崇拜严刑、武力与权术的“暴君”、“独夫”。因而出现用“暴君”、“独夫”来对付“刁民”的结果,那么还谈得上什么民主?为此可知,社会公德是民主的基础。孟子强调百姓除了有恒产,还要有恒心;管理者对待百姓,除了要有可行的方法,还要有父母之心。这也就是说,人人都要保持善良的天性,并将它提升为自觉的道德修养,贯彻到社会管理之中。大家都知道,在孟子思想中,“民本”和“仁政”,是两个极为重要的观点。可是,脱离了“性善论”,孤立地讨论“民本”和“仁政”,并没有意义。本书用公理化的方法揭示了“性善论”与“民本”、“仁政”的辩证关系,也的确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有些人说孟子讲“重义轻利”,并指责说这一观点不利于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本书通过系统分析与演绎推理表明:不是孟子讲的“重义轻利”有问题,而是我们的理解有偏差。因为孟子讲的是“大利”,实际上是无数人的、各方面的利益,还有人类在绵延不绝过程中发生的无穷无尽的利益,这些是没法用数字来计算的。只考虑个人的、某些方面的利益,那只是有限的利益;只从微小利益关系出发去处理社会的一切事务,那是搞不好的。仁义是抽象的,却也是无穷无尽的;只有从仁义出发,才能处理好无穷无尽的利益问题。

古往今来,研究《孟子》的人很多。有些人喜欢争论“性善论”是唯心的还是唯物的,有些人争论“劳心”、“劳力”之说合理不合理,有些人争论“民本”思想的合理性,这些研究当然都有其价值。可是,从推广国学教育、达成共识平台、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以进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角度来看,本书也带来了更大的启发意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多读几本书,而是为了解决人生价值的取向问题,锋芒是针对忽视人文文化教育,重点是针对轻视民族文化教育,解决好做人、做中国人的问题。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其中很关键的是建立一个对儒家思想的完整印象。有了对儒家思想整体的理解,才可能有对中国经典整体的理解,然后才能较好地相信它;只有相信中国经典、儒家思想的对现代人的积极作用,才能建立相应的信念:立志按照中国经典、儒家理论提升自己的修养,按照其提示的路径、方法去努力学习,深入思考,认真践行,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并将之应用到社会之中,从而为社会作出贡献。如果没有对儒家思想的整体理解,只抓住其片言只语,或相信之,或批斥之,或随意应用之,把儒家思想作为一个“应急储备库”,需要就用一点,不需要就放一边,儒家思想只是被当做贴金妝彩的材料而已,结果占据脑海的还是自己的思想,没有从中国经典、儒家思想中得到真正的启示。本书给我们的启迪是:人类必须过群体生活,由此必须管理好群体生活;而要管理好群体生活,必须发挥每一个人的主观能量,而道德就是有助于管理好与发挥好群体的主观能量的核心部分。有了这样的深入理解,则不由得我们不相信儒家思想,也不由得我们不重视儒家思想。只有掌握好了儒家理论,并与时俱进地将它融化到自己的生活之中,才能真正发现它的价值,也才能真正发现它的不足。这跟任何的顶礼膜拜、盲目信从不同,也与任何的盲目批判、信口雌黄不同。

有的人可能认为本书难懂,因为里面运用了基本假设、定义与公理等让学文科的人感到有些陌生的术语。其实,大家都学过“平面几何”,作一类比,理解这些内容并不太难,因为这本专著的思路非常清晰。熟知《孟子》的人,看到本书在对《孟子》的公理化诠释中,将《孟子》分为性善、养气、民本、仁政、与王道这五部分,可见分篇十分有理。再以“仁义礼智”为例:这本书的基本假设说明了为什么要追求仁义礼智,定义说明了什么叫仁义礼智,公理说明了如何做到仁义礼智,也就是怎样在学习、生活、做人、做事、管理社会等方面做到仁义礼智。而后面的命题,就说明了仁义礼智如何落实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样层层深入,一丝不乱,理解起来当然不大难。反过来,也可能有人认为《〈孟子〉的公理化诠释》就是一种简单的公理化推理形式。其实不然,古今中外,有何人曾经从头到尾地把《孟子》的理论体系如剥茧抽丝般演绎推理?而提炼那些基本假设、定义与公理,又包含了多少内在功夫?因为基本假设、定义、公理的选择一旦出现偏差,后面的命题就大量证不出来;这种推理,需要大量的前后校正、精雕细琢的功夫,这些功夫隐含在书本之中。我深感,我如果不对这一大作,去认真阅读与反复思考,并切实践行,是难于深入体会的。当然,本书的剥茧抽丝地提炼出的基本假设、定义、公理及所导出的命题是否正确、妥善,则有待读者去批评指正。我想,这也是作者们的心愿。

在这里,我想讲一点,在本书中,对利与义的定义和将人对利与义的追求均看成人的本性而作为第一条公理,我十分欣赏。白鹿洞书院紧邻作者所在的九江学院,白鹿洞讲学最著名的一次,也是作为白鹿洞书院讲学的代表,就是陆九渊讲解“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其实,正如作者所讲,对利与义的追求是人的本性。大自然创造了人,人又创造了文化、文明,人在创造文化、文明中也创造了自己。那么,人要生存,如同所有生物一样,首先必须有物质方面的利方面的要求;然而,人作为“人”,有文化、文明,同时就会有精神方面的义方面的要求;而作为大自然所创造的人类社会要发展下去,这个发展本质上也是大自然规律对人类社会的要求与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这个发展就有精神方面、义方面的要求。不义,人何能善?不义,社会何能和谐?何能中庸?人类社会的伦理道德、人类社会的规律其实就是大自然规律在人类社会中的反映。程颐讲得很对:“道,一也。岂人道自是一道,天道自是一道?”是的,只有“天人合一”、“利义合一”,人类社会才能继续发展。

《〈孟子〉的公理化诠释》是甘筱青教授他们继《〈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之后的又一部力作[3]。他们能够做到不炫耀自我,不追求虚名,扎扎实实,积极探索,以期更能从本质上系统地阅读与掌握《孟子》,有益于世,这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儒家修养,也可谓是“诚则明矣,明则诚矣”的一个范例,很值得我学习。为此,我也乐意为之作序,以期更好地推广于世。同时,真挚期望他们按已定规划继续前进,不仅完善孔、孟思想的公理化诠释,而且进军对老、庄思想的公理化诠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圆中国梦中,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做出自己的贡献,而民族文化的复兴具有根本的长远的作用。

[1]孙震. 民调:86.7%受访者愿意向陌生人传递善意[N].中国青年报, 2012-11-27.

[2]杨德荣主编. 科学家与科学道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122.

[3]甘筱青等. 《论语》的公理化诠释(修订版)[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2012.

(责任编辑吴国富)

2014-01-08

杨叔子(1933-),男,中国科学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现代机械工程、高等教育等。

I 242.4

A

1673-4580(2014)01-0045-(03)

猜你喜欢

公理化体贴仁义
行仁义与由仁义行
三轴搅拌桩在仁义排涝站基础处理中的应用
论经济学中的公理化方法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数学方法
仁义不过是“客栈”?
仁义不过是“客栈”?
基于独立公理的离散制造系统精益设计公理化映射研究
千笔绘
多模态公理化系统的可分离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