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今文《周书》指示代词研究*

2014-08-15杨运庚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1期

杨运庚

(安康学院中文系 陕西安康 725000)

今文《周书》指示代词研究*

杨运庚

(安康学院中文系 陕西安康 725000)

今文《周书》的指示代词包括近指代词、远指代词、无定指代词和旁指代词四类。从称代范围、格位选择、句法功能和发展变化情况等方面对这些指示代词进行了全面考察,分析了今文《周书》人称代词的语用功能和发展情况。

今文《周书》 指示代词 语用功能

今文《周书》的指示代词在总体上没有人称代词发展成熟,指示代词系统也还不完善,有些指示代词明显处在发展初期。从类型上看,分为近指代词、远指代词、无定指代词和旁指代词四类。下面分别予以分析:

一、近指代词

今文《周书》的主要的近指代词有“兹、时、是、此”四个词,“其、之”可以兼作指示代词。

1.兹

“兹”作指示代词用例34次,全部表近指,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根据具体语言环境可以理解为“这(人)、这个(人)、这些(人)”等。“兹”作主语3次,作定语13次,作宾语18次。如:

①兹既受命,还,出缀衣于庭。《顾命》

②乃其速由文王作罚,刑兹无赦。《康诰》

③宁王惟卜用,克绥受兹命。《大诰》

例①作主语,例②作宾语,例③作定语。“兹”是今文《周书》中出现频次比较多的一个近指代词,可以作句子的主要成分。虽然“兹”在主语、宾语、定语位置上的出现频次不均衡,这不是由“兹”本身的格位选择倾向造成的,而是由今文《周书》本身的语料性质决定的。因为早期的汉语经常不用代词,尤其是在主语位置上,现代汉语该用代词的地方,早期汉语中往往用名词,或者承上文省略、逆探下文省略,这就减少了代词的出现频率,这也是早期汉语代词不发达的原因。因此,与作定语、宾语相比,“兹”作主语的频次明显偏少,这正是先民的语言使用习惯影响的结果,与“兹”本身的格位选择倾向没有关联。在今文《周书》的宾语中,“兹”作介宾结构的宾语明显多于作动词的宾语,在18次宾语用例中,13次作介宾结构的宾语,只有5次作动词的宾语。

2.时

“时”作指示代词共出现28次,其中作定语14次,主语2次,宾语12次。如:

①凡厥正人,既富方谷,汝弗能使有好于而家,时人斯其辜。《洪范》

②有斯明享,乃不用我教,辞惟我一人弗恤、弗蠲乃事,时同于杀。《酒诰》

③旦曰:‘其作大邑,其自时配皇天。毖祀于上下,其自时中乂。《召诰》

④厥愆,曰:“朕之愆。”允若时,不啻不敢含怒。《无逸》

例①作定语,例②作主语,例③作介词宾语,例④作动词宾语。“时”也是今文《周书》中出现频次比较多的一个近指代词,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三种主要成分,在这三种主要成分的频次分布上与“兹”完全一致:即作主语最少,主要作定语和宾语。“时”作宾语时,与“兹”作宾语的分布情况也完全一致:即主要作介宾结构的宾语,在12次作宾语的语例中,作介词的宾语8次,作动词的宾语4次。这种现象并不是偶然现象,这是由语言使用的深层因素造成的。人们在语言使用中,更愿意用名词充当动词的宾语,用代词充当介词的宾语,这样在音节上显得平衡。因为代词在音节上都是单音节词,如果用代词充当动词宾语,容易显得头重脚轻,因为宾语前的语言成分往往不是由一个音节构成。如果用名词充当介词宾语,前后音节容易失衡,因为名词往往不是单音节词,而介词是单音节词。如果用代词作介词的宾语,容易形成单音节词配单音节词构成双音节的稳定结构。正是由于人们追求语言音节前后平衡的心理倾向使得一些代词在动词宾语和介词宾语位置上出现频次的不均衡性。

3.是

“是”用作指示代词出现18次,其中作主语4次,作宾语14次;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义同于“这(人)、这些(人)”。如:

①怨有同,是丛于厥身。《无逸》

②乃惟四方之多罪逋,是崇是长,是信是使,是以为大夫卿士。《牧誓》

例①中的“是”作主语,例②中的五个“是”都作代词复指前置宾语。“是”以作宾语为主,并且作宾语的“是”都前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前。“是”在今文《周书》中14次作宾语,13次作动词的前置宾语,1次作介词的前置宾语。可见“是”无论作介词宾语还是作动词宾语都前置,无一例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是”作主语,经常出现在后面的分句中,即往往是复指上文内容作后一分句的主语,“是”的具体所指内容需要根据上下文理解。“是”在今文《周书》中没有发现作定语的用例,这应该说“是”在今文《周书》中是有格位限制的指示代词。

4.此

“此”用作近指代词共出现3次,2次作主语,1次作定语,义同于现代汉语的“这些、这个”。如:

①此厥不听,人乃或诪张为幻。《无逸》

②此厥不听,人乃训之,乃变乱先王之正刑,至于小大。《无逸》

③亦越武王,率惟敉功,不敢替厥义德,……以并受此丕丕基。《立政》

例①②作主语,例③作定语。“此”是周代才产生的指示代词,所以在今文《周书》中的用例很少。

5.其、之

“其、之”主要作人称代词,偶尔兼作指示代词。人称代词“其、之”笔者另撰专文论述,这里只讨论它们用作指示代词的使用情况。

“其”用作指示代词发现2次,既可以看作近指代词,也可以看作远指代词,既可以理解为“这种、这些”,也可以理解为“那种、那些”;作定语和宾语。如:

①一人有庆,兆民赖之,其宁惟永。《吕刑》

②我不知其彝伦攸叙。《洪范》

③于其无好,汝虽锡之福……《洪范》

例①②作定语,例③作介词“于”的宾语。

“之”用作指示代词共出现11次,全部作宾语。如:

①上下比罪,无僭乱辞,勿用不行,惟察惟法,其审克之!《吕刑》

②此厥不听,人乃训之。《无逸》

“之”作指示代词具有泛指或虚指的特性,翻译时可以理解为“这些、这样”,也可以理解为“那些、那样”,有的甚至可以不翻译,因为“之”所指的对象不能准确地指出。

二、远指代词

在今文《周书》中远指代词很不发达,发现一个主要作远指代词的“若”和一个人称代词兼有指示代词功能的“厥”。

1.若

“若”用作远指代词10次,主要作定语。如:

亦惟有若虢叔,有若闳夭,有若散宜生,有若泰颠,有若南宫括。《君奭》

上例中的“若”作指示代词,义同于“那、那个”,作定语,这种语言环境中的“若”只有指示作用,没有称代作用,甚至去掉“若”也不影响整个句子的意义。

“若”除了10次作指示代词以外,还有14次用例出现在“王若曰、周公若曰”之中。有学者把这种“若”也看作指示代词,理解为“这样、如此”。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这种结构中的“若”应该看作助词,由于这种语言结构中的“若”没有实在的词汇意义,整个结构的意思就是“王曰、周公曰”。

2.厥

“厥”主要作人称代词,人称代词“厥”我们另撰专文论述,这里只讨论“厥”用作指示代词的使用情况。“厥”用作指示代词,共有6次用例,表示远指,义同于“那些、那个,”作定语。如:

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惟时厥庶民于汝极。锡汝保极:凡厥庶民,无有淫朋,人无有比德,惟皇作极。凡厥庶民,有猷有为有守,汝则念之。《洪范》

三、无定指代词

今文《周书》中的无定指代词有“或、罔”两个词,“或”表示肯定,“罔”表示否定。

1.或

“或”共出现17次,其中6次用作副词或者句中助词,11次用作无定指代词,都作主语,都指人。

①非汝封刑人杀人,无或刑人杀人。非汝封又曰劓刵人,无或劓刵人。《康诰》

②厥或告之曰:‘小人怨汝詈汝。’则皇自敬德。《无逸》

③自时厥后亦罔或克寿。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四三年。《无逸》

在今文《周书》中,“或”用作无定指代词有两种语法作用:一是表示泛指,出现6次,如例①②,义同于现代汉语的“有人、某人”;二是表示分指,出现5次,例③中的“或”都属于分指。“或”表示分指往往出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或”前后连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的(人)”。“或”的这两种用法在古代汉语中一直沿用。

2.罔

“罔”作无定指代词共出现21次,单独作主语12次,9次与其先行词构成同位语,然后整个同位语作主语。如:

①诞惟厥纵淫泆于非彝,用燕丧威仪,民罔不衋伤心。《酒诰》

②故一人有事于四方,若卜筮,罔不是孚。《君奭》

③蚩尤惟始作乱,延及于平民,罔不寇贼、鸱义、奸宄……《吕刑》

“罔”属于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在例①中与其先行词一起构成同位语作主语,例②③单独作主语。“罔”与其先行词构成同位语,“罔”否定的范围在先行词的范围之内。“罔”单独作主语,表面上看没有先行词,其实先行词隐含在“罔”所在句子的上一个句子之中,需要仔细分析才能找到。如例②暗含的先行词是上文的“四方”,例③暗含的先行词是上文的“平民”。在这两例中,“罔”否定的范围分别在“四方(民)”和“平民”的范围之内。可见,虽然“罔”表示无定指否定,但是它的否定范围是在上文给予了限定的。在今文《周书》中,“罔”作否定性无定指代词,后面经常与否定副词“不”等连用构成双重否定,强调肯定的内容,表示在先行词范围内的人或事物没有不发出谓语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或没有不具有谓语的性质状态的。“罔”与“或”是相对的两个无定指代词,“或”表示肯定,“罔”表示否定,到了秦汉以后,“罔”就被“莫”取代,“莫”成了通行的否定性无定指代词与“或”相对。

四、旁指代词

今文《周书》中的旁指代词也有两个,即“他”和“人”。“他”指物,“人”指人。

“他”作旁指代词,指代事物,只出现了1次,作定语,意义相当于“别的、其他的”。如:

昧昧我思之,如有一介臣,断断猗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秦誓》

“人”用作旁指代词,指代人,共出现4次,意思是“别人”,都作主语,“人”是和“己”相对的一个指人代词。如: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之彦圣,其心好之。《秦誓》

五、结论

(1)今文《周书》中的指示代词体系发展不均衡,还没有确定的泛指代词,远指代词也很不成熟。

今文《周书》的指示代词发展明显不均衡、不成熟,相对而言,近指代词比较发达,已经形成了较完备的系统,出现了“兹、时、是、此”四个确定的近指代词。“兹”和“时”的出现频次相对还比较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定语等主要句法成分。从指称范围看,这两个词既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从称数功能看,这两个词即可以称单数,也可以称复数。“是”和“此”出现频次相对较少,仅从今文《周书》语料看,“是”和“此”不如“兹”和“时”使用自由:“此”只作主语和定语,不作宾语;“是”只作主语和宾语,不作定语。这与它们在周代以后的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是不一致的。这两个词在后来的文献中成为了主要的近指代词,充当句法成分非常自由。但是从总体上看,今文《周书》的近指代词基本上形成了较完备的系统。

今文《周书》中没有专职的泛指代词,“彼”“夫”作指示代词在今文《周书》中没有出现,只有代词“之”在一些语言环境中有泛指的性质。远指代词也不发达,确定的远指代词只有一个“若”,并且只作定语,意义也非常的虚,甚至在语言环境中去掉都不影响整个句子的核心理性意义。另外,“厥、其、之”带有远指的性质,但是在理解上具有不确定性,似乎理解为近指、远指都可以。从总体上看,远指代词与泛指代词正处在发展初期,它们的指代性还不十分稳定、明确。

今文《周书》的近指代词、远指代词、泛指代词的发展状况与人类的普遍认识规律和语言对客观世界的反映规律是一致的。人类认识客观世界总是先认识身边的事物、具体的事物,然后延及到远处的、抽象的事物。语言词汇反映事物的顺序和人类认识事物的顺序是一致的。所以反映在语言指示代词的发展状况上,近指代词先成系统,远指代词、泛指代词的发展相对滞后。

(2) 今文《周书》的旁指代词和无定指代词内部对应均衡。

今文《周书》的旁指代词有“他”和“人”2个,虽然它们出现频次都比较低,语法功能也很单一,但是“他”指事物,“人”指与“他”相对的人,两个词分工明确,对应均衡。今文《周书》的无定指代词有“或”和“罔”2个,“或”是肯定性的无定指代词,“罔”为否定性的无定指代词,对应均衡。总之,从旁指代词和无定指代词的内部对应分工看,还是构成了完备的系统,能够适应语言表达的内在需求。

(3) 今文《周书》指示代词的出现频次普遍较低。

与人称代词相比,今文《周书》的指示代词的使用频次普遍很低。除了“兹、时、是、罔、或、之、若”超过10次用例以外,其他的指示代词出现的频次都非常低:“其”作指示代词出现2次,“厥”作指示代词出现6次,“此”出现3次,“他”出现1次,“人”出现4次。这其中虽然与今文《周书》的语料性质以及篇幅有关,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整体指示代词还处在发展初期阶段。

(4)今文《周书》的部分指示代词有格位限制倾向。

仅从今文《周书》的语料看,部分指示代词还是显示了格位选择倾向,除了“兹、时”以外,其他指示代词都只出现在两个以下的格位上,其中“之”只作宾语,“厥、若、他”只作定语,“人、或、罔”只作主语。虽然其中的一些词后来在格位方面有所发展,但是它们在周代还处在发展时期,使用受到明显的限制。

(责任编辑陈平生)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今文《周书》词汇研究”(编号11XYY025);安康学院重点学科项目“今文《周书》虚词研究”(编号ZDXKZX002)。

2013-08-31

杨运庚(1974-),男,安康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古汉语。

H 131

A

1673-4580(2014)01-0074-(04)